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79L4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 P182L3 是果位識

手抄稿:第十冊 P152L2 ~P190L3

音檔:[77A]16:22 ~ [78A]19:0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瑜伽師地是說非實,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爾時識住,即名結生。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胎中圓滿一切肢節。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為圓滿,或復缺肢。」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由先所習喜樂馳趣。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 支分差別,二 支分略攝,三 幾世圓滿,四 此等攝義。  今初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五次於生有結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則彼中有於當生處,見有自己同類有情,為欲看彼及戲笑等,遂願往趣當生之處。】
這個是第一段,我們來看一看。假定你是胎生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在你該生的那個當生的地方—為什麼當生的地方你看見呢?前面告訴我們這個中有的神通是根據什麼?根據他的業,就是你有這個業,所以你具這個力量。這個記住哦!當我們造業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造得起來的,對不對?你造任何一個業,牽涉到多方面的一定是。我送你一樣東西,我跟你吵一架,我跟你什麼,輾轉地相關。這個造一個簡單的因,造一個簡單的業,最初的業,最初的因,初因找不到,細的是說;粗的是至少說「我、你」這樣。所以同樣的那個時候,還是說跟你的前面的心識等流前後相續,是這種狀態;然後你看見了外面那個異熟,外面這個增上也是,那就是那些人。當時你造業的時候,所見的那個對方、對象,那個時候就是你看見的,那時候你看見的。如果沒有造那個業的話,對不起,儘管中有有神通,你看不見,看不見。所以到那時候,欸,他就看見了,看見了。然後呢他看見了很歡喜,「為欲看彼及戲笑等」,就到那地方去,就去了!
注意!注意!平常為什麼我們常常說戲論,為什麼我常常提我們沒有什麼事情不要看見了就歡喜。現在呢,只要我們檢查一檢查我們自己的內心,很容易找得出來。我們現在叫生有,生有就是在你結生完了以後那個心識的狀態,其實那個心識的活動本身跟中有是完全一樣的。就是跟你有緣的,你就會看見會聽見—啊,下了課,那些人跑到外面去了,你就歡喜,你就要去呀!對不對?等到你死的時候,還是這個,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不歡喜你不會去,你歡喜的地方就是去。所以你不要小看哪!整個的……在任何一個場合之下,我們真正的造的業就是這個。所以說或者是重業,或者是隨近,或者是串習,平常我們串習的就是那個,到那個時候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它就有這股力量,腳底下面塗了油,你要往那個地方去。對不起,到時中有現起的時候,它也是這個力量。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看看噢!你不要把它看成個道理,真正我們學就從這個地方學起。然後呢去了,很來勁,下面呢那個時候,就是
【次於父母精血,起顛倒見。】
那個時候就是產生真正結生的時候。
【爾時父母未行邪行,猶如幻變,見行邪行,便起貪愛。】
這樣,假定說你看見那個父母他並沒有在這個交媾的時候,那你就像普通一樣的幻變一樣,你在這個大家一起戲笑,就這樣,你並沒有覺得什麼。如果那個時候他們正在這樣的話呢,你就這個貪欲心,生死的貪欲心也生起來了。生起來的狀態是下面:
【此復若當為女,欲令母離,貪與父會,若當生男,便欲父離,貪與母會。】
說這個,這種說法,就是說實際上呢那個時候你去看見那個父母交會的時候,先是你看見兩個人,到後來,欸,你覺得:「不!」你變成其中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如果說你是個女的話,你覺得替代了這個母身,所以你先就厭惡這個你所看見的母親。反證的話,你會對這個說你自己的父親,對他有怨,不希望他存在,就是說你自己要取代他那種感覺,就是心裡想。那麼,
【《瑜伽師地》是說非實,】
說不是這個的,是什麼呢?
