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秋230 週四班   2018.05.24 第81堂課程內容與總結

【海報】越看越順眼
【桌牌】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

 

  1. 讚頌//【又見你的容顏】

真如 詞曲

輪迴無邊的長夜

生生死死別離多少回

無數的過客中 有一顆永恆的心

印在腦海裡 令我不停地追尋

掀開記憶的紗簾 串起宿緣的珠鬘

善繪的祈願筆 隨我們心業相牽

畫出歡聚的畫卷

失散的我 在夢裡問著那人在何方

遇見了你 一切迷惘頓時平息

靜靜地凝望著你

在你眼裡也找回我迷失的自己

當我又見你的容顏

聆聽你法語涓涓 妙法正理的甘霖

潤進我乾枯的心靈

當我又見你的容顏

沐浴在你萬頃的悲泉

多少劫來的塵勞 就此洗淨光潔

我要像天際的雄鷹

注視著無涯的遠方

在歲月的長河中 一刻不停地飛翔

暴雨旋風濃霧

打不住勇猛前行的心

我追著心中的日輪

到一個沒有黑夜的地方

就是你心上 就是你心上

 

~在廣論班所接觸的一切,以及自身感覺的改變,都是師長的功德展現。

~除了意念師長功德,也發願想和師長一樣,追隨師長學弘宗大師清淨圓滿教法。

 

~我們上了超過八十堂課,研讀<廣論>這本經典,不曉得大家是否覺得這是一件幸福、幸運的事情?「經典」對於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福氣,每個禮拜來研討這本代表全然智慧的經典!

 

真如老師說:

「如果沒有師父的步步引導,我們如何在這樣煩亂、繁忙的一生中,能有這樣的時間來讀經典哪!什麼是經典呀?經歷了世世代代的更替、永遠閃耀的人類智慧,就是那些智者的頂嚴留下來的叫經典啊!我們哪有時間會遇經典?而且有一位高僧一句一句講給你聽,還怕你心裡有反感,想各種辦法,就像一個慈母餵一個生病的小孩一樣,想各種辦法——哎!包個糖衣,然後怎麼樣給你吃點好吃的。

 

像我小時候是不願意吃藥的,我每一次吃藥都哭,絕對不吃藥!我爸就把藥放

在嘴裡,說:「你看啊!這是甜的哦!」然後我爸就先吃。所以我每次吃藥,我

爸爸都吃很多藥,然後我才能吃下一粒。我爸爸把那個藥含到嘴裡,我就去扒

我爸爸的嘴巴說:「你到底是放在舌頭底下,還是嚥進去了?」我一定要把我爸

爸的嘴翻遍了,發現藥確實是嚥進去了,然後我才會吃下一粒。所以那就是幼

稚的孩童啊!根本不了解父母的心啊——為了吃藥治病。佛菩薩就像父母一

樣,就是想要照顧我們的法身慧命,想盡辦法引領我們走無上菩提之路!這個

深恩啊!你我豈能忘懷呀!」(全球廣論II ; 講次0015)

 

~老師說,她絕對不吃藥,但是她的爸爸就要想盡辦法讓她吃。所以「我爸就先

吃。所以我每次吃藥,我爸爸都吃很多藥…然後我才會吃下一粒。」

~<廣論>其實是一本很艱深的書,可是我們現在不會特別覺得它是一本艱深的書,因為「有一位高僧一句一句講給你聽,還怕你心裡有反感,想各種辦法」這樣來教我們。

~大家想一下,這其實不是這麼容易的,光想到這一點,各位就可以很隨喜自己,因為我們自己其實還真的相當有福報。

 

  1. 喻//【吾愛吾師】

Q: 生命中有沒有遇過一心為你好,給你啟示與導航的人?

