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修習軌理(三)P46L13~P49L8

手抄稿:第四冊P12L10 ~ 第四冊P48L9

【廣論原文】

◎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 初中有五。1 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2 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3 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4 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5 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眼事業者,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一切支節業者,謂諸支節,若屈若伸。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乞食業者,謂飲食等。寺內五種受用業中,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語事業者,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意事業者,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晝夜二業者,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此中復有四種行相,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應憶念。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
這下面這個東西說,我們修資糧位當中,有這個四樣東西我們要做一下。這四樣東西:
【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世、出世法的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定這地方就說奢摩他,慧就是毘缽舍那。那麼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就修這兩樣東西的因。那麼這個下面要告訴我們的四樣東西就是,喏,正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你這個因做對了,將來一定結的這個正確圓滿無誤的果。
【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分成四部分。第一個祕密地保護,以及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然後呢,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地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個。下面特別開的「飲食知量」,飲食的時候要曉得該吃多少;以及睡覺的時候,要怎麼樣地努力,還要精進去修。其實前面這兩樣東西做到了,也就對了,可是呢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啊,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飯跟睡覺,所以他把吃飯跟睡覺要特別說明。真正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修行的的確確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
那麼關於這個四種資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一下,一直等到我們後面奢摩他部分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溫習這四種資糧,那時候你們會覺得:啊,趣味無窮!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是全在這個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不要說念佛是絕對成功,參禪也絕對成功,這樣啊!現在我們不妨把那個內容,一個一個看一看。
【◎ 初中有五。】
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
【1 以何防護者,】
這是第一個。旁邊註一個小字。
【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那麼,這個小字是這一次印的時候,旁邊加進去的,有很多地方這個對我們很有幫助,說明。說我們在保護這個根門—六根門頭,拿什麼東西去防護呢?說「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下面就是解釋。
【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我們要防護的是六根門頭,那麼你用什麼東西去防護啊?就防護你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關於這個法寶,不斷地去修習,不要讓它忘失,不要讓它忘失。實際上真正地修行,這個才是,就是說這個是你防護你三毒的一個最有效的寶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對這個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麼防啊?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你對於你使用的這武器,你要善於操作,懂得怎麼操作,是不斷去摸熟了;那你摸熟了以後,然後你隨時隨地,欸,這個敵人起來的時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來把他對治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用這個,用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把這個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否則的話,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樣。我們說:「哎呀,這明明懂了,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不要說你沒有真的懂,不要說你現在懂得一點文字,只是賣賣狗皮膏藥;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沒有認真地思惟觀察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心理上現起的還是跟三毒相應的。一句話說得不對,哎呀,就在那兒瞋心起來了;稍微捧捧你,輕飄飄的,完全貪心相應的境界;剩下來的癡癡呆呆。有什麼用?所以他告訴我們要數數思惟。那個正念擺在這裡,那個時候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是第一個,就是換句話說「徧護正念」。第二呢,
【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說既然你現在已經曉得,這個防護的東西就是那個正念,正確的念頭。然後把那個正念「常、恆」,這個「常」,經常,常到什麼?不斷,「恆」是不斷截的,就這樣。不斷地委重,「委重」就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這個東西來修習。所以的的確確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例外的,必須要這個。所以佛特別說這個叫什麼?就是精進,精進的特質。所以很多地方,本論也說,《大智度論》也說,各式各樣的經論上面說: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精進第一。平常我們總覺得:哎,修行這件事情好像輕輕鬆鬆的。那完全錯了!到修到後來的時候,你慢慢、慢慢地……是,心裡面哪坦然無礙,那個是得到的果欸!你現在下面進去的時候,是要大精進力量,那的的確確是一步都不能差啊!
