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78L7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P280L7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音檔:[116B] 24:46~ [117B] 16:22

手抄稿第十五冊P137L1~第十五冊P167L4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如是思已仍不能捨,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集學論》說,菩薩慳悋是應呵責,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輭語慰其意。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悋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不生捨心,能治此者應作是念,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悋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為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匱乏。如菩薩地云:「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不能捨時當如何行者。若有求者正來求時,為慳覆者,應作是思,此可施物定當離我,此亦棄我我亦捨此,故應捨此令意喜悅,攝取堅實以為命終,若捨此者,則臨終時不貪財物,無所憂悔發生喜樂。】
這是第一個。我們雖然學了大乘的佛法,乃至發了這個願,可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使,願是發了,真正境界上的時候,心裡面就會:唉呀,捨不得!那怎麼辦啊?他這樣告訴我們,說:假定說境界當前人家來向你要東西,那個時候啊你為這個慳貪心所覆蓋,換句話說,那個時候慳貪現行當中捨不得,捨不得。那麼那個該怎麼辦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樣地思惟、觀察這件事情。注意哦!這個思惟、觀察,一定在事先學習的時候啊,先如理地思惟觀察。假定前面沒有善巧的話,你到臨時的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道理的影子都沒有,這時候,哎喲!這個心在這兒覺得:啊,給人家怎麼可以呀?它只想到那一方面,這個如理的思惟,這種正念絕不可能提起來。所以境界現前所以能提起來,還必須要我們平常的時候多學習思惟觀察,然後呢在很多小小的境界上面哪,有了對治這個工夫。那麼到那時候境界現起得大一點的時候,欸,你這個如理如法的這個力量才能生得起來。
現在是說碰見這種情況,你應該怎麼想呢?說那個東西呀,我現在捨不得那個東西,儘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最後你一定要離開它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保得住。所以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喔唷,這個秦始皇的雄心大略不得了!以那個時候這樣的一點工具都沒有的,造了個萬里長城,一直到今天這樣科技發達,算起來世界的幾個大奇觀當中,我們中國的萬里長城攤它一份吧!這麼了不起,結果請問:你保得住嗎?這萬里長城都保不住,現在我們這些東西你保得住嗎?千真萬確沒有一樣東西例外的,所以不管你怎麼個捨不得,對不起,到時候一定捨離掉!反過來呢,「此亦棄我我亦捨此」,彼此都是如此。
既然如此的話,你何必把它牢牢執守呢?唉,早點送掉!送掉了以後歡喜啊,啊,好啊!這圓滿了布施波羅蜜。以前由於這個慳貪難捨,一天到晚忙這個我。結果呢你忙著我,它這個我啊,就偏偏把你送在這個地獄裡面去,唉,一直在輪迴生死當中受盡了痛苦。現在呢我捨掉了,結果呢,欸,把這個不堅牢的物,換得了堅牢的這個法財。嗯,好啊,好啊!最後呢送掉了以後,嗯,到最後,這樣你的一生這樣努力,豈不是好嗎?
所以說「若捨此者」,那麼你一直捨、捨,捨到後來的時候啊,生前已經養成功了捨的,到臨終的時候你心裡面是了無掛礙,是了無掛礙。不但沒有掛礙,因為你沒有掛礙,同時因為你一生都積了那個善法,所以你覺得:哎呀,好啊,好啊!否則的話,臨終的時候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現在樣樣送掉了,我積的是法財,那個財積在極樂世界,或者積在天上,啊,現在我正好到時候了,去享受了!歡喜呀,歡喜呀!所以,平常我們到臨終的時候,唉呀!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啊!這樣。於是呢就因為這種貪著、這種力量,就把我們牢牢地綁在這裡。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可以把前面那個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的這個力量,你們多多地去反省、觀察,那時候你們就曉得了,嗯,為什麼樸窮瓦那個大善知識在有支上面下功夫的,道理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如是思已仍不能捨。】
像上面這樣你思惟了以後啊,還不捨,那怎麼辦啊?欸,他妙咧!這個佛菩薩真了不起啊,他倒不一定強迫你,他不強迫你,還有一個更退一步的善巧。
【如《勇利經》說:「應以三事曉喻求者。】
以這樣的三件事情,來好好地給求的人說。
【謂我現今施力微弱善根未熟,於大乘中是初發業,隨不捨心自在而轉,住於取見我我所執,唯願善士忍許,不生憂惱。如何能滿汝及一切有情意樂,我當如是漸次而為。」】
第一個,是的,說我啊,雖然想學菩薩道,然後要學菩薩行,可是對布施這件事情,啊!力量還不足,善根還沒有成熟,在修學大乘當中是剛剛開始,是剛剛開始。譬如說,我目的將來做一個什麼啊?醫生,利人的,或者做一個什麼利人利國的,乃至於做個工程師。儘管你有這個目的,可是現在你在小學乃至於幼稚園,對不起,那是將來的事情,我將來要做到的。所以這個同樣的這樣道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目的是如此,嗯,因為沒有如理地修習,所以我在目前的狀態,還是被煩惱所捆住。是啊!所以這個煩惱就捨不得,被它所捆住,為「不捨心自在而轉」哪!
