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

文殊菩薩祈求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TAS2RUX72I&ab_channel=Bliss%26WisdomYouth%E7%A6%8F%E6%99%BA%E9%9D%92%E5%B9%B4

 

在唱讚頌的時後,希求文殊菩薩的智慧提醒自已在順遂的時後多幫助別人一點,可以在失意的時後多一點智慧去化解。

 

《海報》: 【聰明的愛】

 

《桌牌》:【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

 

【廣論】

 

廣論進度:P252L07設謂非說~ P254LL01茲當廣說

音檔:[107A] 03:24~ [108A] 01:42

手抄稿第十四冊 P75LL05~P110L02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收攝】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庚一、發心以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1.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2.破邪執

  • 空性見中六度故而不需方便之爭議

    ①爭論:設謂非說不須施等,然即於此無所思(無分別)中完具施等,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無緣施,如是餘度亦悉具足。經中亦說一一度中攝六六故。

    斥:外道於得定(奢摩他)中,心裡也沒有執著分別(三輪空),那豈不是就圓滿一切波羅蜜多了嗎?

        斥:小乘聲聞獨覺安住於法性無分別中時, 那不就具足菩薩行, 成為大乘了

        斥:供曼達觀想牛糞水等儀軌就是布施, 那不就完具六度了

   (空性見)攝行(菩薩行)

         喻:喪失愛子的感覺因強烈, 會在之後的言行舉止上顯現

          = 通達空性慧的慧力因強烈, 會在之後布施、禮拜、繞佛、念誦等言行

             舉止上顯現

    方便(菩提心)攝慧(空性慧)菩提心的發心因強烈, 會在之後入空定時顯現

   方便、相互攝持悲智雙運

  • 自語相違

①他宗:又汝有時說一切惡行一切煩惱惡趣之因,皆能變為成佛

                之因,有時又說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②破斥:自己互相矛盾,故應當令心正住而說。

  • 與諸經相違

    經義 施等六, 是為魔業

    著施等六:是指於二我顛倒執著的不清淨布施等。

    人我執:這個身體是真實存在的我, 煩惱障。

    法我執:我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實存在的(非因緣和合的),所知障。

    第二經義 墮所緣故而行施, 由戒勝取守護戒等, 如是一切皆悉懺悔                 

    墮所緣故:是於顛倒執著而行布施才要懺悔。

  • 與一切理相違

     捨心、防護心等辨別是非的善分別是需要的, 否則依師、暇滿、念死、

     皈依….等法類中思擇其內涵、次第、功德及過患等理路來生起定解,

     不就是增長法我執, 則見解無法付諸行動, 行為亦不需見解。

     他宗:將行和見二者視如同寒熱般相違,這樣是對見行二品根本沒有

                  發生猛利、恒常的定解。

     破斥:斷除人我執、法我執的定解與思擇其內涵、次第、功德及過患

                  生起的定解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相違,而是都要修習的)

必須依賴因位當中的正知見, 也就是決擇真俗二諦的智慧感得果位上的佛

    勝義諦(性空):以教理抉擇生死輪迴與涅槃寂靜都是空無自性,而安立勝義量(真諦)

    世俗諦(緣起):由因果法則各各決定沒有少許紊亂,而安立名言之量(俗諦)

 

【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1chdqcDtyA&ab_channel=%23ShouldHaveBeenKylie

 

 

昌慧:

學廣論後,有了業果的概念,開始注意自已的起心動念,會努力造善,例如送禮物給別人,無論禮物是貴重還是便宜,或是別人的回應與否,其實背後所代表的含義都是一樣的。

Q:自已或週遭有無像片中幫助遠在他方的他人,無所求給予的經驗?

想做的原因及收獲是什麼?

