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75L12第三死歿及結生~ P177L9然當類知

音檔:[75A] 24:17 ~ [76A] 20:03

手抄稿第十冊:P84L2~P117LL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一 死緣,二 死心,三 從何攝煖,四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未捨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已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第二死心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竪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此臨終時俱離苦樂。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第三從何攝煖者。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捨。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三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① 死緣,② 死心,】
什麼因緣而死?死的時候是狀態是怎麼樣的?所謂「死心」,實際上呢我們無非是識的流轉,這個地方的「心」就是這個識心,它死的時候這個識心,是怎麼樣一個狀態。每一個地方是分析得清清楚楚,根本原因都指出來,而且……在這個上面雖然不圓滿,但這個因的主要的怎麼樣地前後相續,這個都講得很清楚。
【③ 從何攝煖,④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⑤ 次於生有受生道理。今初,】
前面是「死」,死的時候狀態怎麼樣;死的中間又是什麼狀態—死的中間就是「中有」,我們平常稱為中陰、中陰;然後這個中陰又怎麼樣去感得下一生。這麼一來的話,那麼流轉生死當中,那個集諦的整個的內容,我們都有認識了,都有認識了。下面的 十二因緣就是把這個,更細緻地每一個關鍵說得清楚。現在我們看下去:
【◎ 壽盡死者,】
死的緣有好幾種,有一種壽盡而死,有一種福盡而死。現在呢有一種叫「盡壽死者」,
【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為時死。】
就是說你宿生造了什麼業,那麼這一生感得了這樣的一個果。這一生果,說你的壽量就是這麼多,所以你宿生所引的這個壽量,到此滿了!那個叫「時死」,那個叫「壽盡之死」。還有一種呢,
【福盡死者,】
或者叫「壽盡死」,或者「福盡死」,就是我們引、滿當中就是,是的,你這一生壽命有多長,然後你有多少的福報。還有一種這個福報盡了,雖然你的壽命還有,可是你福報盡了,對不起,換句話說,欸,你沒得東西吃了!
【謂如無資具死。】
所以平常為什麼修行人哪,我們不要浪費啊!身體本來都是騙我們的,是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們現在講營養、講營養,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不但沒有好處,只有害處。不但沒有好處,我聽見過好幾個公案,有一個修行人,因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也得到了感應。那個時候這個感應當中,不曉得護法還是誰告訴他說,還是他這個老師:「不幸啊!你雖然很用功地修行,但是對不起啊,你的壽命快盡了。」這樣。「你還有多少,還有一斗餘糧。」告訴他,還有一斗餘糧。欸!要我們現在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啊,就十幾斤米了,只有如此了!唉呀,他聽見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飯的時候,吃些什麼?就拿那個手掌,就擺在那個容器上面這麼一按,沾幾粒米拿出來,擺在水裡面泡一泡,燒、燒好了以後喝進去,就這麼這樣,拼命地努力。啊!結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徹大悟了,米還沒吃完,命還沒盡。
你們仔細地去看,經論上說太多地方都是這個的,福可以換成壽,反過來壽可以折成福,這樣。所以如果說你享福太多的話,你的壽命會減短,壽命會減短。我以前曾經看見過這個公案,不過這個公案已經太早、太早,現在忘記掉了。說有一個富貴人家,出生了一個子弟,然後呢因為他家庭非常富貴,所以在滿月的時候大請其客。那個古代那種古人,喔唷!請起客來那個排場之大,不曉得殺了多少生命。結果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算命,說他一生如何如何好法,結果活到兩歲半死掉了。啊!他就非常埋怨,說這個算命的人這麼準,怎麼不對呢?大家誰也不知道。後來遇見一個出家人,一個和尚,這個和尚是個有道的高僧:「對不起,你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所以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袁先生,命中注定他五十三歲死的,結果呢,他變成功七十幾歲還沒有死。你看他那個公案的後頭,他不是他那個太太嗎?她為她兒子作棉衣,她家裡本來有那絲棉,欸,她把那個絲棉賣掉,換那個棉絮。她先生說:「他滿好有這個絲棉,你為什麼換那個棉絮?」哎,她說:「絲棉這個東西很貴啊!我現在賣掉了以後,把那個錢送給別人,那麼省一點錢。棉花就夠了嘛!這個小孩穿穿暖,剩下來的錢就送給別人去。」她先生聽了好高興了:這樣的話,不愁將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福。
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哎呀!好的拼命吃,壞的總歸去浪費它,覺得是保護自己,實際上我現在的了解這是無明,傷害自己啊!這樣。所以這個地方,這是道理說在這個地方,真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的的確確的。前面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為什麼?樂受義,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為了找快樂,不過呢有很多人顛倒,是不了解,只求現身快樂,於是造了非福業,是下地獄。他也未嘗不找快樂,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麼?就是不正知的知見。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煩惱六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煩惱哪六個因?記得不記得?記得的請舉手,說說看。所以這個地方實在重要,這是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關鍵,第一個隨眠。第二個,順生煩惱的境。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內心當中的種子,那是無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講的等流因果,跟他前面的因種相應的,它那時候又現起來了,你無始的煩惱隨著它而轉的。