所以我以前哪,聽見那個禪宗的那個老師的話,啊呀,我直感覺得真佩服!他說學禪這東西,就像什麼?就像逆水行舟。這個水是個瀑布,瀑流沖下來,它每一分鐘沖下來,可以把你的船從這地方向下沖十丈,然後每分鐘你拼命用足氣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對不起,我還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撐的話,還要退下來,何況你放鬆一點。嘿,妙咧!你只要肯這樣去弄的話,弄到後來的話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說這是叫「趕羊上樹」,這羊不能爬樹的,貓才能爬樹,但是呢他卻偏偏做這種事情,就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
實際上何況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經給大家說過,那個美國的幾個什麼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怎麼成功的?都是靠這個精神,所以別人覺得不行的,他就是絕對堅強的意志,咬緊牙關。現在我們事情還沒有做啊,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然後找種種藉口,要保護自己:喔唷,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找了很多這種小心兒的事情,腦筋還很聰明欸!他那個聰明都用糊塗,用錯掉了。所以他就會想到種種理由啊,使得自己做漏網之魚。啊,以為覺得這地方摸魚了!孰不知這個真正是害了自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多看看哪,佛教的這個告訴我們,他—佛是怎麼修行成功的。
那麼這個就是說常恆地去提起精神來去做,不過提起精神這個裡邊有個訣竅的唷,如果你提得不對的話,還是不對。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哪,太緩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話,那個絃繃得太緊,也不可以。所以總之一句話: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識的巧妙的引導。這第一個,第二
【2 何所防護者,】
那麼有了防護的工具,防什麼呢?什麼是你要防的呢?
【謂六種根。】
那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3 從何防護者,】
怎麼這麼防法呢?從哪裡防起呢?
【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就是說這個六根對不同的六個境界,或者叫六塵,對了這個六塵以後,你就產生一種順、逆不同的反應。對於順的覺得愛,不順的非愛,這個境界去防護它,這個境界去防護它。繼續下去,說完了以後,然後把整個概念再說一下。第四,
【4 如何防護,】
那麼你怎麼去防護法?前面告訴我們從那個六種境界上面去防,那麼怎麼防法呢?
【其中有二,】
第一個呢?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這個怎麼防法呀?分兩部分:第一個就是守護自己的根。因為當你的「根」跟所緣的「境」合的時候,那時候「識」一定生起來。那麼這個識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這個意識就會對可愛的境生貪心,不可愛的境生瞋心,就在這個當下,在這個根上面努力去防護。
怎麼護法呢?「從彼諸境護令不生」不要讓你這個根,對這個境界生起這個貪瞋的相應的煩惱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呢,「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不是,這個不是第二個,就是解釋下面。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現在我們防護的時候,怎麼防呢?就是說因為對這個境界,譬如說:你看見了或者你聽見了,能夠引發你的貪瞋的,你曉得了以後,這個境界就擋住它,不要放縱自己的根,不要放縱自己的根。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學院裡邊說平常不放假,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平常一跑出去的話,對不起,你不散亂也散亂。那麼我們曉得了,現在我們到這裡來的目的是在什麼?在防止它,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如果說我們在學院裡的時候,說那個隔壁房間那個電視機,我看了電視機歡喜,那我不要去!然後呢,吃了這個東西會引發我的貪心,我儘量地少吃!眼不見為淨,換句話就這個。
