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線上課程 Zoom ID : 2765410526

2021/5/18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59L06思惟老苦分五- P162L11應起厭離

廣論音檔: [69B] 11’27” – [70B] 17’24”

手抄稿: 第九冊P161L09- P201L13 音檔:

 

【科判】

共中士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廣論內容】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1生苦(特住胎苦)

2、老苦:①盛色衰退、②氣力衰退、③諸根衰退、④受用境界衰退,⑤壽量衰退苦。

3、病苦:①身性變壞者,②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③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④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⑤速離命根者。

Ø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4、死苦::①捨離圓滿可愛財位,②捨離圓滿可愛親族,③捨離圓滿可愛朋翼,④捨離圓滿可愛身體,⑤死時當受猛利憂苦,乃至意未厭此諸苦。

Ø前四為苦之理,第五為臨終時,因四大分解產生的身心怖畏之苦,及前四者都將捨離,而生起猛利的憂苦。

5、怨憎會苦:如遇怨敵,①便生憂苦,②畏其制罰, ③怖畏惡名,遭非讚頌,④畏苦惱死,⑤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 

6、愛別離苦:謂若捨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①發生憂慼,②語生愁歎,③身生擾惱,④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⑤應受用等有所缺乏。

7、求不得苦:此苦和愛別離苦同。

8、五蘊熾盛苦:.當成眾苦之器,2.已成眾苦之器,3.苦苦器,4.壞苦器,5.行苦器。

Ø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煩惱,此乃讓我們輪迴的業的造作者。

丑二、思惟六苦: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捨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無伴過患
1、無定過患

①他世無定:於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於他生中轉為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

②現法無定:亦復展轉,互為親怨。

Ø如《妙臂經》云﹕「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課前題綱】

Q1. 師父提到了『五種取蘊苦是修中士道的重點』

–>這五個取蘊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謂的五蘊。「色」,就是我們現在的色身,有色身,形色所成的,然後呢「受、想、行、識」,那是心蘊。「識」,最後那個識是識體,它識的心所法,它識的功效—受、想、行三樣東西。那麼總合起來呢,有這個五個大類的東西,合成功一種身心相續,這個身心相續在五趣當中是不斷地輪轉,所以叫「數取趣」,不斷地在這個輪迴當中輾轉,這個東西—五蘊、五取蘊,平常我們說的「人」。這個人擺在自己身上那就叫「我」,一切問題無不都從這個上頭出來的,這個是整個的一切問題的根本。

我想跟大家一起思惟一個問題,

Q:我認識甚麼是苦的根本嗎???

 

【全廣2 / 止觀初探】

講次 0327  (2021/05/17 ~ 05/19)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8-L8 ~ P8-L9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勝出餘軌。

入門段落  P160-L1 ~ P161-LL8 第二、顯示法殊勝中……所以「易於受持」

 

今天我們學習《四家合註入門》的「顯示法殊勝」,請大家把書打開到 160 頁,看第一段:

第二、顯示法殊勝中,分三:辨識法者: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二師者,謂善巧無著派之金洲,及善巧龍樹派之小明了杜鵑,如《道次第傳承上師祈請文》中所說,為覺窩阿底峽之親傳上師。雖有說是阿哇都帝巴及金洲二師,然師云,德哇尖巴及喇嘛一切遍智二師俱許前說。 [01′16″]

接下來我們來看仁波切的講記。第二科,「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那麼我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要開示這個法的殊勝呢?因為要對這個教授內心起恭敬和殷重這樣的一個意樂。那麼是令誰要起呢?就是令學的我們啊!在此妙音笑大師就做了科判,把它分作三科。 [01′53″]

我們在學習的都知道學一個論典中間那一篇的話,如果有一個學習特別出色的人把它作了科判,科判就是它貫穿的像一個線索一樣,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把這一篇貫通。所以妙音笑大師給我們作了三科,第一科就是「辨識法者」。「法」可以有很多意思,在此處「法」就是指「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菩提道炬論》。那麼「為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的「法」,是指什麼呢?就是指《菩提道炬論》。這是第一科,辨識法。就是要辨識哪一個啊?令我們對於什麼樣的法起敬重?在開示那個法殊勝的「法」就是《菩提道炬論》。 [02′58″]