然後呢眼前的境界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又對它,叫「猥雜」,什麼叫猥雜?它有兩個,一個呢就是惡知識,人家告訴你:「哎呀,某人哪!這個對你好呀!」你聽了他,現在世界上都是這個樣。所以我才在這裡,常常很多人跑得來招呼你:「哎呀,法師你好呀什麼……。」我聽了這個話,如果是長輩我曉得他關心我,我感謝他的關心;如果是同輩或者年輕的人要來這樣的話,我心裡面覺得你跑得來修行,還忙這個幹什麼!如果你跑得來告訴我:「欸,某人啊!你千萬不要為了病而在那裡糊塗,病是死因你趕快努力啊!」我就向他磕頭。所以我這個的的確確的……是,我不是說我們病了以後,已經病了,你還這麼策勵,那我們普通不是。但是我們要了解,我們修行的特質在什麼地方,自己不要被惡知識的騙,也千萬不要作別人的惡知識。就是說,人家提供給你的意見,他覺得很對,你聽了很聽得進,害了你!第一個,「人」。
還有呢,告訴你「邪知邪見」,他告訴你的,講的法,錯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來學啊?學就是學習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學了佛法一大堆,那個知見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叫知見稠林,跳不出去就是這個東西啊!下面還有兩樣什麼:「習慣」,就是你一直在這個當中,那個習慣怎麼破除?一定要精進,拿正知見。然後呢最後一個,最後一個什麼?記得不記得?「非理作意」。平常我們經常把這種概念擺在腦筋裡,你如果腦筋裡的話,起心動念觀察,欸,錯了、錯了、錯了,又來了!那時候你就可以把它改得過來。所以真正說起來,那個這個裡面告訴我們哪,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是真正讓我們得到快樂的原因,都在這個地方,這地方順便一提。
這個是講到「壽盡死」跟「福盡死」兩樣東西。下面還有一個,
【未捨不平等死者,】
雖然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有這個。
【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它經上面有九種,這個九種,《藥師經》上面是有,還有《瑜伽師地論》上是有,那麼下面說一下。
【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這個九死因緣當中,為飲食而死的這麼多。「食無度量」,啊!這個難對治,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佛制,佛制告訴我們,種種的地方,我們往往談戒的話,啊!細微的地方嘛注意得要命,其實,當然,如果說你能夠細微的戒持得很……大戒那當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幸地,根本沒把握住,在那個枝末上面空轉,這個實在可惜啊!所以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最後一個,他說了,叫「對施興治」。當人家來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到了之後,要馬上啟發怎麼對治這個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對治飲食。然後呢佛也處處地方讚歎,說什麼?最後吃的時候剩一口。現在我們最後吃過了以後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一口還要加一口,就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地,不要說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只有吃壞,沒有餓壞。平常我們絕對不會說餓著肚子幾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點哪!現在科學上面已經太多地方說明,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它,那個消化那個食物的話,你就得花很大的氣力。結果呢你吃多了以後呢,啊!那消化得辛苦得不得了,實際上又超過你需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氣力,消化這個多餘的東西,值得嗎?完全不值得,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念書,一天就只有幾個鐘頭,只有念幾堂課。結果呢我們時間只有廿四小時,我們排的課排它廿八小時,那不是顛倒嗎?我們現在都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呢,你吃多了以後,它因為難以消化,消化的時間延長了,所以它積在那個腸胃當中,它腐敗的東西產生了很多毒素。然後呢這個毒素,擺在這個身體當中運轉的話,為什麼我們頭痛、眼花,都這個。還有你排泄的,腎臟、肝臟都是排這個東西,要排泄這個東西,加重負擔,所以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這一點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時候,我先父就告訴我,當時我是聽是聽見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後來自己長大了,也有幸學的是理工,乃至於到美國那麼多年,現在美國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們非常講究,這一點說得特別重要。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儘管這醫學上面已經發達,說這個人的習性難改,他也曉得,世間也曉得習性難改,就這麼沒辦法可想,這世間的人他本來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食無度量」。
第二個「食所不宜」,這個不宜當中也是,平常我們現在吃的時候講究,哎呀!最好油炸、油炒,這個實在對我們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這個地方不講醫,實際上呢你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不妨去聽聽看。尤其是素菜的東西,像那個很多東西,這油炸是非常壞,吃起來滿可口,實際上這個「食所不宜」。然後呢「不消復食」,肚子吃得脹脹的,還沒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點有好幾種說法,這個我就不太了解這個什麼意思,我也不太了解什麼意思。這個實際上呢,生而不吐有一類說法是這樣。「熟而持之」就是換句話說,大便不通暢,這個的的確確的,凡是這個東西不通暢,下面不通暢的話毛病就來了,毛病就來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生而不吐」呢,萬一你不消化怎麼辦呢?你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那個時候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擺在這裡會作怪的,主要的是這樣。那麼萬一有了病以後,那要……。
【不近醫藥,】