當然到最後的話,主要的在你自己的心,可是剛剛初機第一步的話,絕對從境上面斷起,這個我們要了解,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為什麼修行哪,真正重要的,前面你有個認識,說:我為什麼要出家。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曉得要去做的時候道理不懂,那麼選一個你信得過的這個依止的人,信得過他,他告訴你,這個不要做,你老老實實不做。那時候他幫助我們的無非什麼?喏,就在這上面。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應該了解:這個對你不相應的,你儘量地就不要碰上它。這是我們了解的。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真正我們守護的時候,對於這個六境不取這兩樣東西:一個叫行相,一叫隨好。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下面說: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如果說我們平常防止了,能夠防止了固然,萬一你忘念的時候,忘掉了,或者呢由於煩惱太盛,這是兩種狀態。忘念是你本來防,那時候忘掉了沒有防住;還有一種呢,雖然你防,但是這煩惱盛得不得了。啊!就我們很多時候,那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心裡覺得:哎呀,不可以做!但是你就是擋不住,那個就是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又起了。你能夠像前面這樣防護努力的話,它都能夠止息。下面就告訴我們那個什麼是行相,什麼是隨好。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所謂這個「行相」就是,喏!說我們不應該看的這種事情,現起的時候,那時候覺得:哎呀,這個東西很好。你就去看,這個行叫行相。關於這個行相—不要,斷除它!後面呢,是說隨好。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取隨好」呢,就是當那個行相已經過去了以後,你看見了以後,隨後跟著它,引發你對這個東西好樂貪著,這樣。那個時候你腦筋裡面,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不在前頭,這個要防,防這個東西,防這個東西。前面這個解釋容或不大清楚,把五條統統說完了,我再一一分析,大家就很清楚了。第五,
【5 防護為何者,】
那麼為什麼要去防呢?防些什麼呢?說:
【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那這個就是我們防的目標,這是宗旨。那平常我們這個意根一縱,對這個境的時候,一定是雜染的,一定是雜染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就是這樣。那麼在這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努力地防護的話,不讓它雜染,不讓它雜染,使它住在善性當中,最起碼的善成無記性,無記性;無記性就是不是惡的,但是也不是善的。這個時候這是我們要防護的,那麼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他特別說明這個無記是什麼?無覆無記。哪些是無覆無記呢?就是威儀,就是你行走啊、坐在那地方、做一點什麼事情啊,那個時候談不到是善是惡。因為你那時候的的確確,你不是全心貫注在上面,譬如說我禮佛,當然禮拜佛,你要走路,那個時候是另外一件事情。無記有兩種:一種有覆無記,一種無覆無記;這染污的,那是有覆,不染污的,無覆,簡單地說一下。那麼這個五條文字解釋了,我現在離開了這文字來從頭說一下。
首先我們要了解我們平常一般狀態,我們這個心念做些什麼,我們心念做些什麼?我們的心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的六根,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嘴巴不是講話就是吃東西,這個,那一定是這樣;身上的感觸,這個歡喜的,軟軟舒服的,涼快一點、熱的等等,就是這樣。然後呢,當這個五根對了境以後的話,它一定順著緊跟著意識就來了,然後你在這個地方就做種種的邪妄分別,這樣。這種邪妄分別都是什麼?增長雜染、染污的,都是這個染污的。
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去防護它。拿什麼東西防護呢?靠前面的正知正念。一定要曉得說哪個是對的,有了這個對的,那個時候才對比出來,原來我習性當中的那個不對的,那個才可以防嘛!否則的話,你混沌一片,你什麼是哪個好、哪個不好不知道,當然無從防起,所以一定要正知正念。那麼這個正知正念就是防護的最佳的武器。
關於這一點呢,第一個,所以你在正式學習之前哪,先要數數練習這個東西;平常我們呢真正修行的第一步,真正說起來,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聽,聽這個,然後呢思,思這個。等到你經過了思,思實際上是一個什麼樣的?行心所。等到你思惟成了習慣了,它隨時隨地這個念頭就起來了,你不提它也起來,一提隨時就起來了。就等於說你使用的武器一樣,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要拿,掏出來就是,而且你利用得很熟。
那個武器防什麼呢?就防我們的這個六根。這個六根的情況是什麼?對了境以後就生染污。這個染污有兩種:一種呢對行相的染污,一種是隨好的染污。行相的染污就說,欸,這個好看的,你去看,看了以後:啊,歡喜!隨好呢,看完了以後你心裡想:嗯,這東西這滿有味道的。啊!你心裡想明天該怎麼辦,或者你想動腦筋要去獲得它;反過來,對不歡喜的東西,那就是引發另外的瞋。現在清楚了沒有?
