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7/6 ZOOM線上

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73L03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P175L11漸近涅槃

廣論音檔: [74A] 01’15” – [75A] 24’17”

手抄稿: 第十冊P42L01- P84L02

 

【科判】

共中士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已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癸三、死殁及結生之理

 

【廣論內容】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丑二、思已業 「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由思,發起身語之業。

總業:善、不善、無記

善不善分:有漏、無漏

有漏分:聖人相續中有、異生相續中有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1、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2、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3、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4、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5、生死輪廻的業如何造:

1).所集之業:非福業、福業及不動業。

2).分辨隨順集諦及庸常集諦之差別。

①總資糧道及加行道行者—在沒有見道之前雖集能引之業,但是因為內心當中所造作的是與無我慧相應的善淨之業,這些業並不是真正的流轉生死集諦所攝。然能隨順引後有集。
②一般凡夫—若未由多方面如理觀察去破除貪愛、觀無我慧、修二菩提心,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諦所攝。

3).增長業:① 為樂受義故增長。② 為捨受義故增長。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課前題綱】

HiHi…各位同行善友週六愉快…

課程進入了中士道,宗大師要我們從苦集門中思惟,再來是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

師父提到了『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根本因就是說,在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有情,這個五取蘊當中,由於無明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把它看成功「我」,這個是根本!』

–>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世間都是苦,而這個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麼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說唯一的辦法,那麼怎麼辦呢?你一定要在這個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厭棄一切諸有」,普遍地沒有一點點遺漏的,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謂樂—苦,行也是苦,凡是這個都是「諸有」—棄它,厭患之欲,一心一意要捨棄它。為了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於是造種種的善業,這個就是我們在資糧、加行兩位當中所做的行為。

我想跟大家一起思惟一個問題,

Q:根本因是”我”,要怎麼把我的觀念改變?

大家可以試試看歐…上課的時候,歡迎大家來討論….

 

【全廣題綱】

Q1.我們如何聽聞學習廣論?
Q2.
老師說:我們修學佛法,沒有老師教會學成讓別人笑話的。您有什麼親身體驗的例子嗎?

 

【全廣2 / 止觀初探】

講次 | 0341 (2021-07-05 ~ 2021-07-07)

標題 | 一定要學毗缽舍那!

音檔 | 5B 03:35 ~ 5B 06:07

廣論段落 | P8-L11 ~ P8-L13 今初……所應修行,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49-L3 ~ P150-L4 ( 2016 南普陀版:P149-L2 ~ P150-L4 )

手抄段落 |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00:00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在廣論班的時候,也會遇到比如說有的居士家裡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有人心裡很鬱悶、很過意不去。這個時候我比較建議大家一定要堅持上課,因為一旦一頭鑽在那個短期內解決不了的事情裡邊,人就會更煩惱。有一些人事的是是非非,也不一定你鬱悶這個人就會改變,還不如拿這時間來學法,用這時間來造善業。因為緣著煩煩惱惱的事情,人很容易造惡業;造惡業的話,當下遇到的煩惱解決不了,又為以後的痛苦種下了一個因,所以算起來是不划算的。有人常常因為心情不好所以該做的都沒做,但是法恰恰是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要提起來學的,不管我們的生命中遇到了怎樣的挑戰,法是不能間斷的,這樣才能夠終極地挑戰那些挑戰。01:12

今天我們接著聽師父講解的《廣論》,今天應該到了「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請大家好好地聽!聽的時候要專注,因為聽完我要問問題,千萬不要迷迷糊糊地聽,要認真!01:32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看這個內容,進一步地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剛才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這個大綱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02:03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02:09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若人若天,所應徧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02:33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論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04:06

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接著該解釋什麼了?聖教,對吧?「聖教者「。那麼「聖教者引了哪一部論來解釋這個聖教呢?「《般若燈廣釋》」。《般若燈》是誰作的呢?清辨論師作的。這個是解釋哪一部分的?中觀的。然後在講到中觀的時候,師父在這一段裡講到什麼?我們學到哪一部分的時候才能夠?毗缽舍那。那個原話是什麼?不記得了?「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後面接著什麼?「會詳細地認得它。」師父這個用詞是很奇特的──「會詳細地認得它」,認得什麼呀?毗缽舍那,也就是什麼?中觀。是這意思嗎?05:06

其實在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這幾個字會很奇特地跳出來──「會詳細地認得它」,就是毗缽舍那。什麼叫「詳細地認得它」呢?當時我們聽的時候,我們就在這個地方考慮了一下。現在學到止觀的時候會稍稍有點概念,怎麼叫詳細地認得它、詳細地看。所以從《般若燈廣釋》,師父就一下子講到了毗缽舍那的部分,對吧?是那麼深的。05:38

討論到這部分也會出現:為什麼會解釋到《般若燈廣釋》,然後到毗缽舍那的部分,會詳細地認得這個中觀的問題。這個部分,我當時聽到之後會覺得非常非常深刻,也會覺得師父用這種講述的方式非常地不一般,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且「詳細地認得它」,我就反覆地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了好幾遍這是什麼意思?它會在你的心中留下非常非常強烈的印象。那種強烈的印象源於什麼呢?就是一定要學毗缽舍那!毗缽舍那到底是什麼,一定要學!而且師父說:「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就是告誡所有的弟子們:要學到毗缽舍那,學到那之後一定要詳細地認得什麼叫「自性執」!06:37