這種情況之下,為什麼捨不得呀?「住於取見」,就是這個惡見當中的見取見,見取見大家還記得吧!對於不是真實的殊勝的東西啊,他自己的見解覺得:啊,這個好的,這個重要的,這樣。所以他把那些該捨的東西,由於世間一般無明相應的染污知見哪,他覺得這個對他很好,捨不得,住於這種見解啊,被它自在,換句話說這種心理籠罩之下,以及我、我所這些概念。所以――唉呀,祈求你原諒啊,那你不要生憂惱,不要生憂惱啊!雖然如此,但是這個布施的這件事情,要滿一切眾生利樂的這件事情,這是我的志願。現在眼前我不能做,但是我正在努力做呀!將來我一定要這樣認真去好好、好好做到,圓滿了,然後幫助你們的。這樣地去自己努力,去對這個,對治這個自己不能捨,以及來求的人。
【此是斷餘不信過失,非無慳過。】
不過這地方要注意喔!這樣做不是你沒有過失喔!你這個慳貪的過失是有的,不是沒有喔!只是說經過了這樣地善巧的做法以後的話,免得人家在你這地方失去信心,這一點避免。所以你看這個地方,辨得實在是好啊!是一步一步,那個次第是一點不亂,然後呢從高――萬一你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這個做不到,退一步該怎麼辦;再退一步該怎麼辦,這樣。把我們做的這個次第啊,層層說明,還有呢,他做了以後,你的內涵哪,也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最後的兩句話就是這樣子:你這樣去做的話,至少有一個好處,人家來向你求乞的那個人,他不會失去他的信心,乃至於他不會生瞋心等等,這個至少做到了。但是你應該破除的這個慳貪那個過失,對不起,這個過失是有的,你還得努力!
【《集學論》說,菩薩慳吝是應呵責。】
而關於你沒有破除的這個慳悋,這個是應該大大努力啊,「呵責」!你眼前雖然做不到,如果在這種狀態之下,你肯努力呵責這個慳?的話,將來你漸漸、漸漸就能做到了。
【然如是行似能遮免:「由慳不施財法他勝。」】
除了上面這個道理以外,還有一點,菩薩戒當中啊,有一條這個慳貪財,慳貪自己的財法,犯那個「他勝」,他勝是根本罪喔!你如果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把這個根本罪能夠遮止。所以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這點,如果那個根本罪不能遮止的話,對不起,你破了戒你就完了!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有求者現在前,力極微故不能施,必令求者不退弱,應以軟語慰其意。」】
《攝波羅蜜多論》上面也這麼說:有人哪,跑到你跟前來,來向你乞討,那個時候你的布施心還差,所以不能送他。那個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溫言軟語來安慰他,不要讓求的人失望,不要讓求的人失望。
為什麼這地方要說這一點?我們重新再想一下,我們現在所以要布施的原因是為什麼?不是世間一般的,我們是要求無上菩提果。無上菩提果的特質是什麼?為利一切有情。今天他來向你求,即使你沒有直接地、當下地圓滿他的欲望,至少你不要使他失望,對不對?喏,所以這個層次很清楚。所以雖然我今天沒有圓滿他的意,但是那個時候啊至少保護他,這點我們在修學菩薩道上面,多多少少也向前一步,結下了一個下次見面的善緣。得到他的「好、好、好,那等到你呀慢慢、慢慢地修習,然後呢,到那時候你的力量強了再來。」這個緣結下了。實際上呢我自己也是想:我怎麼自己這麼慳悋的!呵斥自己努力修學,心裡面也強了,下次來了,欸,那東西就可以送出去啦!自他兩個都得到利益啦!
