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暇滿(一)P58L10~P62L3

手抄稿:第四冊P177L4 ~ 第四冊P226L10

【廣論原文】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 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今初
◎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矇,而為重大呀。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
但是真正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這個人太少、太少!那這個原因是什麼呢?這原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這個習性的的確確地,你就是這麼個執著,就是這麼見上面的執著、情上面的執著,碰到什麼東西,啊!覺得就要這個。不修的固然這個毛病,還有呢,進一步地修了,他修了一點了,哎呀,更是執著得要命!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真正可憐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還是在「教下」。那麼這樣說起來難道那個「宗下」不好嗎?不!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次第,就是說就我們從下腳第一步,到走圓滿的這個路來看起來,剛開始走最好的是應該學教。然後呢,你到了某一個程度,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教法圓滿了時候,你要去專門去講修。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就我們一生來看那個就不一定。因為在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少說嘛,是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啊,不曉得多長。裡邊隨取一段,說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當中,一生就在學定,這樣。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要了解,說對整個的那條大路來說,一開始你有一個圓滿的認識,然後走進去。這個差別在哪裡?這個地方我今天特別說一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假定說我們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去修學了,沒有修學的時候這個執著,我們權且說我們總算不錯,不會執著在世間當中,能夠破除。然後呢,我們進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參禪,你嚐到一點甜頭,自己就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就是這樣了,你就不肯轉身,就不肯轉身。不要說你這樣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這一個法愛很難拿得掉。就會使你從這個路一門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證了個果,然後呢,佛陀告訴你:「你雖然證了羅漢果了,這個不究竟啊,你還得重來啊!」欸,那時候他就重來了。
所以大家《法華經》一定要念就是這個道理,那個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你看這個大迦葉尊者,很多人他在這個會上懊悔,說以前聽見佛陀跟諸大菩薩轉那個無上的法輪的時候,我們總歸覺得沒有我們分啦,心裡懊悔,說佛陀為什麼不跟我們講啊?現在才曉得不是佛陀的過錯,原來我們自己。我覺得大家有這個經驗吧,有這個了解吧?如果看過《法華》的很容易了解,沒有看過地好好地把《法華經》看一看。這個還小喔,這個事情還小喔!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下面的,他雖然最後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麼辦呢?然後呢,你再去供養多少億,譬如舍利弗尊者來說吧,還要供養二百萬恆河沙諸佛,然後到那個時候成佛。證了果你還轉這麼個大圈子,為什麼?就一開頭它就在上面,所以我們把以前說過的重新回憶一下。
還記得小提琴,學小提琴這個公案吧?有一個人沒有學過,老師就一下接受了,付學費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學過了,老師就不接受,最後付學費說一百零五塊。一百塊幹什麼?要把你那個習性拿掉啊!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想看,對不對?然後呢,我曾經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說個比喻: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大的事業王國進去做事情,喔唷,覺得這是個大的事業王國,你想進去的時候,你就做一個,欸,哪一個部分,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後來得心應手不想動了。這一條路是一條歪路,你要曉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這個董事長的話,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分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你不了解,聽著這個上面那個董事長的指導總沒錯,你到那一部分去摸一點,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又換一個,那個時候你很容易地就快速地達到那個董事長的地位。
那麼在這種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你事先完全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哎呀!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
第二個呢,你自己了解了這個全盤的內容以外,然後你從這一部分摸熟了、馬上換,摸熟了、馬上換,這兩條路是可行之路。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大家了解了,你了解了這個以後,去做的時候,就不會把我們有一點小小的體驗,就死死地沈在這裡。這個沈在這裡的禍害很大、很大—習性!
關於這個習性部分,以後講到業那一部分的話,我會詳細地講。等到大家了解這個習性以後,回過頭來一觀察的話,自己就曉得了,原來在這種狀態當中。那時候我們就開始,開始可以多多少少有一點修行的樣子。現在大家自己的習性什麼都不知道,做起來還覺得自己很對,陷在那個習性當中,不行!那是簡單地說一下,的的確確,我們正式了解的人太少太少。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好好地、認真地去學這個東西。關於要學這個東西的話,那要很詳細地說明了,所以他下面說:
【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所以儘管是講修行,簡單地說明,簡單地說明這個修行的道理,也可以寫一本書啊,不是三兩句話就可說得清楚的。總之一句話,你事前了解得越多、越清楚,將來做的時候,是越占便宜、越快速、越省事、越省力,最後的結果是越好!
