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97L10現得善身若如是思- P100L04 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音檔: [42B] 16’30” – [43B] 19’29”

手抄第六冊:P59L01- P98L05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初中分四,一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四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 正明其境,二 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應歸之因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
而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都是靠得到暇滿的人身。而我們現在正是得到這樣的賢善的暇滿人身的時候,那麼你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能夠這樣如理思惟的話,那先以前作的,你能夠把它淨除,未來的也從此減少,乃至於切斷。那麼你就不會再去啦!
【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壞事呢?或者淨除,或者減少。好事呢?以前已經做的,由於現在的猛利的欲樂回向了增長;而現在當下以及將來,你更努力地增長去做。這樣一來,我們每天每時都在利用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去修行,這個時候這個暇滿的人身就產生了絕大的功效。現在我們平常說起來真可憐,有一種人難得的聽聞了佛法,跑到這裡來還是煩煩惱惱的,哎呀,坐立不安,又想東、又想西,沒來嘛想來,來了以後嘛又覺得不安,這真可惜!那更進一步,雖然沒有這個想法,也在那個地方坐在那裡,吃飽了飯,總覺得快快樂樂,這個都在浪費暇滿人身。所以這個真正的暇滿人身要怎麼辦?就是了解這個道理以後,趕快把以前做的 (p60) 惡因淨除,以後不要再做,善的事情趕快增長,然後努力去將來再增加,這個就對了!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假定現在不好好地去思惟觀察這個道理,然後呢因為你不思惟,當然你不修習;不修習,造了眾多惡因,造了惡因非去不可,這樣,所以你沒有辦法跳出這個地方。所以說如果說你不思惟這個道理,那麼雖然你想不要墮落,也不可能,也不可能!而且一旦墮落了以後,你到了那時候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根本沒有能力辨別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畜生有能力辨別嗎?餓鬼、地獄有能力辨別嗎?就算你有能力,你痛苦得這個樣子,你能辨別嗎?這是我想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到的,這個地方我們好好地策勵,思惟一下。繼續: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說現在我們能作修行的時候而不作,到那時候墮落惡趣在大苦當中,一天到晚受這個苦惱以及愚癡所蒙蔽,那時候你能做些什麼呀?當然,絕不可能!所以千千萬萬趁現在得到這個難得的人身的時候,不要浪費啊!不要浪費啊!假定說我們為了就眼前這種小小 (p61) 的貪著,不要在這個時候,等到你墮落畜生,去忙正好。因為畜生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你何必現在浪費這個人身呢?這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行,沒有別的,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再也沒有別的事情了。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偏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
說等到你一旦真的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當然哪,你就找—哎呀,那時候這樣的大恐怖、大痛苦當中啊,去找什麼人能夠來救我啊?你到處去找啊,但是到處都找不到,到處都找不到。所以那個時候,唉呀,你沒有可以救護你,作為你依靠的,你能做些什麼呢?「爾時我何為」呀!到那時候來不及了,到那時候來不及了!
【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所以,現在趁來得及的時候好好地努力呀—努力幹什麼?歸依諸佛,諸佛才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地方。自己是這樣,然後呢推己及人,還要救一切眾生同樣脫離。然後這個時候啊!才把我們以及一切眾生從這個無比的痛苦、大怖畏的苦海當中救出來。
(p62)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個地方,只是簡單的,只是提個綱要。那麼詳細的內容呢,就像這個經—《念住經》。《念住經》就是四……念住是心業,平常我們稱為「四念處」。四念處是什麼?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根本的宗要,最主要的根本。這四樣東西是依苦諦—苦、集、滅、道的苦諦一諦當中而說的。為什麼?這個苦依什麼?依這個身而起的,然後呢在我們這個身上面,實際上有這樣的幾樣東西。這個身,本身就是個「身」;然後呢身心是不相離的,所以色法來講是身,心法來講呢,「受」,這樣;「心」;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這個三樣東西不包括的,所有剩下來的東西—法。換句話說苦諦的真實的內涵就在這裡,我們應該詳細地從這個地方去好好地去研閱、認識。所以說,「定須觀閱」,一定要仔細地去看。然後呢不但是仔細地看,要「數數」地去看,而且對於所看的所了解的,「應當思惟」,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