【以後若再來前乞,必定不應令失悔,當除慳吝諸過失,為斷愛故應勤修。】
下面就說了,以後再來的話,那一定不可以再使他失悔、懊悔,也絕不可以再讓自己失掉這個機會。所以等到他走了以後,努力地把慳貪那個過失啊,把它去掉、對治掉,然後呢在這種狀態當中,自己努力勤修,把這個貪愛難捨斷除掉。這個是說萬一我們真正碰到境況,做不到的時候應該這個樣。
在這裡布施是一個,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喔!所以凡是我們目前該學的東西,做不到的時候該怎麼辦?注意哦!這個地方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認識的那一點啊!我們常常說:「唉呀!我還差呀!」是一種回答;還有一種呢:「唉呀!這個是佛菩薩境界呀!」這個話倒是沒錯,是佛菩薩境界。現在的問題,不在這個境界是不是佛菩薩,在哪裡?請問你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如果說你忙的是忙世間那個,是!那是應該的,你本來應該忙世間的,不必到這裡來!如果你到這裡來,你要學佛菩薩的,你應該怎麼做?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時時告訴自己:我來幹什麼的?我努力學這個,來對治我的煩惱。而且前面那個也是一樣,不是等到境界來,而是說事先要學習,事先要認識。所以我剛才說昨天晚上我們羯磨的時候,有個同學在那地方懺悔。哎呀!我非常讚歎、非常高興。是啊!我覺得我也是這樣,我這個的確是個凡夫,但正因為我凡夫,絕不寬恕凡夫。啊,我說:「我是個凡夫,就這個樣!」那你跑來幹什麼?我因為是凡夫所以跑得來,所以我努力地學,這個時候就分得很清楚。因為我是凡夫啊,所以還沒學的之前一個不小心就犯了,但是呢,因為我是凡夫來學,來學所以犯了以後,假定你保護你,說我該如此的,你趕快回去。唉,那時候心裡要呵斥自己呀:我一定要改過!一定要改過!在我的經驗當中,我自己覺得:自己學的以及看見佛菩薩,這個是我們目前真正該做的就是如此。我們能夠這樣地努力,不斷地策勵的話,自然而然將來會做到的。
我們更進一步看看佛菩薩怎麼?佛菩薩說得清清楚楚欸!沒有一個天生彌勒、自然釋迦,絕不是天生生下來的,他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最初的時候都是什麼?唉,都是三惡道當中眾生哪!他然後呢也是如理如法地,所以勤勤懇懇努力多少阿僧祇劫,就這個樣嘛!假如這件事情說,啊,一聽就會了,那這個無量阿僧祇劫算什麼啊?那些人真是笨得實在不能再笨了,當然不是!天下唯一真正了不起的就是他們。他們這樣呢,那我現在所以要學他們,那我們也是這個狀態。所以這個概念哪,我們要特別注意!再說一遍,我們真正學本論的時候,這個才是我們跟著應該學的,這個是文字裡邊的真正的意思。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一定學得成功,一定學得成功。實際上呢,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學的,也就是這麼一點。再下面,
【◎ 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
妙極了,不能捨是為什麼啊?因為有障礙嘛,因為障礙嘛!所以呢,現在你好好地修習,怎麼樣對治這個障礙,怎麼樣對治那個障礙。這地方雖然單說布施哦,實際上呢,所有一切的障礙同樣的,我們應該推而廣之,聞一知十。
【障者如〈攝決擇分〉略說四種。】
這個障礙有四種,這個障礙就是不能送,哪四樣?