【◎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說我們眼前能不能現下當時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什麼道理啊?說所有的大經大論,就是我們最好的引導。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對於我們上面所說的道理好好認真地學習,不但學習,而且獲得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決定的認識,我們就會這樣去做。沒有這個決定認識啊,我們就不會。那麼會是什麼狀態呢?會的話我們就會—樣樣如是了解了,然後照著次第去進去的,一步直超。不會的時候,我們碰到什麼,唉呀,就碰到什麼就沾在這個上頭,然後自己覺得很得意、很歡喜。
說到這裡,請大家再回過頭來,翻到第四十五頁,講那個正修的時候,講那個正修的時候那一段話。正修的那一段話,除了前面告訴我們正式修習以外,正式修習以外,它那一段當中的第三行。它說:「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那個已經講過了,大家又提一下,概念是不是很清楚?不但如此,「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這第二點。假定說,你沒有把完整的次第有正確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又沒有產生決定勝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會照著你應該走的路子去走。那怎麼辦呢?你碰到一個,你馬上照著去修了。這個時候它不一定能夠像你所想的生得起來、修得起來。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哎呀,我趕快念得一心不亂哪!念了個半天,這麼簡單的事情,心裡面是偏偏散亂!至於說要想得定,那更是比登天還難!不但如此喔,「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結果反而還成大障礙,這個是一個好可惜的事情。
而這個大障礙,下面又告訴我們:「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是悉成過失。」我們就這個惡習當中,一生在這惡習當中自己還不曉得,自己還覺得很對:「喲,我還很認真努力修行噢!我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我啊在這兒可以不倒單,我在這兒一天只吃一餐。噢!這些東西,喔唷!我這個是什麼……。」自己還執著在這個相上面,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現在我們重新再翻回去,翻到五十八頁,繼續下去。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那麼上面有一部分人,實際上是大部分人,對於整個的完整的教法、法藏,沒有學的人,那固然不談,固然不談;現在我們太多人要修行,可是不要去好好地學的。啊,這真可憐哪!縱使有一些人認真去學過了,顯教也好,是密教也好,所以他「縱於經咒廣大的教典,久修習者」,他說廣大的教典,就是說,他自己去在經論當中摸索,得不到教授。
教授跟教典這個概念大家要分得清楚,「教典」那是這個地方教典這兩個字主要的,就是你自己讀誦經、論、注、釋,這樣,這叫作教典;「教授」的話,你也是在這個經、論、注釋上面,經過善知識告訴你:「喏,這個關鍵在哪裡!」這差得天差地遠!你有這個教授,你聽順這個教授,決定沒有錯,你只要肯做一定成功。單單摸索那個教典的話,往往是弄錯,而且弄錯的十之八九,這一個地方就是指這一個。他儘管對這個教典有長久的修習,可是等到修道的時候,嘿,怎麼樣?就說:啊,現在我們要修啦!剛才學的那一點放在那裡,另外跑得去修一套。這變成功什麼?「所學的經論的對方」,兩件事情拆開來了,拆開來了!那既然拆開來了,請問你前面學的要它幹什麼?就是這個。
所以一再地比喻說,就像看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看完了地圖指示你到哪裡去,等到你要到哪裡去,這張地圖不要了;不但不要了,而且走反方向,那幹什麼?所以有一種人他不要經論的,他本來說我沒有學,那還至少他沒有學。現在你學了半天,你都不要了,請問你學它幹什麼?那真是個大浪費呀!那真是個大浪費呀!而且這種人多半變成什麼?變成功三世怨。現在世間很多世智聰辯的人,往往有一部分這樣來的。他因為辨別這個東西,結果腦筋是非常靈活,但是呢法義並沒有入心。因為法義沒有入心,下一世跟他就不相應了,但是辨別這個力量,聰明才智在的,就變成功世智聰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等到你們對業相認識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看得清清楚楚。繼續:
【此亦雖應廣為抉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關於這一點,真正說起來應該很詳細地來說明,但是如果這樣說的話太多了,這裡也不說了。那麼這個地方,不妨也講一個故事,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這個故事前面已經說過了。阿底峽尊者三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看,兩個學生老是跟著老師,一個學生是專門自修,結果自修這個人不如另外兩個,他還沒走上錯路哦!為什麼?這個答案你們自己去找。最後兩句話: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破於修理」,現在破除這個修行錯誤的道理,都已經說明了。
【◎ 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好!有了前面這個基礎,我們就說了:那麼能夠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這個修學的人,在這種狀態當中,那個善知識應該怎麼樣引導他,次第又是如何。在這裡我們不妨翻到前面的那個科判。那個科判分四大部分:前面那個一、二、三都已經說過了,到最後正學習的時候,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應該怎麼辦?看那個科判第一表的反面,第一表的反面哪,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這個分兩大部分:第一個,道的根本親近知識,現在了解了。下面,既親近已如何修心,喏,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這個親近以後的修習的次第,又分成兩部分:先,於有暇身勸取心要,第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關於將來這一個修行的綱要,你一定要記得很清楚,心裡面非常明白,然後你修的時候,等到做的時候,很多地方現出有問題來了。這問題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你學過前面的次第,你只要稍微一想,曉得:「欸,毛病在哪裡!」然後這個時候,你從有毛病的地方去把它補足,馬上整個的這個概念就現起,然後你的修行就可以步步上升。就像我們這個講一個機器一樣,欸,機器萬一有了毛病了,通常你曉得這個次第怎麼樣探索,打開來一看,曉得在哪裡,一摸就對,問題解決、機器就動!那麼,現在我們修行也是這個樣。所以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已經依止了善知識,那麼怎麼樣修心呢?這個也分兩部分:第一個
【①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②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什麼叫「有暇身」?什麼是「取心要」?心要這個就是中心、重要的,其他東西都是虛假的,你忙了一生毫無意思!這個是中心,實在的而正確的,這個是我們所需要的。怎麼啊?勸勉怎麼樣做這個事情。我們真正要修行,最重要的條件,最重要的條件有三個:對自己來說,第一個,要有修法的心,那麼要有修法的心,要想修法的話,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這是第一個;能夠跟這個善知識相應的,你必須要有修行的本錢,這個是叫作暇身;以及你要修行正確的方法。這三樣東西併起來,事情就成功了。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這個三個必不可少的,任何少掉一個,不行!這樣。
那麼既然如此,說前面的善知識已經有了,現在呢,我們要去修的要靠我們的這個身體。這個有暇的身,是非常地重要,千萬不要讓它輕輕放過,一直要把這個概念提起來,勸自己說:「唉呀,不要浪費啊!這個人身何等難得,修行必定要靠這個啊!」那麼勸勉自己修行。對於自己修行來說,這一點太重要了!假定這一點大家真的認識,我的感覺,我們現在常住的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我們現在常住的那個雞毛蒜皮這種問題,都在這一點上面沒認識,都是沒認識!我們現在不妨看下去,這第一個。等到自己有了這個認識,然後才談得上如何攝取心要,那時再進一步再談修。我們現在這個都沒有,馬上就修了,所以修不成功,不妨順著次第看看:
【初中分三,① 正明暇滿,② 思其義大,③ 思惟難得。】
第一個,正釋什麼叫「暇滿」。換句話,這個暇滿的人身是什麼,它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利益,而這個東西又是非常難得,分成三部分。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的內涵,它有這麼大的意義,又這麼難得的話,我們很寶貝絕對不願意浪費,絕對不願意浪費!就像說,我們現在生一個必死之症,結果大幸而找到一個藥,然後如法地吃下去的,一定能夠把那個病弄好。那一種藥我們非常珍貴,絕對不可能隨便浪費掉,這樣。現在這個治這個必死病的這個藥,就是現在這個我們修行的這個暇滿的身,這個不得了的意義,而非常難得。一步一步看下去:
【初中分二,① 閒暇,② 圓滿。】
什麼叫「暇」?什麼叫「滿」?