那麼像前面這麼一路上面過來了以後,那我們了解了,說:哎呀,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真不容易啊,真不容易啊!有這麼多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要靠得到暇滿人身開 (p63) 始。然後呢有了這個暇滿人身,修行才得到,但是呢,它又這麼快迅速地死亡—無常,唉!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死亡了以後到哪裡去又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的,完全看這個業。而我們看看我們的業的話,對不起,造的都是惡業,造了惡業到三惡道去,又這麼苦不堪言,所以將來一旦到了那個地方,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啦!所以現在趁還沒有去的時候,就趕快努力,怎麼樣地修行,使得我們免除墮落的痛苦,而得到快樂呀!所以進一步教我們看:啊,那對啊!沒錯,要忙後世的事情。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使我們後世得到快樂呢?這個次第那麼清楚、那麼明白。所以到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欸,現在呢你這樣做啊,就可以使你將來得到快樂了,第二,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現在來告訴你了!你有了這樣的次第過來,它有什麼好處啊?你全部精神,啊!一路上面就這來,你學到什麼,馬上跟你相應;馬上跟你相應,修習了,這個好處就得到。所以說這個完整的次第,有這麼個重要,這麼個好法。平常我們修了半天,總覺得聽得很來勁,滿有道理,聽完了以後叫你去修行,你總覺得怎麼辦呢?這個修行好像滑不溜手。你說不好嗎?很好。好嗎?你怎麼去修啊?沒有辦法。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 (p64) 就這麼明確,這麼勾索連環,一步一步上來,次第無差。所以現在緊跟著告訴你:對啦!哪,這個就是告訴你,真正要想得到你希望的好處,真正要想免除你的痛苦,方法在這裡!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方法怎麼樣的。
【分二,】
哪兩個?
【① 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
第一個就是歸依,第二呢?
【② 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說,既然你怕苦,然後呢要脫苦,到那個時候你要找一個人來幫你忙,對不對?欸,現在告訴你,這個人可以幫你忙的,所以你一心依靠他。就像我們生了病要找醫生,現在找到真正對治我們病的只有醫生,啊,趕快去找醫生!那麼找了醫生該怎麼辦?他第二個告訴我們,找了醫生該吃什麼藥,換句話說,這個兩段就是這樣,以及如何吃法。
(p65) 【初中分四,】
這個第一個就是趣入聖教最勝的門,最殊勝的這個道路,這個進入之門就是歸依。到現在為止,我們才碰到說歸依是為什麼要歸依,怎麼歸依法還沒有告訴我們。看看喏!這個次第何等地嚴密。那麼這個歸依分四部分,第一
【① 由依何事為歸依因,】
說那麼你要歸依,你為什麼事情要歸依?換句話說歸依的原因是什麼?你好端端地,你為什麼要歸依呀?一定要找出個原因來。對啊!說你做任何事情,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那麼第二,
【② 由依彼故所歸之境,】

因為這個原因,你要求皈依,那麼在這種原因之下,你要求皈依要皈依什麼樣的一個對象?這不是很清楚嗎?每一個地方啊,他這麼清楚擺在這個地方。
【③ 由何道理而正歸依。】
第三個,那麼然後皈依的時候怎麼個皈依法?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內容。
(p70) 【④ 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皈依了以後,那你應該做些什麼?現在我們看:
【◎ 因雖多種】
這就是第一個,「由依何事為皈依因」,換句話說什麼原因你要去皈依的,說我們皈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
【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
因為說我們人人要求快樂,那麼眼前呢,不要說不快樂不談,就是快樂的話,對不起,這個快樂也保持不住的,它無常這麼快地就這麼一下消失掉了。然後呢這個快樂等到你死的時候,剩下來像夢境一樣,一點意思都沒有。完了以後,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啊?哎呀!到哪去的地方,對不起,你也沒辦法自己作得了主,都是業力作主的。這個事情對我們實在,也可以說完全是操縱在別人手上,你自己像奴隸一樣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事情誰都不願意。哎呀!我們前途茫茫,大家在那兒不曉得忙些什麼,等一下回頭到哪裡去被 (p71) 殺、被宰、被人家烤、被人家打都不知道,大家都坐立不安。然後呢,想辦法去找一個安全之處,就是這個,非常明確的這個。是因為這樣所以你要找一個安全之處,對不對?
