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

YOU ARE BY MY SIDE

 

 https://youtu.be/7iNCmUhe1YY

 

憶師恩法會中所有人一起用燈點亮了整個會場,您看了會想到什麼呢?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真如上師想到的是要幫助大家證得空性,如果自已生命的目標很明確的話,眼前的困難就消失了。 

 

《海報》: 我為什麼要生氣

《桌牌》:【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廣論】

### **廣論進度: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 **音檔:[103B] 00:23~ [104A] 28:41**

 

### **手抄稿第十三冊 P229L3~P263LL3**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四緣、四因、四力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辛一、未得令得           

       辛二、已得守護不壞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癸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癸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辛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內容收攝】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癸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一、第一黑法: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二、第二黑法: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三、第三種黑法,因為瞋恚心說大乘有情惡名,包括惡稱、惡名、惡譽、惡讚。

1.第三種黑法中,如果對菩薩起毀訾心。

2.譭謗的對境:此處所說誹謗的對象,應該是發心的大乘有情。

3.譭謗的行為:因為瞋恚心說了他的壞話,

1).違犯標準:對方必須是能解你所說的內容,才算有犯。

2).容易違犯,過患極大,所以必須斷除。

3).只有毀謗菩薩,餘業不能令菩薩墮於惡趣。

4).遠離菩提: 瞋恚是菩提心的違品,會斷菩提心的根本,應當盡力將它滅除。

4.譭謗的對象,須是了義者

5.譭謗的差別(不同方式)

1).惡稱:譬如說〝你的性格粗暴惡劣〞,並沒有明說那類的過失。

2).惡名:譬如說〝你做了不淨行〞,這是辨別後,明說惡行的種類。

3).惡譽:譬如說〝你如何如何,做了不淨行〞,這是較前更為詳細地說明惡行。

4).惡讚:即在惡稱、惡名、惡譽任何一者之後,又說呵斥之語。

6.譭謗〝菩薩〞的過患

7.應防護〝瞋心〞,若有現起,則應勵力悔除

8.〝瞋心〞是斷菩提心的〝主要惡心〞

9.滅除〝瞋心〞,則慈悲心能無量增長

四、第四種黑法,是對他人行諂誑,就是不正直,是非增上心。

1.諂誑的對境:對其他任何一位有情。

 

2.諂誑的行為:做了諂誑的事。

1).照釋論中說,增上心是自性意樂,就是無諂誑的正直心。諂誑的意思,是譬如說對於秤、斗,行矯詐等事。

2).集論中說,諂和誑,都是因為貪著利養而起的,屬於貪、癡各一分。

3).誑,是本無此功德,而詐現有此功德;諂,是矯飾隱瞞自己真實的過惡。什麼是矯隱呢?對於自己的過錯,想辦法隱瞞使它不顯露出來,就是矯隱。

3.增上心的定義:《迦葉問品釋論》中說,是不夾雜諂誑的清淨正直心。

4.諂誑的定義:即在秤斗上,偷斤減兩等矯詐行為,類似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偷斤減兩、以少報多」等之行為。

5.諂和誑,皆因貪而起,皆含有貪與癡的成分

1).誑:本無功德,而欺騙說有功德。

2).諂:矯飾隱瞞自己實有的過失與惡行。

3).矯隱:掩飾對於自己的過失與惡行,想辦法使其不顯露出來。

癸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一、第一白法:為〝不欺誑〞,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可對治第一黑法。

  1. 不欺誑的對象:隨一有情
  2. 不欺誑的行為:對於任何有情,大從關係到生命因緣,小到乃至開個玩笑,都要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

二、第二白法:為〝不諂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可對治第四黑法。

  1. 不諂誑的對象:指任何一位有情。
  2. 不諂誑的行為:對一切有情,不用諂誑的方法,也不說諂誑語,安住在增上心中,也就是內心正直而住。

三、第三白法:為〝讚揚功德〞,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

  1. 讚揚功德的對象:指一切已發〝願菩提心〞的菩薩。
  2. 讚揚功德的行為:對任何一位已發〝願菩提心〞的菩薩起佛想,在四處宣揚此菩薩的真實功德。
  3. 〝瞋心〞能減損善業
  4. 應對所有眾生起佛想
  5. 適時讚揚菩薩功德,能對治第三黑法

 

四、第四白法:為〝令受大乘〞,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

  1. 令受大乘的對象:自己該度化成熟的一切有情。
  2. 令受大乘的行為:要使所要成熟的有情不作意二乘,並且令他有情能夠受取正等菩提。
  3. 此第四白法,能對治第二黑法,即斷「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癸三、結示:

一、為什麼第四白法能斷第二黑法?只要不失菩提心,則不犯四黑法

二、如何能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

  1. 不論何時、何地,皆應引導有情進入大乘
  2. 若具四法,則不失菩提心
  3. 不論做何事,皆應以菩提心為前導

三、若一切種修菩提心,餘生中亦不捨此心寶。  

 

【喻】 如何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

Q平常是怎麼舒壓的呢?效果能持續多久呢?

友濤:

會看看NBA的精采花絮,就可以持續一小段時間。

 

如何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

 

 

Q為什麼要認清楚情緒?跟自已有什麼關係?