所以這個底下密護根門。譬如說我們現在講《遺教經》,一開頭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啊!就是這樣,從這地方防起,處處地方,所以最開始第一步我們要學這個。請問假定我們真正在這一點上做到了,修行有沒有困難哪?的的確確沒有困難,的的確確沒有困難。所以這個說起來很容易啊!喔,但是呢做起來是不大容易;做起來雖然不大容易,這個功效不得了地大!我們所要求的東西,全部在這個裡面,你只要這點做到了,其他什麼都不怕。
那麼下面就「正知而行」,因為的的確確的,現在如果說你努力這樣去做的話,我們現在我們這個裡邊有很多事情我們要行為,要主動地去行為的時候,那時候該怎麼辦?欸,對!你如果說離開了你修行以外,當修行的時候,你全部精神緣在這上頭,然後呢剩下來的時間,你也能夠保護它。可是有很多事情,卻你沒辦法保護的,譬如他告訴我們防那個行相,叫你不要出去,結果啊常住派我一個事情,我要出去,那個時候該怎麼辦?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正知而行,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而前面這個密護根門當中沒有弄清楚的,他下面告訴我們:對於你所知道的事情,了解怎樣是正確無誤的,照著你所了解的正確無誤的方法去做。這個時候它不但不是染污,而且是增長你的功德,那就不怕了嘛!所以下面我們看,下面的:
【◎ 正知而行者有二,】
兩樣東西。
【何為所行事,於彼行正知。】
這個分兩方面,說正知而行,「行」是做事情。那麼你要做的什麼事情,這個你首先要弄清楚,該做的、對的去做;不該做的、不對的不要做,這個第一個分別。第二個呢,說「於彼行正知」,對於你所該做的事情,還要保持著正念正知去做。那麼下面又分,
【初中有二,】
就是我們所行的事情,
【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在說下面這些每一個行相之前,我真的感覺得:啊,這法相之美啊!他把我們的生活細的,從你早晨張開眼睛到你晚上睡覺為止,每一個部分,他每一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這個不是個文字,這文字你要記這麼多東西的話,啊呀,你背多少時候都背不起來!這個就是告訴你,你當下認得,認得以後,你隨時一直在這地方,你就很清楚:喔,錯了;隨時很清楚,這個對了,對了就是修行了嘛!
這個現在我們常常講要修行、修行,修了個半天,所以修不起來,你根本不曉得你修的內容是什麼,你怎麼修啊?自己一直跟著煩惱,不知道!往往還自己跟著煩惱,還覺得很得意咧!喔唷,我想了這個辦法投了個巧哦,騙了他一下,自己還覺得很得意。啊,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一定要從法相上面,每一個地方很嚴密地擺在這地方,然後你自己衡量。本來我們修行是自願的事情,絕對沒有人逼著我們說:啊,某人,你要剃了頭出家!沒有這件事情。我覺得好啊!既然自願的話,就應該這樣認真去做。那麼現在有五樣,五個是行動業,五個受用業,我們真正出家人做的,做來做去就這麼幾件事情。「行動」就是說你的走路什麼等等,「受用」你的吃啊等等。下面我們看,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
行動,你該做些什麼事情?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若從彼還。】
就是這樣,說我們身體的行動,除了我們所住的常住這裡要做的事情,你還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啊!其他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那邊買東西,或者其他的寺院結夏、參訪、邀請等等,那麼說去、來這是一件事情。
【眼事業者,】
眼睛,我們走路的時候這眼睛—
【一若略覩,謂無意為先,見種種境。二若詳瞻,謂動意為先,而有所見。】
那麼第二呢,眼睛,這個眼睛看有兩種:有一種呢你無意之間的,嗯,隨便看一下,這是一種;第二種呢,你認真地,你先想去,哦,要幹什麼,你要看什麼,那個時候你去看。所以我們不外乎身體,然後眼睛,還有呢?
【一切支節業者,】
這個身體啊,還要這樣。支節是什麼啊?
