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釋學習學處之次第。

庚一發心已後須學學處之因相:(一)不修學菩薩學處定不成佛(二)學習菩薩學處即是成佛方便,(三)自未調伏不能伏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

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一)方便須無錯謬,方便須圓滿。即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二)支那堪布之顛倒見,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執”定”為”慧”,說修一切方便非真實成佛之道。。

 

一、課文大意:

(一)、依前面發起願心,這裡開始講菩薩的學行道理。發起願心勝利極大,但若不繼續修後面的菩薩學處,將來定不成佛,所以一定要修。菩薩不依著正確的菩薩行去修,也不會成佛。只要照著清淨的菩薩學處如理如法的學習,那佛果不會難得到。菩薩是要幫助眾生得道的,所以要學習一切調伏的方便,就是從布施開始學習,也才能為眾生宣講。

(二)、要成佛的學習,除了質要無錯,布施等等方便的量也要修圓滿。

(三)、支那堪布和尚帶來的錯誤見解,以成佛的境界是”無分別智”,執著在學習”定”就好,其他不要。以為得定就得到跟佛一樣的智慧,這是最下劣的顛倒見。

 

二、聽帶討論:

(一)、用聞思修調伏煩惱來說,第一個聞相應是甚麼境界?

師父說譬如說當你聽聞的時候,啊,真正你聽懂的時候,什麼叫聽懂,就是說,平常呀你看見客觀的環境,一看見這個覺得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欸,現在你聽懂了,曉得了:喔!原來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看見這個環境以後,你內心當中是否真正調伏。這一個狀態認識了,「啊,對呀!一點都沒錯!」雖然聽懂了,但是啊,等到書本閤回後碰見那個境界的時候啊,對不起,你又看了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喔唷,這個樣心裡面又煩,你要想改它嘛又改不過來,跟他嘛又不願意跟,實際上自己心裡面嘛到處煩惱嘛也不知道!本來教我們是降伏煩惱的,要共同和合的,結果弄得大家,自己也煩煩惱惱,弄得大家也煩煩惱惱,不能和合,還講道理,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聞不相應,懂得了道理以後不一定做得到,那個時候是聞的階段

(二)、用聞思修調伏煩惱來說,第二個思相應是甚麼境界?

師父說然後呢你根據這道理呀去不斷地思惟觀察為什麼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做不到有什麼大的禍患?這一種勝利跟禍患推動你的力量,然後呢策勵你告訴:怎麼才能做到它?然後照著這個辦法不斷地思惟觀察,這個包括在前面的懺悔、集資就是因為現在的現行啊以往的惡習使然,就這樣。那麼這裡面包括很多東西啦─ 親近善知識啦,然後呢要聽聞經論啦,然後呢不斷地的思惟觀察啦,然後呢不斷地懺悔啦,用種種的方法。到那時候你心裡面,嘿,碰見事情啊,譬如說剛才,聽懂了道理,聽雖然聽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錯,可是心裡面那個結,就是解不開。欸!當你真正這樣去做的時候啊,你一定會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觸,「哎呀!」一下這個心裡面就打開了,「啊!原來這樣啊!」你那個時候覺得跟法相應,這樣,這個剛剛開始跟思有相應了。

 (三)、用聞思修調伏煩惱來說,思相應到第三個修相應是怎麼修?

師父說然後呢你把這個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堅固、加強。如果說你真正堅固加強得來,你隨便看見一個,不管它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環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裡面啊,自然而然平穩得穩如泰山不為所動。乃至於你說那個時候,正因為看見它不理想啊,所以你覺得:啊,那個就是你的菩提資糧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環境,你救度他們啊,在積聚你的福德資糧啊!你假定說這些都成了佛的話,還要你來忙嗎?你沒有的話,你怎麼能成佛?所以那個時候對著這個煩惱境界,你不但不煩惱而且歡喜呀,這個就是跟思相應的喔!所以它每一個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這一種現起了,你心裡很清楚。

然後呢根據這個東西呀,然後你呀因為心裡面善調,然後你那個深入的定慧當中去觀察,證得勝義菩提之心,那個時候才是修相應的

(四)、支那堪布和尚,以為得定就是達到成佛不分別的境界,其實還沒有達到定後能有觀察思惟的智慧。當時還教導了當時很多人,影響很深遠。

師父說:而每一個部分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實地認識,如量地現起,那個時候你才可以告訴別人,所以說自未調伏而能調伏者,無有是處。如果這一點做不到,你要開口勸人的話,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是非,開起口來都是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