【見其父母,誤於精血,見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漸近,如是如是漸漸不見,男女餘分,唯見男女二根之相,於此發憤中有即沒,而生其中。】
《瑜伽師地論》上另外一個說法,實際上呢這並不是兩個絕大的差別,而是說,說得更深細一點。說前面講的,這是看見這個男女的兩個全貌;那個時候他看見的不是,只是看見了很少的一部分,看見很少的一部分。那麼一部分你看見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其他都看不見。
因為實際上你要曉得,那個中有生出、現起來,完全是從心識。換句話說,平常我們呢集中的時候,譬如我們在一個心識並沒有專注的時候,你會心識專注得,啊,好像站在這裡、坐在這裡,你也可以說什麼都看不見,也可以說什麼都看見,坐在這裡眼睛所以看見。當你全部精神貫注在一個人身上,或者聽一個人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了,其他都聽不見了,對不對?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喏、喏,這個就是這個,就是這種狀態。他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沒有強盛地現起的時候是這樣,等到後來那個欲念引發了之後,它非常強盛的時候,其他都看不見了,就是這樣。那個時候越鑽越深,越鑽越近,那個時候已經到進去了。
關於這個,這個特別的後面還有一個說明:到那個時候的話,那時候只見先是看見二根,到最後來的話,你就因為看見了,自然而然你覺得其中的一個,對於另外一個你就有他排斥他的這種,所以「於此發憤」是指這個而言。否則你發什麼脾氣?不是發脾氣,是你覺得你好像要取代他,所以不希望他存在的這個排斥那個心理,使得你這種強有力的心情,就沾上去了。那一沾上去的一剎那叫生有,那個生有生起的時候,那個中有就沒有了,這也是如秤低昂,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此復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凝結之時,與此同時中有俱滅,與滅同時,即由阿賴耶識力故,有餘微細諸根大種和合而生,及餘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摶生。】
那個就是結生那一剎那,那個時候那一剎那。那個時候就是父母交會的出來的時候最後這種狀態,他那個自己的這個識心,中有的識心,那個叫作阿賴耶識的力量就和合。和合了以後,你那個時候由於強有力的這個執取的力量,就會攝持它。攝持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是「諸根大種」跟著和合生起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叫作結生,那一剎那以後,那叫什麼?我們在這個 十二因緣當中「名色」,「名」就是你的心識,就是你的心理作用,「色」的話呢就是父精母血和合。由於你的這個識所攝持的關係,所產生的根大,那個根大的最初的那個時候,那是結生相續的。
【爾時識住,即名結生。】
那個時候你的識就安住在這裡就不動了,然後呢自己也就像做夢一樣,什麼都不知道了,又不知道了,神通等等又不知道了。然後呢就一個大夢一睡十個月,在這個地方。
【諸有不許阿賴耶者,許為意識結生相續。】
前面所說阿賴耶識的力量,但是因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認有這個阿賴耶識,那沒有關係呀,你承認的你說吧!什麼?有很多人說意識,那麼就是意識好了。其實意識跟阿賴耶識也只是分類的開合、粗細的不同。所以大師在這個地方,真正那種大乘聖者的了不起,他就是只要把那個行相說明,內容是如此,你用什麼名詞沒關係,主要的是這個;總是能夠跟他們那個部派的論相應,說明了生死相續當中的關鍵。那麼這個結生過程的主要的關鍵說明了。下面:
【若薄福者,當生下賤種,彼於死時及入胎時聞紛亂聲,及自妄見入諸蘆荻稠林等中。】
如果說福薄的人,那麼他生的地方,就是比較下賤的地方。那麼下賤的地方,死的時候跟入胎的時候,所接觸到的,聞、看所看見的都是很雜亂。而且那個地方的本身叫作「蘆荻稠林等中」,就好像我們平常看見的不是一個好的地方。
【造善業者,當生尊貴族,聞有寂靜美妙音聲,及自妄見昇於高閣宮殿等處。】
那個是造善業的人是這個樣的,跟前面的那個恰恰相反,恰恰相反。總之,他由他什麼業,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業所變幻、所顯出來的行相,就跟他造的善惡業是相應而起。