【謂諸支節,若屈若伸。】
為什麼這個行動還不擺在那個身體當中?因為譬如說前面那個身業,它主要的是你到哪裡去,那麼然後我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好像……那麼這個是動身做任何一件事情,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身上、動作,把這兩樣都包括進去,都有了。再下面呢,
【衣缽業者,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這個就是我們的衣缽業,這是我們出家人必須要做的。
【乞食業者,謂飲食等。】
就是這個,這是我們要乞食。那麼我們現在呢就是跑到齋堂裡面去,從煮到吃,吃完了以後清洗、去買菜等等。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
前面的是行動業,然後呢五種受用業。
【身事業者,若行謂往經行處,或往同法者所,或為法故行經於道。】
這個「身」做些什麼呢?就是行、住、坐、臥等。行包括這個。
【若住謂住行處,同法親教,軌範尊重,似尊等前。】
住嘛,我們就住在這裡,或者是同行哪,然後呢這個親教師、軌範師,尊重跟似尊重。除了親教、軌範以外的,譬如我們現在這裡,哦,這個請一位法師來跟我們講,或者這個上座等等。那麼有的是直接尊重,有的「似尊重」,換句話說,總比我們哪,他並沒有顯著的尊重的特質,但是他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上座,我們該尊重的。住以後呢,行、住、坐,這個前面那個「住」就是站在那個地方,下面是「坐」,
【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這個行、住、坐。臥啊,後面睡覺那一點,他特別開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沒有包括在進去。
【語事業者,】
講話啦!
【謂若請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別了解。諸已受者,或自誦讀,或為他說,或為引發正精進故,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下面就是「語事業」,我們要講話,講些什麼?他就告訴我們,如果對我們沒有了解的經論道理等等,「十二分教」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那麼這個要去了解它。已經了解了,那麼自己讀誦,或者呢是幫別人,或者為了「引發正精進,與他議論所有言說」。你看他這個地方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沒有一個跟法不相應的,眼睛也是如此,起心動念無不如是。
【意事業者,】
最後呢,就是我們的意怎麼辦。
【謂諸默然,若於中夜而正眠臥,若赴靜處,思所聞義。若以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毘缽舍那,或於熱季極疲倦時,於非時中起睡眠欲,略為消遣。】
那麼意業怎麼辦呢?或者平常的時候默然,默然就是說靜默的時候那怎麼辦;還有呢就是保持內心怎麼個寧靜。「若於中夜」那麼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有呢,若赴寂靜處「思所聞義」,自己啊在那個地方真正好好地思惟,那個地方不要讓人家打擾。或者跟人家,嗯?對!沒錯。「若以九心修三摩地」這個九心修三摩地,下面那個止觀,那個奢摩他品會詳細說。這個「九心」就是我們修上去的次第,第一個這種心相怎麼樣,第二個怎麼樣,到了第九心那是證得三摩地的時候,這就是止。還有呢,下面就是觀。另外一種呢,就是到了很熱的時候,那雖然不該睡眠的,睡眠只有中夜,平常的時候,你起來的時候,怎麼樣消遣一下。他唯一讓我們消遣的就是那個時候,你把那心裡放鬆以後,都放鬆。然後呢這個是關於意業方面。
【晝夜二業者,】
除了前面這個以外,他把晝夜兩樣東西再合併起來,晝夜合併起來二十四小時都在裡頭,沒有一個例外。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不應睡眠。此亦顯示身語二業,言睡眠者,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白天以及初後夜兩個時間,那個時候不要睡。總括的是不要睡,那不要睡幹什麼呢,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該做些什麼?所以說那個不睡的時候,身業、語業做些什麼。下面呢,中夜這是十點鐘到兩點鐘,該睡眠的時候那該怎麼辦?他下面告訴我們—睡覺,儘管睡覺,他也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這個心用功怎麼用法。
現在我們看看,到這地方,前面守護根門,但是我們有一些必須要的行動,那麼所有的這個行動,你該怎麼個做法。每一部分你該怎麼去做,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喲,說他們南傳,他們怎麼弄、怎麼弄,好像很細緻啊!我們北傳沒有嗎?絕對有啊!現在我們大家真正重要地方大家也不好好去學,告訴你了也不認真地去行,主要的就這種地方。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一舉一動、起心動念,它都有很細緻的法則。