所以生病的確醫藥是我們需要的。不過注意哦!病有四因,「四大不調」這種東西,像這種東西只是一個因,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還有做很多事情,不曉得對我們有好、有壞,這個我們要確定知道。至於眼前對我們飲食第一,乃至於其他的很多事情,很多事情。乃至於我們修行了,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往往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走上了錯路了不知道,這個隨便一提。當然這個地方不是指修行,這地方指飲食、醫藥、衣食住行等等。最後,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這個出家人大概就不會做的,出家人這不會做的。這個九種因,在這個《藥師經》上面有,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有。那麼這個是死因,換句話說,死的緣,什麼因緣而死?
【◎ 第二,死心】
欸,看看,這個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這是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
【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他心裡想,哎呀,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說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啊—你千萬生病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要好啊!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
不善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這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心業力現起了。這個心業力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它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啊!你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地就養成功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做的時候,或者比如說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做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得浮浮泛泛,儘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唉,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
還有呢你做得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一看就曉得了。譬如說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時他在,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噢,後來某某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面想:「唉呀,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啊!」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哎呀!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哎呀!聊起天來,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欸,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嗯,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
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哎呀,沒關係啦!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身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啊!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僧團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哎呀!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啊!」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
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了。然後那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啊!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地「嘎!」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地,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啊!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
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滿老實,他也告訴我,喔唷!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分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這個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啊,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啊!「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用。所以這裡我們要了解,要了解啊!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
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滿好玩、滿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切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它也仍舊是下一念,就這麼簡單。所以平常我們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麼呢?就是修這個。那麼上一念怎麼來的呢?等流。所以說你了解了之後,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麼來,那麼緊跟著這麼走啊!就是這個樣啊,所以這個叫無明。了解了上一念這麼來,到這地方曉得:啊,不對!所以我們懺悔當中大家還記得吧?懺悔當中說「我無始以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心跟著這個煩惱,哪裡跟起啊?沒有別的,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等流。它又來了,欸,你認得它,那時候我不跟它,所以「諸罪皆懺悔」呀!