【謂未串習,匱乏,耽著,未見大果。】
這四樣東西:第一個沒有習慣,這是通一切毛病的。就是說你還沒有好好地練習、修習這個障礙,老毛病嘛,習氣嘛,我們所謂惰性嘛!第二呢你「匱乏」,就是你自己沒有東西。第三個呢,雖然你有啊,但是對你自己的東西「耽著」難捨。最後是「未見大果」,沒有了解,沒有正確地知道這樣做的殊勝、偉大的果報。現在一樣一樣來說,一樣一樣來說。這個事情對我們很重要喔!我們要想修學就在這地方。所以前面指戒的時候啊,講那個中士道的時候,他講戒之前,他不說這個戒的體性、特質,而是說犯戒四因。現在一樣的,所以要修布施之前,布施那個時候啊那個障礙的原因,你能夠把那個障礙的原因找到了,能夠對治去掉它,那布施就行了嘛,其他的亦復如是。第一個是什麼?
【其中初者,謂雖現有可施財物,然於求者不樂惠施,能治此者應速了知如此過患,是我於施先未串習,今若不施,則於後世亦不樂施,強思擇已而行惠施,不隨未習過失而轉。】
這一點非常重要喔!嗯,說眼前我有可以送的東西,但是呢人家來求,你就不願意送給別人,那這個毛病呢,什麼方法去對治它,對症下藥,什麼呢?要了解不送的這個過失,不送的禍患。說,因為我以前沒有習慣、沒有練習――這個「串」呢就是繼續地,一串,繼續不斷地練習――因為沒有修習啊,所以不習慣。假定我現在還不開始去做的話,對不起,這個布施的這個習慣始終生不起來,這是第一個;倒是什麼?不送的這個習慣老在長養,所以注定你永遠墮在這個裡邊,害了!於是經過這樣地思惟、觀察了,勉強自己,堅強自己,然後呢提起勇悍的心來,說:「啊!我一定要去做,絕對不跟著這個老毛病,這個老毛病有禍害的,嗯,不要讓它這樣做!」布施是如此,其他一切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前面經過了一段修學以後啊,現在有很多同學有好現象,他心裡就堅強起來。一點都沒有錯!先心裡堅強起來,然後呢碰見小事上面去做,眼前我們看得見處處地方都是如此。我想在座的各位,這是我最歡喜的一件事情,最讚歎的!大家這麼努力,做了這麼多功德,我沾了大家的光,可以說非常感謝大家。沾什麼光啊?隨喜功德。儘管我坐在這地方,可是你們這麼努力啊,我真是感激不盡,我想你們自然也是更歡喜無窮。就是我們在這個地方,慢慢、慢慢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把我們十足十的生死凡夫,漸次、漸次轉向於超脫生死的聖賢,乃至於幫一切人解決,多好!這個第一個,第二呢,
【第二者,由其財物極尠闕故不生捨心。】
因為自己匱乏嘛,自己很少呀!啊,自己都很少你怎麼送給別人呢?
【能治此者應作是念。】
欸!妙咧!要平常我們自己說窮得要命怎麼送給別人呢?他自己很窮啊,他有對治的方法。他說,他就應該這樣想啊:
【我於生死流轉之時,或由宿業或繫屬他,於他人所未能饒益。令我具受眾多難忍飢渴等苦,設由利他,於現法中發生眾苦乃至殞歿,此施於我猶為善哉。】
嗯,對呀!說就是你沒有東西啊,欸,對不起,他還有一個正確的對治的方法。說:我啊一向在無始生死當中流轉,因為宿業,宿業所感所以繫屬於他。繫屬於他通常指什麼?就是被業力所綁,這是大原則。那個別的來說呢,因為我宿業沒有造好事,做了壞事,所以被人家做傭工等等,救濟自己也乃至於作不了主啊!這樣。所以呢總不能真正地幫別人的忙,不但不能幫忙,自己受盡了種種痛苦,飢渴等苦。我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宿生一直慳貪、一直不捨呀!假定我以前了解了,不忙自利能夠利他的話,啊!一定不會這樣的,一定不會這樣的。
所以眼前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能夠轉一向這種無知的自利,而去利他的話,這樣,就算眼前受種種的苦,乃至命都送掉,好啊!還是好的啊!為什麼?因為所以眼前這樣不行的是宿業,假定這個宿業你還不努力轉的話,是每況愈下。現在雖然窮啊,還保持個窮人哪,再窮下去的話,你就是畜生,再下去是餓鬼,再地獄了。啊!所以想到了這點,就要拼命了!