所以說假定前面這個概念你生不起來的話,你不會去找一個安全的皈投之處。所以要讓我們認識前面,這個時候你認識了前面的時候,這個原因,你才會說:「哎呀,對呀!怎麼樣我們去要找個皈依。」就像我們現在說到了中午等一下肚子要餓的,那麼怎麼辦呢?你趕快想辦法賺一點錢哪,然後呢準備一點吃的東西,這是因為你曉得,將來要餓、要苦所以你要去賺錢。同樣的道理,說曉得現在清楚了,哦,說將來這個前途茫茫不曉得怎麼辦,那個時候,你呀,就這個原因推動你,要去找皈依。那麼現在推動你的什麼?業。
【其業】
這個業的行相又是什麼?
【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閃電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
這個業呀,是惡業是黑業,善業是白業。這個惡業就像什麼?「依陰雲中」,黑暗還 (p72) 再陰雲,哎呀,我的天哪!黑暗本身已經黑得一樣都看不見,黑暗再加上那個滿天烏雲,那就是我們的黑業是這麼個狀態。然後呢,這個白業是什麼?白業就在那個忽然間閃電一下很明白,這個就是白業。這個白業是什麼?佛力。在整個的「百道」—這個百道不是一百樣啊,就整個的萬百樣當中啊,只有佛指示我們的是白業,除此以外都是黑業。說明了:啊!這個白業、善業是少之又少,少得不能再少,但是光明非常強;不但少,時間非常地短。而惡業呢?唉!不但多,而且時間是非常地長。那個白業能夠生起福慧,這個在世間啊,就像這個電光一樣,這個佛引導我們的,就這麼一點點,不但一點點而且很羸劣、很少。我們經常做這個很重的惡業,這個惡業是又強又猛。
【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所以啊,要墮落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
想到這裡啊,那起大恐怖!因為身既然這麼快地消失,然後呢消失了以後隨業而轉,而造的業又是惡業這麼強盛,這麼強盛的惡業一定引導我們墮惡道,那時候起大恐怖了。為了這個恐怖呀,所以那個時候你怎麼辦啊?就一心要求皈依。剛才我們說坐在這裡啊, (p73) 究竟怎麼樣我們不知道,啊!那惶恐。現在不但不知道,是知道的,知道什麼?知道了要受無邊的大苦,那個時候你簡直是拼命逃,一定要拼命逃。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外面現在這些強盜跑得來,他吃人的這強盜跑得來,要跑進來啊,抓到我們就拿起來殺了就吃了,那我們拼命逃都來不及,沒有一個人例外。現在實際上的狀態就是如此,這個就是我們真正要皈依的原因。
【猶如陳那菩薩云】
那個陳那菩薩就告訴我們:
【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我們現在的狀態,就像什麼?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這個生死大海當中啊,其廣是無邊,其深是無底,啊,不得了的!這個生死大海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三毒所造成功的。由於這個三毒的惑,造無邊的業,這個沒有一個人逃得了的。這個「大鯨」啊,鯨魚就是以前古代所謂摩羯陀魚,那個魚是一張嘴的話,那個海水啊,「叭!」一直奔下去,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一定被牠吞食不可。相傳這個魚眼睛一瞪,像兩個太陽一樣這麼厲害;那個一張張開的話,那個水就像什麼?就像那個瀑布一樣,「叭!」一直衝下去。意 (p74) 思說,當這個惡業成熟的時候,你墮落這個形勢啊,沒有一個力量可以擋得住。所以趕快趁還沒有到這個時候啊,趕快早努力去皈依,這個菩薩也這麼說。這是我們要了解:啊,這是我們皈依的原因—因為這樣,所以要受苦,所以要趕快為求脫苦找皈依。那麼他把這個道理總結起來:
【總為二事。】
哪兩件事情?一,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這是一個原因。對於這個「惡趣等」,這個惡趣包括多方面的:種種的身心、痛苦、煩惱、不自在,這些生起絕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後,然後你一心要跳出恐怖,這是第一個原因。然後呢,進一步你就要找,誰能夠救護你跳出這個恐怖來的。所以世間的宗教都從這個上來的,那麼我們信佛的人呢,曉得說唯一能夠幫助我們、引導我們、解救我們的只有三寶。第二,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p75) 這個時候就對了!我們信得過,而且深深地了解,確信這個只有三寶能夠把我們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的,這個是真正皈依。現在我們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們了解不了解我們為什麼皈依的?說他完全不了解,不!說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說:「哎呀,這皈依了好。」是的,的確是為了好處。反過來說就是什麼?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好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現在這個地方就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這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一點都不遺漏,一點都不遺漏。如果說你找不到這條路的話,唯一的—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現在你唯一的一樣脫苦的辦法,就這個!所以必然產生的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能夠對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去皈依,這個皈依有力了。否則的話你總是跑得去,「皈依佛不墮地獄」,念它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這個沒有真實用場,只是集一點善根種子。所以緊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 (p76) 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住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哪,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啊!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啊!產生一心皈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那麼這個變意,大概有一個認識,但是我們不太清楚。我們不必在這地方談清楚不清楚,我們馬上用另外一樣東西來介紹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
現在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說修念佛法門,它念佛法門當中,主要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信、願、行,這個叫三資糧。說往生與否,看你有無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娑婆是苦,信極樂是樂。現在在這個地方想一想看,跟我們這裡說的,如果你一想的話發現原來是一個,一點都沒有錯!哎呀!這個娑婆啊,三有當中充滿著苦啊,而且這實在是不曉得怎麼辦啊!所以你對它恐怖,對不對?信得過。第二個呢?然後呢,唯有這個地方能夠解救你,所以極樂是樂,你信得過對不對?如果你這兩個信得過了產生什麼現象啊, (p77) 你對娑婆是無比地厭惡,對極樂是無比地欣樂,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所願處。
然後你一心一意「南無」—南無是什麼?皈依嘛!那個時候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就要去皈依阿彌陀佛。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管你嘴巴裡面唱不唱這個佛,你心裡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這一句佛號啊,一句佛號是欣厭具足,對嗎?可是現在大家說念佛,這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假定是你就把前面的道理如法地一步一步過來的話,叫你蒙上了嘴巴,沒有關係,你心裡面還在拼命地念佛,「哎呀!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然後你一心只有皈投依靠,這句佛號能不往生嗎?這句佛號能沒有欣厭嗎?所以就「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到那時候念下去,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呀!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你唯一的辦法是皈投依靠阿彌陀佛。
這個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啊?嘿!以前你對這個貪著難捨,現在拒之唯恐不暇。以前教你提起來你提不起來,現在教你不念也作不到,是不是變了你的意啦?你會不會說煩煩惱惱,哎呀!這樣也不好,哎呀!那樣也不好,這樣也坐立不安,那樣也坐立不安,會不會呀?你拼命念佛都來不及了!說嘛是說修行,結果呢,吃飽了飯在那裡坐立不安,幹什麼啊?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原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麼清楚啊!所以你真正地把這兩樣事情了解了,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這個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作的話,這個因地 (p78) 當中,心心念念產生這樣的結果的話,這個淨業集夠了能不去嗎?這個果會不出現嗎?
