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一)七種因果教授(二)寂天教授。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分二(一)於其次第漸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壬二、如次正修分三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上周進度),(二)正發此心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一、課文大意:

(二)、正發此心分三:

3、修增上意樂:無量的慈悲的心引發之後,進一步思惟有情沒有快樂、痛苦這樣地多。怎麼樣能夠使他得到快樂呢?怎麼樣解脫眾苦呢?就一心願說:我親自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起心動念中,一直策發、堅固這個心。

(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有了利他心,就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與方法,希求學習所有離苦得樂的方法,圓滿地去幫助所有人,這樣的心稱為菩提心。

(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明白發菩提心是從發願的資糧位、正式行菩薩道,都是努力要得道成佛的果,那時學成一切智智才能圓滿利益眾生。

 

二、聽帶討論:

1、宗大師說,七因果教授的前面已經有知恩念恩與報恩的過程了,為什麼這裡還要講增上意樂?兩者有何不同?

A:我們無始以來的內心,是與煩惱相應的。前面講報恩是我們開始練習對治自己的煩惱,少少對有情修知恩念恩報恩,然後逐步發起大慈大悲。有了這些因,父說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上意樂,是要究竟圓滿地解決他的痛苦、給他圓滿的快樂。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所謂增上意樂。

 

2、【增上意樂】不去修的勝利過患是什麼?

父說前面講我們的內心,是「無始煩惱苦味」所薰的這個相續,「少少修習慈悲等德,悉無所成」,所以你要繼續不斷地修習。你把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念弄清楚了,你把這個道理用到哪裡,這個概念就非常具體,非常完整地現起來了。不同的,只是你如果只管自己,叫小乘,如果說你用這個方法幫忙別人,是大乘;方法本身無所謂大小,只是你的發心,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在。

 

3、修想要幫助一切有情的心和幫助他們的方法,修了才知道好難。這時候繼續前進(大乘)與選擇退轉(小乘)的關鍵是什麼? 我們可以怎麼練習呢?

父說我們學習歸依的對象,幫助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對所學的這個對象,又更進一步地要產生淨信心,了解他的殊勝的地方,增長你自己的淨信心,效學他達成這個目標,所以「先應盡力增長淨信心」。

父說在這個《隨念三寶功德經》,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天天念,你天天念,你隨時隨地把這個目標懸在那裡。不要說你要發大乘心,就是你要皈依,你要想:啊,你為什麼要皈依他啊,原來他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圓滿的利益。你把這個大目標擺在前面的話,那個時候就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會為眼前的這種小小的一點迷惑所迷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