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秋週五班2021 0305課程內容與總結
● 海報:未來就是現在
● 桌牌:《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 生命故事分享 如亨法師

〈35歲的產婦〉R5
她35歲生下么子,年紀大了,不知能不能看著小孩成家立業,在那不確定的年代,只能靠求神問卜得到安慰。
遇過一個厲害的算命先生,說這男孩適合當法官或老師。她聽了內心得到安慰,陪伴他成長後,答案揭曉,他成為出家人,一般稱為法師,是「法」官及老「師」的縮寫,那一年他24歲。他分享此故事時,常會問聽眾:「那位算命先生有算準嗎?」大家認為很準。
對母親而言,準不準不重要,他能順利長大,還找到自己的路,才是最大安慰。(2019.08.15)

〈一個人三條命〉R5
她在桃園大園鄉建國九村生下老么,在這眷村有個池塘,曾淹死人,她擔心,但也知道老么個性,勸他不要,他就一定要嘗試。
經過思索,她是這麼叮嚀:「你知道媽媽生你的時候35歲了,那年你爸48歲,你是我們的命根子,你若出了什麼事,你爸不會饒過我,他也活不下去。所以,你一個人是代表三條命啊!」這段話的重點就是最後一句。
平常他去爬樹、放風箏、摘花是不會想起這段話,到了夏天,一群男生到池塘旁要比賽潛水、游泳時,他會想到:「我一個人有三條命,如果水鬼有找替代,一定會找我喔,而且擔著三條命,比較重,不容易浮起來。」就會克制而不下水。
長大後,他認為母親很善巧,知道話怎麼說,他才願意聽,「一個人三條命」是守護他成長的咒語,是母親專為他量身定做的護身符。(2019.08.15)

【後記】
這個故事,我講了很多次,聽過的超過上萬人,2019.12.27母親聽了一直大笑:「真是難搞〜調皮的孩子,別人說你怎樣怎樣時,我最在意的,就是安全問題。」他聽完後的「評語」,輕鬆幾句,但這裡頭有多少的操心、憂心啊!

【後記】
2019.12.27母親聽完此,「這個過程太辛苦了,每天每夜都很緊張,但是也很欣慰,可以陪伴你長大,在那個時候並沒這麼想,現在回顧,還是很有趣。」我覺得她是一位勇敢的母親

同學分享~
是文: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在我國二的時候,我大哥因罹患多發性硬化症就離開了,不知道是什麼病,也不知道怎麼醫治,離開時還沒三十歲。近幾年,我二哥也罹患此症,我們查遍整個家族,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這種症狀,是不是遺傳都還是問號。這讓我學習到,生命是無常的,你有多少時間,你根本不知道,所以應該感恩,惜福,把握現在。
念死無常對我是一個非常大的推力,所以我認真的充實自己,希望找到自己要走的人生方向。

志鴻:我媽媽七十三歲,我外婆九十五歲,我媽定時會過去看她,幫她梳洗,感覺好像是能多看一次就多看一次,媽媽有時會跟外婆鬥嘴,但是看在我們眼裡,卻是非常地甜蜜,自己經常也在問自己,不知道能否做到跟媽媽一樣。

素珍:父親在我四、五歲時就過世了,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帶大,媽媽很辛苦要在外面工作,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在我有印象開始,媽媽曾經跟我說,妳已經沒有爸爸了,妳不能讓別人認為妳沒教養,被人家看不起,後來這句話就變成我行為規範的準則,如小時候放學經過果園,同學就會隨手摘水果來吃,但是我只會站在旁邊等同學,感覺當妳快要犯一點小錯的時候,這句話就會浮現在腦海裡,所以讓自己能謹言慎行,維持不錯的規範及教養,真的蠻感謝我媽媽這句話對我的影響。

 

 

● 3/14外埔漁港放流法會宣導
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
護生復育兩全其美。
正確放生方法:不搖晃,不站立,不要急,沒有倒魚

 

 

● 聽帶研討

班長:平常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想說,我做這件事情,我要發一個心,會特別這樣想嗎?如果有是什麼狀態?我如果有發心,有什麼差別呢?
家萍:建議大家放流漁苗可穿布希鞋去,因為鞋底有洞才不會積水。
班長:家萍講的就是一個發心的例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得到更大的好處的發心。
學習心靈成長過程裡面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學會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先確定我們的發心到底是什麼?

