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心事誰人知?

桌牌: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 喻 【王攀元老師】

王攀元老師出生江蘇,在幼年父母雙亡,因為喜歡畫畫,放棄了復旦大學法律系而轉念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來到台灣之後,生活特別的苦,幾乎流落街頭,最後因為朋友的幫忙才在羅東高中任教職。王攀元老師的畫作,極為深沉孤獨,由於熱愛畫作,即使生活困頓,任何情況仍是非畫畫不可,即使沒有筆沒有顏料,就在地上畫,甚至在晚年午夜時,還是要看看他的畫才能入眠,他告訴大家 『人要有個堅持,沒有堅持隨波逐流就糟糕』,引用摩洛生前對盧奧說:「你是畫家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仍然是一個畫家。」也許這就是他堅持的道理…

 Q:以下這幅是王攀元老師的畫,請問他要表達什麼? 他是用什麼心情在畫這幅畫

啟中:我感覺這幅畫中的人,垂頭喪氣好像很悲傷的樣子,但即使是悲傷很累,他還是想要往前走回家,因為家是他的皈依處。

美玲:這幅畫的主題是歸途,這讓我想到一首詩天涯何處是歸土,王老師的畫常常是陰暗,但又參雜一點紅,表示他的內心是有渴望的,在茫茫似無前景的心境中,還是存在某一點希望,他一生中堅持的事情是不離畫畫, 這就是他的嚮往,我們學習廣論也希望能有這樣的堅持。

永德:從這幅畫看到他的生活過得辛苦,也過得很孤單,他堅持任何時候都要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帶給他快樂,他堅持要一直畫下去,就是希望能離苦得樂

德傑:這是一幅藝術畫如果沒有看王老師一生的影片,我是看不懂這幅畫與人生的境界有關聯,他一生很孤獨,他用色彩來表達他心裡的感受,我們學佛是希望改變自己,希望能離苦得樂,他是個藝術家,但我不知道他對人生目的是否有突破

◆王攀元老師喜歡畫畫,他到底會在什麼時間畫畫呢﹖如大家所說的,他隨時都在畫畫,只要一有靈感就畫畫,他已把畫畫當作皈依處。他一生就是想當畫家,引用摩洛生前對盧奧說:「你是畫家,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仍然是一個畫家。」這句話對應王攀元老師非常適切,無論多困難的處境,就算沒有錢,他就是要做畫家,任何時間他都堅持畫畫。同樣的,如果把摩洛生所說的畫家改為三寶,你也會隨時都想皈依三寶嗎﹖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你都會堅持皈依三寶嗎﹖大家在上完今天的課程後,再回頭過來想一想。

 

 

 

 

◎真如老師 開示~ 聽師父音檔內心的觸動

很多人聽師父的帶子或者學《廣論》,感覺生命中有一顆偉大的心在陪伴。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有很多人很孤獨,沒辦法討論內心深處的問題,也不知道該怎麼討論;有的時候跟別人討論之後,還反而陷入更深的矛盾之中,所以也提不起來、也放不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時候很多事就不妨不了了之,就來聽帶子。聽著、聽著、聽著,可能是師父非常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他就熱淚盈眶或者痛哭流涕,突然觸及他內心深處最深的一個痛,別人也不曉得是怎麼回事,總之就是他被觸動了。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廣論》中找到自己被觸動的點,或者自己心靈深處的傷被癒合或者被撫慰的那個點,其實那就是佛菩薩的慈悲吧!當接觸到這個偉大和慈悲的心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會被那如慈母般的佛菩薩的慈悲所撫慰

◆想想我聽師父音檔內心的觸動是甚麼?

 

 

 

◎如華法師 ~法人三宗旨

  1. 佛法是唯一真正離苦得樂之道。此道雖分三乘,但究竟為一佛乘。亦即發菩提心,成就佛果。

  2. 成佛並非一蹴可成,乃是從發心開始,生生不斷淨罪集資,故大乘佛法是一條增上生道。

  3. 增上生道一定不能離開團體,必藉團體,生生不斷以佛法從斷、證中淨化身心。其所依必須是具有清淨傳承圓滿教證之師長,所緣必須是同心同願之同修大眾。如法行持,依次增長共業,自能感得佛陀依正主伴之圓滿佛位。

 

 

 

【科判】

【表六】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口窩)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消 文】

