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手抄稿:第十二冊P271L1 ~ 第十三冊P16LL2 音檔:[96A] 29:24 ~ [97A] 29:34

 

◎喻 -【分享是天性】

有6個小孩,她們都有拿到一個盒子,其中有5個小孩打開盒子,裡面有巧克力,其中1個小孩打開盒子是空空的,其他小孩看到之後,覺得她怎麼會沒有,大家就把巧克力分享給她…..

https://youtu.be/AIt-Dw9giOY

Q:這影片哪一幕你印象最深刻?

永德:有一個小孩說「分享讓人更快樂」,這段話是我印象最深刻,他幫助別人,讓別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

秀寬:我也是對這段話「分享讓人更快樂」印象最深刻,小孩就有這樣天真的想法,但我在思考另一個問題,有些人長大後,是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變得吝嗇自私,沒像那些小孩有愛心。

美玲:當那一個小孩打開盒子發現是空的時後,她的表情很尷尬,不知道怎麼辦,這種情況我們都有經歷過。我對第一個分享巧克力給她的小孩印象很深,通常要當帶頭做的人要很有勇氣。人從出生以後,就有善種子及惡種子,如果一直串習善種子會向上提升,如果一直串習惡種子會向下沉淪,所以學習的環境很重要。

德傑:有一個小孩說「對於要分享,因為是朋友就應該這麼做」,這就是慈心的力量,要給別人快樂,先從朋友開始做,他們現在是朋友容易做到,長大之後,如果有衝突成為怨敵,也許就很難做到。

正祥:也許這些巧克力是免費,所以送人家比較沒有顧慮,如果有些東西是自已辛苦賺來的,是

很珍貴,是否也會輕易送給人家? 大家討論看看。

◆分享是美德,我們應該讓這些對的事情,養成習慣維持下去,如果有不好習慣,就應該讓它消失。我們的身、語、意都在造業,若能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都在造善業,則善的種子播種後,不斷澆灌就會感果。

◆達賴喇嘛曾經開示,眾生都有佛性,但這個佛性被染污蒙蔽了,在佛法上稱為所知障、煩惱障,學習佛法就是讓我們將這兩個障礙清除掉,恢復人的本性。在親近善士中「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師父也說,這中間一個信是要對善知識有信心,另一個信是我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科 判】      

【表八】

戊三 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修七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內容摘要】

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發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 (一)修慈  (二)修悲 (三) 修增上意樂。 前面已學過修慈及修悲的方法,現在持續學習修悲還要注意的事項,及如何修增上意樂﹕

(1)對於修悲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相,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這種情況是大誤解。

  1. 未解願菩提心由大悲而生,則易生慢心,一切善法的修習,應以菩提心為中心,以菩提心為中心,並非不修其他善法。

  2. 悲心若未生起如理如量,可以先受願心儀軌及菩薩戒,再修菩提心。

  3. 為成就菩提心,應思惟發心勝利、七支供養、皈依三寶、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等,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修。

(2)修增上意樂﹕修慈、修悲之後,應進一步思惟一切有情,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獲得安樂、解脫眾苦?

  1. 在慈悲引導下,必須以更增上的力量,將眾生與樂拔苦的重擔,決定由自己肩負起來。

  2. 修習增上意樂,非僅在座上正修,應於座間的一切行、住、坐、臥中,都能相續修習,才能讓慈悲心綿綿增長。

  3. 如大德月論師說:「無始以來,眾生不斷用煩惱苦汁澆灌心樹,現在只靠一滴德水有什麼用,不可能使苦汁轉為甘美。」故非僅僅修習一、二次的慈悲增上心,即能有所轉變,必須恆常在一切威儀中薰修善法。

二、正修希求菩提心

  1. 僅從利他之中,發欲成佛之心,還不夠,須如之前「皈依」中所說,從思惟佛陀身語意及事業功德,先隨己力增長淨信心。

  2. 要生起想要證菩提的善法欲,並了解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利他,縱於自利,也一定要證得一切種智才行。

  3. 引發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但都不如由大悲心所引生的菩提心來得堅強,尤其以自力發心最為殊勝。

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1. 發菩提心的總相,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像這樣以利他作為基礎,進而追求圓滿自利,就是圓滿的發心。

  2. 發菩提心的別相,如《華嚴經》經義說:「有智慧的行者應該知道,欲行和正行的差別及其次第。」這裡所說的欲行和正行,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3. 有關願心和行心的差別,如《修次初篇》中說:「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最初發起的希求心,稱為願心;受菩薩戒之後,修學一切菩提資糧,稱為行心。」

      

Q: 七因果教授,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如果沒有增上意樂,可以直接發菩提心嗎?為什麼要有增上意樂?