【今初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
這個上面說,由於戒、由持戒,宿生持戒的功德,才能夠斷除這個「畜趣體」,這個就是墮落畜生,以及「八無暇」。為什麼叫無暇?無暇就是沒有空閒。你要做一件事情沒空閒是不行的,那麼現在我們修學佛法呢,也是這樣。你沒有這個條件是你不行,不能修學的,就是這個修學佛法的條件,叫作暇滿。下面解釋: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你只要把這個八樣東西拿掉了,就是!所以平常我們說的八難,你離掉這個八難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
這第一個;
【生傍生,】
這第二個;
【餓鬼,】
是第三;
【地獄,】
是第四;
【無佛教,】
是第五;
【及生邊地,】
是第六;
【懱戾車性為騃啞,】
是第七;
【長壽天。】
是第八。這就是八難。
【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
隨便這個八樣當中,你一旦墮落在這個上面,你就沒辦法,沒辦法修行。
【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一直要離開這個八個難處,才能夠有機會修行,所以當你得到的時候,要策勵呀!努力呀!這個時候要斷生死啊!下面是解釋: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
通常我們說,這個說「人」,就這樣,好像簡單講到人身、人身;實際上這個暇滿的人身,不那麼簡單啊!佛法裡邊講的人身難得,是指離開八難這個人身。所以你雖然得到人身了,假定這一個地方沒有「四眾遊行」的話,這個叫「邊地」,還是八難當中。
什麼是「四眾」啊?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個不是這個樣子,而是這個裡邊的真正的正法。所以在很多經典上面,特別說明沙門有四種:所謂勝義沙門—勝道沙門,然後呢,示道沙門、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叫「勝道沙門」?現證的、親證這個法相的,那個都是聖者。什麼叫作「示道沙門」?他們能夠如法、法相一點沒有錯的,告訴我們這個正確道理的,這叫示道沙門。什麼叫「命道沙門」?他自己努力如法修持,然後在這個道上面啊,以法來養活他的慧命,以食來養活他的這個生命,這個叫命道沙門。「污道沙門」,什麼?剃了這個頭、穿了這個衣服,不能如法去行的,這個叫污道沙門。
我們自己想一想看,我們是什麼沙門?這個也不去管它!這一個地方說四眾啊,就是前面那個三種,不是這個污道沙門,污道沙門不行。不過就是污道沙門喔,這個《地藏十輪經》上說得非常清楚:在末法的時候啊,你真正要找的,還只有污道沙門。那麼那個時候這個污道沙門,它有一個標準的,一個標準的,就是得正見的這個,還是可以。你隨順的隨順那個正見,因為所示的道就在這個裡邊嘛!如果說這個正見沒有的話,那他不管做得好,沒有用。總之,這個道就是如法的這個。
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如果說沒有這個正法的話,那麼這個叫邊地。為什麼叫「邊地」?這是說沒有中道之處—中道說離「斷、常」二邊。這個文字大家都認識,容或有人不認識,你暫時記一下,說到後面那個「毘缽舍那」會說得很清楚。不僅僅是個理路,而且我們馬上會感受到,這「邊」是什麼,「斷、常」為什麼指它二邊,「中」是什麼,「中道」是什麼?那那個時候你就認得「道」。第一個。
【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就算你生到人身,就算有佛法,可是呢,對不起!你愚癡、啞巴、耳朵缺、斷支節,這個「根不具」。根不具,你沒辦法修行。儘管有人跟你講,你聽不懂沒有用,聽不懂沒有用。那麼還有其他的這個根不具,沒辦法修行的,這個不算!嗯,第一個說明。第二個呢,就是諸根不具,諸根不具,我們眼前有看見很多人好像諸根不具,好像沒有關係,這個原因是這樣,我要說一下。真正修行的時候,那個根不具足,不行!它有它很特殊的原因在,尤其是那個性比較癡呆、遲鈍的那些人。當然我們也看見,有的時候這個,譬如《淨土聖賢錄》,有個「癡頭道士」,他也念,念佛成功了,那是特例,那個特例,絕對不能拿這個特例,來作為我們衡量的標準。譬如我們現在說愛迪生這個特例,絕對不會說我們人人都是愛迪生,這個絕對不可能的,我們是用普遍的一般標準。一般標準修行的話,諸根不具,不行。
第三類呢,就是「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那個就是邪見,不信因果的。那麼沒有佛出世,叫「無佛教」,這個很清楚明白。這個四樣當中,當中第一樣、第二樣,說沒有四眾遊行,以及自己的遲鈍,以及最後那個沒有佛法,沒有佛出世的這種情況之下,他不能了解「應取應捨」,不了解什麼是我們該做的,什麼是我們不該做的。那麼第三類呢,不能正信佛法,當然他不信佛法,不能「信解正法」,他正法不能信解,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
概念是很清楚、很明白,實際上我們認識是一片模糊。我這個話怎麼講?所謂「認識」的話,了解了以後馬上回過頭來看看,說:「我能了解了應取應捨嗎?我正信了佛法嗎?」這個就是真實重要的。假定說你了解了應取應捨的話,你就可以成就;假定你真正的信解了正法,你就可以成就。所以這兩點是大有文章、大有學問。在晚上晚自習的時候,我要把它特別地指出來。那個時候真正願意修行的同修,務必很切實地衡量一下心裡:「對!我具不具?」如果不具的話,種善根。種善根是足足有餘哦,種善根是好得很哦!但是呢,真正要想正確地如法上升,絕無可能!這個差別我們要分得清楚。因為種善根,所以我們是絕對讚歎;因為我們要步步上升,所以是絕對嚴格認真,兩個標準不同。繼續下去:
【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除了這四樣東西,地獄、餓鬼、畜生,那個東西不可能修行佛法。就算偶然生起一點點的苦逼!沒辦法修行,沒辦法修行。我們不要說到三惡趣,在人道當中最苦、最苦的,比起三惡趣是不曉得要好多少,不曉得要好多少。就算我們在人道當中,我們能修嗎?我們能修?今天牙齒痛了,今天頭痛了,今天稍微一點不舒服了;不要說有痛,唉呀,今天吃過早飯了昏沈;肚子餓了是個虛弱。想想看,對不對?這個不行啊,不行啊!所以說三惡道一旦墮落是絕無可能。還有呢,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
這個叫作長壽天。「無想天」就是第四天—色界第四天的無想天,壽非常長,壽非常長。那個無色界天是更上去。