接著第二科,注意!分成三個殊勝,「第二、宣說具有圓滿、易於受持、派軌殊勝三法」,將這個三項攝為一個科判。「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尊者造了很多的論著,有各式各樣的法類,共有百種,被稱為《阿底峽小品集》——這個「品」比如《中品般若》、《大品般若》那個「品」——在共有百種的阿底峽尊者的論著中,最主要的是《道炬論》。 [03′44″]

為何《道炬論》是最為主要呢?那兩個字出現了,「具攝」,毫無遺漏地包含,包含什麼?「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它的範圍是非常非常地周遍的,對吧?沒有遺漏什麼,毫無遺漏地包含了所有經咒的樞要而開示,所以所詮圓滿。 [04′14″]

然後是「易於受持」,這個易於受持,仁波切說是很容易行持的意思——主要是指「調心」的方便,以三士道的「次第」來調心,先以下士道,再以中士道,漸次引導,然後就進入不共上士道,很容易受持。說任何論典它的內容都是圓滿的,然而一旦涉及到行持的時候,就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我再說一遍:任何論典它的內容都是很圓滿的,然而一旦涉及到行持的時候,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 [04′58″]

在這裡邊,我們可以稍稍地停一下,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說:「很難有比《廣論》更容易行持的」,很容易照著修。那麼為什麼它變得那麼容易呢?因為它調心的次第,它以下士、中士漸次引導,它有個次第,沒有上手就讓我們修菩提心、沒有上手就開始講空性、也沒有上手就生圓次第,它是從最初、最初的一個次第開始的。 [05′28″]

比如說像《現觀莊嚴論》的所詮圓滿嗎?雖然是圓滿,但是對於初機者要學這個,中等者、中根的要學這個,然後再上去要學這個的話,可能次第就沒有像《廣論》這麼明顯了。比如說在《現觀莊嚴論》裡有沒有給我們講聽聞軌理呢?有沒有講前邊的很多呢?次第就沒有像《廣論》這麼明顯。而《廣論》則是把這樣的次第書寫出來,明明白白的,所以「易於受持」。 [06′01″]

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廣論》變得易於受持?這個「受持」是指行持,對不對?為什麼那麼容易調心啊?是源於它的次第井然,對不對?全都明明白白地書寫出來。不知道大家聽課的時候有沒有那種習慣?有一些人願意寫筆記的,一旦筆記寫得清清楚楚的時候,對於這一節課的大綱,乃至思路、講課老師的思路是怎樣的就會很清晰。 [06′30″]

三世諸佛雖然給我們開示了三主要道,但是它在比如《華嚴經》裡、在《楞嚴經》裡、《妙法蓮華經》裡,乃至《涅槃經》、很多很多的經裡,我們怎麼樣閱藏的時候能閱出三主要道,而且這樣排序呢?如果沒有宗大師這樣把佛陀的意思這麼清晰地寫出來的話,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這個容易,就是容易在「調心次第井然」。 [06′59″]

 

Q1.什麼是易於受持?

Q2.老師說「然後是「易於受持」,這個易於受持,仁波切說是很容易行持的意思——主要是指「調心」的方便,以三士道的「次第」來調心,先以下士道,再以中士道,漸次引導,然後就進入不共上士道,很容易受持。」,消化分享,並比對自己學廣論的狀態。

 

【宣導】影片《讚頌即是修行》-如吉法師

課程主題:《讚頌即是修行》

Q1: 提到讚頌,你會想到什麼?

◼ 法師:這題其實也沒有什麽標準答案,只是希望說大家能夠反思一下。…… 這堂課我只是跟大家分享,並不是說我真正了解讚頌的內涵,其實我也還在學習當中,我只是把我所學到的,比較膚淺的部分,然後目前還有限的部分跟大家分享,還要我們一起往深的去學習。

這堂課名字叫做,「讚頌即是修行」。

Q2: 經論和師父各別提到哪些讚頌的利益?我想要嗎?