@嬋媛:從小受媽媽的影響很大,我媽媽交代我的事情,我都會做。在她身上得到一種信任感跟安全感。她都會說,當有困難的時候要說,她也沒辦法幫什麼,她會說,我幫妳去拜菩薩,我幫妳去拜佛。每次她講完這句話,我就覺得,嗯,什麼都沒問題了,因為我覺得心很安定。我媽雖然沒有唸什麼書,即使現在到這種年紀,很多事情還是要問過我媽媽。

@素珠: 我的小女兒有這個幸運碰到能影響她的老師。她從小學小提琴,小六的時候轉去跟一位東吳音樂的教授上課。這位老師是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而女兒不愛練琴,技術性拉不起來,他就引導她走音樂性的部分,把十八般武藝都交給她,甚至帶她去錄音室看他錄音,調音。其他的學生都沒碰到這種方式,只有她有。除了音樂以外,這個老師也影響她做人處事,帶給她一些社會歷練,影響她考高中大學。她現在一路走著老師的路,考到大學之後,未來想去日本學電影配樂。有些時候身為家長不一定能抓住小孩子的優勢,能夠這麼有幸能碰到這樣子的老師,是很幸福的。秀真說我女兒很幸運能私底下碰到這樣子的老師,而福智教育園區就能夠讓孩子有很明確的路可以去走。

@德芳: 能遇到好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小時候遇到一位很聽我爸爸話的老師,讓我去別班借粉筆,參加說故事比賽,慢慢地讓我比較有勇氣。所以有一個可以相信、依靠的人,聽他的話去做,還可以做得這麼好,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希望大家可以遇見這樣幸運的事。

@士能班長: 嬋媛舉的媽媽的例子很有意思,你今天會開始聽一個人的話,好像不是他跟你講什麼道理。就像嬋媛的媽媽說,「我已經幫你求佛菩薩了」,就會讓人有安全感,好像沒什麼道理,可是我們就是會聽他的。這件事情真的還滿值得思考的。為什麼對有些人,他講的話,或者他做的事情,我們就特別的信服,特別覺得它給我們很大的力量?這也就是我們<廣論>進度要探討的內涵。

 

3.廣論//

3.1【廣論進度】:P105L5由自誓受而皈依者~ P106LL1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3.2【手抄稿】第六冊:P168L9 ~ P194LL1

3.3【音檔】:[45B]19’27″ ~ [46B] 04’00″

 

3.4【科判】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

癸二、知差別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餘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癸一、攝分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3.5【廣論】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
~
真正受皈依,自己誓願要受。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
我們真實皈依的時候,一定自誓而受。說皈依佛是我們的老師,不再皈依其他的;那麼法呢,就是「依般涅槃法」為正修的法;僧是修行的助伴。這個是平常我們,像平常我們皈依的《毘奈耶》,就是《戒經》上面,說得很詳細。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
那麼,真正皈依,就是皈依這個了!不再言餘皈依了佛以後,不再皈依其他的任何,乃至於大自在天等;皈依法以後,不皈依其他的世間的什麼等等這個。

~因為了解「內」就是佛法,「外」就是外道。所以內道的大師是佛,外道的大師的話,就是外道那些人,以及他的教法,以及諸學法者。我們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差別,一個是殊勝的,一個是庸劣的,庸劣的、世俗的。因為我們了解了,所以這個三樣東西啊真正寶貝、真正可貴,才是我們的皈依之處,而不再擇其他的,跟他相違的,我們不再皈依這個了!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
~
說這個兩個,人跟法兩個有什麼不同呢?

【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呀?說這個老師,就人來說,佛是圓滿的,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有其他的所有的「大師」是,還是稱他為大師,但是跟他相違,跟他不一樣。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
我捨棄了所餘其他的一切的大師,一切的這所謂世間尊仰的人,而皈依世尊、皈依佛。為什麼呀?喏,只有佛是沒有一點過失的,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這個就是他的不同的地方。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
~
除了佛以外,所餘的剩下來所有的一切的外道,以及他外教,你如果說真正地善巧地思惟的話,那個時候我就會找到一個結論:一定只有皈依。皈依什麼?這個該皈依、應皈依、可皈依之處佛欸!其他的人所以不皈依,為什麼呀?「非徧智」,他不是徹底圓滿了解一切,解決一切的一切智者,那麼這種人,這種是外道。他外道這種宗旨,他那個宗旨就是教法,它是有過失的。有了這個過失,有這個過失,然後不圓滿;由於這不圓滿,染污;因為染污了,害了!所以「壞其心」。他心一被染污的話,就見不到正確圓滿的這個佛。

【教差別者,】
~
他們所說的教法呢?