不要說拼命,想到這地方,就算是再苦啊這也是值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那個比喻,平常啊躺在這裡,哼呀、哈呀站不起來,一下那個地震的時候,塌下來的話,哇!逃出去,還是有氣力啊!他自己雖然累啊,逃出去把命救出來了,就是的的確確我們應該這樣想。啊!這個對治的方法之善巧啊!真是讚歎、無限地讚歎。
【非空發遣諸來求者,縱無彼財尚有菜葉可以活命,如是思已,忍匱乏苦而行惠施。】
嗯,既然這麼好的話,他今天來求了,不成就我的布施嗎?哎,絕對不讓他空手而返!我雖然少一點,他比我更窮,送給他;送給他了以後啊,哪怕沒有米,我還有一點菜葉子啊!哎呀,還可以多多少少自己活下來。這樣地忍受了自己的匱乏而行惠施。說實在現在我們遠比他好啊,遠比他好啊!所以剛才我們常常說的,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實在是我們沒有如理地去思惟呀,沒有如理地思惟呀!你真正如理思惟的話,我們現在太多的事情,絕對不會說,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哪!我們會樣樣都行,幾乎。這個就是得、未得正知見,以及是不是照著這個正知見去如理思惟,如理思惟。
菩提道次第廣論279頁,上一次已經講到「第三習近對治布施障」,說講那個六度布施的時候,他如果有障礙,那麼這個障礙用什麼方法去對治。說這個障礙一共有四種,前面兩種:沒有習慣,那麼我們曉得怎麼辦;還有呢,缺乏怎麼辦。上次特別說,沒有習慣不但是布施,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是如此;我們怎麼樣想辦法,現在最主要的要努力,如果現在放棄了不努力,那以後永遠沒希望了。那麼第二。現在下面是第三,第三耽著過失。
【第三者貪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於來求者不能生起捨與之心,能治此者應速了達耽著過失。】
就是對自己有的東西,這個本來應該捨的,卻耽著難捨。那麼對於這個自己難捨耽著的這個過失啊,我們要了解,了解了以後,你就不會再耽著難捨了。
【我今於苦倒執樂想,由此能生當來眾苦,如是知已斷除耽著,即將此物而行惠施。】
對於這個對治的方法,這樣:你呀,先要看見它這個的過失,這是錯的,這是錯的,有種種的患害的。明明這個是苦的因,我現在要除苦,卻不在苦因當中除,反而還增長那個苦因,請問這個苦除到哪一年哪?豈不是愈除愈多,愈弄愈錯欸!所以他說:明明這是苦的因哪,我現在顛倒了,不但顛倒,而執著這個顛倒以為這是快樂的,這種錯誤的妄想當中。如果說我對這個不能認識,以及雖然認識了還做不到,這樣的話,仍舊是為這個煩惱――貪所使,造了這個煩惱貪相應的惡業,是將來會感得眾苦。啊!既然我現在怕苦而來的話,一點小苦都忍受不住,將來感得這個大苦,而且輾轉地增長,這怎麼可以忍受啊!唉呀!不可以,不可以!無論如何唯一的辦法,就是趁現在苦還小,第一個,而且知道的時候斷;到那個時候又大,苦又大、又不知道,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到那個時候就完了。所以你對這個概念努力觀察,然後呢思惟,這樣一定能夠斷除得了,於是就把那個東西捨掉了。
它不但如此欸!實際上呢你捨掉了以後還應該怎麼辦呢?還應該隨喜,是應該高興啊,唉呀,高興啊!你看,你們只要去做,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一定會有相應的覺受,那個時候你會產生跟法相應的快樂,這美不可言!所以不管你前面對於這過失的認識,思惟、觀察斷除它也好,以及斷除掉了以後,對於這個功德的思惟、慶喜也好,這兩方面,一個是懺悔業障的功德,一個是隨喜功德的功德。假定說你能夠由此而引申出去的話,那十大願王都在裡頭。而這個本身就是什麼啊?隨佛學嘛!又是法供養嘛!都不是這些道理都在這個地方了嗎?尤其是你在行布施波羅蜜,這個又是幾乎十大願王每一個包含在裡頭啦!所以你必定要了解它的這樣的一個過失,那麼第三。第四呢,
【第四者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勝利,觀見廣大資財勝利而發施心。】