那個十多年以前的時候我還不懂,不大懂這個東西,雖然聽說過了不了解。曾經遇見過一個學南傳的人,他就講那個止觀,譬如說走路的時候,喔,他那個步子走得非常慢,然後呢那個念頭應該怎麼個觀照,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啊,我覺得這東西這麼好!後來回過頭一看哪,哎,原來我們自己的是「家寶」!我們偏偏這樣,那個家寶不去善巧地利用,羨慕別人。實際上真的別人告訴你,做得到嗎?你也做不到。實際上就是我們心裡面哪,這種懶散的心情,真的要提起起來就提不來的。欸,看見別人好的話心裡好羨慕哦!不過你不要小看它哦,這是很重要的!就幸好有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我們凡夫之所以凡夫就這個,就靠這麼一點的好樂之心,就想辦法用種種方法,培植這個好樂之心,想想種種方法把那逆緣拿掉,順緣讓它加強。然後你這個好樂之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到那時候你去做就做得到了。
所以我剛才這個地方,絕對不是輕毀這東西,我的重點就是這個—保護這個東西。而不是說只一味好樂之心,哎呀,總歸羨慕別人,那個時候你永遠坐在這個地方,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張大了口,等到死也沒有用!這個概念我們要順便在這裡一提。
【◎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
上面是告訴我們所為的事情,那麼這個所為的事情當中,我們怎麼樣去做法,是說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要如法正確無誤地了解,照著你正確無誤的了解去做。下面再解釋。
【謂隨發起若行動業,或受用業,即於此業先應住念,不放逸行。】
關鍵就在這裡!說我們現在所有做的事情就是這些了。這個裡邊有一點要注意喔!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出家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除此以外—不相干的已經淘汰得乾乾淨淨。所以真正修學佛法,尤其是深入的時候,他一定要全部精神貫注,一定要出家。所以現在我們出了家,還要忙這個、忙那個,那個放不下,啊,說起來這是弘法利生。好啊,當然要弘法利生啊!你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了、體驗到了,然後你不惜犧牲自己為了別人,你明曉得這樣對你不利的,你去弘法利生,這個叫弘法利生啊!現在是滿心煩惱,就是為了這個煩惱所使,唉,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找這個弘法利生的藉口。啊,顛倒啊!顛倒啊!
所以你們不妨去看看其他所有的經典,地藏菩薩的《十輪經》是特別說這一點,特別說這一點。前面我們也說的,很多地方引《地藏經》,實際上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哦!《地藏十輪經》,你們去看,都是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們現在往往說這個大乘人毀謗聲聞,不可以,不可以!你真正的大乘人哪裡有毀謗聲聞的道理,這個絕對不會的!我這地方順便呢提一下。
那麼現在我們說,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管是行動業或者受用業,對於這個業,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還沒做之前,先要有一個準備。什麼準備啊?住正念。「先應住念」安住在正念上面。然後這個正念怎麼能安住啊?前面已經告訴了:數數思惟。思惟些什麼?先要把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正確了解。要正確地了解,要聽聞,所以這個次第這麼清楚。先是聽聞什麼是對錯,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呢擺在腦筋裡,所以叫「諦聽、善思」,那個最重要的!所有的經上面都告訴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再告訴你這個道理。你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然後你去做這個道理,你這樣的話就對了。然後正做的時候不放逸,把握住了,一點漏洞都不讓它來。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就照著前面這兩個道理,換句話說,「攝持」就是你那時候心裡面就在這種狀態當中,就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對於做這個事情,你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後安住在這個正確認識這個念頭上面,這個是正念。然後精進地說:欸,我現在曉得我怎麼去做到,千萬不要亂來,不要讓那煩惱來打進來。這個精進是最佳的保護,保護這個正念。這個兩樣東西攝持著,那麼你就想:現在我做這件事情「應以何相而正觀察」,先去觀察說怎麼做;「如何方便而正觀察」,就是說「何相」是觀察這個行相,「方便」是處理的方法。「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觀察正知」,就照那個行相,那個方法去觀察。這個裡邊,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