【又住胎者,凡經七日,有三十八,】
一共有三十八個七。
【胎中圓滿一切肢節。】
經過了三十八個七以後,
【次經四日,當即降生。如《入胎經》云:「此經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者,雖亦圓滿,非極圓滿。若經六月,或住七月,非極圓滿,或復缺肢。」此等廣說,如《入胎經》,應當了知。】
這個很容易懂。經上面告訴我們,住胎的真正的時間是這麼久。如果住了三十八個七以後,再過四天,這是最圓滿的。那麼八個月的話還是圓滿了,但是呢並不是最圓滿。如果六個月、 七個月,那麼那就不圓滿。不圓滿的時候,那個時候生出來,就有殘缺了。
【◎ 若於生處不欲趣赴,則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應生。】
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在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去的時候,你不願意的話,你就不會去,不去的時候你不會生,這個是講我們結生相續的。我還記得上面剛才講那個,提出來這件事情吧,這個中有,現在我們生有的狀態是一樣的,如果這地方你不願意去的話,你不會去,你不會去就不會感得。那麼為什麼你不會去呢?這地方我們應該想一想。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坐在那裡的話,哇!他腳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見那兩個人在這個地方的話,他脖子上套了個鐵鍊拉他去也拉不去。你們相信不相信?為什麼?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歡喜,跟他相應他就要去;有的人跟他不相應,他就不去。
為什麼相應?為什麼不相應?這個我們立刻可以檢點得出來。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對他有煩惱、愛染等等,以及有它業;因為你愛染平常跟他聊天,唉呀,這個如膠如漆,到那時候腳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厭離心、厭患的話,你覺得:唉呀,這個毫無意義啊!這個都是善知識,我可不要去啊!到那時候,像你身上綁了個鐵鍊,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說在這種狀態當中的話,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話,你就不會跑到那個地方去。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我們要認識的地方哦!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故作感那洛迦業及增長已,謂屠羊宰雞,或販豬等,諸非律儀中有,猶如夢中,於當生處見有羊等。】
那麼現在呢,前面說這個胎生的一個狀態,下面說整個的生的狀態。生為什麼會生,前面第一句話已經說明了。現在呢就是說,當你造了譬如說感得地獄的這個業,造了增長,造了增長就是順定受,換句話說,現在這個時候,中有你一定到那個地方去的。那麼舉個例子,就是說,因為你造了種種的這種惡業,這個什麼?殺豬、宰羊等等。「諸非律儀中有」,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非律儀?非律儀它也是一種規則,換句話這種規則,它註定我們要造惡業的,註定我們造惡業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啊,這個告訴你啊!現在我們為了賺錢,這個行業賺得了錢,然後你應該怎麼弄,講了個殺豬、宰羊的道理。這講起來,天經地義的,有它一套大道理,然後你照著這樣去做,這個就叫作非律儀,非律儀。
所以任何一個行業有它的行規,而這個行規,有的行規教你向上,有的行規教你向下,這個特別叫律儀。我們出家人的行規,叫作律儀戒,要告訴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該做,那個該做,這樣的話讓你生天、往生極樂。殺豬、宰羊有他的行規,告訴他,你要這個樣、那個樣。然後呢這個心念當中一天到晚轉那個,造了這種惡業一定墮落。那麼因為造了這個業,他中有生起的時候,像夢當中,欸,就看見那個要生的地方,那個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見了,然後呢?
