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進度:P240LL6說正趣大乘~ P243L1明顯宣說
音檔:[103B] 00:23~ [104A] 28:41
手抄:第十三冊 P229L3~P263LL3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20021
[主題:夭鬼假細禮 ]
[桌牌:子路聞過則喜]
【內容摘要】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四緣、四因、四力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辛一、未得令得
         辛二、已得守護不壞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癸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癸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癸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
                 癸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辛三、設壞還出之方便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內容】
壬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癸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一、第一黑法:欺誑親教及阿闍黎尊重福田者。
        二、第二黑法: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三、第三種黑法,因為瞋恚心說大乘有情惡名,包括惡稱、惡名、惡譽、惡讚。
  1. 第三種黑法中,如果對菩薩起毀訾心。
  2. 譭謗的對境:此處所說誹謗的對象,應該是發心的大乘有情。
  3. 譭謗的行為:因為瞋恚心說了他的壞話,
            1).      違犯標準:對方必須是能解你所說的內容,才算有犯。
            2).      容易違犯,過患極大,所以必須斷除。
            3).      只有毀謗菩薩,餘業不能令菩薩墮於惡趣。
            4).      遠離菩提: 瞋恚是菩提心的違品,會斷菩提心的根本,應當盡力將它滅除。
  1. 譭謗的對象,須是了義者
  2. 譭謗的差別(不同方式)
           1).      惡稱:譬如說〝你的性格粗暴惡劣〞,並沒有明說那類的過失。
          2).      惡名:譬如說〝你做了不淨行〞,這是辨別後,明說惡行的種類。
          3).      惡譽:譬如說〝你如何如何,做了不淨行〞,這是較前更為詳細地說明惡行。
          4).      惡讚:即在惡稱、惡名、惡譽任何一者之後,又說呵斥之語。
  1. 譭謗〝菩薩〞的過患
  2. 應防護〝瞋心〞,若有現起,則應勵力悔除
  3. 〝瞋心〞是斷菩提心的〝主要惡心〞
  4. 滅除〝瞋心〞,則慈悲心能無量增長
       四、第四種黑法,是對他人行諂誑,就是不正直,是非增上心。
  1. 諂誑的對境:對其他任何一位有情。
  2. 諂誑的行為:做了諂誑的事。
           1).      照釋論中說,增上心是自性意樂,就是無諂誑的正直心。諂誑的意思,是譬如說對於秤、斗,行矯詐等事。
           2).      集論中說,諂和誑,都是因為貪著利養而起的,屬於貪、癡各一分。
            3).      誑,是本無此功德,而詐現有此功德;諂,是矯飾隱瞞自己真實的過惡。什麼是矯隱呢?對於自己的過錯,想辦法隱瞞使它不顯露出來,就是矯隱。
  1. 增上心的定義:《迦葉問品釋論》中說,是不夾雜諂誑的清淨正直心。
  2. 諂誑的定義:即在秤斗上,偷斤減兩等矯詐行為,類似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偷斤減兩、以少報多」等之行為。
  3. 諂和誑,皆因貪而起,皆含有貪與癡的成分
           1).      誑:本無功德,而欺騙說有功德。
          2).      諂:矯飾隱瞞自己實有的過失與惡行。
          3).      矯隱:掩飾對於自己的過失與惡行,想辦法使其不顯露出來。
    癸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一、第一白法:為〝不欺誑〞,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可對治第一黑法。
  1. 不欺誑的對象:隨一有情
  2. 不欺誑的行為:對於任何有情,大從關係到生命因緣,小到乃至開個玩笑,都要斷除明知而故說妄語。
      二、第二白法:為〝不諂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諂曲,可對治第四黑法。
  1. 不諂誑的對象:指任何一位有情。
  2. 不諂誑的行為:對一切有情,不用諂誑的方法,也不說諂誑語,安住在增上心中,也就是內心正直而住。
      三、第三白法:為〝讚揚功德〞,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
  1. 讚揚功德的對象:指一切已發〝願菩提心〞的菩薩。
  2. 讚揚功德的行為:對任何一位已發〝願菩提心〞的菩薩起佛想,在四處宣揚此菩薩的真實功德。
  3. 〝瞋心〞能減損善業
  4. 應對所有眾生起佛想
  5. 適時讚揚菩薩功德,能對治第三黑法
     四、第四白法:為〝令受大乘〞,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
  1. 令受大乘的對象:自己該度化成熟的一切有情。
  2. 令受大乘的行為:要使所要成熟的有情不作意二乘,並且令他有情能夠受取正等菩提。
  3. 此第四白法,能對治第二黑法,即斷「於他無悔令生追悔」。
   癸三、結示:
       一、為什麼第四白法能斷第二黑法?只要不失菩提心,則不犯四黑法
       二、如何能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
  1. 不論何時、何地,皆應引導有情進入大乘
  2. 若具四法,則不失菩提心
  3. 不論做何事,皆應以菩提心為前導
       三、若一切種修菩提心,餘生中亦不捨此心寶。