所關及這個行相去談。
【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處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於其往返事業,如律所說,往返行儀,正了知已,即於其時正知現前,行如是事。】
這文字比較滿容易懂的,不過還是要說一下。什麼行相呢?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哪,我要去、回來,那麼這個行相是怎麼樣的?說去的時候啊,譬如說我們走的時候不要「掉臂」,不要什麼,這個不要做,不要東張西望,這樣。所以我現在想起來說,我們當年,那個時候剛剛出家沒多久,住在同淨蘭若,法師就叫我們:「欸,那個地方有法會,你們要去聽。」他還公家出了錢,非聽不可!然後臨走之前告訴你們:你們不要什麼一字兒排開喔!然後路上面這個不可以,然後怎麼哪,前後一個對著一個對著,這樣。那我們跑出去的時候,真像軍隊一樣的,那個步伐很整齊。當時心裡還覺得:唉,這個法師怎麼這種地方都要管!現在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根據,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那這個就是我們的行相,我們應該想:我們應該怎麼做呀?那麼然後你正確了解了,那個時候正知現前;你真正走的時候,你腦筋就走對了,我要走的是要這個樣,然後呢就照這個去做。所以這樣子做的話,沒有一個地方……不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持戒,這個地方真正講威儀等等,不但內心當中防範得非常嚴密,行持上面的話,的的確確一點漏洞都沒有,這麼個好啊!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觀察,譬如行時,應先了知沽酒等處,五非應行,除此所餘是可行處,於彼彼時,安住正知。】
第二個,譬如說前面這個說,我們往返的怎麼個走法,第二呢,我們要去的地方。他上面告訴我們,譬如說我們要去的地方,說有五個地方不可以,沽酒、淫女……這種地方我們都不可以去。那麼除了這個以外,該去的地方,那麼我們就去;去的時候也是如此,對於所去的地方「安住正知」,我曉得我到哪裡去。
現在我們平常啊平常閒閒蕩蕩沒事情,看見一個人,你出去:「噯!你出去啊,我也跟你出去!」「你幹什麼?」「唉,無聊嘛!」你說修行,修行到這種程度!啊,就這樣。的的確確,所以我跟你們說啊,假如你們真的願意修行的話,你們到那時候會感激立下的規矩,這規矩不是我立的,佛菩薩立的。我也得到我的善知識……當年我總是有點事情,他一定問的:「欸,你去幹什麼?去多少時候啊?」唉!我心裡面,所以啊,因為這樣的關係,我也不敢隨便開口,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慢慢、慢慢地約束你的,你養成習慣了以後慢慢就好了。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告訴我:「現在有的時候你覺得太嚴啊,到時你要求嚴找不到,你懊悔來不及。」
我眼前我也是這樣對大家,你們心裡究竟怎麼想,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憑我心裡想,我能最好的給你們的就是這些。我還是非常歡喜,可以說悲欣交集的那種心情哪,防著你們,防著你們!就很認真地在這個地方。所以我特別說明,跑到這地方來只說說空話的話,不歡迎!先到別地方有一點準備。可是跑到這地方來不是說叫你馬上做到,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只要有一個心理—說我到這裡來要肯學的、想做的,就對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心情,慢慢、慢慢地把我們的習氣,從這個嚴格的要求當中,慢慢、慢慢地去升上。下面最後一行,三,書本上面: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於是時,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後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那麼第三呢,就是除了去的地方以外,時間是怎麼辦。這個容易了解,說上午可以,下午不行,那麼你就按照你所知道的去做。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應以何相如何觀察,即應於其爾所事業,以如是相,如是觀察,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學處,悉應憶念。】