【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
~
教法呢,是佛告訴我們的圓滿的教法,它這個是正確的道路,安樂穩健;因為這個道是這樣的,所以得到那個果,也是安樂之果,能夠息生死之流,把一切煩惱徹底地淨化,絕對沒有一點點錯誤。

【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
~
真正好樂解脫的,唯一的善巧微妙,這個法能夠清淨一切罪惡。外道所講的教法不一樣,跟它相違背,辦不到這一點,這個是兩者的差別。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
為什麼要找這個呀?為什麼要皈依世尊的教法?因為他有前面說的「由安樂道得安樂故」。所以對說法師所講的這個教法皈依,那麼照著這個,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解決問題。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
這個佛所講的:清淨的應趣,雜染的應遮,「趣」就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雜染,應該遮止不做的。那個如理相應的這一種應趣應遮,正是我們的世雄世尊所說的,其他的世間的所餘大師跟他相違,這個是兩者的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
世尊所說的教法,「純顯真如」,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錯地顯出真如,真如就是實相,正確無誤的。「彼」,彼就是外道,他們這個錯誤的,欺誑法。這個就是世尊跟其他外道教法的差別,除了這個以外,沒有什麼其他的,真正的差別就這裡。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
~
佛法完全是妙善的,其他的因為染污,所以是障礙的,那麼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他們那些東西因為染污的,是染污的輾轉地增上;這個佛呢是清淨的,是輾轉地超勝,兩者的差別就是這麼一點。

【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
那麼同樣的。當然佛、法如此,僧是依法而行的,所以差別也可明顯的得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
~
既然皈依了,皈依了應該做些什麼呀?最後說皈依已所學。「學」是有次第的,那個次第,分兩部分,

〈攝分〉中出,教授中出。 今初,】
~
〈攝分〉就是相宗所傳,無著、世親兩位大師,兩位菩薩,〈攝分〉就是相宗;那麼教授就是性宗,龍樹、聖天兩位所傳下來。

~第一個四聚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
正式修學佛法,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由於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那麼那時候我們了解,說這個善知識一切功德依處,一切功德都從這個上面來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當然要去親近,當然要去親近。

 

【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
為什麼要皈依佛?因為這佛是指示你這一條道路的這個大師,所謂大師的話,那是圓滿無誤的。那麼你跟著這一個去做,「隨順此之正行」,佛不一定眼前我們找得到,那麼找跟佛相應的,就是指示我們這一個圓滿道路的老師,這個就是善知識。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
~
這個是聽聞,那麼跟了善知識以後,然後「隨其所應」,就是換句話說跟我們相應的這個層次,如理如量、如其次第地來聽聞修學,佛說的、佛弟子所說的,若經若論等等,以及種種祖師的語錄,跟這個正法相應的種種。

【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
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照著這個道理這樣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在這個上面去思惟觀察。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靜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
~
「由歸依法」,因為你這樣地做的話,這個是真正皈依。於是呢「於教證法應當現證」,由教而證,教是告訴你怎麼做,懂得了怎麼做,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能夠證。現在這個就是「隨順行故」,如理地思惟,就隨順著這樣去做的;你能夠這樣地做的話,弄熟了你就可以去真正修行。

【法隨法行者,】
~
對了,這個法,你能夠跟它相應。

【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
經過了前面親近善如識,他正確完整地知道,你從這地方聽聞,如理思惟,然後呢修行,對了。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
皈依僧的話,說這個我們要修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伴。那麼共同的伴這個隨順行,我們應該了解怎麼去運用這個法,來產生共同和合與法相應的增上的功德。這個是我們大家要學的。

第二四聚中,】
~
也分四部分,第一個是

【諸根不掉者,」
~
「掉」是什麼?就是散亂,這個特別是跟貪相應的散亂。

【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深見過患,令意厭捨。】
~
我們這個六根對這個六境放散,然後這個心意就跟著去了;所以這個「於境掉動」,這個叫做掉。對於這一個狀態,對於自己的內心,隨時跟著境界轉的這個狀態,有了認識了,而且認識深深地見到,這個東西有大禍害,有大禍害。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有禍害,那個時候你才生得起厭離心來。

【受學學處者,】
~
所以我們正式皈依了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學習什麼?

