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算命嘴 胡咧咧

桌牌: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

 

 

  • 喻 【阿嬤拜耶穌】

我們在生活上是否會因為看到一些好處,而改變原本的信仰或想法? 影片中原本拜祖先及觀世音菩薩的阿嬤,因為孫子在參加教會的陪讀班後功課、 品性變好了,變得聽話且孝順,阿嬤覺得耶穌很靈驗,就開始拜耶穌,也不忘祈求耶穌報明牌希望能中大獎….

Q1:影片中的阿嬤原本是拜祖先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改拜耶穌?在你生活中是否有類似情況,或是在你的生活中你會相信誰,為什麼?

啟中:我的小孩在國小國中時也不是很好教導,所以我太太就帶她們到福智青少年班,也是變得比較好,所以我跟我太太的做法很像影片中的阿嬤。

永德我大女兒也是參加福智青少年班,她覺得在哪環境學習很快樂,我小女兒是在教育園區就學,我們都有在學習廣論,覺得學習廣論蠻好的。

Q2:影片中的阿嬤跟耶穌祈求什麼?在學廣論之前與學習廣論之後,你對祈求會有什麼不同?

美玲:以前拜土地公,都是祈求土地公要保佑我們能夠怎麼樣,上了廣論之後,祈求的用語就不一樣,改為感謝土地公的保佑我們才能這樣,在學廣論之前,會像影片中的阿嬤一樣,都在祈求現世的安好、健康、財富等,學習廣論之後,是要追求大乘,祈求的事情就會不一樣。

家瑗:通常的祈求都是希望能保佑家裡的某某人,有一次我看到我阿姨她是祈求國泰民安,我覺得這樣的祈求更偉大,學習廣論之後的祈求 ,不在侷限在保佑家人,也祈求幫助別人。

巧君:小時候拜拜時,都是祈求身體健康,考試能考100分,及祈求爸媽賺大錢,現在會謝謝佛菩薩的照顧,學了廣論之後讓我心態有了改變,會用謝謝祂們。

◆一般人所崇拜的對象,大都是能解決他現世安樂的人,如影片中的阿嬤,看到她的孫子參加教會的陪讀班後,很多事都變好了,所以她相信耶穌可以保佑她,於是也就拜起耶穌。我們學了廣論之後,善知識告訴我們要思惟觀察,不要隨順自己的喜愛來決定皈依,以及對於祈求的意樂是什麼,是祈求現世安樂呢,還是要祈求更長遠的離苦得樂,這是我們學習過程,要不斷的去練習。

 

 

  • 學習廣論前後的分享

Q學習廣論前你的快樂是什麼﹖這樣的快樂會持續多久﹖

巧君:在尚未上廣論前,跟朋友聚會或者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這些都是很快樂的事情,這樣的快樂可以持續1 – 2天。

正祥:跟太太一起去旅遊或每天在一起,都覺得很快樂。

怡伶:以前喜歡逛街買衣服,然後穿上漂亮的衣服就很開心,除此之外,跟同事聚餐吃吃東西,講講俏俏話,都是讓我覺得很快樂的事。

美玲:吃大餐、 買保養品、買衣服等都是上廣論前覺得是快樂的事情,這當下是很快樂,但到了月底要付款的時候,就會因花很多錢覺得有些痛苦。

玉君:在家休息或去玩的時候覺得很快樂,上班的時候就覺得很痛苦。

啟中:我吃大餐的時候很快樂,吃完去磅秤的時候,看到體重增加了就變成不快樂。

永德:跟家人出去玩很快樂,回來後要上班又不快樂了。

德傑:之前有參加太極門,因為可以修心養性,可以練氣功,就覺得很快樂,還有喜歡游泳,游泳過程心很清淨也覺得很快樂,但這些快樂都是很短暫。

Q:學了廣論後你的快樂是什麼﹖

德傑:廣論正在學習中,目前還沒有真正追求到快樂,所以我也一直在反省,為什麼還沒辦法追求到快樂。

永德:學了廣論之後,經常到女兒就讀的教育園區當義工,幫忙打掃學校的環境,做這些事情讓我覺得很快樂,另外,我常在工作忙的時候 ,會對同事起瞋心,但一想到廣論教我們要觀功念恩,心就平靜下來,事後檢討起來就覺得很快樂。

啟中:剛接觸廣論時,覺得廣論讀不完很深奧,但持續學習之後,有很多理路正確了解然後去應用,講得很實際,就覺得很快樂, 如之前消文到算命師跟你講的,做不到就覺得很痛苦,其實佛很早就知道要怎麼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做不到就要不斷的思惟,這對我們很有幫助,了解這道理之後就覺得很快樂。