【《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這個《親友書》當中說:這個「長壽天」,這是指無想天跟無色天,另外一個這個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那麼下面說一下,為什麼「無想天」不能修法呢?這個說在這個天啊,這就是色界第四禪當中的「廣果天」。他想心所滅掉的,初生的時候他有想心所,一旦進入那個天當中,想心所滅掉了。既然想心所滅掉,他定在那裡像木頭一樣,很長!到那時再出定,到臨死離開要歿的時候,他動了一下。沒有想心所,不能修行,所以他說像「聚落外的阿蘭若處」。「聚落」是大家熱鬧的,有行為在這個裡邊發生的;外面寂靜的是一點名堂都沒有的,就是這個。
那麼所以這個現行的心識統統沒有,我們要修行、修心,要把那個行心所現起,然後修改它。你現在那個行心所沒有的話,你怎麼修改呢?所以這沒有用。「無色聖人」,那麼無色界也是,但是在無色界的聖人不是,他因為證了聖果了,那個是在無色界當中。「異生」就是凡夫,為什麼呀?因為這個地方,他沒有善根修解脫道,所以叫無暇。那麼欲界當中呢,很散亂,因為這地方太舒服,所以也沒辦法。這我們大家要了解的。
【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個八個地方啊,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叫作無暇。這個了解了,這暇滿的特質。那麼真實的內涵啊,說留到晚上自習,所以希望各位在自習之前好好地體認一下,到那時候我一指出來的話,真正想修行的同修,馬上就可以上路。這個很重要,這個概念很重要!否則你了解一點的文字的話,往往是自害;如果說你拿了這個文字還去衡量別人的話,那根本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
【◎ 第二圓滿。分二。】
這個圓滿有十個,兩兩分開,前面五個叫「自圓滿」,後面五個叫「他圓滿」。
【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
這五樣東西。
【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
這個叫「生中」,這個叫中國,就是中道所在的這個國土,這個叫作中國。那麼這個一定是什麼?四眾遊行的地方。「四眾」,佛陀也包含在裡頭。佛陀啊,就是比丘,大比丘相,是現的大比丘相,所以「我在僧數」,佛自己在說:「我在僧數。」當然他是佛寶,但是呢,他自己是算在這個僧當中,四眾當中包括佛、僧。他遊行的地方,就是法也帶進去了。
【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這個容易懂。
【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
什麼叫作「業未倒」?就是沒有自作、教他五無間罪。我們常常說,唉呀,這個業障、業障啊,真正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就是五無間罪。造了五無間罪,不管你怎麼修行,不可能得果;你只要不造五無間罪的話,我們修行就是淨除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平常常說:「哎呀,我是凡夫啊!我業障很重啊!」那是自暴自棄!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業障,所以你要努力修行。大乘佛法當中,造的五無間罪都可以懺悔的,這個概念第一個要很清楚。
【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真正我們心「依處」什麼,就是我們該信什麼?信這個。這個「毘奈耶」不是單單指戒,是一切世間的、出世間的好事情都從這地方。看哦!不但出世間哦,世間的所有的好事情,都從這個地方出來了。所以嚴格地說起來,你了解這一點啊,你不管你要求什麼,就是世間的也從這地方來,這個就是「通三藏」。講那個「信依處」真難啊!我們大家說信佛,我們何止信喔,乃至於出了家沒有絕對的信心,不可能出家。是,所以剛才說種善根來足足有餘,還透了三分,單單要想講真正修持上去的話,還欠一大截,我們的信心的的確確還欠一大截。
【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這個五樣東西屬於我們自己的,這個是修法必要的條件,所以叫作「自滿」。自己具足了,還要外面同樣地要有相應的條件。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
那麼這個下面是解釋: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這個就是「佛降世」。我們常常說,啊,佛出世,好像很輕易地一句話就佛出世,為什麼他下面告訴我們,經這麼多集聚資糧,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告訴我們難能可貴啊!一個佛的出世,不曉得要經過多少時候啊!那個多少時候幹什麼嘛?不是在這懶懶散散—捨頭目腦髓經過這麼長的時候。哎喲,今天我們這裡常住要你做點事情出坡,叫你做兩個鐘頭,你還覺得:哎呀,累得要命,這樣。結果出了坡這個好處還是你得的,我們都不願意去做。佛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這個好處都是給人家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要體會啊,不簡單哦!然後他捨了頭目腦髓這個功德,還要回向給人家的。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個地方去想,從這個地方去想啊!好的東西都給人家,單單佛夠不夠?不夠哦!還要很多弟子,所以一大群的人,不曉得多多少少人這麼樣努力做,這個佛才能出世哦!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著眼,這才對啊!第二,
【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那個就是佛出世了嘛—說教法。欸,大家就說佛出世了嘛當然講,不簡單哦!不簡單哦!佛出世有不講的哦!然後就算講,講得不多哦!那個是剛才說不但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很多相應的人。那個說正法就要靠那些人。如果沒有這些人的話,佛就不說。看看!佛說法一定是什麼?「有人問,有因緣」,一定有因緣!只有一個無問自說,這個無問自說還是有因緣哦!懂不懂?所以真正的,這兩個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是難得極了!然後第三個呢,第三個呢,說:
【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教法住世」,這個教法住世不是說:啊,現在經論在那裡哦!不是的。什麼?他現證的這個狀態,「勝義正法」住世這個才是。所以正法的時候才是,像法的時候這個教法就沒有了,有點相似;末法的時候更沒有了,就指這個而言,不是我們的經論。既然不是我們的經論啊,所以不是我們說,啊!聽懂了,然後呢,可以會說了。不是!要能夠如法相應、親自證得。第四,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什麼叫「法住隨轉」呢?這個法安住,而且隨著它能夠轉那個正法輪的,就是說前面說「如是證正法者」。就像上面說能夠現證的,他確實因為他現證所以了解,喏!說:「我親自做到了!」就這樣,所以凡是真正做到了就曉得這樣。那麼這樣的正法的人,就像他所證的,跟他相應的全部內容,或者隨順的這個內容來告訴我們。「隨轉隨順」呢,只是一個,就是整個圓滿的內容,還有一個隨順的就是雖然不是那個圓滿的,譬如我們現在說,基礎、前行、然後呢正行,「隨順」就是它的基礎前行,相順的你懂得這個,你慢慢走上去然後到那個狀態。凡是這些東西,都是的的確確圓滿正確的,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你,這個叫教授。關於這個教授告訴你該怎麼做,該怎麼不做,這個叫「法住隨教轉」。
通常這個法住隨教轉,必定要什麼啊?具足師承以及如法驗證,這兩個條件。有了這兩個條件這個才談得上法住隨教轉,如果說你沒有師承自己看一點的話,這個不算。儘管那個有了師承告訴你,你沒有辦法真正地照著他去驗證的話,這個也只是它的隨順,似是而非的。你有善根的人可以,沒有善根的人,聽見這個仍舊種一點善根,爬不上去,這個概念我們要正確的了解。最後,
【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就是說,你有修行的外緣,修行的外緣。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這是外面來的,所以叫作「他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那麼這個〈聲聞地〉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十七地當中〈聲聞地〉。他說這個前面這個他圓滿四樣東西現在不具足,佛已經走了,說,教住、隨教轉這兩個都沒有。不過呢它還有隨順,什麼叫作「隨順」啊?就是能夠如這個正確的正法,能夠真如理地說明,不管是質、量、次第都能夠正確圓滿無誤,而足以讓我們如理思惟作意,這樣去做的隨順法義,無錯能夠上去的,這個條件還具足。
所以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隨順,就隨順那一點來說的話,必須要具足的條件是無誤的師承。沒有這個,這個也談不到,這個都談不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大家都說:「哎呀!聽見那個法很好。」但是教你去修的話,你總覺得摸不上,為什麼原因啊?就是缺少這個。它真正有這個「法住隨轉」乃至於「隨順」的話,你聽完了你當然心:「啊!了解、了解就是這個。啊!可以走得上去的。」你有了這個,下面你只要肯走,一定走得上去。沒有這個的話,就算你想走的話,摸了半天的話,在那兒辛苦無比!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在這裡我們要感到幸運啦!第一個,了解暇滿的內容是什麼,現在繼續下去,看看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場呢?
【◎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這個地方,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哦—思惟。這個暇滿的利大,這個是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我們能不能派上用場,就看我們是否如理去思惟。你如果不如理思惟的話,這麼難得的寶貝擺在這裡的話,對你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就像一堆破銅爛鐵。不要說破銅爛鐵,這個話說得不對,就像一個很好的東西,你說:哎喲!最好的、最好的!買來擺在那裡不曉得怎麼用,是個累贅,這是個累贅。我想起來了不妨說一個故事大家去輕鬆輕鬆。
這個在去年,洛杉磯有一個中國華僑,他不曉得是什麼的,反正國內某一界的鉅子,不曉得是紡織鉅主還不曉得什麼,是一個千萬富豪。在洛杉磯買一棟房子,漂亮極了,就在那個好萊塢那個地方啊,那個都是最高級,全美最高級的住宅,一棟房子好幾百萬美金。現在拿我們國內也不算厲害啊,如果十年、二十年啊,如果是伍佰萬美金的話那不得了。伍佰萬美金十年以前的話,算算台幣多少?兩億多對不對?那一棟房子兩億多,哇!裡面的東西的考究,真是不得了!
有一天一個朋友去看他,他就帶他去花園裡看一周,啊!每一個地方那的的確確是處理得實在好,那個朋友羨慕不止。結果再下去一看的話,這個朋友反過來,不但不羨慕他,只羨慕自己。為什麼?他進去看了以後,客廳裡每一個地方的陳設結果跑到那地方,下面一個部分的陳設,他保護得好好的,坐下去不能坐啊,不能坐!在那兒擺在那兒看的啊!啊,他心裡想:你這個東西擺在那兒看的,你有什麼用啊?所以他一天到晚緊張得要命,就怕把那套東西就弄壞了,地道的一個守財奴啊!別人只要守的話,假若我只有一塊錢,我只要守一塊錢,偷了也無妨;他現在要守兩億的東西,不曉得要生多少眼睛瞪大了。小偷固然不行,朋友來了一碰,唉喲!不行、不行、不行!這樣。
這個故事雖然說,說起來很可笑,在這地方要注意哦!所以我們雖然了解了這個東西,如果你不能善巧思惟,你不能運用的話,也就是毛病這個。他這位老朋友還最多守守財,譬如說最多是一個守財奴啊!我們懂得了佛法,不能如理在身心上面去照的話,你一定會受大損害。我們通常的毛病是什麼?懂得了、了解了深的佛法以後,然後呢用照妖鏡你去照人了,看:這個傢伙、這個傢伙一無可取!那個傢伙一無可取,那個傢伙一無可取,天下沒有一個可取的,只有我!注定你永遠墮落,「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啊!而且養成這個習慣,不知不覺當中他那個頭就是,歪得這個樣,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樣。哇,這個好可怕!
