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拉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bfcmavRCM

讚頌有的很輕快,有的很雄壯…想想看有沒有哪一首讚頌是自已最喜歡的呢? 想起之前去鳳山寺參訪,現在聽到拉章就會想到鳳山寺,參加過許多的學習和活動之後,會更能用法應用在生活上,慢慢建立自已心中的拉章。

【科判】 廣論進度:P84L5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 P85L11餘處亦當了知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裡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辛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壬二、修習勝利

            壬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修念死理

                                                     辛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於遣此中邪執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內容收攝】

一、「修念死理」第三根本: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其中有三個因相:

  1. 親友無益:雖極大憐愛,無一人是可隨去。
  2. 珍寶無益:所悅意寶聚,無塵許可得持往。
  3. 骨肉無益: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

–第三個決斷:死時決定棄捨現法一切,法是唯一的依怙,故應修妙行。

總結修念死無常:
1.   從思惟暇滿義大難得, 卻很容易就失去了, 所以必須要修念死無常
2.   如果不為增上生及決定勝而勤修善法, 只求現世安樂, 其實許多動物的這個能力比我們還強
3.   若沒有好好的把握, 現在雖然是在難得的善趣中, 但就好像沒有得到一樣
4.   就像迦瑪巴祖師, 有人跟他求法, 他說無常法, 請他說其他的法, 還是說無常法, 因為無常法沒有修好, 要修其他的法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可見修念死無常是多麼的重要
5.   如果我們有能力, 就好好的一步一步照著前面說的修下去;如果能力不夠, 一時做不到, 就用三根本, 九因相的道理運用在身邊所有的事物上去思惟觀察
6.   念死無常要修多久呢? 宗大師給我們一個標準, 在還沒生起厭離心以前, 就一定要不斷地不斷地修念死無常。

  【喻:背包理論】

如果你有一個背包,你想放進什麼東西? 然後你揹起背包走路,想像背包的肩帶勒住你臂膀的感覺, 假設現在背包要燒掉了,你只能從背包裡搶救一樣東西,你會拿出什麼? 一個很值得思考卻可能從來沒被認真看待的議題,好像總是習慣或貪婪地想要擁有更多的東西,所以你將它們都攬在身上,不願意放下任何一樣,所以,漸漸地,你的腳步越來越緩慢,你肩上的重越來越難以負擔?

Q:覺得自已什麼東西是非必要的,可是卻又一直帶著?

~素琴:學生時期就有帶瑞士刀的習慣,隨時為危機準備,其實頭腦很重要所以慢慢地帶出去的次數也減少了,重點在能解決問題的頭腦才是比較重要。 ~安哲、美慧:安哲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書,而我最喜歡的就是衣服還有衣櫃、鞋櫃,因為每個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不一樣。

【聽帶與討論】

【◎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

我們在這地方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忙的是什麼?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無非都是為忙眼前的快樂。唉呀,這個吃啊、穿啊、住啊,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啊,人情世故啊,這不曉得害了多少人!

  【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

我們現在,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為什麼啊?唉!這個就是說,就算你想放下了,但是心裡面常常就是會有一種力量叫你放不下,叫你放不下。為什麼?這個我,為了這個「我」,你種種的方式,要去莊嚴它。總覺得:唉呀,這個怎麼可以呀?平常我們常常說:「這個面子上面不好看。」的的確確地,平常我們說虛榮心—這不要輕易地說這個說別人,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真正地為這個世間所困死的,也是這個東西。

Q:人情事故 / 面子,該如何拿捏?取捨的標準在哪裡?

~雅如:其實心裡的初心、意樂才是最重要,標準應該用出發點是善的來判斷。

~友濤:學習佛法,應該要知道自已的所求和自已的責任所在,積極地過生活才是!

我們都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都要靠暇滿人身,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曉得世間不管是恭敬也好、名聲也好、利養也好,所有眼前世間的一切並沒有真實的內涵。應該是要以正知見作為我們取捨的標準;但我們卻往往忙於眼前的快樂,或是常常心裡覺得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因為我們平常忙的是為了這個表象的我。

所以一再說明我們要了解,人家造那個大廟、說大話,那是大菩薩的事情,我們現在還沒到那個境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他們,要大大地讚歎、讚美。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自己心裡衡量一下,說:你是不是已經生起了非常嚴重的厭離心;然後呢由這個厭離心,然後呢發展成大菩提心;然後明明曉得苦,不計較一切地幫助別人?如果你生不起來,不要管別人,趕快把自己努力先扭過來了以後再說。所以真正修行的人,確確實實地「不見他人過」,只把握住如理的正法,精勤如救頭燃地念念不懈,自己如理地深入。而這個下腳的第一步—暇滿人身的難得,無常的迅速。

如果知道修行的基礎就是發大菩提心,不計較一切的幫助別人—下手處是透過念死,努力利用暇滿人身,能夠照著道次第去觀察思惟,策勵自已依著正知見去抉擇善惡,而且生起真實的厭離心,努力把自己”為我的習氣”扭轉過來。

念死無常的重要性如性法師

【善行小點滴】

~惠琴:年初參加朝禮法會時有很多的攤位,參加園遊會的活動之後得到了許多的小卡,想到帶回來給組內的同學,心裡很歡喜。

~偉森:感謝所有參加淨街活動的善友,在這裡學法之後,應該要有實踐的概念,我就開始少用塑膠袋,繼續響應這活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