這個話應該這樣唸的,說: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而發施心,是觀見廣大資財勝利。或者應該這樣唸:但見廣大資財勝利,而未見行施能生正等菩提,所以啊不能發那個布施之心,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就是你因為對法沒有正知見,不如實地了解,所以你呀只看見這個財物的好處,而你沒有看見把這個財物送給人家,行布施波羅蜜多,而得到這個殊勝菩提果的偉大的利益,所以你不能發心,這個道理。
【能治此者當速見其過。】
要對治它的辦法呢,還是見到這個過失。上面是見到對於自己財物耽著的過失,現在是見到什麼?見到看不見這個大利益的這個過失。平常我們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小利益,所以這個人的真正的可憐愚癡的地方。我們為什麼要來學啊?來學就是說我們不知道,偏偏我們學了半天,真正它好的地方卻學不到,還始終在這地方纏著,最可憐的一個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所以我們如果真的曉得了以後,我們這個罪呀,叫你犯也不肯去犯。通常很多事情我們譬如說,常容易見的這個語言上的過錯,乃至於利害上的,都是不見它的真正的殊勝的大利益,始終被自己的煩惱所困,顛倒的、眼前的只似是而非的小利益上面在轉,結果造了大罪還不知道。啊,這個真是好可怕呀!所以在這地方,我們特別要說明,我們要見到發無上菩提,以及信跟這個廣行六度,所謂跟菩提心相應的行持這個偉大的果利,對於這一個道理見不到,這個過錯是應該改過來。怎麼改法呢?以最快的方式,想辦法觀察、思惟,看見它、認得它。我們看見有一個遠大的、好的果報在這地方的話,那我們眼前這種小名小利,就擋不住了,擋不住了,這樣。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哎喲,怕人家笑呀,怕人家什麼呀,這個世間的人因為你怕人家笑、怕人家什麼啊,一天到晚就纏死在這個裡邊。你們看古來這種大德,所謂那他們這種啊,那個所以用的這種真正了不起的大手段,都是超乎常情的,都是有絕遠大的眼光。這樣才談得上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這是很明白的啊!我們眼前是目光如豆,唉呀,那就是只看見一點點,總覺得:喔唷,這個人也這麼說、那個人也這麼說。你在這兒學佛啊,你還是學那些人?如果你學那些人,是嘛,你本來就不必到這裡來嘛,你就跟他們去混在一塊兒去算了嘛!如果說你要學佛的話,那一定要看佛是怎麼做的。佛是皇帝喔、王子喔,他這個王位都捨喔!這樣。為什麼呀?他就見到這個絕大的果利啊!啊,有這樣大的……那眼前事情擋不住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總應觀察一切諸行,皆念念滅,特觀資財速滅速離,一切所施皆當迴向廣大菩提。】
他觀察的時候怎麼辦呢?喏!就是從兩方面:整個地來說,諸行無常啊!這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保得住的。這個無常這東西啊,有粗有細,現在我們這裡始終講的只是講粗相,那個細相我們這裡根本談不到。就是說一念、一念,念念在滅當中,這樣。而特別是那個資財,更是很快地就捨離。所以,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啊,樣樣東西趁它還可以利用的時候,趕快用來布施,趕快用來種下無上菩提大果的這個因。這樣就可以把不堅固的、毫無意義的這種事情,欸,換來堅固的、廣大的大勝利。
【若唯顧視財等異熟,則唯能得廣大財位,不得解脫。】
假定你只看眼前的這種異熟的話,你呀就算你得到,也得到了廣大的財位的話,這還是不能解脫呀!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特別看這一點。固然這地方是講那個財物,其實世間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哪一樣東西不是如此呀!所以我前幾天到台北去的時候,嗯,我那天我們這裡有個同學離開了,欸,他雖然離開了,那離開那天他還說:「哎呀,我聽了這個《廣論》是很歡喜啊!」就是這樣,但是呢他說他家裡頭為了一些事情……。結果我到台北去,事實這個同學非常好,到台北去看見他的一切的行為也是。他去幹什麼啊?去請《廣論》那個帶子,他的的確確相應的!實在他聽了歡喜,他還不只請一套咧!啊,他就要去送給別人去。
