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27 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52L01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P155L04引導學者

廣論音檔: [66A] 27’47” – [68B] 06’40”

手抄稿: 第九冊P51L02- P124L06  音檔:

 

【科判】

戊二:於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己二:彼生起之量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己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

 

【廣論內容】

共中士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一)略說­­-具極大的修持扼要。

(二)詳說-依次宣說苦集滅道之次第

1.先說苦締之因

2.苦後說集之因

3.集後說滅之意趣

4.道諦最後宣說

    癸二、正修苦
           

【課前題綱】

上課通知=>轉換苦樂標準由於我們的心一直在正法上串習的緣故,會慢慢不喜歡散亂的狀態。因為一旦品嘗到寧靜、微妙、不可言喻的喜悅時,誰還會去希求那種會帶來多過患、讓心裡不寂靜的所謂「快樂」呢?由於薰習佛法的原因,我們生命中苦樂的標準會發生轉換,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轉換。真如老師〡《希望.新生》

每周每周的上課、每天每天的……..,都在一點一滴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正如老師說的,是因為佛法的薰習而漸漸轉換的。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快樂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別忘了,晚上與“快樂”的約會唷!
Q.請問有安立是與快樂約會嗎?

 

Q1.弟子書云“如如於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闇極重厚,如如於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闇極微薄”這段文中,師父開示“打板即起”的公案,主要在提醒我們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對治的又是什麼?

 

【全廣2 / 止觀初探】

講次/ 0321  (2021/04/26 ~ 04/28)

科判  道前基礎

廣論段落/ P7-LL1 ~ P8-L6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入門段落/ 第1冊 P150-L1 ~ P151-LL4 第五、殊勝弟子……「種」是種敦巴勝者生源。

備註/ 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1冊 P153-L6註釋① ~ P153-LL1註釋⑤完 迦溼彌羅 北印度古國名……拜見金洲大師學法。

 

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50 頁,我們繼續學習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請看 150 頁第一段藍字的部分。 [00′15″]

第五、殊勝弟子,分二:印度5、阿里3、西藏  三地弟子者: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智依雅那音變為鄔僅,飛行國。〕、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班智達義譯通五明者。〕,號毘柁跋,及達摩阿嘎惹瑪帝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阿里則有寶賢〔譯師,羅嘎紮克有,意為世間眼,略作羅紮瓦。〕、那措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君主國王);後藏則有迦格瓦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俄、種三。第二、最勝弟子: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01′54″]

我們接下來看仁波切的講記,妙音笑大師箋註的第五科,「第五、殊勝弟子」,阿底峽尊者他殊勝的弟子有多少呢?按地域分為:「印度、阿里、西藏三地弟子者」,西藏就是指拉薩衛藏等地。有沒有注意到阿里和西藏是分開的?所以這個西藏就是指拉薩衛藏等地。「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藏文中並沒有這個「五」字。「鄔智依雅那音變為鄔僅」,也叫作「飛行國」。「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有很多數量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的弟子。 [02′46″]

在聽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說:「師父,『不可思數』要解釋成『不可思議』嗎?還是『不可思議的數目』?」然後仁波切說:「藏文中並沒有『數』這個字,但此處可以理解為『數量不可思議。』」 [03′02″]

仁波切接著講:這邊有個「然」字,「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班智達義譯通五明者。〕」「大班智達」義譯為通五明者,即是大班智達「毘柁跋」。「達摩阿嘎惹瑪帝」,義為「法生慧」。再加上「中獅、地藏」共四位,這些是在印度的主要弟子,「或復加入」弟子「友密」為五位。「阿里則有寶賢〔譯師,羅嘎紮克有,意為世間眼,略作羅紮瓦。〕」「羅嘎」是世間,「紮克有」是眼睛的意思。「那措譯師,還有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也是地名,在羅札這個地方,「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俄、種三」,「枯」就是枯精進堅固,「俄」就是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勝者生源。現在就是按照地域,說印度、阿里、西藏三地都有阿底峽尊者的弟子。 [04′24″]

「迦溼彌羅」就是北印度的古國,現今的喀什米爾,古時候的毗婆沙宗大興此地,後來因為回教徒入侵,佛教逐漸衰微,現今盛行伊斯蘭教,就是在這個地方。 [04′43″]

然後這裡邊出現了「毘柁跋」,他是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之一,約 11 世紀。依慧海大師的解釋,這個梵語義為「五明者」,因這位善知識他通曉五明而得名。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可能要再去看一看,今天就不廣講。 [05′09″]

接著是「達摩阿嘎惹瑪帝」,這位也是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的大弟子之一,約 11 世紀,他叫「法生慧」。還有「地藏」,也是阿底峽尊者門徒中的大班智達,都是在約 11 世紀。他沒有遇到尊者之前通學內外道教義,通學完了之後,認為內外道一樣的,所以有時候入外道,有時候又自稱自己為內道徒,就是他示現為通學;直到尊者為他善巧地分辨內外道的差別,遂對尊者生起了信心,並拜尊者為師,成為印度能辨別內外道四大師之一。之後曾追隨尊者赴金洲,就是去金洲那個地方,拜見金洲大師學法。大家可能會覺得我已經皈依佛門了,我當然是內道弟子。但是能辨別內外道不是一個小的本事,大家可以慢慢好好去了解一下。 [06′16″]

 

Q.主要是哪些弟子?殊勝弟子主要分佈哪些地域?哪些代表?

Q.殊勝的法都傳給殊勝弟子?請問我是嗎?為什麼?

Q.祈求跟啟白是否有異同?