銘真:增上意樂就是一種動力、熱度及熱情。

德傑:就如今天的海報「一壺燒不開的開水」,水如果沒有繼續燒的話會冷卻,就沒有煮熟,增上意樂跟這個有關聯,一定要到一個能量,才能夠突破。

 

Q: 七因果沒有增上意樂,會希求菩提嗎?聽聽師父怎麼說

 

 

  • 師父音檔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23 頁,關於這個「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這個七因果前面最主要的這個已經有了。怎麼樣從知母、念恩、報恩,然後呢,慈、悲。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緊跟著說雖然已經有了這樣的大的慈悲心,無量的慈悲心,但是單單這個心還不夠,前面已經說過,聲聞緣覺也有。還要一樣東西─要「親自」來負擔,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個增上意樂。現在就講這個。
◆注意這裡師父說,「親自給一切有情樂,親自負擔起拔除一切眾生苦」,這句話裡的「親自」及「一切」是不是很重要?我們是不是會被「一切」這兩個字嚇到,幫助一兩個人的能力我還是有的,但要幫助一切人,我就沒有能力了,只有慈、悲是不夠的,要透由增上意樂,將大悲心加深加廣後,才會有意願承擔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這才是大乘人。

 

師父對於增上意樂,用十二緣起的有支來引導我們,有支是怎樣產生出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聽聽師父的開示

【前報恩時雖亦略生,然此說者,僅生慈悲與樂離苦,猶非滿足,是為顯示須有慈悲,能引是心,我為有情成辦利樂。】
是,前面的報恩的時候,也說為了要報恩,所以你要還報他。那個時候這個還報的心,既然說曉得一切有情皆是母,當然你針對著一切有情也生起,這樣。那麼前面所說的,就是單單這種心裡邊還不夠,還不夠,這個是說你單單還報,單單是慈心跟悲心;而主要的這個慈心、悲心,是主要的有了這個慈悲要還報他,才進一步能夠引發現在這個增上意樂。既然你要還報他,要解決他的痛苦,要給他的快樂,那麼當然你要究竟圓滿地要完成這一件事情。所以,由於知道這個恩,要報這個恩,而策發這個慈悲心,因為這個慈悲心,所以要究竟利樂。這個一步一步,前面的因感得後面的這個果,而達到眼前這個所謂增上意樂。
【又此非唯於正修時,即修完後,一切威儀皆能憶念,相續修習增長尤大。】
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地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它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規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說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你繼續地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
在前面啊,大家還記得吧?這個講那個真正修行的時候,修完了以後應該如何去回向,回向完了以後那麼就起座了。它下一座還沒有開始之前,那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啊,也說得清楚。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妨回憶一下。說,你前一座修完了,回向完了,站起來到下一座中間,假定你令你的心就放逸的話,那麼修的勢力就非常地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地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這個心理狀態就是非常強烈地、非常猛利地在雜染這種現行當中。實際上就是我們修的時候,還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就算是你修的時候,能夠把雜染的這種現行能夠切斷,能夠把要所修的內容提起來了,但是那個時候,它並不堅固。你稍微一放的話,它那個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惡劣的現行,又來了,又來了!所以說,這個中間如果說你不提持的話,它結果呢,大部分的時間,還在中間那個上面又繼續地增長這個染污之業。

◆你要把原來習性改變過來,不是聽聽道理,做一兩天就可以改過來的,修行就是要改我們凡夫的習性,所以在正修時所種下的善念,在下一座正修前不要把它放掉,一定要相續下去,這樣才能把好的習性在心識種下來,並帶到下一生,所以要成為十二緣起的有支,要不斷的持續學習