那時候我心裡有個很大的感慨:唉!所以我覺得人哪,總是看不見遠大的地方,是,他只看見眼前的這個東西。乃至於我們常常有人說:「哎呀,要顧慮到那個,有人要顧慮到那個,這樣啊!」所以古來那些、那些出家人他的確是一樣。我們常常說一句話,這個很有意思的,「壯士斷臂」,就好像被毒蛇咬了以後,那個毒呀很快就循著心臟來,哎喲!我們痛惜:哎喲,這個不行啊!對不起,你痛惜一個手指頭啊,最後那條命就捨掉了。所以這個壯士―只有唯有真正有智慧、有勇氣的人,那時候曉得,唯一的辦法拿起劍來,「叭!」一下,連手臂切斷。是啊,是要一點損失的呀!佛陀絕對沒有說天上掉下來的,你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沒有這樣的事情啊!你要牠好,哇,牠那個食量很大;你要牠不吃草,對不起,這匹馬注定跑都跑不動,你要揹牠都揹不動,你還要騎牠嗎?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要為眼前這些小事情所捆住。
【如諸商賈為與價故,一切資財悉無悋惜捨與於他,此唯得利非能得福。】
要曉得:假定你不了解這個菩提的無上的廣大的功德,那個時候啊,你所注意的只是異熟的財位,那就像什麼?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做生意人也是一樣。儘管你也布施,就像做生意人一樣,那個東西也送給別人,但是他為什麼啊?欸,他把那個東西賣出去的時候,也是毫不顧惜哦!喔,賣給人家,他東西送給人家來得個高興哦!他也曉得什麼?欸,他賺到錢嘛!他得到了什麼?他那是得到的利益,世間的利益,不是得到福。
【《四百頌》曰:「云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說我們現在這地方呢,行的這個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啊,要曉得它有無上大果。什麼果啊?菩提大果,就這樣。不是為了一點點眼前的報,如果為了報而做的話,那就像做生意人也是一樣,那個啊應呵斥的,那個要呵斥的。所以我們眼前千萬注意哦!不要說求將來人天這種不要,眼前的不要、人天的不要,乃至於聲聞的小果都不要,要求無上菩提大果,這是我們必須應該了解的。這個四點。第二,那麼下面繼續,
【◎ 第二唯意樂布施者。】
上面這一段,就是說將財施,財施當中的話呢,說分辨這個幾個項目。現在呢這個屬於第二的話,針對著布施當中有兩項:一個呢,實際上的東西來;第二個呢,單單我們觀念當中,所以這個是叫「唯意樂布施」。說:
【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寶,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少功用生無量福,亦名菩薩巧慧布施,是菩薩地說。】
那時候,我們不是在外面以實際上的財物,自己送給別人,而只是自己靜靜地安居在這個裡頭,而依什麼啊?依「淨意樂」,這是內心清淨的、淳厚的這個心情,還有淨信心。關於這個淨信心,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了。這裡特別說明,我現在這個布施是為求無上大果利,所以這個財物是無條件地送給別人。還有呢,送給別人了以後,絕對不望報。平常我們送給別人哪,總是覺得:哎呀,我幫了你的忙啊!好像這是做了一個好人一樣,這個千萬要不得,不要求回報的,就是這樣。然後呢不但不要求回報,而且啊這個布施了以後得到的這個善根,也是一起捨給一切眾生。一定是根據前面的這個大菩提心相應的這種心情,這個才是淳厚的淨信心,清淨信心。那麼以這種信心,那麼分別化現種種廣大無量財物,就是觀念當中去想:有無量無邊的這種財物。「勝解惠施一切有情」,以這樣的殊勝的、正確的認識,運用自己的思惟,來布施給一切有情。