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應勵力勤修二因」哪!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修行啊,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這個啊!這個地方才是值得我們努力啊,努力啊!了解嗎?信得過嗎?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話,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書本一合又忘記掉了,然後又被那個閒閒煩惱又跟著它去了,等一下又張三長、李四短,這樣。
所以下來以後休息幾分鐘,啊!覺得好高興。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來以後應該隨喜:「哎呀,這個真歡喜呀!」你可以跑在那裡不要做什麼事情,很輕鬆,但是呢你隨喜,那個時候你一直在增長功德。等到你腦筋裡清楚了以後,剛才聽完了以後又慢慢地放鬆了,再繼續地觀察。那個時候,雖然你下來了,你沒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長當中。這個有它的非常正確的教授內容,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在裡頭。然後到那時候去拜佛的話,你無比地親切,「哎呀,阿彌陀佛啊,釋迦世尊啊!你對我這麼好,告訴我這麼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無比地親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後你平常的時候,你不讚歎如來也作不到。然後呢?你自己對以前的錯誤,自然而然哪:「哎呀!這個不相干。」叫你不懺悔也作不到。然後呢,平常這種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作……你曉得積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願王輕而易舉全部提起來了。對不對? (p79) 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這個。現在到這裡為止只是把那個頭點出來哦!到底由這個原因—應該皈依的境,以及怎麼個皈依法還沒說哦!已經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地方我們該讚歎啊!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呢,應該感謝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業,今天感得這個善果,能夠聽到這個圓滿教法。所以下面讓我們就是自己每一個人隨喜它十分鐘,然後輕鬆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堂再來打這個硬仗。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個兩個原因哪,認識得不夠深,只是說,哎喲!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生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生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就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就是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得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不管我們講三皈依也好,得到那個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時候,乃至於受五戒、 (p80) 沙彌戒,然後比丘戒、菩薩戒、密宗戒,他正得體的時候,都從這個皈依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至於說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這個深廣的道理,以後慢慢地講。整個講起來,可以這麼說整個的佛法講的無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說由於了解了這個兩件事情的原因,那麼要求皈依,那麼這種狀態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所以第二: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那時候說「由依彼故」,就是了解了這兩個原因,那麼要求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正式說明,喏,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百五十頌》云: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p81) 說……下面的註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先,我們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呀?說:「哎呀!這個苦。」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作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哪!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那麼這個時候,說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掉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設是有心者」,那個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歎、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 (p82) 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功我們中國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的其中一個—尊貴,就是世尊,就是佛、世尊。那麼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及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地來告訴我們。那麼,
【◎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它,分四個說明它。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已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 (p83) 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欸!」那個沒辦法呀!所以他,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度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地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皈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辨得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p84)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呢,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玩。」那個不行啊!所以他還要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又忙不過來,他醫生哪自己還有他的……唉,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個條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度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欸!還要有一個條件。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說:「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是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人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正 (p85) 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欸!這個啊,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這樣。所以第四點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是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具足的話,這個裡面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啊?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欸,這說得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的話,你自己的障礙啊!