【由先所習熹樂馳趣。】
欸,因為他以前的喜樂,記得吧?中有的生起,以及結生都是這個。因為他的習性,欸,看見了他就歡喜,歡喜就去呀!所以整個的那點,說我們叫作戲論,平常我們的心理狀態都是這個,你就去啦!然後呢,因為他平常習慣了看見這個羊就宰,到那時候看見那個忍不住,他看見那個羊,殺那個心又生來了。那個心一生,
【次由瞋恚生處之色,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所以這個地方要說明,墮地獄,是的,有中有的,這個是這樣的過程而下去的。
【如是於餘似那洛迦癭鬼等中,受生亦爾。】
那麼鬼道等等都是這個樣。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於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
除了這個地獄以外,餓鬼、畜生、人,乃至於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無色界天是沒中有的。同樣地,看見自己的同類,你看見了,於是你就去了。
【次由於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那麼因為你看見了以後,所以那個時候,你由於這個心樂,所以到那個地方去。你對眼前的這個地方產生厭惡,那麼中有滅、生有起,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
說到這裡又停一下,我們又要想一下「欣、厭」兩個字。他最後死了,結生的時候,還是不外乎兩樣東西—因為「欣」,對它歡喜的東西就去了;因為「厭」,排斥那個東西,他就進去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你自然了解:噢!三界之內,乃至於跳出三界的,我們這念佛的,還是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靠什麼?靠你的業,這個業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時時刻刻。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要修行,喏,道理很簡單,你如果這個地方不認識……現在了解了吧!所以為什麼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不談,談修行,那是我們在這個地方還在戲論當中,現在有了根據了,對吧!很清楚,就是這個。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這個上頭,都是這個時候,我們繼續下去。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前面說墮落這個,是指非律儀的殺雞、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那不一定,像後面說。後面說的什麼呢?就是說,你跟同類那個地方看見了你就,欸,覺得歡喜的,總是又令你歡喜的,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令你歡喜的你就去了。這個地方我也要特別地要說一下,因為這個地方,這個論上面並沒有說明。譬如說投餓鬼趣,我們會想:「對呀!誰我們都是貪心的。餓鬼的人是貪心特別重,他應該一天到晚想吃。他為什麼到那時候吃不到呢?」餓鬼是這樣的,他因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個中有現起來的時候,他吃得太多了,那個時候肚子塞得飽飽的,他就看見那個人已經塞得飽飽的,你就把它再吃,到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忿恨說:「我已經吃得這麼飽了,我吃不下!」這個一念瞋心一來,好!那個中有就消失掉了,就這樣。所以他那個時候排斥的一念心,就進入那個餓鬼道,從此以後他永遠也吃不到。
所以他生每一道當中,他都有這個力量,就是一個是欣的心,一個是厭的心,這個是強烈的這種狀態。而這個結生的時候是如此,實際上呢,這個業就是我們在生的時候,一直相繼續的。所以為什麼說引業跟滿業之間,引業是一定什麼?就是這種善業或者不善業,就是你這個強有力的這種心念,所以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那麼我們現在了解了,哦!所以講繫縛就是這個,所以講解脫也是這個,現在這個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了。
【《俱舍論》云:「餘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上面胎、卵、濕、化四樣當中,每一個地方的生法,那個《俱舍論》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濕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聞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個同樣的要求那個,然後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說到地獄的眾生,前面已經說過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獄去,那是他妄業的顛倒。譬如說:到這個熱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到寒地獄的眾生,他是怎麼去的呢?那時候他覺得冷,他就要找熱,那個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個地方原來就是熱地獄;寒冰地獄,卻卻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這種狀態而去的。那麼現在關於這個結生的道理,我們有了一個正確的了解。把下面最後一段話也說一下。
【◎ 復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煖熱,】
這個地方就講了。
【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除了說明這個理由以外,還有現在我們這裡的根據,都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本地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那麼現在到這裡為止呢,有關於由苦集諦當中說的這個流轉的道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這個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這個行相,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念。怎麼樣從我們當下的一念,由於自己的惑、無明,或者是煩惱而造業;造了業以後,這個業繼續地怎麼增長;然後呢,到死的時候怎麼現起中有;然後從中有當中怎麼再結生,有一個大概的概念。這個是從四諦上面來講,四諦上面來講,那麼下面就講 十二因緣。