 

★聽師父說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那那麼現在這個裡邊啊,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地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要去忙著去:哎呀,我要去參禪!哎呀,我要去念佛!哎呀,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一心念佛,這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喔,你有了這個幫助的話,真正往生是如虎添翼。
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編者按:出自《印光大師文鈔》;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像你這個要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碰!」一爆,整個地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量,比正行的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

班長:關於下士道、中士道的法類,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一部分。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我們要起定解,定解是什麼意思?你覺得你如果獲得定解的話,對這件事情,你應該要有什麼狀態跑出來?

婉真:不會執著浪費時間,會較有行動力。
煜修:若起定解在做事的前、中、後都不會有任何遲疑,做完了沒有罪惡感。
至哲:起了定解後,有堅定不移的準則在那裡,做事就不會退掉或偏掉。
丫沐:要懂菩提心才能發定解,有定解應該是調伏、清涼。

 

 

★師父說什麼是勝解。

這個勝解是什麼?一切善法之本咧,還記得不記得?勝解,另外一個就是善法欲的根本在這個上頭,你一定要對它有殊勝的見解,一點沒有遺漏、圓滿、決不動搖。有了這個心理的話,眼前很清楚。比如說我們常常說那個比喻當中,被毒蛇咬了,你必定要百分之百肯定:這個毒蛇咬上去的話,它一下那個毒跑到你心臟,非死不可!你有了這個完全的正確的概念的話,一咬到你馬上拿這個刀就很快地剁掉了,這樣才是啊!不是說「喔唷,我想想看,那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這個不叫勝解,這個心裡面就是猶猶豫豫的。

班長:對於同樣的一個概念不斷地去串習,思惟會讓你產生力量,定解是要產生力量的。思惟不是枯坐冥想,是歷事練心,一定要面對境界的時候去做觀察動腦筋才叫思惟。

 

 

@ 阿羅漢、菩薩、和佛陀到底有什麼差別?

老師止觀初探0020
大家好!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章中的止,學習「止觀必須雙修的因相」。請大家把《廣論》翻開341頁倒數第4行。有找到嗎?請看原文。
說:由此《大般涅槃經》亦云:『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
關於這段《大般涅槃經》的經文,在《四家合註》中有這樣的解釋,說:在《大般涅槃經》中也說,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這裡邊的「如來種姓」就是指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是什麼?空性。
為什麼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呢?因為「定力強故」,偏重於定的緣故。那麼相對於什麼偏重於定呢?相對於智慧而言,聲聞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實性的這個智慧微劣。巴梭尊者解釋這裡邊的「微劣」,是不存在的意思,也就是說聲聞的心中沒有「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來觀擇實性的這樣的智慧」──那聲聞也會觀察抉擇空性,但是不會從無邊的不同的正理的角度去觀察。
關於這一段,這個「微劣」的「劣」字,「微劣」的「劣」字好像看到表面上的意思是說:是不是也有,但是很少?但是一看《四家合註》裡巴梭尊者的解釋是這樣的。然後我又看一下宗大師所著的這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也有這樣一段,說:因此,大乘行者如同《中論》中所說,對於成立一個事物是無諦實的,也會用無邊不同的這樣一個能立的正理來成立,所以對於真實義而言,智慧是極為廣博的;小乘行者用簡略的、簡略的正理,以量成立真實義,他不會像大乘的行者那樣修持,所以對真實義而言,智慧並不廣博。因此,才會提到廣、略修持無我圓不圓滿。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聲聞、獨覺只是為了斷除煩惱而精進,那只要證得真實義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就只要證得空性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就夠了!對不對?那麼大乘行者是為了斷除所知障,所以就必須對真實義──就是對空性增廣智慧,而令智慧,注意!而令智慧極為廣博。
菩薩雖然詳盡地看見真如實性,卻不清晰。為什麼不清晰呢?因為菩薩有的時候他安住於等引中,有的時候安住於後得中。等引是什麼呀?就是入定的狀態。那麼他在入定的狀態中,對於所緣的內涵專注一心,內心完全不受其他任何一點干擾,即使有人在你耳邊敲鼓也不會動搖,其實這就是等引的狀態。
菩薩有的時候入定,有的時候出定,無法同時安住等引與後得,就是無法在入定的時候出定、出定的時候入定,無法做到。他無法做到什麼?無法做到等引與後得沒有交替、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實性──就是看見空性,所以他就無法清晰地看見。按照巴梭尊者的解釋的話,這裡邊的清晰看見,不只是現證,而是指「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注意!等引與後得沒有交替地、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
那麼「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見」,唯有佛陀才能做到等引、後得沒有交替地、恆常地看到空性、看到實性。所以菩薩、獨覺、聲聞都是等引、後得要交替出現,交替──有的時候入定、有的時候等引,有的時候出定。安住於等引的時候,就不是安住後得的時候;安住後得的時候,就不是安住於等引的時候,所以他不會同時安住在等引與後得中。
那麼,為什麼菩薩詳盡地看見實性而不清晰呢?因為「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對吧?因為偏重於智慧,偏重於什麼樣的智慧呢?就是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的智慧,這個他是與智慧相比,定比較微弱的緣故。所以在這裡巴梭尊者特別補充了一下,說:菩薩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空性,這是過失嗎?這不是過失。但是一切等引最終都必須要出定,就是入定要出定,因此他等引、後得沒有成為同一個體性。菩薩入定之後還要再出定,然後入定再出定,所以無法像佛陀一樣達到等引和後得完全地成為同一體性這樣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班長:為什麼菩薩要用無量不同角度的正理來觀察空性,而聲聞不用呢?這牽涉到菩提心的發心,因為會想要去利益所有有情的一位菩薩,他一定要有那樣的智慧,所以他應該要想盡辦法,從各式各樣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增加他的智慧,觀察空性也是一樣的。因此聲聞、緣覺、菩薩和佛到底有什麼差別?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真正的差別就在於發心。為什麼要得到這麼多無量無邊的智慧,純粹就是因為他發了一個心要幫助這麼多有情,而友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他需要那麼大量的智慧。師父說如果很努力七、八世可證二乘,為什麼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過程當中就是要累積可以幫助所有有情的智慧和福德資糧。