【聽帶與研討】

Q:我們到一個新公司或新單位或出國到新國度,在這新環境裡,會做什麼樣的反應?
~男雄:我想大家應該都蠻有經驗,第一一定是先閉嘴。接著觀察,一定要自己看,或許聽別人講比較快,但講的是真話還假話,所以要聽懂得人講的話,老闆可能真話,也有可能是假話,所以閉嘴聽話。當然,也不能看太久,到新單位要貢獻,當一兩月,要有自己想法,盡量讓人覺得是有幫助,就比較容易順利很成功。
~宏仁:第一個我沒有經驗,但是看到的是這樣,通常會跟前公司比,說前公司怎樣怎樣,好像是我們老人,業的關係,是我們造成。對於出國,很都人喜歡跟家鄉比,跟國家比,看到會說這我們那也有,會跟原來的經驗或識知比,這是我看到的行相。
~麗明:我們一般比較常看到宏仁講的行相,男雄應該是歷練多個單位,磨鍊出來的必戰手冊,真的很不簡單,這兒師父有講一個公案,我們來聽聽師父讚歎什麼
【《寂靜決定神變經》說,唯除譭謗諸菩薩外,餘業不能令諸菩薩墮於惡趣。】
師父說:說到這裡,我最近遇見這麼一件事情,哎呀,我聽見了非常讚歎。這個泰國派來的,是一個非常精采的,一共三個人,一共三個人。那麼他對這個泰國的這個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灣來。我直接沒碰見他,我有一個同修碰見他了,他說他遇見一個這個泰國的出家人,一談之下,啊!他對他非常佩服。那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中國話說得很通。他來了以後,嘿,妙咧!他就穿我們中國的衣服,中國的僧服。他來的之前,他們那個上座就跟他說,這個中國就是這樣,你到他那地方就是這樣。一點都沒差,他這個叫作什麼?隨方毘尼。他絕對不會說,啊!那個泰國的戒來得高明!他跑到這個地方,他不,就這樣。然後他就談起了教法的時候,他就這麼說:「論這個……」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說論現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話,他覺得泰國是比較來得認真一點。這個話就這麼平直,但是內容確確實實,就算聽了以後,我們也不會覺得刺耳。然後他就說:論這個教理的完整的話,現在在西藏──藏密。然後呢中國的特質是什麼?對於禪,真正見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話,也是獨一善巧。
~麗明:師父在前面講說非常讚歎,請問師父在讚歎什麼?
~宏仁:他為宣揚教法,必須做很多前行,確定他講的話,我們這邊人聽的進去,他就會換上我們這邊的僧服,入境隨俗,講話時泰國怎樣,內地怎樣,藏地怎麼,他沒有說什麼,都是比較正面,他可能觀察到不同的特性,所以讚歎入境隨俗,也不以他東西為最尊,不會說我的東西很厲害那種感覺,讓人家聽的進去。
師父說:我聽了真讚歎哪!你看,就算他們……我們平常總覺得:啊,他好像條件很不夠啊,實際上啊……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處處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樣!學啊,我們還沒有學通之前,隨便亂開口,隨便從行相上面就加以批評,那真是一個絕大的錯誤,絕大的錯誤!我們這地方呢隨便談一下,隨便地談一下。我為什麼這地方引證這一點呢?就是我們真正的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是那個外表的的確確的,一看,看見了以後,然後根據我們的個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們的無明所使,就任意輕加是非,不知不覺當中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禍害。下面我們繼續看經。
~麗明:我們一般到新環境,常會有一個問題,我們通常隨便看別人的樣子,然後去學他,還沒學通,就從行相上加以批評,師父說這是絶大的錯誤。我們真正內涵不大容易學到,但在外表上跟人互動,然後根據個人喜好去批評,不知不覺當中帶給自己無窮的禍害。
Q:這件事有這麼嚴重嗎?為什麼師父這邊會提到不知不覺帶給我們無窮禍害?
~麗鳳:老闆找我去那家公司,希望幫忙調整一些流程,剛進去做的時候,我多去看多去問,我也知道每個人來自不同公司,所以我去問有沒有覺得公司有什麼流程可以改,可以改變的,收集各家公司方式之後,一直到三個月,我才跟總經理講說,我看到的,我建議的,談了三個小時後,總經理點頭同意,做這樣的改變。那一套系統,流程運作一直到我離職都是用那一套,後面也應該連續運用。整個過程,我真的覺得從觀察做起。
~麗明:其實從順世間法來講,如果一開始就做一些批評,第一個你會完全聽不到真實的東西,第二個你沒有了解內涵,你怎麼知道批評的東西是對還是錯。但是在佛法裡,其實還有一個點特殊的點,就是為什麼師父提到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禍害。接著聽一下why?
【然於何處有菩薩住,非所能知,於一切有情起大師想,修清淨相稱揚讚歎。】
師父說但是究竟哪一個是菩薩?那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他心裡怎麼想、他心裡發些什麼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道。所以啊,應該像《迦葉問經》,就是《大寶積經》上說的,
 