由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中所示的皈依勝利,可分為八項。(1) 成為內道佛弟子。內道和外道的區別,雖然有種種說法,然而眾人共同承許,以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所說的為準,也就是以有無皈依作為判別的依據。因此,從獲得皈依,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也就是在最初皈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心至誠的接受三寶,以佛為我們皈依的大師,法是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是我們皈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皈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和承諾,那麼修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不能趣入佛弟子行列。(2) 成為一切律儀的根本。《俱舍論釋》中說:「受持皈依,等於是得到一切律儀的根本。」《皈依七十論》中也說:「在家居士因為皈依了三寶,可說是已具足受持八種律儀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先要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才能得到戒體;由於持戒,才能生出定、慧,而達最後解脫;換句話說,有了皈依,可以堅固出離心,而以此涅槃意樂為等起,才會持守各種戒律。(3) 往昔所集的業障轉輕、或滅盡。《集學論》中提到皈依能淨治罪障時說:「此處應當以生豬因緣的故事,作為譬喻。」以前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在自身出現五衰相時,知道福報已盡,即將死亡,並因宿世惡業將墮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經由帝釋天勸說皈依了佛陀,結果死後反而投生到更高的兜率天。這說明了皈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集學論》中說:「凡能皈依佛,就不會墮惡趣,而且這一世人身死歿後,將能得天身。」至於皈依法及皈依僧,也具有同等功德。所以皈依三寶,可以將前世所積累的惡業轉變,有的變輕,有的完全淨除。(4) 積集廣大福德。如前所說,皈依的福報若有形色,三界都無法容納。(5) 不墮惡趣。由前所說應知,皈依會轉變惡業,甚至讓惡業完全消失。既然沒有惡業,就不會再墮惡趣。(6) 人與非人不能阻礙。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在遭遇怖畏時,就跑去皈依山川、園林、或樹木等神祇。他們皈依的對象都不殊勝尊貴、不是第一,因此雖然有皈依處,也不能脫離眾苦。唯有皈依佛、法、僧三寶,才是究竟的依處。由於了知一切苦及苦因,而能超越痛苦;由修習八正道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而趣入般涅槃,得解脫之樂,這就是以智慧觀見四聖諦理,真實找到正皈依處。皈依三寶,才是最殊勝、最尊貴、真正第一的皈依處;也只有這個皈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風索外道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讓大家了解。有一位外道,學會一種能致人於死的風索法術。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牧童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對牧童施風索法,牧童卻毫髮未傷,外道便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於是找了隻狗來測試,結果狗當場死亡。外道就質問牧童:「你是用什麼法術抵擋我的?」牧童回答:「我什麼法術也不會,只是皈依了三寶而已。」後來外道拋棄了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皈依三寶。這就是皈依三寶以後,能得到大守護。(7) 一切願望,容易實現。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先供養三寶,皈依三寶,殷重地祈請三寶加持,事情就比較容易成辦。(8) 速能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所說:「淨信三寶,可以斷除八種無暇。」這是說既然獲得寶貴的暇滿人身,並值遇三寶皈依處,又能精進修學殊勝要道,相信不久就能成就佛果。應該經常這樣思惟三寶功德勝利,以策發我們每日裡不管白天、夜晚,都勤加修習皈依。

皈依後「共同學處」的第六類是 始終守護不捨三寶:無論是平常開開輕謔的玩笑,或甚至嚴重到有性命之危,都應該要守護三寶,絕不捨棄皈依。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性命、受用,遲早是要捨棄的;現在若為了守護生命或財產而捨棄三寶,那麼往後的生生世世註定會在輪迴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棄捨皈依。有了這樣的認知後,要從心裡數數發起誓願:即使是開玩笑,也絕對不說出棄捨皈依之類的話。有些先賢們說,無論我們要去哪一方向,就應該要皈依那裡的佛。譬如要到東方去,就要對東方的佛做禮拜皈依;要去西方,就要對西方的佛做禮拜皈依。因為十方都有如來安住,所以要如此這般的禮拜皈依。這種說法沒有經典依據。

以上六種共同學處的內容,是出於《道炬釋論》中所說。至於各別學處中前三項「遮止應學」的部分,是按《經藏》而說;後三項「修行應學」部分,則出自《皈依六支論》。如論中所說:「對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偈頌、代表僧的法衣及碎黃布,都應該信解為大師親臨、對大師親口說的法,不可以譭謗,要恭敬頂禮。對於僧伽,不論是已達清淨的賢聖僧、或尚未清淨的凡夫僧,都應視為善士。」在《攝決擇分》中,也同樣說這個道理。祖師迦摩跋曾說:「這些各別學處、共同學處的內容,我想內鄔蘇跋也是這樣宣講的,因為我們兩人是一同從阿蘭若師那邊得到這個教法。」阿蘭若師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最主要的弟子之一,換句話說,這是從最完整的傳承中,有成就的祖師傳下來的。這段話出自於祖師迦摩跋傳給壟跋嚩的道次第書中有提到。

