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廣論內容】

在行持上親近善知識應觀察做令師歡喜的事情,斷除令師不歡喜的事。

令師歡喜的方法有三種:

  • 以財物供養(累積福德資糧)
  • 以身語承事(調伏煩惱淨除罪障)
  • 依教修行(學習快速).. 應遵照師長所教實行,若不善(惡)應該委婉地推辭,    而非依教奉行.

此外,親近依止善知識目的是為了獲得法,而不是為了世間的名聞利養好處,這是內心腐爛之相。親近師長學習時的距離要遠近適中且長期修習,學法才能有成就.

 

【聽帶與討論】

 

師父說:【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這個佛選那個侍者的時候,大家很多人都願意給佛陀作侍者,什麼乃至從阿若憍陳如開始,一個一個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為感那個恩嘛!佛就告訴他說:「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實際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他們的心目當中,都希望阿難來承事。阿難只是一個初果的聖者,所以阿難始終不開口。後來大家說:「阿難哪!佛在屬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條件的。」別人想:大家侍候這個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還要有條件的,這個不是顛倒嗎?然後你看看他的條件,你曉得了他的條件,不由得我們不恭敬得五體投地!是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他說:「我啊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話,有幾個條件。」什麼條件呀?「大師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師不吃的餘食我不要,還要許一切時可以到大師前。」

要我們去事這個善知識的話—大師不穿的衣服嘛當然侍者穿哪!大師不吃的當然我吃啊!唉呀,我一天到晚享受啊!平常的時候要跟著大家就是苦苦惱惱的,人家供養佛最好的我來。欸!阿難陀好的都不要,那麼這是我們的榜樣啊!想到這裡我們自己要深深慚愧,對我是感覺實在慚愧,我實在做不到。不過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慚愧心,正是我們努力的榜樣。那麼為什麼一切時到大師前?為了法!他之所以來,為了法。有疑問、有什麼情況,要來!好的絕對不要,世俗的利養不要;佛法,要!佛說:「好、好、好!這就對了!」所以,

【如此慎重,】

看那個文,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為什麼這樣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們,教化我們,我們要學就從這個地方。那麼我們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看下面: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我們現在對佛法不計較,我們計較些什麼呀?我們計較些什麼呀?唉,真可憐!少到一點點茶都要去計較,吃一口茶都要去計較。「他有我沒有!老師歡喜他,是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沒有吃!」什麼?「內心腐爛之相」。不過現在這裡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以來就在這個無明當中。我們現在非常幸運,宿生的努力,了解了這個病根所在之處,正好從現在開始力上進。

所以佛菩薩真了不起,他安慰我們,不是說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懶惰、馬馬虎虎、不好好地做,這個叫破戒。《瑜伽師地論》上說得很清楚,我們一直在犯戒,然後呢,犯戒懺悔,努力拼命求上進,你只要上進,慢慢地改善,這就對了!你不要說我反正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依舊如此這般,那就完全破了!這個概念本身就錯到底,非下地獄不可!這個一點不能錯的,我們要弄得很清楚哦!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破戒不算犯戒,那我們就破去了,只要我懺悔就好了,那註定你在地獄裡面,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翻身。正見是什麼?就是正確見到我們的煩惱相,然後我們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個時候,當然你在努力向上嘛,對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要真正我們學習。那麼上面這告訴我們怎麼親近,下面的說:

 

Q:對於我們什麼是大師不穿的或大師不吃的?

A:我們承擔義工時,會盜用師父的美名..享受被別人稱讚..而沾沾自喜.這些名聞利養..而非要法.這要很小心..要懺悔.

 

學習的過程中要常常檢查自己內心的動機,是為學法而來的,應避免掉入計較世間的名聞利養—即內心雜染的腐爛之相,要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