所以說到這裡,你們不要把它看成功……現在我也不忙著告訴你們,現在只是你把那個儀軌學會。真正你儀軌學會了以後,將來你慢慢地自己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認識了以後,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你會痛切,啊,說我以前怎麼做這麼樣錯的事情啊!你會對以前不理想的,深深地感覺痛切、追悔,那個就是「破現行力」。因為你對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產生了。既然眼前破現行、依止,你願意將來還造嗎?當然後面的「遮止力」也就行了。這個每一個地方都在這裡呀!所以必須要懂得了道理以後,下面的其他的問題都解決了,就在這裡。清楚嗎?這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是了解了。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闇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比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欸,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欸!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怎麼辦呢?他也同樣地,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的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是「重苦受」,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一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始終沒停。欸,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叫「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地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欸,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像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哦,他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欸,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臨終有這個相。
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哦!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細地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地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癡癡闇闇;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啊!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得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啊!眼睛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利,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就是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生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啊!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哎呀,那個無邊的痛苦喔!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啊!這個到地獄,總之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又一切人臨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夜所習我愛現行,復由我愛增上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告訴我們了,告訴我們了!喏,這一個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這個集諦當中的「生、集、因、緣」,前後相續的這個觀念,第一次先點出來。這個人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到「昏昧」,就是說還沒有到昏昧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有「我愛」的力量現起來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慣,無始以來的習慣,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增長了。他心裡覺得:唉呀,要失去了!於是這個地方內心起一個怕失去,對我愛的執著,這個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換句話這個就是惑,這個就是惑。
實際上這種狀態,我們一切時處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點病了,那一點……為什麼你會心裡生煩惱,為什麼?今天人家瞪你一眼,「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一眼!」還是為了這個我,對不對?今天少吃一點,「我又少吃一點!」風吹了一下又涼了感覺得,熱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都是為什麼?長夜以來的這個我這個東西的習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話,你又想了:唉呀,我哪一個事情沒有了,這個事情也沒有了,那個事情也沒有,一大堆不曉得多多少少都來了。年輕的時候不是想那個,哎喲,我趕快去找這個醫生,年老了以後想那些事情,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當等到你真正的這一生壽命一結束的話,它這個東西繼續地延續下去,這個就是中有生起之因。