 

樂樂:

 

之前有聽全廣,因為對境的時後反應會不一樣,有聽的話對法會比較相應,無論是對自已的家人,或是某些價值觀跟自已有衝突的時後,在想法上會容易踩煞車。話說回來,會跟自已講要多累積福報跟智慧以後這類的事情才會愈來愈少,因為目標不同做法就會不同結果才會不一樣。

 

重點:

 

如得法師說,情緒會起伏大,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事情看清楚緣故,極喜或極悲的事,他都會過去,要讓自己情緒別起伏那麼大的方法我們再複習一次:

1、從自己的內心下手

2、看清楚真相

3、觀察自己的狀況

4、找到情緒背後的認知

 

【聽帶】  

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哎呀,我聽見了非常讚歎。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采的,一共三個人,一共三個人。那麼他對這個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我直接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這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啊!他對他非常佩服。那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他來了以後,嘿,妙咧!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他來的之前,他們那個上座就跟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地方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他這個叫作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啊!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然後他就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說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

 

Q聽完師父說這個公案之後 我們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友濤:

也許師父的角度會跟我們不一樣,但是自已心裡現起的覺得比較像批評。

 

俊成補充:

隨方毘尼

謂隨風俗民情之需,對戒律可斟酌取捨。即戒律中佛陀未禁止之事、未開許之事等不經開許廢止之新事例,得隨順地方之風土、氣候等而斟酌開許廢止。依五分律卷二十二(大二二‧一五三上):「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蓋雖是佛陀所制之法,然不適宜他方之習俗,則不應行之,如印度以手摶食、袒胸、赤足等之習俗,行之於我國,則與國俗不合。又佛陀未曾制定之法,然為他方之習俗,則應遵行之,如我國食必用匙筯,行必著鞋履等。以上所言,乃就輕戒而論,重戒則不為此限。

 

 

我聽了真讚歎哪!你看,就算他們……我們平常總覺得:啊,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啊,實際上啊……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就加以批評,那真是一個絕大的錯誤,絕大的錯誤!我們這地方呢隨便談一下,隨便地談一下。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的,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的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

點:

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那時候感覺得他對或者不對,看見了以後,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我們要注意自已的想法是在批判還是讚美。

 

【聽2】

 

Q:能夠具足了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願就不會棄捨。哪四樣?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這個四點你能夠做到的話,那就不會捨棄。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現在我們了解啊,我們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大仇人,什麼?就是我愛執。一有這個我愛執這個慢相就生起來了,這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它任運地在一切時處自然而然這東西。現在你能夠把它摧伏,它不是斷除喔,把它降伏它,處處地方尊重別人,處處地方把那個我拿掉。我們剛才說,所以動不動看見人家不好,或者什麼等等,主要的還是這個,還是這個我慢。 我們譬如說,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我們譬如談論眼前事情的時候,總是看見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這個不理想!結果呢?我們不妨想一想看,以起我們現在的來說,譬如常常講的這個,啊!說我們現在這個、這個很多地方啊,到處,不但是我們這裡啦,別的很多地方你看見,落伍的國家固然如此,前進的國家還是如此。說很多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這地方的所謂徇利,唉呀,都是只要好像保穩啦,不敢做事情。實際上呢,這個情況啊,為什麼?因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現出來的好處,人家都覺得當然的,他不會來讚歎你,他不會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後它一定有所改變,一定有它不方便人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只是看見這一點。 大的是國家,小的我們眼前的很多地方,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不看見他,倒是你只會看見他,唉,這口味不配你胃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所以啊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必定要從哪裡開始?要從這個地方自己注意。那我們任何情況之下一起念,只看見人家的不是。所以在這個地方啊,我們也可以說很值得我們學的。 我們首先為什麼一再提,提醒自己說,「我到這裡來幹什麼的?」我到這裡來,不要說你來修學佛法,那至少你說,唉呀,這個很痛苦要改善它。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痛苦的根本是什麼?就是你的業。而業前面的上首引導它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不是忙別人,忙自己。它任何一個起心動念的時候啊,你覺得:「欸,又不對了,要改善它!」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等等,你對了!反之,儘管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對不起,你在門外,根本完全不相應,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再什麼,那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而根本在哪裡呢?就是這個我慢,我慢。前面已經說過了,向後面呢他還特別提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現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們真正的生死當中第一大怨家,就是這個我執,這個我執。然後呢當你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得:「欸,這個我在背後。」有的時候很明顯的在前頭,有的時候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好,那個時候你才回過頭來一照,原來啊背後有個東西,那就是這個我,這樣。人家對不對無關緊要,就是你起了這個心的話,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當中已經。 然後呢,嫉、慳這個容易,人家好了你嫉妒他,然後呢,你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看見他的富樂的話,那麼,這麼「見他富樂心生歡喜」,所以應該是說,斷除了這些東西,那麼看見別人好心裡面哪……這個,這一點哪,應該是見他富樂,這個羨慕他、仰慕他這種心情我們不要;再不然的話,就是見他富樂,嫉妒他、不歡喜心這個不要。這個就是我們要了解的,前面這個文字,就是把那個東西總是拿掉它。

  • 結論

當境界現起的時後,要觀察自已的心,若是起了煩惱,就容易造惡業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已,境界有好有壞,但最終要注意的是自已的起心動念。

【善行小點滴】

雍凌 :

眼睛去動了手術,在休養的期間會去聽全廣,讓自已的安住下來,看到的大家為自已回向的時後,原來只是個舉手之勞會為自已帶來這麼大的力量,謝謝的大家在我不安的時後帶給我的力量。

友濤:

自已的個性是比較直接的,之前就看到同事被欺負,後來因為自已的丈義直言因而幫助到了一位有些憂鬱症的同事,他也因為感念所以一直到現在彼此都還是有互動。

 

 

素琴:

友濤是個很貼心的人,雖然說話很快很直,可是對媽媽很孝順,而且天氣冷的時後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他外套就會穿著帶著小狗去外面散步,別人不願意的事情他都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