師父說:這樣,所以應該學這《大寶積經》上面迦葉尊者所說的:啊!從此以後,他對任何一個人哪,起佛想。那麼儘量地修清淨相,就是看見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值得稱揚讚歎、清淨的,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就算他不是菩薩,你能夠修清淨相稱揚讚歎,結果好處是你的,不是他的;反過來,就算他不是菩薩,你呀批評他,對不起,對他沒有什麼用場,真正的過失還是你的,還是你的。這點哪,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們講講道理,空口說說白話,那反正本來就是這樣無所謂,弄完了以後下地獄就下地獄了;現在我們真正想認真學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個道理,處處地方你要了解:嗯,怎麼樣把這個道理運用在身心上面,淨自己的過失,增自己的功德,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麗明:前面講批評這件事情,會對我們造成很嚴重,無窮的禍害,其實是因為在第三黑法裡面,如果對菩薩起嗔恚心,或是毀謗,業是非常重,所以為什麼我們到一個新環境,不知道對方是不是菩薩,你周遭所有的有情,他是怎麼樣,所以不去批評他,因為批評菩薩惡業很重。我們要怎麼做,把每一個人當作佛想。所以要想對我是有關係的,不在於我批評他,而是我做了這件事情,對我來講好處是我的,所以這樣想我還有批評嗎?
師父說:所以我特別常常強調,當你看見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時候,你會感覺得:嗯,這麼不好。那個時候千萬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內心。個時候你就發現,你看見外面在說他是非的時候,那時候內心的煩惱相,這個我們第一應該了解的。不要說上士,連它共中士剛開始第一步我們都不認識。或者退一步說,就是要學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幹什麼─淨除煩惱。現在那個煩惱相已經現起來了你都不認識它,你談什麼修行,這一點我們千萬要注意!但這個地方並不是說「喔,他們都是對的。」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那麼詳細一點說:就是當外面的情況,一個境相現起的時候,你那時候感覺得他對或者不對,說現在我們特別說不對啦,因為這個時候會引起我們對他批評,然後不滿意或者什麼,那個時候內心上面哪,的的確確,我們要曉得這是煩惱相。
~麗明:這是師父給我們的下手處,我們平常在生活上怎麼學習,當碰到境界,一定會碰到不理想的時候,師父說這個時候就開始要自我反省,反省什麼?反省我看到這件事情會生不喜歡然後想批評人家,要觀察到這就是起煩惱了,要知道是煩惱相現起,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認識,這是我的煩惱,現起時要思考我的煩惱,我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喻】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Q. 想想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這樣的經驗?為什麼會被騙成功?比如說,75折不買,第二件半價卻買兩件。
~琇雯:我們這組討論到買東西,比如高麗菜一顆三十元,四顆一百,貪便宜就買四顆,可能吃了兩顆,其他兩顆就壞掉,又如咖啡第二杯半價,買回來,可是不可能一次喝兩杯,還是要送人,還不是花了兩杯的錢,還有賣埸也會遇到買一送一,其實想一下,通常都會提高原價。其實這些都是商人行銷手法,發現消費者會覺得這樣划算,但我們往往不會想到這麼多,現實生活很容易這樣。
~麗鳳:我最佩服雪惠,她是真的即使這東西沒特價,有需求就只買那一個,並不會因為東西便宜而多買。小萍跟我狀況比較接近,常為了朋友招團的感覺。
~小萍:我其實沒有東西送不完,我都跟同事講,像昨天幫他們訂櫻桃,問一下,訂了二十箱,很多人就跟我講二十箱怎麼送,其實不會送不完,要看你捨不捨得送。像星巴克好友日,買一送一,不是告訴你好朋,就是要你一杯分享別人,這是沒有辦法寄杯,可是7-11 或全家,可以寄杯,我業務上習慣約客戶在那,所以我超愛寄杯,覺得很划算,雖然一次一筆錢,就是預儲值的概念,所以我超愛用儲值的,像用頭髮一次就儲值五萬,因為這樣才可打八折,其實是可與朋友共用,用了後再給我錢,這樣比較便宜。
~素珍:朝三暮四,文字雖然不同,其實內涵是一樣,也就是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譬如說這件事你很想要這樣做,對自己才有利,不會直接說,就故意轉彎抺角說了半,讓他最後在你暗示當中,走上你所說希望的這件事情上來,我們好像常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是不是心裡有一個想法,所以就像一個是貪,一個是癡,兩樣東西都在這裡頭。