所以在這地方,「思惟」兩個字你要好好地去……思惟的結果呢?真正你能夠如法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說「回光返照」,什麼叫回光返照啊?平常你一定照外面,錯啦!這個裡邊是一片黑暗,把這個光明照到裡邊來,這個叫內明啊!你照到裡邊,裡邊清楚了,啊!沒有錯,這麼髒!你才能有機會洗得乾淨。是!你不懂的要靠善知識,懂得以後靠你,怎麼辦?就這個。關鍵在這裡啦!
所以「思惟」兩個字不要輕輕放過,思惟的方向尤其不能弄錯,尤其不能弄錯!平常我們思惟的方向,如果弄得不對,聽的時候就聽:「哎呀!這個法講得真沒錯!你看某人就是犯這個毛病!哪一個人就是這麼不對!」你聽聽越聽越起勁,所以下了課你就告訴他:「你看,我說你一點都沒錯吧!你看那書本上就是那麼說的。」啊,我的天啊!佛法不是這樣的,這我們要了解內明的特質。說: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為了幹什麼啊?要想得到快樂,可是這個快樂不究竟的。如果說我們想真正得到快樂的話應該什麼?得到「畢竟樂」。這個畢竟的樂跟普通的樂不一樣。眼前我們得到的樂的話,苦是跟著來,而且得到一點小樂,後面得到大苦。啊!我昨天回來的時候,這個路上看見好多大善知識,好多大善知識!什麼東西啊?你們看得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個大車,一車車載了這個東西。啊!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淚,不禁流淚啊!嗯,我以前,也只是說:「啊!這些墮落的,真可憐!」現在看見這種東西就策勵自己:大善知識!我一看見我就策勵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覺得是個修行人,你像嗎?」啊!我真是背上面的汗直流。一路上回來的時候,再累、再累、再累回去的時候,磕頭、拜佛、禮念還是要做,這些東西都要做。
你曉得為什麼原因嗎?牠們也要求快樂,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只貪眼前的快樂,你不做惡事就這樣,做了點惡事,那更不堪設想,就這樣。這種人宿生都不是壞人,所以不會讓你討厭的,但是呢他就是那麼懶惰,挺不起來的,就是這種情況。我是隨便提哦!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後來你每一個地方,你看那個行相看得很清楚!你一看,這個法相是法爾如是。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一定要精進,而這個東西實際上,無始以來的習氣是人人如此的,我也這樣。啊!累了休息一下,站起來了這真辛苦,不知不覺地弄到後來,越到後來越這個樣,都是這個樣。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的,很可怕。
那麼要想得到畢竟的快樂是什麼?修習清淨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淨正法,那麼我們忙的什麼?都是忙眼前的。這清淨正法卻不是我眼前的喲!為了修清淨正法眼前卻是要很勤苦的喲!就是這樣。所以假定你說不修,只是為了眼前一些,忙一些快樂的話,畜生也有,的的確確。而且畜生比我們強,遠比我們好啊!你們相信不相信?喏!我們不妨簡單地說一下。
獅子,不要說獅子蹦一跳,一隻貓我們都跟不上牠耶!然後蒼蠅牠會飛,你會飛嗎?我不會飛。那個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牠了,如果我在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耶!那狗的鼻子比我們強啊!有很多東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見,我們看不見。我還看見過一種小蟲,我們那時候叫牠「海陸空」。嘿,這真厲害啊!牠碰見水牠就在那裡邊游了,就這樣;然後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牠,牠就飛了。那個人是萬萬趕不上啊!假定是我們周圍的話,那說一個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個人!這麼大的身體,對吧?吃要吃那麼多,做個跳蚤多好,吃一點點就吃飽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哦!我們人要做這麼多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何必做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的如果你只忙這個的話,哎呀,「等同旁生」哪!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就像那個大象,那個大象看見那個阱邊有點草,唉呀!牠就吃了,不曉得那個旁邊有個深阱。那個象一陷到深阱的話,因為牠太重,爬不起來了。你要想貪著這個深阱旁邊吃的話,一定墮下去,那我們現在貪現實的快樂也是如此。哦!這東西很可怕。
【◎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總之,你真正要想修行正法的話,這個隨便一個身,普通的人身不行的,特別是大乘道,真正修大乘道普通的身絕對做不到!那要怎麼辦?要前面所說的,這個要離八難、要具十圓滿。所以下面就引:
【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哦!這個佛道依什麼呢?能夠引導眾生,怎麼樣的,依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就是說一定要能發廣大的心,這種人才能夠修學的,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修大乘道。那麼要修這個大乘道,這個道不是下面這些人做得到的。下面是什麼?就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下面就是這個,這我們常常了解的。天—儘管比我們好,龍—儘管比我們好,乃至於金翅鳥,金翅鳥這個翅膀一展,兩個翅膀之間都三百多少,六十萬里,三百三十六萬里不曉得多少,這麼大!牠然後那個翅膀這麼一拍,海水整個地分開,再大的大龍一下就被牠吃掉了,這麼個厲害法,這樣。所以也沒有用!這個不管是哪一些。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
嗯!真正修行都要靠人的,就是生在人當中,也有「無邊眾苦」。啊,這六道當中沒有一個地方安樂的呀!但是它是真正殊勝的地方哦!殊勝到什麼程度啊?「經俱胝劫亦難獲得」,這個人身之難哪!不要說得到暇滿的人身,就是得到不暇滿的,不滿的人身也是難極、難極呀!實際上我們一看就曉得了,現在我們地球上有四十億人口,請問碰到佛法的有幾個?碰到了佛法了,信受、接觸佛法的有幾個?接觸信受了,如法修行的有幾個?你如果這麼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它的億分之一都找不到。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
我們中國號說有十億人口,請問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見到佛的有幾個?沒有幾個。見到了信的有幾個?信了能夠如法行的有幾個?這個的的確確難哪!這個時候我們回過頭來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大家都,乃至於出了家了,我自己反省反省,還在一腳門裡、一腳門外。這個說得好聽哦!好像還說一個腳,這個就是說曉得門在哪裡。乃至於說門在哪裡不知道,就在這個地方空轉哦!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樣,所以下面,
【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
這個事實。六道當中儘管天比我們好,但是天上的人要快死的時候,其他的人就說:「唉呀!希望你下一生,生到安樂趣啊!」安樂趣是什麼?人道。換句話說,天把我們人看得更好,我們現在就是想天,那真顛倒!也許有人說:「我們沒想天啊!」最好!最好不要去想。什麼叫想天呢?就是貪圖眼前快樂,就是想天,非常簡單。嘴巴上面說沒有用,貪圖眼前快樂,快樂嘛!天就是最快樂的地方。真正修行不是這樣,真正修行貪圖這個法樂,善法欲所以策勵大精進,那是非常艱苦地去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天上都把這個暇滿人身作為他要求的真正願處。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
那麼真正說修學佛法只有人道,其他都不可以的。但是欲界天在一種條件之下他可以的,說就是他人當中,如果修行已經修得很有成就了,習氣很重了,那麼雖然生到天上,他可以見諦,換句話見道。所以佛出世的時候,有很多帝釋什麼等等,聽了佛講了,他就見道了,他宿生都已經修行,如果宿生沒有修行都沒有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真正的修行,的的確確人道當中。
【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
欲界是如此,再上去的話,絕無可能!
