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

《 放生頌 》https://youtu.be/GNmyUBa23P0

在世間的現象來說,我們是放生者,從出世間的眼光去看,我們是等待被放者,因為我們困死在生死輪迴當中,靠著佛菩薩把我們救出來,我們可以用這兩種心情來唱來聽來思惟,透過旋律啟發我們內心當中真正的菩提心的情操。

 

希望天空的飛鳥、水裡的游魚、草叢裡的小小生命,都能感受到和諧、互助的心意。希望這種心意遍滿宇宙,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心靈深處的慰藉和溫暖。~希望新生 心之勇士~

 

《海報》: 【欲為勤依】

 

《桌牌》:【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

 

【廣論】

廣論進度:P255L01第三經義~ P256L01不善惡友

音檔:[108A] 01:43~ [109A] 21:50

手抄稿第十四冊 P110L02~P152L07

 

【廣論】

 

廣論進度:P252L07設謂非說~ P254LL01茲當廣說

音檔:[107A] 03:24~ [108A] 01:42

手抄稿第十四冊 P75LL05~P110L02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

(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收攝】

【內容收攝】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1. 必須修學無謬圓滿之道
  2. 破邪執

               2.1 執無分別住為成佛勝道

              2.2 執唯應修空而餘不應修

              2.3 執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菩薩行)

              2.4 執於無所思(無分別)中即能完具六度

3.正解經義澄清誤解

             第一經義:著施等六, 是為魔業。

             第二經義:墮所緣故而行佈施, 由戒勝取守護戒等, 如是一切皆悉懺悔。

             第三經義:盡其所有一切觀擇, 皆是分別。無分別者, 即是菩提。

                  第一個分別是緣起指假名安立,布施不是諦實存在,而是以假名安立出

                  來的。並不是說不應該修習而應棄捨。

                   依佛法如理思惟、善分別是修學佛法必要的基礎與過程,一旦修習到

                  證悟空性,便達到無分別;緣起性空即菩提。 

                   因此不思惟觀察不是菩提,它只會讓我們落入「忘念重大」等毛病而已。

         小結: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1 諸能修者策勵而修,

   2.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發大願,是則不         久當能修行。

                3.不應由於不了解而不修學,令聖教隱滅。

         

 4.當善分別無緣有緣  (應當好好妥善分別什麼該緣,什麼不該緣。)                      

        只修空厭有為善,是魔業。所以不能只修空,也要修有。修智慧分不能棄捨方便

        分。智滅所緣,悲生所緣。於善根不滅所緣,於煩惱不生所緣。     

      煩惱」與「執相」的束縛應該放鬆,「菩薩學處」的繩索則應緊束,不能

     毀壞戒律,應摧毀「性罪」與「遮罪」,不應滅壞諸多善行。

 

5一切種智由多因成,於獲妙暇身時,當證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佛果由多因而成就

 

【喻】99%的人都猜錯了!您猜對了嗎? https://youtu.be/8Hm5Q2p_lJI

Q:追夢男孩 做錯了什麼 或做的不完美,而沒有得到他所想要的玩具?或是自己有什麼類似的經驗,請分享一下。

友濤:

小學時我個子很矮,四年級時才138公分,要參加棒球隊至少要150公分。想辦法去跟教練拜託,說我會慢慢長高,請先讓我加入。雖然到六年級畢業時我也才148公分。台中立人國小棒球隊是非常有名的。但是進去練球是非常辛苦的,永遠都排最後,常都坐冷板凳,不重要的賽程偶而上場一次。

要買房子要等存夠錢再買永遠不可能。但不買永遠也沒房子。所以一定要想辦法,例如先貸款或其他方法才行。

 

安哲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看書。我爸爸會問我,你怎麼有錢買那麼多書?我回答,我是用我自己賺來的錢買書。例如打工送報紙。。我在大學時有1000本書,我想這些書是我的投資,我喜歡看宗教的書,例如回教、佛教或孔夫子的書,只是現在這些書都忘了…

 

書維收攝:

追夢男孩雖然努力 卻因為自已的無明 所以還是無法買到想要的玩具 比喻 需要智慧和方便 才能達到自已想要的結果。

 可以比對一下我們的目標跟之前有沒有一樣。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該用什麼方法,該有什麼條件。

【聽帶研討】

Q: 為什麼這邊叫邪執?第三經義的澄清誤解是什麼?