這個十二因緣實際上說起來,還是這個內容的開合不同,不過這個開合他講得更細緻。如果前面這個概念有不清楚的話,等到把後面的十二因緣一清楚的話,那這個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們把 十二緣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紹一下,至於說它流轉過程當中,明天我還有張圖會帶來。所以明天上課的時候,提醒我一下,我會把那張圖告訴你們,這個解釋一下,解釋一下。今天我們繼續下去。看卷七: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① 支分差別,② 支分略攝,③ 幾世圓滿,④ 此等攝義。】
一共分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支。那麼這個十二支,每一支的內容是指什麼,第一個我們要認得它。那麼這個十二支當中分幾個大類,「略攝」就分成功幾個大類。為什麼要講十二支呢?就是生死流轉,在那個生死流轉當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後的關係,所以在這個第二個略攝當中。然後呢這個 十二支流轉生死當中,怎麼樣從前一世推展到後一世,這個經過的時間說明。最後,由最後的說明補充前面幾項沒有圓滿的。這個在這個地方現在解釋一下,解釋一下。我們看。
【今初】
先是看那個支分差別。
【◎ 十二緣起中初無明者,】
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啊,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得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得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要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地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一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地做對了,慢慢地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那永遠摸不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 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自然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地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哪……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
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哎,這個世間的啊!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其實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哪?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厲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很容易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啊,很懂!就這樣。
我啊,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這個問題,哎呀,他就談得好歡喜,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有兩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地歡喜!他就跟我說,他那個剛開始聽的時候,是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啊?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
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滿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說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滿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覺得對的話,外面東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樣。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
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這條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呀?為了要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你的執著,實際上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沒有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地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生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那就害了!
所以到這裡,我們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礎」告訴我們的準備,我們把這個準備今天重提一下,把這個我們的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我們再學下去。我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提這個,有個原因。你要真正進入佛法,前面講的是人天乘法,這是個基礎,這是個基礎,是共的,由這個基礎上面真正地深入,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輪迴的開始。前面已經講了一半了—四諦,如果在這個四諦上面你萬一把握不住,現在還有更好的—十二因緣。如果你這兩個都把握不住的話,那對不起,這一生就沒有因緣了。
所以在這裡務必先要好好地把自己的宿習—這個宿習有幾種:一種知見上自以為了解的習慣,就是見煩惱;還有一種自己的思煩惱,哎呀,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哎呀,又覺得這個不配胃口、那個也不配胃口,就是這個習性上的。這個兩點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來,好好地學!這是以前無始以來的錯誤拿掉了以後,然後呢我們從這地方進入去。現在開始我們看一下,先看那個無明支。無明是什麼?