【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
~
這個學處,狹義地來說,指戒;廣義地來說,這三藏十二部無不是這個。

【悲愍有情者,】
~
要利他。但這個裡邊還有個特點:為什麼要悲愍有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
那麼這個是悲愍。佛的聖教的真正的差別,在有沒有這個。
~
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哦,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
然後呢最後,「時時」,這個時時一切時,對三寶勤修供養。

Q: 請問既歸依已所學次第,〈攝分〉中出,第一個四聚「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跟佛法僧三寶有什麼關係?從內文就可以看得出來,是隨順皈依三寶,可以去想,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1. 【聽帶研討】

聽帶前,班長提醒大家兩點:

1) 眼睛盯著宗大師的原文,因為師父一定都是依著原文講的。

2) 儘量不要閉眼睛,閉眼睛容易昏沈。師父教我們做觀察思惟,我們在做觀察思惟的時候儘量練習眼睛張開。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

 

師父說:

「所以我們正式學了以後,進一步要悲愍有情,所以「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談不到把他們救出來,但是至少應該同情憐愍,不要損惱他們哦,這是我們現在做得到的。我們現在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這個是傷害別人。所以有人說,這個時候啊好像現在這個地方做人情。是!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卻不離開人情哦,這點我們要了解;人情不是佛法,這是沒錯,但是佛法不離開人情哦!

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我們重新去想一想,前次說過的這個公案。有人偷了人家的羊,然後做兒子的人跑得去證,說我父親偷了羊了。這個世間的人來看,「哎喲,這個對。」聖人看起來,不對。聖人怎麼說?孔老夫子怎麼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真正的直道是這樣的。世間的聖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佛!

所以佛引導我們,也是用種種的委曲婉轉的方便法門,這個我們應該了解。不過對這一點,「損害」兩個字,我們不必講很深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人家拿這個道理來指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心服情願地接受?對不起,我想我們很少人做得到。既然我們做不到的話,我們也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人家。這個是談到這裡,我們順便一提。」

 

Q: 剛剛聽到什麼? 覆述一下。

 

~再聽一次,大家可以仔細聽,想想看,為什麼剛才聽漏掉了?

 

@美蘭: 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離不開人情。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師父說,人家拿大道理跟你說的時候,你可不可以接受? 這個我最近很有感觸,最近我拿大道理跟我老闆argue,正在承受這個災難。我聽到這句話,就在笑我自己,所以我非常有感觸,千萬不要拿大道理去跟老闆吵架。

@焱茗: 師父說,以我們現在的程度還談不到去把這些有情救出來,我們要先從同情心開始,要同情,要憐憫,不要去做損惱他人的事情。最後談到斷除損害,當我要做皈依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對這些有情發起悲憫心、同情心以後,最後要斷除對這些友情的損害。師父也談到我們不要動不動拿法來衡量別人,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到的話,你就不要拿這個大道理去卡別人,用這個道理去指責你的同事、主管,或是同行。要回頭想一下,自己做得到嗎?

 

Q: 讓別人聽得懂你的話,把你的話聽進去,真的有那麼難嗎?

