【讚頌】

佛陀的眼睛

https://youtu.be/HneMqfLbbig

今天是父親節,我們一起憶念我們的師父,他教了我們世間與出世間的善惡如何區別。8/15點亮快樂一日營,師父一定充滿歡喜和我們一起參加此盛會! 今天唱這首讚頌來供養佛菩薩,祈求營隊圓滿成辦

感念上師的恩德~吾等願追隨師父的志業生生不息 日常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揚宗喀巴大師所著作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多的困難挫折,但他總是以「常敗將軍」自,絕不氣餒,堅持要給眾生最好的。老和尚真實想要利益有情眾生的這顆心是不惜任何代價、沒有任何包裝的。

《海報》: 都是你的錯 !!

桌牌犯戒四因:無知、放逸、不敬、煩惱

【廣論】

 

廣論進度:P197L3 又若念云 ~ P199L10 生善心否。

音檔:[86A] 19:01 ~ [87A] 19:21

手抄稿第十一冊:P187L10~ P225LL1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7394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二. 三學自姓

三、學戒之理

 

 

【內容收攝】

三、略宣說學戒之理

A、思惟守護羅勝利、毀戒過患

B、如何修學之理

.思犯戒四因:無知、放逸、不敬、煩惱

二、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

受戒不守戒,反成毒藥

三、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

習密咒的根本有七法:

戒、精進、忍辱、對佛有信心、菩提心、密咒、無懈怠

四、戒和修行為助伴的方法相輔相成

五、思惟業果乃戒清淨之真教授。

六、一切作為皆應以戒為根本

              

煩惱對治總說分

1).   戒淨須賴與煩惱相鬥:

必須先認識煩惱,以正念正知謹慎防護

煩惱稍就用矛數數擊刺

剛要產生馬上消滅,不能放縱。

 

2).   若煩惱已生,亦當勵力斷其相續:

如畫水莫如畫石

我們有煩惱時,應要如畫水,馬上消失,

法時應要如畫石,刻的非常深刻。

 3).   若煩惱相續不斷生起,應由過患門中視之為仇,則易遮止

雖然暫時被煩惱壓伏,但是絕不被煩惱所屈服

向煩惱屈服,煩惱當下即會退去。

4).     煩惱若退,非如怨敵可復返:

煩惱不同,基礎非常不穩定,

我們若能將煩惱一次根除,它就不能控制我們。

消滅外敵需用原子彈,

消滅煩惱只要自心生起了諸法實相的智慧,煩惱再生。

志弱無精進,如此才恆常為煩惱所逼。

 

5).  精勤於退除煩惱的方便:

煩惱現起時須勤修治遮除

設壇城供養祈求、忿怒念誦煩惱即能折伏。

6).   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法

引阿蘭若師的教言,教行者「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底峽尊者每每必問生善心否?」藉以教行者當恆常對治煩惱

  

【喻】小臭臭對偶像懺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IcwqwfMJs

Q 你覺得小臭臭她有在懺悔嗎?她是懺悔自己呢?還是懺悔別人?這樣子的懺悔有用嗎?

素琴小臭臭有去找問題的原因,雖然她先看到是別人造成的,但至少有去找原因,就能慢慢去調整修正。她也有說到爸爸怎樣媽媽怎樣,但她自己也有不好。所以這樣已經慢慢一步一步越來越好的狀態,其實這就是一個次第。

呈賓先懺悔一下,很高興看到大家,盡量撥時間上課

友濤如果你有犯錯,應該先檢討原因在哪裡?如果你是對某個人犯錯,你應該對那個人懺悔,而不是對佛菩薩懺悔。所以我覺得拜不等於懺悔。拜不應該就解決問題。

班長小時候做錯事,要去面壁罰站,面壁的用意是什麼?是要他自己去反省。拜也是同樣的道理,重點在他會不會想。身語意要一致透由行為回歸到內心,再由內心啟動我們的行為。懺悔是四力對治包括破壞現行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以及依止力

重點: 先觀察哪裡有問題,原因是別人錯呢?自己錯呢?還是都有錯呢?要改的是別人?還是我自己呢?懺悔之前要先辨識自己所犯的錯誤,針對我所做的這個錯誤,來做懺悔。

聽帶研討

Q 當你的小孩犯錯的時候,你會很生氣?還是因為什麼原因,你不會很生氣?透過他犯錯,你會如何機會教育他?目的是什麼?(以家長的角度)

偉森小時候爸媽是農夫很忙(種薑),從來沒有到學校看我,小在深山讀,小二轉學,但轉學也不是爸媽帶我去,是我爺爺帶我去的。 因為客家人最重視長孫,我是長孫,爺爺最疼我。但直到國高中,爸媽也從來沒去過學校。

犯錯若是好的錯,會促進我們向上。我看過一本書,他說我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我努力閱歷很多,而是我犯過正確的錯誤。我及時更正,才能成就今日的我。