【如《俱舍》云:】
他引《俱舍》的,在我們這邊說我們講大乘的,他為什麼引《俱舍》啊?要曉得,這個特質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現在我們剛剛進去,如果說基礎的地方不認識的話,你深細的地方也不可能認識。反過來,如果說你基礎不認識,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後,我們變成功什麼?哎,講起來,說,哇!人造衛星樣樣都懂,銀河、太空都懂,實際上呢我們眼前的是一無所知。你眼前的一無所知,你就能夠到太空去了嗎?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不要說人造衛星,眼前那個腳踏車你也不會造,乃至不會騎,你就說我居然能夠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嗎?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這個很深的大論當中,它處處地方引這個。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原則,如果是對的話,不管是初、中、後,質一定對;下手的地方你做對了,拿這個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夠達到最高的地方去。現在我們 看《俱舍》怎麼說。
【「無明如非親實等。」】
這個是我們將來修行的最主要的關鍵,這個概念我們務必要弄清楚。這個「無明」不是我們當中:「哎呀!這個無明這是菩薩才能夠破,才能夠認識啊!」就是我們眼前凡夫就應該認識的。這是什麼?非親非實,還有個「等」字,下面要解釋。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就這麼簡單的幾句話,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必須應該認識的。他說「如」,如者好像,是說「如說怨敵虛誑」。前面說「親」,親是親愛嘛,說「非親」,非親是什麼?不親愛的,是說「怨敵」,說怨家對頭。還有呢?「實」是實在的,現在呢「非實」是什麼?虛誑的。所以它這個地方,他不說怨敵、虛誑,而說非親、實,是意思什麼?說「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不但是遮止這一個。記得不記得我前面告訴你們,說我們共同在這裡表決一樣東西的時候,說贊成甲的請舉手,贊成乙的請舉手,舉完了半天還有很多人有問題的。現在不是,贊成的請舉手,不舉手的就是反對的,就這兩樣,那就沒有遺漏了。所以在這個地方也告訴我們,他所以用這個「非」、所以用這個「遮」的原因何在,是這樣—就是凡是不親愛的、不實在的,與這個所有跟親、實相違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治的,這個都包含在無明當中。
用這樣的一個歸類方法、分類方法,就把這個無明的特質可以完全地說得明白,一無遺漏。你在因地當中,能夠一無遺漏地認識,然後呢道位上面告訴你們是一無遺漏的對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話,產生的結果是一無遺漏圓滿的結果。了解嗎?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不管是念佛、參禪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無遺漏的,然後你去修這個法門的時候,為什麼你同樣地做,結果就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修,那沒關係,它的的確確是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的。繼續: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同樣地,說「無明」是什麼呢?也是遮沒有明,不是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跟明恰恰相反的。這兩個,什麼叫「對治」啊?就是說有你就無我,有我就無你,就這樣。所以這兩個一定是不但敵體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話,我一定把你消滅;有了你的話,你一定把我消滅。所以這個明跟無明之間是兩個,在這種狀態當中。所以如果是無明存在,對不起,你一定是無明、不覺;如果你把握住了重點修它那個覺道的話,你覺了、明了,這個無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淨除!
噢!那麼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所以原則上面,哦!原來這個這樣,它就是不實在的。而不實在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我們真正的生死怨家,我們就把它看錯了,明明是虛誑的以為實在的。然後呢,這個因為它不實在的、虛誑的怨家,我們把它看成實在的,恰恰相反的,這樣。所以無明是不認得這個而產生的錯誤;明呢,就要認得它,產生正面的功效,就這些。那麼現在正對治:
【此中能治明者,】
正對治這個無明的「明」是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從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這個定義,我們首先要認識,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地把握得住。下面看: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喏,就是正確地、如實地、一點都沒有錯誤地明白了解,了解這個東西,整個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這個,這個是中心。你了解了這個根本,然後再從根本上面擴大的話,只要跟它相應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應的都錯了,就這樣—補特伽羅這個上頭無「我」。補特伽羅平常我們翻成「數取趣」,因為數數地、不斷地,這個數不是一趟兩趟,永遠地在那個六趣當中輪轉,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捨了這個又取那個。我們通常叫作「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這上頭。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只是如此,這東西並沒有我們一向誤解的這個「我」在。這個就是對治的,我們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中心就要明瞭這個,就要明瞭這個。