【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所以說,他既然要前生修了以後才堪證道,那麼初修的人來說,他也不成。所以他對初修來說,天上欲天還是無暇處,所以真正最初修道,人身第一。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不能「為諸律儀所依」,律儀就是我們的戒,這地方特別,北俱盧洲的人沒辦法持戒學佛的。所以真正這個三洲,而這個裡邊南贍部洲最好,南贍部洲最好,這個是所稱歎的。現在我們說:我們到底是南贍部洲啊?東勝神洲啊?這個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我們不妨說我們現在是東勝神洲,法是有的,但是並不是最好的,雖然不是最好的,還可以。就是像前面說的,他四圓滿不具足了,但還有隨順。所以的的確確這種狀態,我們不妨從這個概念上面去體會它。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所以這個是我們應當思惟的哦!「思惟」兩個字重要啊!我們肯思惟的話,這一生我們有成就,不肯思惟的話,儘管聽到這個圓滿的教法,還是沒有用,白白浪費掉了。怎麼思惟啊?說現在得到這樣難得的,唉呀,真是千難萬難啊!怎麼可以讓它空空地浪費,得不到結果啊!這個難得到什麼程度?我們剛才說我們看人身四十億、四十億當中,有幾個人修學佛法的?啊!那簡直是億、億都找不到。如果我們更看六道的話,那你不得了!那得到了我們現在的這個人身的話,那個比例那簡直是天文數字當中的只是滄海一粟,只是滄海一粟。
我們天天走過去,門口就看見很多善知識,牠日夜不停地忙!你數數看哪,成千上萬。我們在任何情況,就是我們這麼小小的南普陀裡邊的螞蟻成千上萬,不曉得多多少少。現在這裡還好,以前我們小的時候,那個沒有衛生設備的,每天早晨,哎喲!跑過去一看,啊!那個清理的地方啊,那些眾生成千上萬。上面是飛的,下面是鑽的,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中,啊!這個人身之難得啊,人身之難得啊!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空無果利」。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矇,而為重大呀。】
假定我現在得到了,而居然白白浪費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愚癡、更自欺的!我們現在別人稍微對你有點不好,乃至疏忽了一點,你就受不了!覺得別人……實際上別人不會傷害你,我們真正傷害我們自己的是自欺啊!喲!自己還覺得占了便宜了:「啊!我這個多吃了一點,我這個少做了一點。」自己害自己啊!然後「我」這個見解,我這個對,都是自己害自己啊!就是我們愚癡啊!所以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了解,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當中,你有了這個你就真正行了,真正就行了!
所以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了,啊!他覺得現在真是越來越歡喜。前天有一個同修也跟我說:「啊!以前我在這兒忙,看到別人不做,心裡面真覺得我做,現在歡喜了。」啊,我真讚歎!真讚歎!說起來那位誰?說起來還是這是某某法師。你們別看他,他這麼聽,他卻能夠做到這個。他一個人忙,以前感覺我忙你們不做;欸!他現在聽了法以後,覺得我做,那他很歡喜。很簡單啊!我在這裡集聚資糧。他這個有好的這個錢要賺,他就不賺,我們大家還笑他,唉呀!老了好像怎麼樣,他這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修習佛法應從這個地方做起啊!昨天另外一個同學也是這樣說:「唉呀!以前看見有的時候,在這個環境當中看見,啊!真是這麼囉嗦。哎!現在不!」你了解這個佛法,在那兒做也好,人家嘀咕你也好,覺得淨化自己,好啊!佛法真正美就是美在這裡。那個時候才真正不是愚蒙,不是自欺。所以現在不要說人家對不起你,要了解我自己對不起我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無始以來一直在惡道當中,幹什麼?奔馳啊!啊!平常我們人身當中安安穩穩,在惡道當中你簡直是啊……。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不要等到螞蟻嘀嘀嘟嘟一天到晚,這個我們想像在地獄當中這種餓鬼啊,他一天到晚燒得他拼命地,啊!到處躲、躲不掉,就是這種狀態。那個「奔馳」兩個字,他心裡面絕大痛苦這種狀態。我們一直在這個地方,偶然一次透脫,結果跑到人身當中又空空地浪費,而且還什麼?仍舊到那個地方去。啊,這個真可惜!「我似無心」,所以人家說你這個木頭,你這個畜生,我們真受不了啊!其實自己想想的話:哎呀!我們就是木頭,就是畜生,還是幸好人家來告訴我了,我要趕快努力啊!這真是像被「明咒」,被人家蒙蔽了一樣。
【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應該照著上面的「數數修」,這個怎麼修啊?思惟修。所以現在了解了,平常我們提不起來,當你這一點你能思惟觀察的話,啊!那你真的會很努力了。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說我們得到了什麼樣難得的機會,能夠下什麼種子啊?下那個度脫生死、超脫彼岸,那個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這種狀態當中啊!就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這樣,能夠超脫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怎麼可以白白浪費啊,而讓它得不到結果,絕不可能、絕不可以!得到了這樣的難得的人身啊,一定要得到這個好的果報—超脫生死輪迴,這才行!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這個論上面。換句話說,前面一再地把祖師、菩薩的這種話來策勵我們啊!說我們得到這樣難得的暇滿以後,而我們不好好地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個是最大的愚癡啊!而這個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愚癡,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啦!不要自害啊!