 

【聽帶/研討】@黃背心

Q1、廣論上中下士次第複習。

講次/ 0214  (2020/04/16 ~ 04/19)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標題/ 所說法清淨──圓滿的教法最應機

音檔/ 3B 24:23 ~ 25:34

廣論段落/ P2-L6 ~ P2-L7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聖教盛行,

手抄頁/行/ 第1冊 P92-L2 ~ P92-L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2-L4 ~ P92-LL3 )

(略)

[04′54″]

《廣論》裡,有下士、中士,然後上士。宗大師說:無論是怎樣的,都請從共下士道開始修起。如果我們的心續中已經有共下士道的內涵,那麼我修共下士道就會很快,它也不會耽擱時間。可是萬一直接就修上面的,比如說直接上手菩提心、上手空性,可是我們連因果、皈依都不知道,都沒有堅強的這種信念,修後面那肯定是修不起來的!那什麼樣根機的人都請從最初的道次第開始修,這樣的話就不會漏掉什麼。比如說前面的次第沒有的人,如果不從前面的次第起修、修後面的話,後面修不起來,前面又落下了,兩邊都是空的。可是如果都是從共下士道起修的話,無論是何種根機的人,如果已經有的就更快速地生起,如果沒有的就從現在開始修。所以它是圓滿的教法,「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所以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一個相遇! [06′07″]

 

講次/ 0192  (2020/01/30 ~ 02/02)

科判/ 道前基礎

章節/ 除苦引樂的法,全在《廣論》裡

標題/ 三士夫的根本差別在動機

廣論段落/ P2-L3 ~ P2-L5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入門段落/ 第1冊 P80-L10 ~ P81-LL5 接著,是一切具有善緣的所化機……這是在辨識所要講說的法。

(略)

[00′55″]

可以看清楚,下士夫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誰呀?是為了自己不要墮入三惡趣,希望能獲得人天的果位,將為這樣的幸福,就是來世的人身——暇滿人身而努力的,就成為下士夫。能把自己管好了,也省得佛菩薩操心,對吧?但是,對所有下士夫的想法,佛菩薩們應該是希望能夠是透過共下士道,以後進入上士。那麼這是下士夫。 [01′36″]

然後中士夫呢,「為了自我能夠從六道的輪迴大海中解脫而精勤奮鬥的,就稱為中士夫。」所以他並不滿足於不墮落三惡趣,認為整個輪迴也是非常令人怖畏的甚深可畏的苦海,想要從這個輪迴的海裡面解脫出來,為此精勤奮鬥,就成為中士夫。那麼「不同於前者」,注意!哪一點不同於前者呢?「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自己精勤於獲得佛陀果位的,是上士夫。」這是對於三士夫最簡略的介紹。大家可以看清楚、聽清楚這三士夫的根本差別在於什麼?在於他們是為自己——正下士和正中士都是為了自己不要墮入惡趣、不要輪迴,然後發心精進修行。而上士夫呢,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然後精勤;他的目標不是為了解脫輪迴和不墮三惡趣,他的目標是為了成佛! [02′56″]

其中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呢?三種士夫是依靠著什麼來安立的?大家可以想想,是依靠什麼安立的三種士夫呢?是不是依照各自的等起、思想方向來安立的?就是自己的動機呀!你想要什麼,你的目的,對吧?所達到的目的安立的。所以結合我們的經驗來看也是如此,主要是自己的動機。如果好的話,就可以說是清淨的正法;動機不好,就很難說是清淨的正法。 [03′33″]

 

Q2、到目前為止自己最大的苦受是甚麼?

 

【善行分享】

主題: 善行小點滴

   為何上師要在研討班推動善行小點滴?   (摘自 四家合註-第三講節錄 )

 

另外有一點就是,在各個區域奮鬥的居士們,希望大家還是要記住「觀功念恩」四個字。要把功夫做實了,踏實地觀功念恩,培養觀功念恩的等流,去對治觀過的等流。

再一個,我希望各個地方的班長能夠再把《廣論》班的凝聚力凝聚好。

實際上我們學了《廣論》生命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為什麼那些問題變小、對我們打擊力變弱了?

因為我們用法向內調伏。如果不用法向內調伏,人的一生是非常艱難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會把你弄到不可思議的痛苦,不可想像的痛苦;那麼借助法的力量向內調伏,我們內心會獲得清涼的。

所以如何在這個苦惱的世界上,能夠坦然地應對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撞擊,一定是不能離開法的;不能離開法就一定要聽法,聽完法要研討。

所以要了解諸位《廣論》班同學的善根,我還是一直提倡在《廣論》班裡,能不能有比如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善行小點滴,各自講一下這一週做了什麼善行。

我推了好幾次,有推起來嗎?你們有做是吧?(有。)

你們會不會覺得:「善行都要隱密的,這樣我才能積到陰德,為什麼要講出來給人家聽呢?」

因為你不講的話,大家可能就把對方當成是不那麼好的人,然後你聽一聽會發現:「這個人怎麼這麼善良!」互相都聽到對方做的善行。實際上這個善行點滴,會成為《廣論》研討班到最後非常非常熱烈的部分。

因為大家都會聽到:「哇!你這週做這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他做那個……。」好多好多善行啊!這個時候還可以修隨喜。然後你這一週就要準備好好做善行,下一次到《廣論》班彙報一下。46’58”

真的!這是一個一年又一年的連續,如果你連續二十年都報告善行點滴,那你做善行就會成為一個習慣,也會從一個善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

所以雖然叫「善行小點滴」,實際上是可以凝聚很多善人的力量在一起。

而且避免我們因為一件小事就把一個人看扁、把一個人看到底,說:「他就是那樣子!」甚至認為佛也救不了他、法也拿他不能奈何,好像就是讓你苦惱透頂的一個人。希望透過修力,大家能改變這些想法

 

 

桌牌:正觀見、二業因果,能成一切諸乘士夫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