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分六:(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施度分四個項目來介紹,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一、從施性差別可分成三類:法施、無畏施、財施。

二、財施部份分二:實捨財施及唯意樂施,實捨財施又細分三項,第一項捨財道理又開出四個小項,分別是惠施何田、何心惠施、如何行施及施何等物

三、施何等物分二:

(一)略示應捨不應捨物:布施這些物品的原則、大綱。

1、能令現前離惡趣因,引生樂受究竟利益,能令斷惡或立善處,應施他。

2、眼前雖無安樂,然於究竟能生義利,應施他。

3、現生逼惱後亦無義,不應施他。

4、雖現樂於後有害,不應施他。

(二)廣釋:

1、廣釋內物可捨不可捨:

1)不捨內物的道理

a、就門不應捨:菩薩身等雖已至心先施有情,但未至廣大悲意樂,縱有求者亦不應捨。

b、就所為門不應捨:為小事不應捨身。

c、就求者門不應捨:若魔眾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懷惱亂心來求肢等,不應捨與。

2)可捨內物的道理

除已上三門不捨我身之外,都應該捨。捨有兩種:

a畢竟施:割下身體肢節給他。

b暫時施:把自己施作他的僕役,為他辦事。

2、廣釋外物可捨不可捨:

1)不捨外物的道理

a、就門不應捨:如出家人持午,不施午後食。

b、就施境門不應捨:不合宜之物給人會起煩惱的不應捨。

c、就自身門不應捨:有人索取經卷,察覺自己不是小氣,而是經典尚未通達決定不施捨。

d、就施物門不應捨:如父母妻子是常人之所重,若布施會被當成劣等;如三衣是出家人所必須,都不能拿來布施。

e、就所為門不應捨:毒火刀酒、捕獸器具技術等等傷有情的事物,來乞者為了自害或害他人,這樣會增長墮惡趣因的,不應捨。

 

2)應施外物的道理:

a、就門應捨:佛未禁止的時間可以施。

b、就施境門應捨:於適當的對象,對他有好處就應施與。

c、就自身門應捨:有人索取經卷,察覺自己有慳吝心,即使自己對經典尚未通達,還是應該施捨。

d、就施物門應捨:如前所說一般人不該捨妻施人,做國王有了權勢也不該拆散人之妻而施人,應該連同整個村莊的人與土地施給求者。

e、就所為門應捨:來乞毒火刀酒、捕獸器具技術等,拿來不是害眾生,甚至可以造善業的,那應該施。

f善巧惠施:若有一貧一富同時來乞,應盡量滿二者願;若我資材不夠,則先滿貧者,再軟語曉喻富者說早先答應給貧者了,不是不給你啊。

 

二、聽帶討論:

問題一:於布施外物(如:有人求我手上的廣論)的自身條件中,前者說【我對經書沒有慳吝,但自己沒通達廣論】則不該布施出去;後這說【我對經書還慳吝著,自己也沒通達廣論】則應該布施出去。兩者應不應該捨的判斷標準在哪裡?

參考答案:為小勿捨大。

因為布施經卷可成辦下面三種好處:

(1).布施外物、減少慳貪心。

(2).閱讀經卷,可修集眾多妙智資糧(自利)。

(3).閱讀經卷,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利他)。

【我對經書沒有慳吝,但自己沒通達廣論】:如果布施經卷給人,只能得到(1)的好處;如果不布施、經卷自己拿來受用,將來可得(2).(3)兩種大利益。所以選擇不布施經卷。

【我對經書還慳吝著,自己也沒通達廣論】:明明慳吝心還在,如果不利用布施的機會去練習破除,不但(1)的好處沒有,其他大利益更不生;如果布施經卷給人,至少可以得到(1)的好處。所以選擇布施出去。

 

問題二:沒有有這種經驗:受環境影響有時候做布施會很熱情,但這種熱度很難持續,事後甚至會後悔,這怎麼回事?怎麼避免?

 師父開示:一時意興耳」,只是一時啊,哎呀,興起來了,好、好、好!沒有正確真實的、充實的內在的志向。興起來了,就霹靂叭啦忙一頓,忙過了以後,好了,蹋在這裡,這個就不是!

 

精進這個東西呀,是要有原則,要有遠大的目標,從微漸的地方慢慢做,越做越來、越做越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現在一開頭的時候啊,是,你有,然後人家來求你,那時候人家求的時候你心裡也不厭,然後送給,送給別人完了以後啊,唉呀,你痛得個要命,這個也不想。唉呀,想想到那個時候,就懊悔起來了。一懊悔啊,對不起,你就怯弱了;一怯弱,那個精進就受了影響了。所以,使得你精進退損的,這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厭患。這個情況下使不得,使不得!就像什麼呀?你的力量很少,而你要拿重的東西,說你自己只能扛它十斤,你要超過了力量扛它十五斤乃至二十斤。就算你有十斤扛的話,你也不要扛十斤,扛它七斤,這樣才可以啊!

 

問題三:沒有有這種經驗:大家都知道我能扛十斤,卻看到我扛七斤。別人從外面看,看不出來我是在實踐師父說的話,還是拿師父的話,去保護我真實想偷懶的行為?這個怎麼修行?

師父開示: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修行的話,你要自己內心檢點,如果說你那個慳貪心在的話,在這個地方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寧願把命送掉,不要讓那個慳貪長養它!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往往拿一個很好聽的名詞,做一個藉口,保護自己的煩惱。修學佛法的真正的內涵是什麼?我們要全部精神去對治煩惱。本來這個最好的藉口――不是藉口,是最好的方法,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的,結果卻是保護了你的煩惱,變成功保護煩惱的一個藉口,這個是修學佛法嗎?這一點哪,我們務必要自己好好地反省,務必要好好地反省!

 不過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我們做,有一個漸次,至少第一個,理論上面要清楚。清楚了以後自己做不到,那個時候應該什麼呢?懷著慚愧的心情,第一個:唉,我怎麼做不到啊,我要好好地努力!單單這個慚愧的心情不夠,更應該了解長養這個煩惱的結果是什麼?對自己的傷害,對自己的傷害!為煩惱所使,貪一點小便宜,結果受到絕大的大痛苦,受到絕大的大痛苦。你所以放不下是為了貪一點快樂,結果呢傷害了你自己,就是這樣。所以你覺得:啊!這個是不能忍耐,不能忍耐!然後呢,你要找種種方法去對治它,所以在這地方就特別把這個道理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