 

★讚頌:文殊讚雲海 詞:宗喀巴大師 曲/恭誦:真如

長夜所修大悲水 熄滅貪著自樂心火聚
如實觀見甚深性 遍斷分別執著戲論網
荷利他擔無厭倦 所作觀視為立眾生故
於此本尊天中天 以信樂風吹拂讚語花

 

★善行小點滴

~靜怡:我們這組有在支持桌長做魚苗放生行政組,桌長很鼓勵我們參加放流的前行,也有參加,可以意樂提升,他以一擋十,大家也都很讚嘆他,第一次當就很像,這不太像想想中,隨便招義工就可以做,還滿多細節要注意。
~男雄:我最近在做一件事,大概三個禮拜了,上上週有說要跨出一步,就看生活上有什麼可以做,我們那個社區還蠻有趣的,埋藏已久的問題,主動跟管委說可以幫忙,檢視要如何修繕及COST,到施工合約重點的工作,大約再過二個禮拜就會結束,希望就可以正常運作,整個過程還蠻快樂。

 

★行政事項

  1. 1. 2020/2/22(六) 全班一起去參加放生法會做義工+2/22, 2/23 佛陀紀念館班遊
  2. 2020朝禮法會
鳳山寺場 (初二/初三)1/26(日)/1/27(一)上午8:35~13:35;
宗仰大樓場(初四)1/28(二)上午8:35~14:35
3.提升營:2/8(六)~2/9(日)兩天上課內容相同,擇一天參加。2/9(日)場可帶福友。

 

★Homework 2020.01/18上課進度

    1‧ 廣論:P243L02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 P245L06是為願心不共學處
        音檔:[104A] 28:41~ [105A] 11:06
        手抄:第十三冊 P263LL2~第十四冊P8LL3
        連結:http://www.mylamrim.org/?p=20024
《廣論》:19 組 P243L02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P244L04 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第三犯已還出道理者。多作是說,犯四黑法及心捨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棄捨發心共為六種。若越一時則捨願心,若一時內而起追悔,僅是衰損因。若犯六次發心及學二資糧,亦唯衰損之因。若已失者應以儀軌重受願心,若唯衰損因者則不須重受,悔除即可。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捨發心者,即彼無間棄捨,無待一時,故一切種畢竟非理。四黑法者,非是現法失發心因,是於他生令所發心不現起因,故於現法而正遮止。《道炬論》云﹕「此為餘生憶念故,如說學處應盡護。」言如說者,謂如迦葉問品所說也,即此經意亦是如此。四白法時顯然說云﹕「迦葉,若諸菩薩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無間,菩提之心即能現起,乃至菩提中無忘失。」四黑法時,雖無現後明文,故亦當知是約後世,然於現法若行黑法,則所發心勢力微弱。若非爾者,則具菩提心律儀者,為戲笑故,略說妄語,於有情所略起諂誑,瞋恚菩薩略說惡名,於他善根略令生悔,自無追悔,過一時竟,皆當棄捨菩薩律儀。以由此等棄捨願心,若捨願心即捨律儀,《菩薩地》中及《集學論》俱宣說故。若許爾者,亦應立彼為根本罪,然任何中悉無立者,不應理故。又算時者,當是依於鄔波離請問經,然彼全非經義,我於戒品釋中,已廣決擇,故此不說。心捨有情者,若緣總有情,謂我不能作此許有情之事,心棄捨者即捨願心,極為明顯。若緣別有情,謂我終不作此義利,若起是心,如壞一分即壞整聚,便壞為利一切有情所發之心。若不爾者,則棄二三四等多有情已,為餘有情而發心者,亦當能發圓滿菩提之心。】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2.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網站 http://www.mylamrim.org>
新竹企業廣論班  http://www.mylamrim.org/
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mylamrim
Email:au101112@gmail.com
LINE群組:新竹企業班    skype: lrautumn2014
*****’`認`’**`真`’**’`學`’**’`廣`’**’`論`’***
*****’`歡`’**’`喜`’**’`學`’**’`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