皈依以後,若是違犯了皈依學處的內容,將成為虧損或棄捨三寶的道理:在於分辨哪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哪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有人說,如果違犯以下六種學處,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學處,包括前面別學部分的三種遮止應學(即不歸餘天、不損有情、不與外道共住),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皈依,為命不捨,與供養三寶這三項。也有人說,要違犯九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學處之外,再加上違犯後面三種修行應學的各別學處(即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除此之外,違犯其他學處的內容,只算虧損三寶的因,不算棄捨。然而我(宗大師)認為,如果違背了「為命亦不棄捨」這個學處,實際上就已經棄捨皈依了。另外,雖然內心並沒有棄捨三寶,但同時又貪愛與三寶相違的外道大師、教法、徒眾三者,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唯一真實的皈依處,也等於違背了「不言有餘」的學處。事實上,由於內心並沒有至誠的皈依,所以也構成棄捨。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其餘學處的違犯,就只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棄捨三寶。

所以皈依是進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實、至誠懇切的皈依,而不只是嘴巴上的空話,那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這種力量能使一切內、外障緣都沒辦法危害我們;能使我們種種不同的功德,容易生起,卻不易退失,因此我們的功德也能漸次倍轉增長。所以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懼怕死後會墮入惡趣、以及憶念三寶的功德,相信三寶能救護我們,所以才受持皈依。現在既然皈依了三寶,就應該對三寶具有真實的信心,努力照著應該學的去學,不違犯皈依學處,這才是最重要的。

 

 

 

 

 

【收 攝】

一、皈依三寶的共同學處有六類,包含前面已解說的四類,第一是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者。第二是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第三是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第四是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

二、共同學處的第五類是由知勝利,晝三夜三,勤修皈依:這勝利分兩種傳承來闡釋,一是由《攝分》所出 ,另一是由教授所出 。《攝分》所出勝利已在前面闡釋,教授所出勝利,由阿底峽尊者教授中所示的皈依勝利,分為八項:

  1. 得入內道佛弟子列。從獲得皈依,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

  2. 成一切律儀所依處。受持皈依,等於是得到一切律儀的根本,成為佛弟子才能得到戒體。

  3.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藉由誠心皈依的強大力量,使我們所累積的惡業轉變,或力量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4. 積廣大福。如前所說,皈依的福報若有形色,三界都無法容納。

  5. 不墮惡趣。既然沒有了惡業,就不會再墮惡趣。

  6. 人與非人不能為難。皈依三寶以後,能得到大守護,人與非人都無法阻礙。

  7. 隨一切想悉當成辦。殷重地祈請三寶加持,一切願望,容易實現。

  8. 速能成佛。淨信三寶,可以斷除八種無暇,又能精進修學殊勝要道,相信不久就能成就佛果。

三、共同學處的第六類是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即使開玩笑乃至嚴重到有生命危險皆應守護不捨皈依。

四、皈依是清淨的傳承,以上六類共同學處是出自道炬釋論,至於別學三種遮止應學的依據是契經,別學三種修行應學的依據是皈依六支論。

五、若是違犯了皈依學處的內容,將成為虧損或棄捨三寶,哪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哪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

  1. 有一種說法違犯這九種視為棄捨: (1)不歸餘天。(2)不損有情。(3)不與外道共住。(4)恆修皈依。(5)為命不捨。(6)供養三寶。(7)恭敬佛。(8)恭敬法。(9)恭敬僧。另一種說法是違犯前六種即為棄捨。如果說你沒有像上面所說的違背了六種或者九種,那麼這是差一點,虧損了,不算棄捨。

  2. 宗大師認為,如果違背了「為命亦不棄捨」這個學處,就已經棄捨皈依了。另外,雖然內心並沒有棄捨三寶,但同時又貪愛與三寶相違的外道,不把三寶當做唯一的皈依處,也等於違背了「不言有餘」的學處,由於內心並沒有至誠的皈依,所以也構成棄捨。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其餘學處的違犯,就只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棄捨三寶。

 

 

● 聽師父音檔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他—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習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就這一點。

◆皈依後不是浮浮泛泛的皈依,要得到皈依體,什麼是皈依體?如王攀元老師日思夜夢心心念念只有畫畫,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他都堅持是個畫家,他皈依了畫,他展現的是否就是一種皈依體呢?