師父說:「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毗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師父是非常鄭重的,我自己覺得像是一個交代──大家一定要學習毗缽舍那,而且一定要詳細地認得中觀的這個毗缽舍那是什麼。像一個交代一樣,就是你千萬記得這件事喔!而且他的目標是詳細地認得!聽清楚或學習就好了,通常認得,比如說「認得」自性執這個問題,就是變得非常非常大了、非常非常深!如果所破現行能夠認出來的話,那差不多就開始解決無明。07:16

當初我們在廣論班研討的時候,這句話也是非常地、非常地,叫什麼?鮮明、惹眼,或者說太奇特了!怎麼會這樣說?怎麼會這樣說?就是在內心中種下一個一定要學習毗缽舍那的習氣,而且會詳細地認得它──這個是師父的一個交代!我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就會在這兒停下來,仔細地研究這幾個字:為什麼師父要這樣說?07:45

研討到這一段的時候,通常如果不問的話,有一些人就是非常浮泛地聽過去了。聽和沒聽有的時候也不知道差別在哪裡,反正都是沒有留下什麼印象。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地方師父說:「『毗缽舍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才幾個字啊!覺得特別重,像雷鳴一樣打在心上,讓我們對後面的道次第生起嚮往。08:16

 

 

【意樂提策】

廣海明月0326 勝出餘軌

音檔 | 5A 08:46 ~ 09:35

廣論段落 | P8-L8 ~ P8-L9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勝出餘軌。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36-L5 ~ P136-L11 ( 2016 南普陀版:P136-L4 ~ P136-L11 )

手抄段落 | 同時,還有一個特點……這個就是它的殊勝。

05:27

剛開始學《廣論》的時候,很喜歡把《廣論》的字一個字地讀過,然後再讀過再讀過讀很多遍去研究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這個文字傳遞佛法的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完了之後,再看師父的解釋;然後再看字、再看師父的解釋。05:47

Q.省視我們是否有此精神及決心?

 

【聽帶/研討】@25組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師父說:「這句話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它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 (p59) 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很多條件哪,還要很多條件哪,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哎呀!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

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究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哎呀,我要求解脫啊!要求解脫啊!」這個概念啊,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中分兩部分: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哪!白吃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啊,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啊!最大的可惜呀!

(p60) 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這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地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哪,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嘛!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這都得學呀!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啊!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啊?這個不行!

所以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它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裡分成功兩樣東西。那麼等到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作「加行」,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地去做的話,你見到了:啊,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到了,這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Q.討論題目 :

什麼是資糧? (假設要跟一個福友介紹,如何用白話描述,有沒有生活化的例子。)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師父說:「這地方揭出這個我們應該了解的:啊!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世間都是苦,而這個苦的原因根本在集,那麼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集當中又分成功這樣。說唯一的辦法,那麼怎麼辦呢?你一定要在這個因,集的因上面去努力,集的因上面去努力。因此「普厭棄一切諸有」,普遍地沒有一點點遺漏的,對於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的盛事,所謂樂—苦,行也是苦,凡是這個都是「諸有」—棄它,厭患之欲,一心一意要捨棄它。為了從這個地方解脫出來,於是造種種的善業,這個就是我們在資糧、加行兩位當中所做的行為。這個時候,漸漸遠離生死,漸漸趨近涅槃,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集的業。

然後呢集了這個業以後,怎麼能夠感得這個生死呢?「結生之理」。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這個集諦當中,正式說起來集諦有四個行相,「因、集、生、緣」。說這個集就是流轉生死的原因,那麼這個流轉生死的原因當中,分成功四個,叫因、集、緣、生。某某法師,麻煩你一下,你站起來幫忙我寫一下,你的字也寫得好看一點。「因」,因緣的因;「集」就是集諦的集;「生」,就是生長的生;「緣」就是因緣的緣,因、集、緣、生,這裡順便也提一下。

(p83) 這個換句話說,為什麼流轉生死啊?流轉生死,有一個主要的這個原因—沒錯,這集諦四行相—這個「因」就像說,欸,這個種子一樣,你有了這個種子,這個將來繼續生長的因就在這裡了。那麼所以這個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惑跟業,而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是惑,所以他第一個講的講惑,就是煩惱。那麼然後呢,這個時候怎麼會從這個因,而感集生死呢?怎麼會去引發後有呢?那就是由於啊,由於這個因,然後呢造這個業,由於這個惑跟業力量的增長的話,然後就產生後有的這強大的勢力、力量,就這樣。由於這個強大的勢力,到最後呢,就會新的,下面新的生命就「生」起來了。生起來還要它的助緣,所以這個「緣」是最後的事,最後地講。簡單地說明,流轉生死就是這樣的,就這樣的。

從前面已經說,那麼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因在哪裡呢?根本因就是說,在這個補特伽羅—這個有情,這個五取蘊當中,由於無明不認識事情的真相,把它看成功「我」,這個是根本!所以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要認得它。否則的話,你如果不認識的話,不從這個上面去對治的話,其他不管做什麼好事,對不起,都還是平常「集諦」所攝的。造了好事生了天,最後又下地獄了,就這樣,就這樣。那麼這個所以從因、集下面講「生」,真正說起來就是說,現在說由於這個關係,慢慢地造集了感生死的業,那麼這個時候,要下一生去了,要生。生的之前先要有一個死,實際上那個死 (p84) 就是那個「緣」,前生不捨掉的話,後生不生,就這樣,它有特別這樣的原因。那我們先談,先談死,死是怎麼個死法?然後呢,生的時候又怎麼個生法?」

 

桌牌: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