【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
那麼反過來,它—「明」所對治的,換句話說「無明」是什麼呢?跟它相違的是什麼呢?就是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補特伽羅是什麼?就是這個五蘊,就是這個東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後呢這個無明是什麼?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我們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見。哦!看見這個,明明是個五蘊哪,就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在這個四諦當中,煩惱第六個,薩迦耶見當中,說「壞聚見」,這個。
【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上面這個說法是法稱論師說的。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另外一派呢?就是無著菩薩,「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菩薩跟世親論師所說的。他們觀點不一樣,什麼?「倒執實義,蒙昧實義」,說真實義當中,前面有一個倒執,你把它執著、顛倒了;還有一派呢,說對這個實際上的意義啊,你不了解。那麼無著菩薩所認以為的,這個無明是什麼?對真實的意義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產生了誤解;產生了誤解,所以你有執著。所以這是兩者喔!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上面解釋這個無明。
所以它現在呢,本論就把不管哪一家,把這個無明的行相,統統說得清清楚楚。前面在這個四諦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許有無明跟薩迦耶見是兩個的那麼怎麼辦,如果不許是兩個的怎麼辦,這個地方也說得明白。所以你兩者都清楚了以後,那對這個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點不會含糊,一點不迷糊。正確地認識了,那麼那個時候的對治、修習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地正確。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總之的話,或者是錯誤的,或者是不了解,喏,這地方就指說不了解它。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儘管對無明的本身解釋有兩派不同,它好在什麼呢?能對治它,恰恰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他,共同他,這個論點、這個說法共同的,什麼?「覺無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認以為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是不真實地了解它,或者是補特伽羅上執有什麼,但是針對著前面這個無明,對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樣地一樣。這兩派說:哦,原來我了解,這個裡邊哪,並沒有一個我所以為的「我」在,這個是兩派共同的;因為這樣,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引用呢?實際上就是當年印度各主要的傳承當中,這法相宗是解釋得最清楚,而這個無著論師跟法稱論師都是法相宗的大師,這樣,所以他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內涵都說出來。實際上從這地方我們也了解,如果說我們以後真正要想修學談論的以外,也絕對不能離開這個題目來談。離開這個題目來談的話,你就跑到錯路上去了,跑到錯路上去了。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關於對前面所說的這個「愚蒙」、不了解,或者由於不了解所產生的邪執著,那麼這個《集論》當中說,這個錯誤不了解,還分成功兩個類型。這個愚癡分成功兩個,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前面我曾經談過,現在來了吧!就是這個。這個對於這個無明的行相,我們不了解有兩種:一個呢,怎麼樣由於無明錯誤地執著了,造業感果的這個道理不了解;還有一個呢,那除了這個造業感果,它為什麼這個樣,那麼真正的內涵是如何呢,這個不了解。第一種,你因為不了解由業感果,所以他要求快樂,不曉得由樂因感得樂果,他就妄求;因為妄求,造錯了,造了種種惡業,所以墮落,這一種。那麼進一步呢,他,儘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實義還是不了解;因為了解了業感果的道理,所 以他造種種善業,於是他往樂趣、得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輪迴,還是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認識的,這是我們應該認識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無明支,無明支,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認識,也可以說見解,見解。
到這個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停一下。平常我們學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見,正知見,那麼正知見最主要的中心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有很多人啊現在講修學佛法,啊!講空,一點都沒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說有很多人講了「空」啊,大家都是「都是空的啊,你不要執著啊!」好、好、好!不要執著了,這樣。對,一點都沒錯啊!結果他不要執著是什麼呢?戒啊也不要執著,修啊也不要執著,上殿也不要執著,過堂也不要執著;那睡覺,放不下!他歡喜的卻放不下,這個不曉得他……。這個一種,往往我們就是錯路而不知道,往往是錯路而不知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都告訴我們,凡是我們真正地了解真實義,換句話說,了解了「空」的話,絕不會不了解這個業感緣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徹,他在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是這樣。
