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廣論原文】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抉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榖,皆唯是此,等同無異。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鮮。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若謂聞思所抉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各無關餘事。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白話消文】

有些人未能認知經論等種種教典是修習的教授,作這種言論說,真正修行的時候,不應該對所緣境不斷地觀察,只應該修定,令心定止於一處,如果以觀察慧不斷地觀察思擇,那是聞、思階段所應做的。此外,(緣)種種分別(境)就是有相執,亦即是執著於種種有差別之事相。將成為成就正等覺的障礙,這是沒有通達修行扼要,非常錯繆的說法。《莊嚴經論》說,這佛法修行之次第要先從聽聞開始,再根據所聞義理如理作意,然後串習正確的思慧決定義,那麼真實義與境界智慧便能生起。這段論典的意思是說,從思所成慧如理作意,再從所聞諸義修所成慧,如此便能生起真實義的現觀。所以,應該修習的次第,是要先依從善知識聽聞,這樣透過他人而生起堅定信解。其次是自己要依據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聽聞的種種法義,經由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決定信解,像這樣透過聽聞與思惟得到決定信解,自然而然地淨除疑惑,並且經常不斷地憶念,這樣就叫作修。所以,不論是數數觀察而修,或是不觀察住止而修,這兩種修習法要都是必要的,因為經由聞思所獲得的決定信解,現法中就可證得不觀察而思擇的止修,和以觀察慧而思擇的觀修。因此,如果認為一切修習都是止修的話,就好比是拿麥子說所有的穀類就只有這一種,沒有差別。又譬如,聞所成慧在於先聞,思所成慧在於先思,所以,修所成慧也應該先修,因為修慧是由於修

而獲得的。這樣說來,那麼修所成慧現起前所修的,便是修習思所成慧獲得的決定信解。所以說,修慧是從思慧生起的。因此,如果聽聞有多少,就相對生起多少聞所成慧;有多少聞所成慧就相對生起多少思惟。由於思惟多的緣故,那麼思所成慧自然也不少。如果思所成慧多,就有相對多的修行,由於修行多的緣故,就會滅除眾多的過失。這就是引生功德的道理。種種經論都說,就修習來說,聽聞與思惟是最重要的,如果說聽聞與思惟所獲得的決定信解,目的不是為了修習,而只是(為了)廣泛開拓種種的表面知識。如果在真正修習的時候,卻另外修習與聞思所得決定信解完全沒有相關的內容,那就好像跑馬前帶馬匹熟悉場地,到了真正要跑馬的時候,卻跑向了別的場地一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和真正做的,根本毫無關係可言,這樣就完全違背了諸經論中,所有已經建立的聞思修生起次第的道理。這麼一來,「趣無錯道,不須多聞」的錯誤理論,不就變成正理了嗎?

【聽帶】

【◎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啊!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太多人沒有了解真實修行的內容。啊!覺得修行了,不知不覺當中,在錯誤當中,這是最可惜,最大的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把它破除拿掉它,拿掉它!我們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鬆鬆地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得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

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又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這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它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地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地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
【◎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整理】師父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正知見的話一定墮落,因為不想墮落所以我們要求得正知見,正知見從「思所成慧」而來,要得到思所成慧必先從他聞得到「聞慧」,再由自力如理思惟而得「思慧」。綜合上述所說思所成慧(正知見的來源)的基礎為聽聞,唯有大量的聽聞才會生起很多的思慧,思慧多正知見就多,正知見多墮落的機會就會變低很多。

【同行善友分享】

  1. 凱勛:高中開始就有接觸佛法,學習廣論後,對自己的心較能察覺,若心中有不好意樂會趕快改過來.學習廣論後,驚訝於廣輪可以這麼有系統,有脈絡的講述佛法,覺得很受用.
  2. 芬芳:以前覺得佛法很遙遠, 佛法就是吃素,出家,和尚的代言,學習廣論後,發現佛法是體現在生活中,以前是觀別人過,現在是要內自省.也將佛法學習用到生活中,改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