 

@姝婷: 我覺得溝通真的很難,我常常用我的觀點跟別人溝通,也因為這樣,別人往往聽不下去。我曾經嘗試拋掉自己的思維與邏輯,先站在別人的角度,用他的方法來思考,穿他的鞋子,站在他的立場跟他講話的時候,通常這樣的溝通是比較有效的。

困難點在於完全拋掉自己完全站在他的角度,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是相對很吃力的。每一次都要這樣做,其實是很累的事情。我們最舒服的方式是回到「我」,從我的邏輯思考。佛法教我們拋掉自我,完全站在別人的立場,這是一種最高境界,叫做「悲憫」,這真的有點困難,困難來自於我們累世的習性。

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拋掉自我,那個時候我們可能已經接近成佛。當我們還沒做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我們要刻意、有意識的拋掉自我,這是強迫自己。這背後的深層意義可能有很多佛法在裡面要悲憫…等,還要有一些心法來幫助我們自己,強迫拋掉自我,可能要先從悲憫出發,才有辦法強迫自己。若有溝通的問題,真的應該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用他的思惟、邏輯,就是拋掉自我,溝通就很容易。

@焱茗: 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大家是學佛還是學我? 我們是慢慢的朝著學佛的路去走的,未來我們一定都有機會(成佛)。在公司裡面溝通的時候,會說:「你們每次都只看著別人的問題,為什麼不先看自己的問題呢?」因爲有在學佛,會覺得用在自己身上很貼切,很合用。但是一般沒有接觸佛法的人會覺得,「你在講什麼啊?」要設身處地為別人想地去看事情,真的不是這麼容易的。

偷羊的公案裡,兒子去作證,到底對還是不對? 聖人告訴我們「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聖人都已這樣說了,何況是佛?

當我們遇到問題,我們會先升起同情的悲憫心跟憐憫心,在這之前我們是為了自利,但是到後來我們一定要把悲憫心或憐憫心跟法相應,再去做利他的事,師父說,那就很容易了。

@士能班長: 師父這裡很精準地指出一個心理行相,就是「我是有法的」,尤其是我們學習<廣論>後,每堂課學到一個理路,那是一個「法」,我們會不會很容易拿那個法來衡量別人呢? 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有很多很棒的道理,「正法」,有好多把尺,不停的拿來衡量別人。就跟這個小朋友樣,他說:「爹啊!你做錯了,我要把你舉證出來。」師父也講,我們不要拿大道理去卡別人,就像「站在別人的鞋子裡想一下」,想到別人是不是也拿這樣的道理來卡我? 人家來卡我的時候,我能夠接受嗎?

有時候我們要去悲憫別人,對人家好,人家會說「姑息養奸」,「做人情」,師父講,請問你覺得用什麼方式,他能夠真正聽你的呢?你用道理跟他講,他會聽嗎? 你覺得嬋媛她媽媽會跟她講特別的道理嗎?她可以說「我去幫妳求菩薩」,但是這樣嬋媛就會一直聽她媽媽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妙的事情嗎?

這個地方很有趣,為什麼在皈依這邊會特別講說要斷除損害?對人有悲憫心,這個是不是有「法」的?各位可以思考一下什麼叫做「法」。

師父最後有講,你要怎麼幫助人家,通常覺得我們用「法」去幫助人家,人家會接受,可是要思考的是,你是不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讓人家喜歡你?這樣人家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們要去思考「法」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學到很多道理,但是到底「法」是什麼東西?

 

師父說:

【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

那麼怎麼是如理作意呢?那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照著這個道理這樣去作意;「作意」就是提起我們的腦筋來,在這個上面去思惟觀察。你能夠這樣去的話,那麼照著這樣的話,能淨我們煩惱。這個是法的特質,前面已經說過了,法的特質是什麼?清淨染污相的。染污是煩惱,現在呢這個正對治是能靜息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現在我們有幸親近善知識,能夠聽到正確無誤的,就應該照著它去做。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靜息你的煩惱,那個時候你才去做。這個時候靜息多少,你就淨除多少雜染,清除多少罪障,增長多少功德,得到多少法財,得到多少法喜,這個才是修行,這個才是修行欸!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法的特質就是「淨除我們的煩惱」!我們如理作意的時候,是能靜息煩惱的。當心裡有個道理要去衡量的時候,我的煩惱是增盛還是清淨的? 如果你的煩惱增加了,你應該是誤解了這個法的道理。

 

真如老師說:

「學經典和苦樂有沒有關係?學經典究竟可不可以去除痛苦,可不可以得到究竟的快樂?是不是離苦得樂的途徑?如果是途徑的話,我們拿多少時間來學習教典呢?如果說它是途徑,為什麼它是途徑呢?因為苦樂如果源於顛倒的認知、源於錯誤的看法,那麼把錯誤的看法顛倒過來的那個就是最重要的。那麼誰的語言、誰的勸說、誰的話語、誰的經典,可以讓我們把心中的錯誤改變呢?說:「法、佛法!」法有什麼樣的作用?能不能改變我們?能不能救護我們?法的定義哦!改變我們什麼呢?一定是改變苦的,然後把沒有得到的快樂得到,這叫改變。救護,救護是什麼意思?如果活得好好的,救我幹什麼呀?一定是從苦的地方救走,救到樂的地方,所以這是法的特質。」

 

~「法」就是讓我們離苦得樂,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經由學習法,讓我們原來錯誤的認知改變,反而我們學法學越多的時候,越學越…師父以前有講四個字「知見稠林」。你沒學就算了,學的道理越多的時候,反而沒得到救護。法一定讓我們由苦的,慢慢走到樂的地方去。這裡為什麼要講斷除損害,我們今天拿道理去衡量別人的時候,我們要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因為這樣而損害到別人。

 

真如老師說:

「大家要在我們的生命中認知到,善知識最深的恩德就是為我們說法。那麼法對我們生命改變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它的定義就是改變和救護。改變什麼?痛苦的現行,乃至我們趣向痛苦的方向都一併改變。救護什麼?把我們從各種非常可怕的悲傷、焦慮、失落、渺茫、孤獨感等等,這是情緒;還有對死亡的恐怖、對病的恐怖、對失去親人的恐怖、對失去愛的恐怖、對失去錢財的恐怖……,太多恐怖了!救什麼呀?救我們於各種怖畏之中。還有人害怕名聲變不好——叫惡名怖,太多怖畏的人生!所以要把我們從那些怖畏之處拯救出來的,就是「法」!「法」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善知識才為我們說法,大家才雲集起來一起聽法、討論法,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學下去,要把這件事擺在生命的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是不是應該這樣子呢?」

 

~老師一開始講,善知識最深的恩德就是為我們說法。我們這段學習過程中,我們碰到境界,失落、痛苦的時候,常常我們是被師父、老師,廣論的話救出來的。因此當我們有被救出來的感覺的時候,想要依照這樣的法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要想辦法回想那種感覺,我們怎麼樣從那樣的痛苦中被救出來的。當我們把那樣的心情也依類似的方法去傳遞給別人,就像今天前行所聽的,師父這樣一字一句為我們講廣論,可是我們卻像老師那樣不吃藥的小孩一樣,她的爸爸為了要讓她吃藥,要吃很多藥。我們想那種感覺,我們慢慢的就會去理解說,怎麼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拿來悲憫有情。我們怎麼樣才是真正的悲憫有情,怎麼樣才是拿我們學到的東西去幫助人家。

 

  1. 善行小點滴

@少華: 在藍天家園帶國中生,有個學生情緒不穩定,為了接近他,一起勞動除藤蔓,被小黑蚊叮了很多包,但學生因此情緒穩定下來,也贏得了學生的信任。

@志強: 上週參加企業營試煮義工活動,結束後載一位師姐去坐車。在高速公路開車時,師姐說,師兄你開車好穩喔,因為我會鑽來鑽去。她分享在佛七聽法師開示說,師父喜歡開車載他的法師不要只是一路單單的直行,偶爾要試著切換車道,因為這樣會讓法師多思惟。好比說我們學佛時間不夠久,就是單單的直行,如果學得夠久,思惟的夠多,你的理路也會跟著多。

 

  1. Homework & 2018/5/31上課進度//

 

<<上課進度>>

進度:P107L1第二教授中出分二~ P109L3 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手抄:第六冊P195L1 ~ P232L10

音檔:[46B]4’00″ ~ [47B]10’45″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3141

<<同學消文部分>>21組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如《三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