前面說集諦的時候,能集的業,所集的能引的業,聖者為什麼不集啊?原因是這樣:真正的聖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於小乘,「見諦」的時候見到什麼?原來見到我講的,結果「我」沒有的。所以平常我們說參禪大徹大悟,他大徹大悟地見到,說「大地無塵土」,一樣東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麼會找不到呢?欸,它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見的這個我沒有了,就是這樣,那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既然見道了,但是他的習性還在,然後修,修到後來呢,這個連它習性也沒有了。所以到那個身體結束了,結束嘛就結束了,他並沒有這個東西,並沒有這個東西,「後有」就沒有東西引發,他就生死就到此為止。這個現在第一次指出這個概念來,後面不斷地,就把這個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一次比一次加深。
現在我們念佛怎麼念法呢?也就是這樣。我們臨終的時候又忙這個,這個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那個也捨不下。現在我們生前已經了解了:唉呀,這些東西都是騙我們的,要丟都丟不掉,現在唯一的趕快丟掉它,趕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時候已經一直厭,厭極了!然後呢你在生的時候一直忙的「欣極樂」,所以臨終的時候什麼?還是這個,還是這個。因為你臨終的時候還是這個嘛,所以這個世間的一切牽你不住,然後呢你造的業是一心往這個地方去,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簡單極了。所以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去念佛,這無有不去者,了解嗎?就是這樣,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所以起心動念之間,隨便一檢查就是這樣。現在我們呢繼續看下去:
【此中預流及一來者,雖其我愛亦復現行,然慧觀察制而不著,譬如強力制伏羸劣,諸不還者我愛不行。】
嗯,上面這句話現在這裡解釋了吧!說「預流、一來」為什麼呀,他這個我愛,「我」已經見到了沒有,但是呢這個我愛,我愛、我癡這個習性還在,它還是現行的。但是呢,他能夠以他的智慧觀察制止它,就是他因為見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個慧觀的力量提起來的話,他可以讓它制伏。所以「譬如強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說這個話,這個強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裡還要懶懶癱癱,但是他一旦用起力來的話,哦!那這個他可以制伏你,這個。至於說「不還」的呢?我愛已經不現行,所以他不再、不再來了,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不還果的聖者,就是到什麼呢?到五不還天,那個是聖者所住的天。還有一點點餘習未盡,到那個地方把那餘習弄完了,好了,證果了,就這樣。這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那麼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兩樣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個叫「無記心」,下面一個叫無記心,關於這個無記心這裡暫時我們就不講它。那麼說到這地方,大家已經漸漸地越來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們這裡功課,安排的功課雖然少,但是內容大家體會得到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對我們是這麼地重要!真正要想修行這個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你越是能夠了解得多,然後呢你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能夠修習的方法越多,然後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乃至於證得證果的力量越大,這樣的話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我們的機會是越多。所以反覆推敲思惟,空下來這麼多力量,不是讓我們玩的呀!你們要記住,這個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177頁,上面已經講到我們死的時候的狀態,死的時候的狀態說善心是什麼樣,不善心是什麼樣,那麼今天講「無記心死」。
【◎ 無記心死者,】
這個關於善、惡、無記三樣東西要說一下。「無記」就是它沒辦法分辨—「記」就是說明—沒辦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惡的。那麼這個裡面有兩種:一種叫「有覆無記」,一個叫「無覆無記」。那麼通常所謂有覆、無覆的差別在什麼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說:我們隨便坐、站、走,你心裡面這個無所謂,這是不但無記,本身的的確確也沒有染污在裡面。那麼這個「有覆」是什麼呢?就是說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轉的,但是並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就是說:欸,這個東西是我的,或者你隨便起關於這一類,這個念頭本身分不出善惡來,分不出善惡來,但是呢由於這個我相,我就是雜染的根本,細的我們下面去再說。那麼現在這個地方講無記的話,那是沒有強烈的善惡這一種。
【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他臨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並沒有緣那個善念以及惡念,惡念就是不善的,這兩者都並沒有現起。自己既沒有念—心裡想,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也沒有別人讓他憶念。這個情況我們眼前也可以體會一下,就是我們一般狀態,我們這種心情也就是這樣,既自己沒有強烈的善惡這種心情,然後呢也沒有外面的外境引動我們,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狀態。那麼不過呢平常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什麼特別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裡面很平靜。臨終的時候這個人往往說一生哪,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無始以來他一直有一個特別的東西—我、我所,這種習性。當他臨終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這個「我」要失去的時候,這種內心的恐懼,他就會對這個東西就很執著,於是就引發起來了。這是所以為什麼你平常的時候把這種事情看得越開,那麼到臨終的時候心情越寧靜,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習慣等等都是這樣而來。那麼繼續下去: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那個時候既沒有善引他樂,然後呢不善的苦,這一種。那麼還有一個呢,像我們曉得,所以前面說的善心跟不善心,這粗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這個都是都不現起的。下面繼續說:
