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1)、觀看影片:特別的母親節,母親是我們最能現起感恩的人,如何將旁人觀想作一切如母有情,在進入上士道的學習會有很完整的說明

(2)、在學習二年多的日子,有看到自己的進步嗎?特別是聽聞廣論有進步嗎?我們一起聽師父教我們如何聽廣論。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是無法得到經論真正的內涵,因而願意親近善知識,願意照著經典去修心。

(3)、下士道要求後世增上生的皈依,思維黑白業果與抉擇。中士道是修出離生死、引發解脫的心。最後章節跟我們講要修戒、定、慧滅除生死,戒要持得好就要與煩惱鬥,所以修行的成就與否,就看煩惱有沒有減少,這也是修行的根本

(4)、浴佛讓我們淨罪集資,這股善的業力擴大廣傳,也看到各地舉辦大型的浴佛活動,同沾法喜。

二、聽帶與討論:

1、師父告誡我們斷煩惱的內涵,不是苦受有沒有受到安慰,而是檢視苦受不能奪去我們的什麼?

要去鬥煩惱應該採取什麼呢?輕 蔑,「輕蔑一切苦」。是,鬥煩惱是滿苦。啊,叫你平常的時候啊,要好吃的,要什麼……到那時候呢,偏偏吃得嘴巴裡不舒服。「沒有關係!這個苦我不在乎!餓,餓也不在乎!是累,累也不在乎!我一定要把它鬥勝它!」現在這個情況,這個就是我們能夠這樣 去做,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的話,無有不勝者。

 

2、師父說我們我們修行的成就,不是外相(多學了幾年、受什麼戒)

所以記得啊!前面有一句話,有人哪,這個如果來問你說:「你現在修行,修得怎麼樣啊?」要曉得,要曉得,你修行修些什麼?不是說,啊!我現在打坐得了定啦,或者 什麼啦!嗯,不是!

3、師父說我們我們修行的成就,應該是內心中的什麼?

而是什麼?對於業果、煩惱,漸漸決定,是這個。說這樣的業因感得 這樣的業果,現在內心當中生起如理如量的殊勝的見解。以前雖然聽人家這麼說,「欸, 是、是、是。」但是呢,聽人家講可以,乃至於你講給別人聽是可以,可是碰到事情上頭 的時候,你做的事情總不相應。

4、師父引我們從下、中士道往上士道的過門是?

下士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儘管它不退失,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這是很少的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的清楚的,一開頭就應該走大乘,那麼說耶!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蠻好的嗎?是的,回到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很迂曲、很遠,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結果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了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嗎,不需要,呀!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

5、往後上士道我們會注意這兩個問題:

Q、舍利佛尊者是 佛的十大弟子之首(智慧第一),為什麼成佛之日反而慢於其他弟子呢?

Q、為什麼利他一定是自利(這跟我們普通的概念完全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