 

桂輝:

抱著希望疫苗能幫助到社會、國家,只求能夠幫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雖然有些擔心害怕疫苗是否有後遺症,所以還是鼓起了勇氣報名高端疫苗的試打,

 

友濤:

送便當幫助老人,但這次的愛心便當多了三個,為了希望這個愛心能傳出去(善的迴力),所以就送便當給那些辛苦的外送員,也希望他們能把這份愛心繼續傳送出去。

 

【聽帶研討】

〈聽1〉

【理應總云行施當悔,然未作如是說故。】
照理說布施,欸,不可以!持戒,不可以!他前面不是這樣講的,前面說「墮所緣」,就執著你布施,這不可以,執著你持戒不可以。他真正的重點,教你不要執著。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行於布施」呀!很清楚啊!不要執著,然後呢,再去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啊!《金剛經》不是……對不對?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回去看《金剛經》,一目了然。不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往往學了《金剛經》說:「哎呀,那個都是空的,這個叫自在啊!你要持戒,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又要這樣,唉喲,修學佛法不能這樣的!」真正證得空解當中,既然是空的話,持戒持得最嚴格,他也在空性攝持當中哦!他就不會覺得是個障礙。
現在完全是他的兩種執著,哎呀,自己又懶惰,這個又不想做,這個又不能做,然後呢,聽到那個空,「欸,這個倒好啊!正好又空、又可以懶惰,你愛睡麼就睡,反正空的嘛!愛吃嘛就吃,反正空的嘛!佛就是講這個,那就好了啦!」那我們現在大毛病都這個,然後呢,講的人這樣啊,學的人也說:「哎呀,這個自在啊!對啊,沒有錯啊!」然後呢自由自在,你看他學了佛法以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哪!佛是這樣的嗎?假定佛這樣的話,佛無量阿僧劫修那個,那不是完全修錯了嗎?啊!這個事情啊,在這地方大家一再要擺在心裡面哪!

Q:師父說:「我們現在大毛病都這個」我們覺得什麼是”大毛病”呢?

 

〈聽2〉

【譬如慈母喪失愛子,憂惱所逼,與諸餘人言說等時,任起何心,憂惱勢力雖未暫捨,然非一切心皆是憂心。】
譬如說一個慈母,啊!一個非常慈愛的母親,又是一個獨生子,這個兒子好得不得了,家財萬貫。那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這個兒子死掉了以後,這個心裡面的憂惱得啊,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跟人講話或者什麼等等啊,她心裡邊這個憂心一直在。但是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是憂心哦!她照樣吃飯、照樣做事情、照樣什麼,照樣講話,事情照做,可是那個憂愁的心還在。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呢?看下面啊,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如是解空性慧,若勢猛利。】
同樣地,現在你假如解空性的智慧非常猛利的話,那麼你對於
【則於布施禮拜旋繞念誦等時,緣此諸心雖非空解,然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
對的!現在你同樣地,菩薩不是喪失愛子的這個憂惱心,菩薩是見到了空性以後的這個空的這種力量,這個行勢非常猛利。因為證得了空性,所以那時候你照樣布施、禮拜做什麼事情啊,欸!對不起,那一個解空性的心一直跟著他,做你所做的事情跟著一起。所以說「與空解勢力俱轉,實無相違」,一樣的嘛!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證得菩薩呀!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住一切時處都是在這個空當中,但是的的確確,所有的其他任何事情,不捨棄的!

 

【如初修時若菩提心猛利為先,入空定時,其菩提心雖非現有,此力攝持亦無相違,故於如此名無緣施。】
反過來,反過來,前面剛才說的是解空慧,現在反過來呢,方便。就是說你剛開始修的時候啊,先修菩提心,那個修菩提心修到非常猛利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證得空定的時候,欸!雖然空性現前了,但是那個菩提心的勢力非常強,非常強。所以啊,雖然你證得了空性了,因為一個菩提心的心力攝持啊,你不會墮在這個空當中,這一個就是整個大乘的關鍵所在。這點非常重要哦!否則你一解得空,完了!既然是空的,你還在忙什麼?你發現前面說煩惱的中心是什麼?煩惱的中心─實執,尤其是實執當中有個我執;「我」固然是沒有,說我所執的法也沒有,找不到了!你找不到了,你還忙什麼?欸!但是因為在你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很強烈的、非常猛利的菩提心,所以你證得了空性以後,那個菩提心還在推動你,所以他在空性當中能夠動,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所在。所以為什麼他修學大乘佛法,一定先修菩提心,不能先修空的,一修空停在這裡,沒有力量了。這個我們要懂得了。

 

重點:要知道自已的障礙(得少為足),少了菩提心,心就不會動轉去行善,若有菩提心在推動我們去行方便。智慧和方便要互相攝持才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