◼ 法師:《大智度論》:「讚佛諸功德,令一切普聞,以此果報故,而得大名譽。讚佛實功德,令一切歡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為人說罪福,令得安樂所,以此之功德,受樂常歡豫。讚佛功德力,令一切心伏,以此功德故,常獲恭敬報。顯現說法燈,照悟諸眾生,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曜。

種種讚佛德,能悅於一切,以此功德故,常為人所愛。巧言讚佛德,無量無窮已,以此功德故,辯才不可盡。讚佛諸妙法,一切無過者,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淨。讚佛功德時,令人煩惱薄,以此功德故,結盡諸垢滅。二種結盡故,涅槃身已證,譬如澍大雨,火盡無餘熱。」

◼法師: 義淨大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傳云:昔佛在時,佛因親領徒眾人間遊行,時有鸎鳥,見佛相好儼若金山,乃於林內,發和雅音,如似讚詠。佛乃顧諸弟子曰:『此鳥見我歡喜,不覺哀鳴,緣斯福故,我沒代後,獲得人身,名摩咥里制吒,廣為稱歎,讚我實德也(摩咥里是母,制吒是兒也)。其人初依外道出家,事大自在天,既是所尊,具申讚詠。後乃見所記名,翻心奉佛,染衣出俗,廣興讚歎。悔前非之已往,遵勝轍於將來。自悲不遇大師,但逢遺像,遂抽盛藻,仰符授記,讚佛功德。』初造《四百讚》,次造《一百五十讚》,總陳六度,明佛世尊所有勝德,斯可謂文情婉麗,共天蘤而齊芳;理致清高,與地岳而爭峻。西方造讚頌者,莫不咸同祖習。無著、世親菩薩悉皆仰趾。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誦得五戒、十戒,即須先教誦斯二讚,無問大乘、小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遠,二、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

◼ 法師:師父說:「那麼我們剛才說透過了這個旋律啊,策發我們的內心當中的一種對法的體驗,那對這個世界非常有幫助啊,平常我們外面都是靡靡之音,就是環境太惡劣了。我們一方面可以啊,幫助我們內心當中對法的強大的體驗,一方面可以扭轉社會,作為我們這個皈依或是持戒的弟子來說很有幫助。可是意樂很重要,假設內心當中不能秉持這種神聖的概念,不能以這樣的心情去體會的話,那麼你今天跑得來這裡唱歌,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情。」2◼ 老師曾經問過師父說:「師父,我已經是一個修行人了,好好的將來閉關修行,我自己唱給三寶

就行了,為什麽還要寫這麽多讚頌呢?」

師父說:「佛法最難的,就是讓學它的人在心裏生起對三寶的感動,而這個感動一旦生起來之後,就慢慢的可以達到對三寶認知的一個決定,一旦達到內心中認知的決定之後,這個修行人可以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 老師問師父說:「(讚頌) 真的可以鼓勵到很多人嗎?大家會不會把它當成流行歌,唱完了就算了。」

師父說:「這要觀待寫它的人的一個發心,還有唱它的人的發心。那麽寫它的人不是這樣發心的,唱它的人教一教不要這樣發心就可以了。」

老師說:「我在做讚頌的時候,我發誓,所有被讚頌感動的人,跟用全力的心去唱,還有演奏,還有去指揮,用他的心,去合著讚頌的人,我一定要讓他速疾成佛,要讓他盡快地在內心證悟三主要道,這是我一遍一遍發下的誓言。」

◼ 老師在心中一遍一遍發下的誓言,就是希望讓我們在心中證悟三主要道,速疾成佛!這是很明確的,所以剩下的,老師發心就是這樣,剩下就是我們的發心了。我們是否以此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產生一種真實的嚮往,在每一次學習讚頌之前,都端正我們的發心,懷著一個相對清淨的意樂,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相應的發心的話,就可以在我們的心中出現那樣的結果,因為這就是師父所期待的、老師所期待的、甚至是我們自己也要這樣期待。

 

【聽帶/研討】@20.22組消文

【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
因為我們現在的一切諸行是什麼?以前往昔的無明,由無明所造的種種雜染之業所感得的,所以必定還是按照這個惑業的行相來轉,一切都是惑業來決定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必然之間,會隨著這個因行而向前流轉,這個是行苦。那麼關於這個,

【善行分享】

疫情期間,生活、學習、工作都產生了許多改變,線上分組分享討論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或看法或問題。

 

桌牌:世間、 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止觀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