 

以十二緣起中來說明,我們修行在「能引支」的「無明、行、識」的識上造一個與善法相應的識種子」這個稱為因位識,還必須要靠「能生支」的「愛、取」滋潤才能趕得下面的果,聽師父以十二緣起的有支說明增上意樂的重要
而在前面中士道的時候,講十二緣起支的時候,我們已經了解了,任何一個因位識,這個因位識在凡夫生死流轉當中,就是無明相應的行,這個因位識。現在呢,在我們要想跳出生死輪迴,乃至於要救度一切眾生的話,這個是跟明慧、智慧相應的行。前面這個行,就是染污雜染之業;現在這個智慧相應的,這個就是淨業,你這個由明慧相應的淨業所生的因位識,這個識也是因位。同樣的兩個因位識,哪一個識先感果,主要的靠什麼?靠這個因位識,你完了以後,以什麼方式使它增長、增長、增長,而感生將來的結果。所以前面的因位識是「能引」,然後呢,要經過「能生」一支的滋潤,才能夠感得下面這個果。所以我們做的時候雖然修行,把這個善法相應的善淨之法的因位識在修。可是你停下來了以後,你又不再努力了,於是這個時候仍舊在染法當中,滋長這個染污之業。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現在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結果你忙了半天停在那裡,好像燒水一樣,啊,燒了半天,努力燒,燒完了,好、好,放在那裡;然後呢,忙了半天,你忙別的事情。忙別的,冷下來,已經不好;現在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這個善惡兩種法是敵體相反的。先呢,你把它燒、燒、燒、燒,等到你停下來了以後,不但不燒,然後你把那個冰啊把它加進去,加了個半天,然後你再來燒;燒完了以後,把冰又加進去,你說你燒到哪一年哪?懂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我們說洗衣服一樣,說你坐在那裡努力地洗,等到洗完了以後,然後你一停下來啊,對不起,那個髒水啊,「吭、吭、吭、吭!」又過來了,或者髒東西又把你稍微洗乾淨的,那個髒又弄上去了,所以這個就不行。
所以他前面為什麼告訴我們,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如果你停下來讓它放逸的話,這個力量很少。剛才說這個「讓它放逸」只是說,喏,停在那裡,不燒了;實際上,你既然善惡兩樣法是敵體相反的話,當你不燒的時候,這個惡法又來了,這個是它一個絕端重要的原則。那麼再進一步,我們了解了十二因緣由因感果這個道理以後,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昨天特別講的要考的題目,你們注意!這個不是考,讓大家努力地去深入地思惟,想辦法把這個概念很清楚,然後這個概念所指的這裡心理的行相看得很透,那個時候你修行的話,那就有了把握了。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造了善法之業,就會在識種子種下因位識,經過愛取不斷的滋潤,力量會越來越強大,有支後成為果位識,如果覺得佛法很好,這個道場聽一下,那個道場聽一下,就會像燒不開的開水一樣,這樣是不會在心識上感果。要將所修能持續修到感果,身語意業就會任運而起。

所以師父說祖師大德樸窮瓦,「專於十二緣起的有支,淨修其心」。

◆學習不要這邊沾一點,那一邊沾一點,而且還執著的不得了,以為都學到了,未得謂得,這是增上慢,所以學習要一氣呵成,有句話說,如果這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功德無量。

想一想:這輩子你都在串習什麼?要做庸才還是天才?

天才是怎麼來的?天才應該是宿生都在串習一件事情,到了這一生遇境就把宿生的果都抅出來展現出來了。

 

 

 

  • 讚 頌

菩提心讚頌  真如 詞曲

十方所有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虔誦大乘莊嚴論 諸佛菩薩請傾聽 當如發心讚發心 弟子如是供世尊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源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雅音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十方所有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十方所有世界中 ~ 一切遍禮盡無餘

 

 

  • HOMEWORK

  • 熱忱地去布施,一個微笑、一句讚美、一句安慰。

  • 複習、複習、 多聽師父音檔。

  • 廣論進度:P225L1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P228L1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 手抄稿第十三冊:P17L1 ~ 第十三冊P49L10 音檔:[97A] 29:34 ~ [98A]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