 

  • 我的苦有哪些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點委屈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

Q:當我面對上面三種苦的時候,我是如何安立自己的?

家瑗我常常受到一點委屈時,就會跟同事或許多人訴苦,但發覺愈講愈苦

啟中 受到一點苦要找出苦因,把苦因化解掉,這樣才會離苦得樂

永德對於利養,有時候覺得自己工作很辛苦,但獎金卻比別人少,這時候心情會比較消極,  現在知道觀功念恩,心情也跟著好了

德傑有人說我不好的時候,我現在會開始接受,會把它當作是在淨除我以前不好的罪障

俊彬:有時候發生一些痛苦就會埋怨,例如頭痛時,就會埋怨有人把冷氣開太強,冷氣為何是往我頭上吹有時候身體不舒服,就會埋怨醫生開了好幾次藥,為何身體還是不好

美玲:最近在公司推E-化,遇到一些困難及阻礙,心理一直在想,我是在協助大家解決工作效益,為何大家都不配合,剛開始讓我無法理解 ,後來想想是否因改變他們的工作習慣,會讓他們覺得不方便,也許我應該在溝通方面要再努力,有了這念頭之後,心裡就比較釋懷

金隆:在園區上班,通常都會投資股票,尤其是公司的股票,最近公司的股票漲得很快,但大部分員工懊悔太早就賣掉,因為都不知道會漲那麼多

智光:當遇到不爽的時候,通常會先悶在心裡,觀察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馬上爆發會讓大家不好,所以會先冷靜下來

肖武:師父講的這些行相,在生活上很容易碰到,在對境的時候,應該多去思惟,是否是以前所造的業,今天才得到這樣的果報,所以應依照師長的教導,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

 

  • 學習佛法前 離苦 的方式

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這樣。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喔唷,趕快啊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哦!

 

  • 皈依後 離苦 的方式

想想我為什麼要皈依?

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哦!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他,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地上來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一個什麼現象啊?你有苦你覺得:哎呀,這個苦呀,現在要找他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地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行相上面你是學佛啊,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

◆皈依三寶是為了離苦,所以皈依後遇到問題要 找佛、找法 幫我解決,就如小時候遇到困難會去找父母老師

 

  • 跟佛怎麼訴冤哪?

跟佛怎麼訴冤哪?南無阿彌陀佛。欸,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以前會煩惱?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是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喏、喏、喏,這個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謝啊!是不是要這樣啊?必然的結果啊!

◆皈依之後佛是我們的靠山,遇境不再用原有的習性去對治,而是要用佛所教我的法對治,這裡師父講的要去思惟業果的道理,以業果來對治我們煩惱。

  • 思惟是人身最佳的寶貝

所以這個時候注意哦:「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身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是思惟,如皈依三寶能有教授所出的八種勝利,皈依之後要改掉習性以法對境,這些都是要靠思惟才漸漸能做到。

 

 

 

 

 

● 善行小點滴

肖武:今天還不確定是否會拜懺,但家瑗師姐仍然先把地擦乾淨,等到啟中來的時候,他就帶我們一起拜懺,所以很隨喜家瑗師姐及啟中今天的善行。

永德最近有到教育園區做義工,因為園區很惜福,要我們幫忙修補從其他學校帶回的舊桌椅,修補之後能供園區學生使用。

 

 

 

相思樹 真如 詞曲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藍天悠悠 碧海悠悠 

所有的心思都望著你來  在生命黃金的花季  我在期待你來  落日的美麗

朝陽的明媚 都在等你來

所有的相思樹都為你栽  所有美麗的花都為你開  無垠的虛空  藍藍的大海

都在等你來多少次望月祈求  多少次虔誠禮拜 所有的想念   所有的想念

只為期盼你來  只為期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那是生命的花開  我在盼你來  那是無悔的等待  多少世多少生

我在等待  等你來 請聽我聲聲的呼喚  回答我念念的渴盼 上師啊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我在盼你來  我在等你來

 

 

 

 

HOMEWORK

  • 學習佛法,打開眼界,生命會愈來愈自在

  • 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福智全球網。看看他人,看看自己的學習

  • 周課程:P116LL3 設作是念 ~ P118L7求發定解

  • 手抄第七冊:P45LL4 ~ P75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