俊成: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一樣,經過無數次的失敗。

補充等於發願,即等於以後不能再犯但如何讓自己從此制止,可改為今日制止,這樣才能更有信心去辦到。淨戒的內容是修自己的內心。

〈聽1
如《彌勒獅子吼經》:「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作死業。】
經上面就是這樣,這個佛對彌勒菩薩說:到末世的時候,「末劫後五百歲」,有在家、出家的這種菩薩,這種人在世間,他們說:「唉!你犯了以後可以懺除嘛,這種統統可以乾淨啊!」然後呢,造了以後怎麼辦哪?「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懺悔了以後要防護,以後不能再犯;如果你說懺悔了以後,後面再不防護的話,「我說彼等作死業」,那是作死業
不過有一種地方,我們要注意的哦!就是說這個地方的說「犯」,犯通常有什麼?四相,大家記得吧: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犯主要的,不僅僅在事相上面,最主要的是意樂,就是你內心是什麼意樂。我想持,但到那時候就有很多因緣,比如說,我們隨便講嘛,現在我們持午。今天有一點事情你到大街上去買,匆匆忙忙買回來,趕回來了以後,「哎呀,時間怎麼差了!」在那兒吃的時候,這樣。所以那個心裡面,你還是懷著這個防護懺悔的心情,這個是可以的。如果說你反正可以懺悔了,好了今天本來我們就是公事,啊,正好公事嘛,馬路上就閒閒盪盪。」對不起,那也沒有用你心裡面根本已經完全走錯了。還有一種就是說,到那時候反正是,「好了,到那時候懺一懺嘛就行了!」然後呢,照樣地隨著那個煩惱轉,這種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作死業」。

〈聽2

◎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
像上面我們指的這個淨戒,應該怎麼個持法呢?前面這個道理已經說了,先思業果,當然思了業果嘛、思煩惱等等,這個都了解了。那麼現在呢,要淨修這個戒的時候,就像祖師告訴我們,目前我們忙的什麼?在裡邊,所以這個叫內法、內法,就是換句話說,你看看,跟煩惱鬥,就這一件事情,就「唯此」,就這一件事情,這真正重要的。現在不要說:「唉呀,那個地方不理想,我們要理想啊!」你不必說這個地方理想不理想,我問自己:「我內心理想不理想?」這個才真正重要的。

所以它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常常說的:「哎呀,你看看他對不對?」實際上呢,是,你看著他,沒有錯,可是現在這個內心的狀態是什麼?不是外面的對不對而是你看見了外面那個狀態,你內心當中啟發你的現行!你應該真正了解你現在這個現行對不對,什麼叫對、什麼叫不對佛法裡面有一個標準:煩惱相應的,不管你說多大道理都不對,煩惱嘛見解上頭是見惑,其他的習性上頭思惑,沒有用!這個才是爭對不對的標準,這個非常重要!戒幹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戒幹什麼?破煩惱。現在你拿這個東西,覺得心裡面生起了很多煩惱,在見煩惱當中轉,在思煩惱當中轉,不管你講多少道理是了不相應!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

Qhttps://youtu.be/fZCz4GgI_8s

如何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與善知識心靈對話

情緒之所以會如此起伏大,其實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那件事情看清楚的緣故,所以要讓自己的情緒不要起伏那麼大,就是把它看清楚什麼叫做看清楚呢?

有一句話是說,不管這個事情讓你非常高興,非常痛苦,實際上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它都會過去如果你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極喜和悲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在佛法上就叫做無常。認識到無常,實際上你對於眼前碰到的境界,你不會產生很強大的情緒反應,這是第一個。

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就是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那你要怎麼做呢?你要學會做觀察,觀察情緒的現狀在我情緒起伏的時候,狀態是什麼?比如說我在暴怒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時間多長?強度有多大?你必須觀察。

那時候你心情的起伏,講了什麼話,得到什麼結果,你必須做觀察。到底是因為這件事情呢?觀察感受背後的認知為何?還是來自於我的認知

我的情緒樂受苦受,是來自於事情的本身,還是來自於我對事情得認知呢?我們痛苦是因為別人讓我們痛苦,但假設我們拉到極端的話,假設我的痛苦,是因為某某人造成的話,如果某某人消失的話,正常來講,我應該是不會痛苦,最極端的這個人是我的仇人,我把他殺了,他已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可是當

我再回想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內心會不會還是一樣不快樂?會。所以痛苦絕對不會是來自於境界,如境界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的時候,境界消失了應該我的痛苦就消失了,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

我們痛苦不是來自於事情本身,而是來自於事情的認知概念

如果有人講你的缺點,你會有什麼感覺感受?同樣的話如果講在別人身上,所有的人都會不開心,還是有人講他缺點他會開心的?有的。《論語》子曰子路聞過則喜。別人講他過失他非常高興。

但一般人聽到別人講他過失的時候,他是不開心的。別人講我過失的時候,有些人會很開心有些人會不開心,所以不在事情本身,在你認知哪件事情上面。

子路聞過為什麼會歡喜呢?因為他想要那個目標很明確,他想要成聖成賢聖人從改過中來改過從認識過失而來

別人講他過失的時候,他就知道過失,有機會改過,他就能夠成聖成賢,他是很高興的。個人目標不清楚的時候,只是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他聽到稱讚他就很高興,別人批評他就不高興。所以被別人講過失,並不是你產生高興和不高興的主因,主要來自於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如果你了解這一點,你會發覺原來我們的心情起伏,都源自於我們背後的那個認知,你認知如果看清楚,實際上面你的心情起伏不會那麼大。但是要學會你的觀察,先觀察你心情起伏的時候,那時候的相狀是什麼?之後那個相狀,那個感受背後的認知是什麼?去探尋它。探尋認知是否正確?當你了解真相其實不符順的時候,你的心就歸於你希望的,不會大喜大怒或極喜及悲的因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