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66L02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廣論音檔: [32B] 13’56” – 28’20”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對我們最大的好處。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一】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手抄稿一】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 ─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呢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六十六頁啊,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那我們說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這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卻是走這個。所以正式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的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道、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地、圓滿地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道、果。
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謂,喏,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些東西我們所知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知所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去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所以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
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是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又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卻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質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地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啊!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
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諍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它,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立刻體會得到一件事情。就是說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到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到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把你所見到的消融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嘛: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 ─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 ─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還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融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還是一個 ─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它,第二要去除它。
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說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呢?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啊!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啊,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
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是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啊,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啊,你只有一個勁兒地念佛啊!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就是念佛,反正去了以後 ……。所以這個叫作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地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諍論,我們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還帶了個業,去了以後慢慢地怎麼辦哪?欸,你還是要走這個路啊!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
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就是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地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還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哎呀,世間苦啊,反正你跟著他去,去了以後問題都解決了。是啊!就像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兒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輕有為的出家人哪 ……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還是要念佛,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耶!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囉!當然了,我們弄得不好還是帶業往生,弄得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得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嘛就要不但自己去,還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
還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你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講這樣好耶、他講講那樣好耶,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哎呀,這念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依舊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念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念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稱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噢!原來這樣的。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喏,首先你把道的這個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恰恰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地增上的話,欸,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吧?記得嗎?我想大部分的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
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第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哪裡,學得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那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得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啊,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還以為修行。大幸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地減少、淨除,資糧慢慢地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兒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他還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啊!
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哎呀,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哪!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還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你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 ─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 ─《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耶!先說〈世主妙嚴品〉它就從佛出世囉,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個多少卷。啊!真想不通,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地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有它特別的理由在,就這樣。
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噢!原來這樣啊,原來這樣啊!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要走這一條最正確直接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地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候你就會得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地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 ─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這個怎麼樣一回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