但是呢實際上這個道理的確是比較深細,我們不是一下容易認識。所以這個祖師等等,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摸進去的時候,不先一開始講「空」,而講什麼呢?講因果緣起的法則,讓你產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後你戰戰兢兢啊不造惡業,那個時候淨化了你的罪業。 當你慢慢地淨化了惡業,然後呢積聚的資糧,心識漸漸明利了,那個時候你才深入地認識,你才有機會去認識,不會產生剛才這種誤解,這是我們要特別認識的一點。
所以我在這地方,一再鼓勵大家,目前配合本論,你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關於因果輪迴實錄的,乃至於《賢愚因緣經》等等。把這個因果業感的道理配合,然後使得我們行持步步地遠離罪障,然後步步地積聚資糧,這樣。一方面使得我們保持人身,乃至於往生有修行的機會,一方面趁這個機會漸漸深入,這個是我們的知見上面,必定應該把握得住的一個原則。我想下面這個我們就「行」那件事情,就再擺在明天再講,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今天請翻到181頁。昨天我們已經把「無明」,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一支解釋了,那麼今天呢講「行」。我們把一支一支的這個內容、定義,先把它說清楚,然後再整個地連貫起來,說這個怎麼從前一支,引生到後一支,怎麼樣地輾轉,輾轉地流轉,輾轉地流轉。
【◎ 行即是業,】
「行」就是什麼呢?就是業,就是業。實際上這個通常這「行」是指它的動作的狀態來 說,「業」就是留下這個影響,它會影響,實際上這是一樣東西。平常說我們造業、造業,就是我們造作的時候,那個就是,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那麼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
【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
這個裡邊分成功兩種:一種呢非福業,就是惡業,這個惡業嘛,引我們到惡趣去的;還有呢善業,善業是引到善趣去的。
【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這個後者這個善業當中,又分成功兩部分:一部分是欲界的「福業」,欲界的福業—人、天,這樣;還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這個不管是人天,以及色、無色界,這個是善業,這個就是行。第三支,
【◎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經上說是叫六識身,那麼這個六樣東西當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如果說大乘唯識許有阿賴耶的,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小乘它沒有這個概念,那麼或者不接受這阿賴耶者,那就是意識,六識當中的意識。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薰,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這個「因位識」跟「果位識」分開來講,那麼這個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是說,我們不了解這個識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個是從無明一路上面來的,那麼因為我們不了解,所以有「行」。當你真正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造種種業的時候,那個一切的行為啊,就留在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那麼,所以這個東西,這個習氣啊,所以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留下來這個習氣,或者留下來這個種子,那個東西就是因位識。
如果說你所造的是不善業,為什麼呢?因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所以說「此復若愚」。那麼你雖然要求樂,可是不了解什麼是樂因,所以你造的結果卻是苦果。「造作、增長」,這我們都了解了。然後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習氣,造的時候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心識當中。這個潛伏在心識當中的力量,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這個就是因位識,因位識。在唯識上面我們稱它為種子,所謂異熟種子、名言種子之類。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因為這個當初造的時候留下一個種子,這個是因位識;由於這個,然後它將來如果有特別的因緣又把它策發,策發了以後,將來能夠結果的,這個叫「果位識」。所以實際上這個識分二個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的,後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麼怎麼情況之下,從因位轉變到果位呢?這個在 十二因緣的流轉圖當中,會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原來就是在我們平常起心動念之間,就根據我們平常說,以前、前面說等流心識,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以什麼心識對,造什麼,然後呢這個時候就會把因位識變為果位識,這個道理隨後再講。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這個同樣的道理。前面是由於業果不了解,造的惡業;現在呢,他業果是了解了,但是「業感緣起」的這個緣起的究竟的意義,真實意義,這個平常我們說「空性」,這個道理他不了解。由於對於無我的這個真實義,換句話說,勝義諦當中講的空性,這個裡邊並沒有真實的我,於這一點事情不了解。由於這個愚癡無明的力量,那麼他雖然了解了業感緣起的道理,雖然了解了業感因果的道理,造種種的善業,但是並不了解這個善業感得的這個樂趣,真實來說還是苦的,所以他妄執為樂。那個時候他造的什麼?或者造福業,或者造不動業,那就是人、欲界天、色、無色界。那個時候同樣地,當現世造的是因位識,將來根據這個會結果的是果位識,這個是第三支。第四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