那麼最後一條呢,關於你做的這個事情、事業,那個事情應該怎麼辦?那麼你就也是善巧地觀察,你這件事該做的事情,該怎麼辦、做?他下面是告訴我們,到人家家裡面要非常善巧防護。譬如我們現在說,我在這個地方講說,那麼講說的時候應該怎麼樣,譬如說我在那地方聽,聽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乃至於像平常我們上殿、過堂,每個地方都有它一定的,做任何事情如法如理這樣去做。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悉應憶念,了知其中,應不應行,於進止時,一切皆應安住正知。謂我現前正行如是,若進若止,若如是行,則現法中不為罪染,沒後亦不墮諸惡趣,諸道證德未獲得者,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總括說,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一切我們的現行,一切的現行啊,統統都能夠保持憶念而不忘失,不是在癡癡呆呆當中過去,像隨風飄蕩的,像牆頭草一樣。而正確地了解:我現在做的事情,哪個該做的、哪個是不該做的,那麼不管是行也好、坐也好,都照著我正確的認識去做。那麼在這樣地去做法的話,不管停也好、走也好、行也好、坐也好,都能夠如法不犯罪。因為不犯罪,所以後面都不會墮落;因為你能夠這樣做的,所以你要想求得的一切都能夠得到。前面所說的就是戒,你能夠有這樣的完整的戒的話,後面的定、慧都來了。所以這是我們能得到所有希望的,一切的戒、定、慧的現在下手的地方,這是因。你得到如是正確的,下了如是正確的因,一定得到圓滿如是相應的果報。
那麼把上面這個再總結起來,說這個四種行相。實際上呢,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出家修學佛法,所有做的事情,不外乎這幾樣東西。那麼這個幾樣東西的話呢,它又分成功幾個項目:第一個,關於你做的內容,譬如說你現在是去,怎麼去法?來,怎麼來法?然後去的地方,哪些對、哪些不可以;去的時間是合法、不合法。然後你做的事情,你做些什麼,這個事情該怎麼做。看看還有沒有遺漏啦?沒有一點遺漏!而且晚上,他後面還告訴我們怎麼睡覺,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做這件事情啊,一定要憶念正知,憶念正知什麼啊?業—意業,意業。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是完全如理如法的。然後呢因為有這個正知現前,你身口的行為照著這樣去做,身口相應。現在你身、口、意三業清淨,請問你能到地獄裡面去嗎?所以這個故事有一個笑話,但是千真萬確。說你這樣做了以後,跑到地獄裡面,閻羅王翻翻那個帳啊:對不起!這裡沒你分,你沒掛那個號嘛!啊,這樣!他又恭恭敬敬把你送到天堂去。就是這麼簡單,說起來是這麼簡單!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好樂心,我們是的的確確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別說呀,我們不是沒有聰明才智,可惜的我們用錯了,這個聰明才智變成世智聰辯,然後呢被自己的罪過遮蓋。「唉!我想很巧妙的辦法,人家……。」逃避過去了好像,錯啦!害了自己啊!你把那個聰明才智用在這個地方。萬一錯了,馬上發露懺悔:「啊,錯了!錯了!錯了!」所以這個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個錯誤本身也是什麼—懺悔業障,十大願王當中的一個主要的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那麼繼續下去,
【◎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
上面這個東西,這兩樣東西就是無著菩薩引經解釋。凡是這種真正的聖者,他說話一定有他的根據。根據是什麼?一定是佛說的。他只是把那佛說的這個精要、原則,如理地更明白地闡揚開來。所以說法相,你們了解了這個地方,才曉得法相之美啊!法相之好啊!實在我們修學佛法不能少的,尤其是剛開始。每一個地方告訴你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哎呀,你不要分別嘛就算了!然後呢不分別在什麼當中啊?就在這個癡相當中,好可惜!好可憐!下面:
【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
假定能夠這樣努力去做的話,注意哦!努力去做,那麼所有的好事都增長,別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比不上,要講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這個!
【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
特別是能夠什麼?「清淨尸羅」。我們要持戒,處處地方講戒、戒、戒。喏!從這個地方才持起,這個地方才真正持戒。然後呢因為你戒根清淨了以後,同樣地把這個方法再下去,止、觀都得到。得到了以後「無分別勝三摩地」得到了,那個時候才真正得到無分別根本智的時候啊!阿彌陀佛!現在我們前面這個都不要的,那反正癡癡呆呆說不要去分別就好了,陷在自己的大……這個什麼,軟暖習氣的這個大險坑當中,是自己害自己!所以啊,應該努力!
【故應勤學。】
這是非常重要的。再下面,這個裡邊特別關係的,就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除了這個原則以外,那麼平常我們哪,最容易引發煩惱的以及放逸的—吃、睡,下面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