巧君:每次來上廣論之後,都會學到一些正確的觀念,使我們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在面臨對境的時候就會轉念,因為經由轉念,當下就會讓心情變成快樂。所以學習廣論之後,是可以把現實的生活再拉回來,且在學習過程也常常有心得分享,分享之後,心情也會覺得很快樂 。

正祥:學習廣論可以把心安住, 所以無時無刻會覺得很快樂, 成佛的境界是很快樂,我們運動或是登上山後也會覺得很快樂,希望這種快樂能像成佛的快樂長長久久,期許自己更加努力的學習,希望有一天達到真正快樂的境界。

怡伶:廣論是在講生命教育,也有很深的哲理,我們常常只想到眼前的生活,而沒有把時間拉長來看,廣論教我們有無限生命,每一階段的生命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尤其是無常隨時會來,生命總有一天會有終點,應該把握當下不要浪費生命 ,每次上課都有善行小點滴 ,培養我們要去行善,聽到同學分享利益他人的善行,都覺得很喜歡,我家人也覺得這樣的學很好。

美玲:快樂是從哪裡來?以前是在追求物質上的快樂,學了廣論之後,是在追求心靈上的豐實,也學到慈悲喜捨的概念,以前大都在追求自己的好,學了廣論之後,要幫助別人,這是我學廣論之後感覺到不同的境界。

玉君:目前還在學習中,還沒辦法將一些理路應用在生活上,但希望持續學習 ,希望有一天能夠改變,不要停留在現況。

正隆:以前是在書法畫畫上追求我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維持一兩天,學了廣論之後,慢慢體會到一些深妙的道理,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讓我感到有些興趣,也希望做些利益有情的事情來增加自己的快樂。

瑞鈴:我以前的工作是在政府機關做些人事方面的事情,很多作為都要求要遵守規定,有一次我服務的單位,員工經常不在辦公室,引起這地區居民因找不到人服務而抱怨,於是我就設立很嚴謹的出勤系統,使得員工再也無所遁形,因為造成員工的不便,所以當時很多員工稱我為滅絕師太,學了廣論之後,我就改用一些較柔軟的方式來管理出勤,員工就不會覺得不舒服。另外 ,我父親最近因生病已有漸漸康復,他就想開車上山採竹筍,如果是在學廣論之前,我是會禁止他,學了廣論之後,我的心態改變了,我就陪他上山採竹筍,這樣我放心他也高興。

 

 

 

 

  • 信仰對人是不是必要的

Q每個人都須要有信仰嗎

啟中:我在大陸工作期間,看到他們都是無神論 ,但我個人覺得須要有信仰,因為這一生造的業會影響下一生,所以如果有信仰對下一生應該會比較好。

怡伶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我先生很贊成我來學廣論,他覺得學廣論對我有幫助,但他不需要,所以他不想跟我來一起學習 。

德傑信仰不見得是宗教的信仰,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有儒釋道三家,而儒家的思想也一直在影響我們,我個人認為信仰是有必要的,這我對學佛也會有幫助,中國雖然是無神論,但中國早期也有很多祖師大德在學佛,現在還是有人在推廣。

 

 

 

如得法師 開示

人為什麼要有信仰

信仰有很多種,這裡談的是宗教信仰對人是不是必要的,就人性來說是必要的,科學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問哲學,哲學不能解決的問題要問宗教,我們在生命當中,內心會碰觸到一些問題「我是誰 ?  我從哪邊來 ?  我要去向何處 ? 」這不是一般學識可以解決的,生命的痛苦終極怎麼解決?這些深層問題的答案就在宗教,所以基本上一定要有信仰,一個人有宗教信仰就有力量。

 

 

 

【科判】

【表六】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

博朵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消 文】

關於佛的業功德。也就是世尊的身業、語業和意業,是透由自然任運和相續不斷二種行相,而來正確無誤的饒益一切眾生。此外由於所度化眾生的根器差別,對於堪能引導度化的眾生,世尊都會使這些眾生的所化機圓滿希願,遠離種種衰損,而且一定能成辦所有應作的事業。 如同《百五十頌》當中所說:「世尊宣說摧毀煩惱的道理,揭示種種擾亂如法修行的障礙,世尊宣說生死輪迴的苦性,也顯示如何到達無怖畏的地方。想要利益眾生的大悲世尊,凡是能夠利益有情的事業,如果世尊還沒有做到的話,那麼豈有其他事業呢?」《讚應讚》說道:「世尊如果沒有度化眾生的話,有什麼是比這更為衰損的事?如果世尊沒有安住世間,又豈會有這種圓滿的事?」應當這樣憶念佛的業功德。以上是概略宣說憶念佛功德的道理,若從其他種種法門憶念,也可以從這些法門生起對佛的淨信心。如果能夠恆常不間斷地憶念思惟,那麼淨信心的勢力會非常猛利且持續不斷。至於法功德與僧功德,也是一樣能從多種法門發起清淨的信心。依循前面所闡述的道理修習,如果能夠善巧的了解,那麼就會明白所有的經論都是開示三皈依處的功德,所以這些經論都能夠成為修行時的教授。