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了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啊!你不要小看了這個字,你繼續不斷地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哎呀,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啦!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地看看書, (p88) 好好地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呢關起茅篷來,關在個山裡面。唉!是,有人成功的,他已經有了本錢了,他已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了,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它煩惱的相—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也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然後你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坐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在裡頭。
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啊?對了,那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哪,嘿!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那麼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就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這個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
(p89)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總之,把這歸結起來,「自正解脫一切怖畏」,這第一點。第二呢,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啊,他已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是應歸處。】
那現在曉得了,啊!原來為什麼要皈依這樣的對象啊,這個原因在這裡。為什麼皈依?就是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然後呢因為這樣的關係,要皈依的對象,皈依的對 (p90) 象他一定這樣。那麼這個對象,現在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皈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得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然後去皈依的話,那有一個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得清清楚楚。
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面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的話,你就分得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啊,佛法、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哪裡?就在這裡。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哪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去拜一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是!這是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的,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唷!但是你了解你皈依的對象、內涵,分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哪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此亦唯佛方有,】
(p91)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啊!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只有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啊!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以什麼原因而皈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皈依的對象是什麼樣。然後你把握住這個,仔細地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他的都不是你的皈依處。所以說,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那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說「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他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這不是我們皈依處。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所以他告訴我們就是法;然後呢,跟著佛弟子那個,他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p92)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這個就是〈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然後呢,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嘛!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然後呢,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哪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的話,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這樣。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具足」。然後你那個時候,用這個功的時候,一定是「欣厭具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唉呀!好像總覺得:聽聽那個道理是滿懂啊,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啦?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的話,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個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必定的,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是「故應至心發起定解」,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啊!
齊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了,你看!所以這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哦,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然後你去念這一聲佛的話,就萬 (p93) 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哎呀!不要說萬修,那百萬個人修,修了個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哪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面是你要求皈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了,不單一個佛,十方有無量無邊佛啊!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哪,釋迦世尊拼命地推,阿彌陀佛拼命地拉,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啊?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作為我們皈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哎呀,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跑到這個地方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 (p94) 那裡不學,你怎麼修?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
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信得過啊!既然信得過的話,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哪裡啊?喏、喏、喏,就這個—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啊!所以好好地看看哪,這個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地去認識它。
然後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唉!所以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啊!我們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了解。歡喜啊,好好地努力!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呀,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兒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了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地弄啊!
(p95)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限,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殊勝、奧妙,這個真正皈依的地方。「現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啊!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啊!所以記住啊!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哪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哪一年啊?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啊?你看看那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哪?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們學到驢年,你學到哪年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嘛!這是注意到—內支啊!那現在這地方都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然後呢後面再告訴我們,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地努力!他佛啊在這個地方,
(p96) 【故應歸此。】
對的!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那麼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佛,真正的只有佛才能夠稱以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地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地幫忙—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諍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南傳的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 (p97) 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說你呀—佛呀,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皈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的圓滿的世尊作為皈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地照著去作,你能夠如實地、正確地學任何一個法,哪怕再差,你能夠照著去作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呀,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地解決。這樣啊!所以世間的,告訴你做生意怎麼做,如果是這個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然後呢,這部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唉!由「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啊!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 (p98) 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
你真正地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諍論都沒有了。唉呀!現在所以諍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皈依,皈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那千真萬確好高興哦!那麼怎麼皈依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