 

 

● 《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第326則「平復自心的荊棘」
我們常會覺得:很多事情的過失,都是「境」那方面的問題,我的心是沒有過失的,所以就一直調整「境」,一直在心外馳求,不停地去擺平這個、擺平那個、擺平天下,卻忘了平復自心的煩惱荊棘。
Q、只要外境順著我的苦樂走,我就一定會快樂?有沒有例外呢?
1.是
2.否
3.不一定

俊沐:答案1是天的境界,想要什麼,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感覺到了極樂世界的地步,在人間,娑婆世界就不成立了。

恩各:境順著我的苦樂走,我就一定會高興?我們還拿去擺平別人,怎麼擺平我自己的內心,起碼我可以決定我要不要快樂這件事,我們常常去串習別人給我們的痛苦,不要這樣去懲罰自己。

 

 

● 觀功念恩/善行點滴:

士能:隨喜姒婷老師晚餐時間在群組裡詢問,是否有同學需要幫忙帶晚餐到教室。
恩各:本來婉真去辦事情,晚上想要請假,但是她去辦完事情,還是趕回來上課,很隨喜她。
婉真:在醫院看到小朋友哭鬧,家人也會很煩躁,我就會幫忙安撫小朋友,拿小點心或糖果給他們吃。
志鴻:隨喜焱茗師兄貼照片給我,跟我說我家師姐很勇悍去做企聯會宣導。

 

 

● 2021祈願法會,祈願供品里仁代送服務。(2/17~3/9 請交給雍凌統一訂購)
1. 購買指定供品
2. 指定供品優惠價600元/組(有機白米/關廟麵/刀削麵/黃豆醬油/玉香筍/雪蓮子麵筋*2/素嚕)
3. 供養品不取回(供養僧團)

 

● 2021新竹分苑放流法會
主辦:關新教室
時間:3/14 7:20-10:40
地點:外埔漁港
◆邀請同學踴躍參與場地組義工及正行~

 

● 2021蔬食大願行 https://reurl.cc/V35005

 

 

● Homework:

…邀請家人朋友一起來學習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勤洗手,戴口罩,注意防疫
…善行分享接龍
…下次進度:P71L10若入密咒者 ~ P72L10是住密咒規
http://www.mylamrim.org/?p=23892
…手抄稿:第五冊P81L5~ P113L6
…音檔:[35A]17’57″ ~ [36A]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