認為觀察思惟與實際修行是分開的,於是在實修的時候就棄捨觀察思惟的這些人,無形之中遮止了許多積聚資糧、淨除罪障的法門與機會,因此應當明白前述的這種情況,是在獲得暇滿人身時,修習無量佛法心要的大障礙。若能反覆思惟觀察三寶的功德,並恆常如理修持的話,心將會隨著修持而漸漸轉變,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修心會遭遇稍許困難,久而久之就能隨著修持運轉。此外若能恆常作意,希願自己也可以證得,如自己所憶念皈依的佛一樣,這就是發菩提心,不論白天或夜晚佛都會現前,即使到臨終之時遭遇任何的痛苦,然而由於隨時憶念佛的功德,心始終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說:「告訴你們的道理應該徹底了解,如果一個人不斷的觀察思惟,由於常時安住在這些觀察思惟當中,心就能夠趣入觀察思惟的境中。因此,常時憶念佛的身語意等功德,以及佛的無量智慧,恆常能夠修習隨念,心續自然就會趣入相應。按照這樣的行住坐臥時,會恆常欣喜好樂佛的智慧,希望自己將來也能修成證得出世間無上殊勝的正等菩提。」《三摩地王經》又說:「以清淨的身語意三業,常時讚歎佛的殊勝功德,以這種意樂修習身心相續,無論晝夜都能見佛。如果時常生病而身心難安,甚至因此承受死亡的痛苦,也不會退失憶念佛的功德,各種苦受都不能奪去憶念佛的心。」

 

 

 

【收 攝】

一、佛功德:對於佛功德要不斷的憶念前面所講的三寶的功德,除此之外,博朵瓦祖師也告誡我們,若能經常不斷思惟觀察佛的身語意業功德,就能慢慢地增加信心,逐漸清淨相續後,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在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真正的至心皈依。如果不好好去思惟觀察,只是一味隨自己高興,那說皈依,也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二、法功德:佛有無邊功德,他的功德怎麼來的?說由於修道證滅,把所有的過失淨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經過教的認識,如理去證而獲得的。

三、僧功德:僧伽是以正法作為身語意三業的準則,而能成為證正法的功德田,他們不但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養正法,還善行護持種種佛法事業,成為正法的實踐者。我們從他們如理修行這一點來憶念他的功德。

四、知差別:由三寶彼此間的差別而正確的皈依,分為六種差別來說明。

  1. 相差別:以三寶的本體行相來說,現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如理修行佛教法的人,是僧寶相。

  2. 業差別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寶轉法輪開示一切教法,法寶能斷除一切煩惱痛苦,僧寶精進修行勇猛增長善業。

  3. 信解差別者:以信解方面來說對佛寶應該建立以親近承事的信解對法寶應該建立以希求證得的信解對僧寶應該建立以和合同一法性共住的信解。

  4. 修行差別以行持來說,對佛寶修供養、承事等正行,對於法寶修習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修共同受用資財與正法的正行。

  5. 隨念差別:就是對三寶的種種功德,一一來做隨念。

  6. 生福差別:這是說依著補特伽羅(眾生)或是依著法,都能產生殊勝的福報。佛寶和僧寶是依補特伽羅為資糧田而生起福報;法寶是以法為資糧田來增長功德。

 

 

 

 

  • 善行小點滴

怡伶:最近有負責將班上所錄影的一些表演,進行後製的作業,包含影片的剪接、增加字幕、配音等,這影片的後製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我大概花了兩個星期才完成,雖然不是很滿意,但也學習到很多,尤其看到別班所做的後製影片,都做得很好,也讓我覺得我可以再提升自己的能力,對我來說也是意外的收穫。

美玲:最近不知道為什麼螞蟻很多,當牠爬我身上時,讓我很不舒服,我就容易起瞋心,但我又告訴自己,我不能殺生,最後我是用香茅把牠趕走,事後想一想可能是我造的業,才會引來這樣的不舒服。

 

 

 

 

  • HOMEWORK

  • 多心存善念 、 口說善言、  多表達內心的感恩。

  • 多聽師父音檔、預習 複習、練習消文。

  • 周課程:廣論P105L5由自誓受而皈依者 ~ P106LL1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 手抄第六冊:P168L9 ~ P194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