A這四個邪執前面都有「執」,並不是說做這個是錯的而是執著在只做這個就好,其他就不需要,這樣就不對了。

 

今天所講的第三經義:盡其所有一切觀擇, 皆是分別。無分別者, 即是菩提。

觀擇這個是書、這個是電腦、桌子,這些都是緣起,都是分別。我們要去了解知道這些都是緣起。因為因緣和合,我們才看得到。分別了之後,我們能了解一切本質都是空的變化無常,這是性空。這樣有緣起有性空這就是菩提。

 

空不是沒有,而是因要做對了,你要先去觀擇了解,才能有後面的認識。例如我們去做布施,你拿100萬出去你會快樂嗎?不會。我想幫助人,但只要拿出一些東西,我就會覺得很痛苦很掙扎,當我有空的概念之後,這些東西本來就不是我的,只是緣起。有此認識之後,我施捨這100萬,才能很快樂地做,差別在這裡。

 

〈聽1〉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所以這個地方啊,所謂「分別」的話是指什麼呢,由於這個叫作分別所假立的。什麼叫「假立」呢?就是剛才這本書,那這些紙、這些字配合起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字叫作書。假定你給它一個另外名字,它就叫別的,對不對?它這個書實質上,並沒有個實質上的東西耶!外國人不叫它書,另外取個名字,比如說英文叫book,欸,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個東西呀!所以這個是,哦,原來是分別,就是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一個形象,然後呢給我們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
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他並不是叫你不要修,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

 

重點: 書在不同的國家,給它的名字不同,本質一樣,但安立上的名字不同,這是分別假立。就像瞎子摸象,摸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我們只能說,大象的某一部分像扇子像水管。我們有沒有看到全面,再來定義這個東西。

 

以佛法來說,如果你還不認識這個特質,我們只是學了某部分只從某個角度看,例如自他換的概念,此山彼山,只是安立的角度不同。無始以來,我們都是執著在自己的身上,學習自他換就要破我愛執的習氣,去思惟這些道理,也是有空性的意涵在其中。

如果不認識這些特質而執著,那就有問題了。因此要修但不要執著。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無相布施三輪體空。

 

〈聽2〉

Q: 為什麼要先有菩提心再修空?

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哪,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沒得─苦,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你越證勝義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是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

重點如果沒有菩提心,修空了之後達到空性無我的境界,會發生什麼狀況呢?就會在輕安裡面,沒有力量幫助別人。當你有菩提心,就像母親喪失愛子的故事,做什麼事都還有底氣在,如果你有菩提心的基礎再去修空,當你在空的時候,你就不會忘記,還有很多人還在受苦。你還是要出來做方便行,累積福德資糧。

 

Q: 但是如果你沒有空只有菩提心,會有什麼問題?

A會覺得很苦活不下去。因為你還是執著在自己擁有的部分。所以有空性智慧而行布施,你才能夠真的是利他,而不會執著在自己,這樣才能走得遠。

 

Q: 為什麼證得空性之後再來修菩提心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會繞遠路呢?

A因為習氣的問題,證得空性很快樂,沒有人推動你,根本不會想要出來。

       例如學小提琴,有學過的,要打掉重教,學費要收得更貴好幾倍。5塊和

        105塊的差別。

 

Q: 為什麼要念增上班?跟一輪班有什麼不一樣?

 

素琴:

我自己很渴望可以上第二輪。因為在第一輪,我們是逐字逐字去消文,很多時候只了解文字上的意義。但是其實這裡面,每一句話都還有很深很深的意涵在裡面。但我們現在還不足以去理解它。所以我很期待第二輪時可以更深入去了解。

我有一本很棒的書想跟各位分享,金剛經導讀。我覺得那本書非常棒。它用非常淺的文字,來解釋我們正在學的一些很抽象的佛學名詞。

裡面有一個譬喻,我覺得收穫非常大。佛在傳法的時候,祂是非常善巧的,所以祂會根據每個不同的根基去設計東西。包括為什麼會有假名安立這東西,這些本來都是不存在虛妄的,為什麼我們要給他一個名字,我們要去學,去認識它。然後還要拋棄它,說它是沒有的、不存在的。這很奇怪,主要就是針對一般的凡夫,因為如果不給我們一個具體的說這是一個瓶子,你可能沒辦法接受,為什麼沒有瓶子,大家就會混亂。所以我們入門就是要學這樣的東西,實在有的東西。然後慢慢去懂為什麼它會沒有而是變化無常的,再去拋棄這種執著。

在這裡面,它形容世俗諦、勝義諦好比是階梯,你踏第一個階梯,當你把這個基礎搞懂之後,你可以以這個基礎去體會到勝義諦要告訴我們的。當你學成之後,你又可以踏在這個階梯,然後再上一層。一層一層一直上,就好像火箭發射升空的時候,那個火箭在地上我們看,好大好大。慢慢它升空之後飛到一個高度,它會有一節燃料倉要拋棄掉,再往上之後,又有一節燃料倉要拋棄掉。最後只剩下有太空人坐的那個倉,然後到達目標。

我覺得我們學習佛法就像這個階段,剛開始我們會帶著很多世俗的想法,但這些東西或執著,慢慢要將它拋棄,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示,跟大家分享。

 

《為什麼要學增上班?》

盧克宙學長主講

  1. 學佛的宗旨
  2. 福智的學制
  3. 學增上班的理由

由完整得架構來看廣論 (見樹又見林)

學法要有師法友。

 

師長只能告訴你正確的法,是你的同行讓你學會了這個法同行當中共同增上共同勉勵,或者互相修理。所以在同行的相處當中,把法學會。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和合增上的團體。依著法,碰撞之後,向內調伏去思惟觀察,把法用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