【善心死者,是於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住無記心。】
前面說的「善心死」,那個粗想現行的時候;它慢慢地這個想,慢慢地越細越細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的念頭分辨不出來了,這樣。所以「細想現行」,換句話,粗想慢慢地消失的時候,那個時候善心也就沒有了,都住在無記心當中。
【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那個時候他在細心當中,所有的這種粗的行相都不見了,善的也是如此,惡的也是如此。所以,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到最後要臨……真正要這個神識走的時候,那個是細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善、惡什麼等等,一樣都沒有了,一樣都沒有了。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這個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論》上面說:這個「行相明了」的時候是粗的時候、粗的時候;當最後斷氣的時候那個死心的時候,那個善、不善那個心相都不再現起了,不再現起了。它不會再會隨順這個善、惡這種心情,都是這種狀態,所以這個是死的時候。那麼心理狀態,這個我們要分別。所以這個地方所謂的「無記心死」,是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呢就是你沒有—粗想的時候都沒有善、惡,這樣的無記,這樣的一種狀態。還有呢,不管是你善、惡、無記三者哪一種,當那個粗想最後慢慢地消失,細想的時候都是在、都是在無記當中,都在無記當中。那麼決定到下一生,這個關鍵就是在粗想的時候,不在細想的時候,細想的時候那已經不能轉變了,那個一定到那地方去的。
平常的時候這一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領會一下。譬如說我們要睡覺了,當你如果睡覺的時候,在這個睡覺之前,平常我們一般的話,當然都是散亂心當中,你就是跟著那個散亂,你就這樣睡了。睡了以後,所以這個睡夢當中,繼續地把沒有睡的之前那個散亂,繼續地下去,這個現行,所以你睡當中這個業,還是跟前面的相應的。假定你在睡覺之前,你就能夠把那個善心提起來,善念提起來,不管你是緣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
那麼當然平常要一般人來說,喔唷,你念了以後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時候你不要怕,到那時候會告訴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儘管你念,念到後來,慢慢地、慢慢地那個心哪,你也不要去想得要去睡覺不睡覺這件事情,想得睡覺不睡覺的話,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這麼念的話,到後來這個念的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到那時候你慢慢地就睡,也是睡著,一樣地睡而且睡得很穩。到那時睡完了以後,那個時候的細想行的時候,那個眼前的那個粗想一直繼續。所以那個時候的一個晚上,你一直在增長那個功德當中,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前面告訴我們四種資糧當中,就是睡眠的時候是怎麼的,喏,在這個地方我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詳細地到後面還要講。所以它真正每一個地方修行,都有它特別的訣竅,以及最主要的實質上的狀態,非常清楚,這裡我順便一提。
平常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如此。當你平常如果習慣了以後,到臨終的時候就這個樣。所以平常的時候,前一剎那跟後一剎那,今天跟明天,到臨終的時候這一世到下一世。實際上呢,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量的不同,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們說,嗯,賺錢,現在賺的法財,你是一塊一塊地積起來,變成功,積成功幾萬幾萬,幾千萬幾千萬、幾億,都是這樣地這麼一點一點積累。所以我們第一點重要的認識那個質是什麼,然後在這個質上面去增加這個量。
【◎ 第三從何攝煖者。】
那麼最後呢,就是當我們命終的時候,命終的時候,有這個所謂煖跟識,到最後從哪裡捨。這個地方不是講捨,講「攝」就是說:那個識最後慢慢、慢慢地收攝到什麼地方,然後這個煖跟著也到什麼地方,最後那個煖,最後在這個地方的話,就是這個識心最後離開的地方。
【造不善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惡業的人,這個識捨的時候,從上分先捨,然後呢慢慢地當他識捨的時候,那個地方識一捨了就不再攝持,不再攝持的時候,這個四大就分解了。然後呢它這個分解的時候,它還是有一個次第的哦!怎麼樣地從地大融入水大、火大、風大,這麼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們這裡先不去談它。但是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說,啊,就是這個樣,不,修行的時候,也有一個特別的一種方法以及指授。那麼普通人呢,他就這樣,那個識就捨那個,識捨的然後那個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造善業者,自下分捨,下分先冷,】
如果造了善業呢,它從下分捨起,然後呢到最後也到心的地方。最後那個識就到心的地方,然後離開身體的時候就從那裡。
【二者俱從心處識捨。】
最後捨識從心的地方捨的。這個地方同時也是什麼?
【識最初託精血之中,即為肉心,最後捨處即最初託。】
實際上這個識,最初來託生的時候在什麼地方呢?就這個地方。當在我們結生相續的時候,那這個父母的精血,跟這個新生命的這個中陰身結胎的那個地方,這個就是「名色」剛生起的時候。這名色剛生起的時候。最後一點的「心風」就安住在這個心識當中,它最後捨的時候也是這個。不過這個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平常我們也感受不到。來的時候這個最初來,走的時候這個最後走。
【如是先從上身攝煖至心,或從下分收煖至心。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那麼這個就是說,這個識捨的地方,煖是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詳細的雖然沒有說明,其他的那最主要的我們了解,這個煖所攝處就是識所捨處,這個只要了解這一點。那麼,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