【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假定我了解了這個東西啊,還「退屈」,不認真努力,為什麼啊?還是因為愚癡。這個愚癡—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地方,一時拿不過,所以我們要懺悔,所以我們要思惟。假定你不這樣去做的話,聽懂了沒有用,那麼仍舊在那兒馬馬虎虎。唉!退屈,就是提不起來。到那個時候臨終啊,起「大憂惱」,來不及了!那時候來不及了。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如果到那個時候,這個地獄之火,一直要燒我的心,無法忍受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是果。這個果怎麼來的?欸!一定前面的因。將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看看現在就可以了,「猛利惡作火,定當燒我心」。「惡作」是什麼?悔惱,悔惱!這是猛利這種悔惱一定燒我的心。這個是以後「等流」,因為是等流,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得到的。怎麼體會呢?我們常常這樣想,哎呀!心裡面就會的啊,浮浮泛泛的,做這個也不是,做那個也不是—「惡作火」!現在我們經常在這種狀態當中,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這種心情沒有的。再不然就癡癡呆呆那地方,哎呀!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眼前的因就是將來種的一定墮落這個果!我們眼前必定要好好地策勵,所以這個行相很清楚、很明白。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策勵自己的。說現在啊難得、非常難得,獲得這樣有大利益的一個狀態—這個人身,這個是難得極了!假定我是正確了解而仍舊沒有好好利用,被引到地獄裡去的話,我算什麼啊!我有心嗎?我是木頭嗎?我到底什麼東西在這地方障礙住了?這個話,不是真正地說一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要就用他這個方法,不斷地找這個答案,不斷地找答案,總要把自己策動這個心,說:一定要努力啊,一定要努力啊!不要馬虎啊,不要馬虎啊!那就對了,那就對了。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那麼除了上面那個菩薩的論以外,下面就引那個祖師的,這個實際上的狀態給我們看看,說這些大祖師們怎麼說的:
【「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那個老師告訴那弟子的時候啊,每次都說:「欸,你有沒有想想,得到暇滿人身啊!」他們都是這樣的。印度當年都是這樣,現在西藏也是如此,所以西藏傳那個儀軌當中,一開頭它一定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啊!」就這樣,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實際上不是唸一遍,就要我們認真地去想,你看這種大成就者,都是這樣啊!
【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這個祖師每次修的時候,他一誦,他實際上誦,不是嘴巴裡面哦,心裡面就跟它相應了!將來我們看下去,就會曉得這個祖師的這個行持是怎麼樣的。這個就是說「如救頭燃」—他一想到啊,哎呀!一點都不肯放鬆。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頭上著了火,沒關係!暫時停一下,我們要幹什麼啊?努力擺在那個消除無常盛火啊!這麼精進努力啊!因為唯一的得到人身才可以消除無常盛火,這是千真萬確。火燒頭,身上著火的什麼狀態他都不管!我們現在能這麼安樂,還不肯去管哪!所以這個東西這是我們要真正策動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是什麼狀態?就是從這個地方找到答案,然後呢想辦法推動自己,也這樣去做。
【《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這個《入中論頌》上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假定那個時候啊,你能夠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就是我們得到暇、滿兩樣東西,能夠隨順正法好好去做。而那個時候你不努力而認真去做,那個時候你又墮落了!又墮落的時候,「他自在」,樣樣東西要聽他們招呼的。怎麼叫聽他們招呼的?地獄裡邊這猛火,餓鬼是餓得要命,畜生,不管是哪一個,那時候一天都是被外面的轉,請問那個時候你怎麼修行,你怎麼修行?這個文字很好懂。
《入中論頌》這一點,這個話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上面你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看《入中論頌》的話,就是隨便這麼一句話看過了。這個裡邊所以擺這一段話,它有它的意義在,意義是什麼?就是說那些大經大論啊,次第無誤,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平常學的時候,總是趕快前面的翻過去,欸,看看它裡邊講的重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得不到好處。不但是論,經也是如此的,這怎麼講呢?經上面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平常我們看經的時候向來這些話,欸,翻過,趕快翻過,看看裡邊告訴我們怎麼念佛的;怎麼樣念得一心不亂;《金剛經》怎麼樣告訴我們說「應無所住」就行了,前面那個基礎不要。就是說不管是若經、若論,它前面的次第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你只要真的次第、基礎,步步這樣努力做對的話,一定有成就,差別在此。那麼下面說:
【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這個《入中論》上面告訴我們啊,這個是「心要」哦!嘿,我們不要看那個中間才是心要,卻是前面這個地方就開始。所以祖師也說、經上也說,初、中、後都善;初善也善,中善也善,後善也善。有的人說那個初中後善,是指前面那個從「序」,中間的「正宗」,到後來的「結」,叫初中善;有的祖師說這個初中善—戒善、定善、慧善,那都沒關係。換句話說這個次第本身是必然的,一點都不能錯,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真正要學,要從這個地方學啊!要從這個地方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