你這樣去做的話,不要花太大的氣力,不像我們身口實際上的行為辛苦得很,但是它也有無量的福德。這個地方的福啊,要注意哦!我們往往啊把它看……在這個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這個公案,一個說福報,一個叫功德,把這個福看做福報,不是!在本論上面,前面已經說過的,一個利,世間的這個利益;現在這個地方的福的話,就是福智二資糧的福資糧,這個福資糧是一定有慧來攝持的。所以這個這地方的福資糧,就是將來圓滿報身報土的資糧,這是慧攝持的,是成佛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啊!「亦名菩薩巧慧布施」,那這個正是最善巧的,真正有智慧的布施的方法,這是〈菩薩地〉上說的。
【《妙手問經》雖說此是無資財者所應修學,非有財者不應修習。】
這個說法,上面那個經典上面,雖然只是說你沒有資財的時候要這樣修,但是呢不是說有財的人就不要哦,有財的也要。這個意思是說,有財的人不但要實際上的財物施,還要拿意樂來施;如果說你沒有財物的時候,你就單單意樂施。尤其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如果是一個出家人的話,我們真正應該的千萬不要以財施。現在有很多人,出家人還要去忙財,那完全錯了。如果說你是,已經說過了,如理如法以及你的宿業所感得的,那個時候你要毫不顧惜地去布施;求來的布施,那完全錯了,這個絕對不是佛法裡邊的事情。那麼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無資財時巧慧布施,是為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初極喜地,若證此地,則諸資財定無匱乏。】
上面這些是沒有資財的善巧的布施的方法,是說只要在你還沒有證得初地,這個初地,特別地說明叫「增上清淨意樂初歡喜地」――這,這地方不詳細地說明它,換句話說這是見道以後――這個之前是這樣的。為什麼呀?說當你真的修菩薩道,一旦真的證得了那個初地的話,這個初地的果報不得了地大,他的這個財位是一定不會缺乏的,一定不會缺乏的。
所以在這地方,這地方文上面並沒明確地說明,特別……但是旁邊有一點啊,證明一個事實,證明一個什麼事實呢?就是現在,我們常常也就是在我們,譬如說國內,我們是禪宗很盛的地方,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這個大法,這是千真萬確。但是禪這個法呀,很妙,從凡夫地一直通到佛地,都可以用得上,都可以用得上。所以它是沒有漸次的漸次,是一種最殊勝的、善巧的方法,所以單單用這個方法是不能判斷你的位次的。
前面曾經說過了,大小乘的判斷不在這個般若慧,而在你發心的方便,這個我們要了解。當菩薩證得初地的時候,他一定也見道,換句話說那個時候他一定也是個開悟的狀態,這樣。但是呢,他開悟了以後是不是算初地,還是二地啊、佛地啊,乃至於還是個凡夫啊、加行啊,那個不在他見,而在他的行。前面記得吧?見攝行,行攝見。所以如果說真正的地上菩薩的話,從初地開始,這個《十地經論》上面有很多,乃至於像那個《入中論》等等它都說,那個初地菩薩的福德是不得了的,不得了地大!他絕對不會說,啊!證得了初地囉,還是窮光蛋一個,絕不可能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倒是二乘果,那是沒錯,見道的時候啊,他見到的空性固然是可以,但是對不起,他如果說沒有修福的話,他可以窮得飯都吃不到。那這地方也是順便提一下,繼續下去,
【如《菩薩地》云:「如是菩薩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之間,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行布施,若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惡趣,如是生生必當獲得無盡財寶。」】
他下面就引那個論上的文,那個是《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上面的。這個我們要學菩薩行的人,譬如說在資糧位啊、加行位啊,那是容或現在我們資糧不具足嘛,那個時候用上面這個意樂來布施,這是非常好的方法。假定你一旦真正地證得了這個初地以後的話,那絕定不會再窮,一定有無盡的財寶。那麼上面關於布施的幾個特質都說明了以後,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