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廣論進度:P41L8 略說修習軌理 ~ P42L6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廣論原文】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慾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消文】

把修行的綱要簡單說明。第一個,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見解,要拿掉。正明修法分成兩樣:正確修的時候怎麼辦?在沒有修的時候如何?正修的時候分成三部分:① 做的時候前面要有什麼準備,② 正式做的時候如何做法,③ 做完了以後,應該怎麼樣來回向。現在正修的加行是怎麼樣的:這個有六個。是金洲大師傳記所傳有圓滿傳承。就是淨地跟奉聖,把佛的壇場弄得非常乾淨,然後把佛像安布起來(「身語意像」,「身」像就是或者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語」就是經典;「意」就是教授,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供在這個地方),陳設無諂的供品並莊嚴陳設。其次由《聲聞地》中提到要淨除心中的昏沉蓋時必須來回走動,此外在淨除心中的貪慾等蓋時,應於床坐或小座凳等上結跏趺坐。所以在舒適的坐墊上;應當挺直上身結跏趺坐或辦跏趺坐亦可。以如此儀態端坐之後必須使皈依發心與自心相續結合。 觀想前面的虛空當中,有「廣大行派」及「深見派」的傳承上師們,另外還有無量諸佛、聖位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其後如果缺乏能使心續升起證道的順緣以及消除違緣的障礙這兩種俱有緣,你拼命地努力觀了半天怎麼弄也弄不起來證道那個果,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所以必須以攝集積資淨障要竅的七支供養來淨治身心相續

禮敬支第一支,分成三門總禮跟三門別禮;總禮的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所禮的對象,不是單單緣想某一方世界和某一方的佛,而是三世的、是十方的、一切的諸佛。以清淨的身、口、意三們恭敬頂禮而不是隨外境的隨他轉,別人也拜,你也跟著拜,或是隨煩惱轉,都是不相應。智軍阿舍黎在釋論中提到 拜一個佛的功德,就這麼多!何況是緣著這麼多尊佛禮拜

【喻】

心….在哪裡
第一段:影片中的主角在扮演「死人」的當下,正好有電話進來,他的情緒受到影響而發怒,使得主角沒法專心扮演好他的角色
第二段: 影片中的主角在燙衣服,電話也不斷進來讓他無法專心,因而誤把熨斗當成電話造成雙頰燙傷.
Q1:主角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Q2.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凱勛:覺得影片中的主角不夠專心,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方說平常消費時會習慣性的拿出皮包內固定位置的卡片,有次也是習慣的拿出常用的卡片消費,但店員刷了幾次發現不能用,仔細看才發現是悠遊卡而非信用卡

紹奎:兒子考駕照前需要練習騎車,自己坐在後面常常因為自己騎車的習慣關係,看到別人跟自己騎車的方式不一樣時內心會出現OS外,也會感到渾身不舒服.

【聽帶】

【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這個錯誤的一定要拿掉,這個非常重要,那個錯誤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們現在燒飯也是一樣,燒菜也是一樣,你泥巴、毒藥,你不拿掉去燒的話,對不起!這個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太多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梗在那個地方,弄了個半天,哎呀!不得進步。真的說起來,不得進步是大幸,實際上你進步了—墮落,因為是錯的嘛!就像剛才說的那個比喻當中,你那個菜,農藥沒拿掉,泥巴沒拿掉,不燒擺在那裡還好,燒好了吃下去的話,不死也得大病一場。所以他下面這個破除邪執非常重要的!

【整理】通常我們在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會按照自己設定的模式走,如果是正確的還好,萬一是錯誤的輕者只是白花功夫,重者產生嚴重的後果,所以一開始學習先知道怎麼學外,還要把心中錯誤的知見拿掉,走一條穩當的直路

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個叫入耳出口之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曷以美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真正地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

【整理】生活中常常聽到或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不假思索地回應或反應,這樣的狀態是沒有跟我們的身心和合,也就是說對我們身心是沒有好處的。聽到、看到了之後,應該要把它們先往心裡面送,經過思惟觀察了之後才,這樣才能對我們產生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