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思惟集諦(一)P169L13~P171L7

手抄稿:第九冊P281L14 ~ 第十冊P16L10

【廣論原文】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① 煩惱發生之理,② 彼集業之理,③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如是亦如《釋量論》云:「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此復賴於先知煩惱,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此中分四,① 正明煩惱,② 如何生起之次第,③ 煩惱之因,④ 煩惱過患。 今初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 (p7) 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廣論 師父手抄稿】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說為什麼會流轉生死,這個原因呢?分三部分:
【① 煩惱發生之理,② 彼集業之理,③ 死沒及結生之理。今初,】
這個為什麼會生死呀?由於這個因。因是什麼?煩惱跟業,惑、業,就是這樣。那麼這個煩惱怎麼發生的呢?先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個惑跟業會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講,這個為什麼會集業。那麼招感生死又是怎麼樣的招感法呢?所以怎麼死,又怎麼會結呢,這個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因找到了,然後從因上面看看,怎麼樣把它清除。翻過來。
【◎ 成辦生死之因,雖俱須惑業,然以煩惱而為上首。】
現在了解了,說這個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這個惑跟業。「惑」,或者叫無明,或者叫煩惱;「業」,或者叫行,或者叫什麼其他的種種的名字,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名字。總之一句話,這兩樣東西。十二因緣當中說無明、行這兩個,就是這樣;或者是愛、取、有,愛、取是惑,有是業,這樣。那麼,但是雖然要這兩樣東西呀,這個裡面主要的卻是惑,卻是煩惱。下面看,
【若無煩惱,雖有宿業超諸量數,然如種子,若無潤澤及其土等,定不發芽。】
為什麼這煩惱為主要呢?就是說假定你的煩惱沒有了,斷掉了,雖然你有無量無邊的宿業,數都不能數,但是就像「種子」一樣,那個種子如果說沒有其他的因緣—土呀、水呀、太陽呀!對不起,它長不出來,長不出來,這個不會感果的。
【如是諸業缺俱有緣,亦定不能發苦芽故。】
所以這個業之所以能夠感果,一定還要一個什麼?「俱有緣」,或者俱有因,這個就是惑,就是煩惱。有這個俱有緣才能夠感果,什麼叫俱有緣呢?或者叫俱有因?現在我們隨便說,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穿的衣服,我這件衣服,這個衣服是布做的對不對?這個布怎麼做的?經線跟緯線。這個經就是緯線的俱有緣、俱有因;這個緯就是經的俱有緣,這樣的。平常我們說架一個架子,三腳架,用三根架撐在一塊兒,那個你之這一根所以撐起來,就靠另外那個撐起來的,這個就是你的俱有緣。少掉了這個,對不起,你撐不起來的,懂不懂?就是這樣的。所以呀,如果沒有這個惑的話,這個雖然有業,對不起,它不可能成功,不能結果。反過來呢,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呀,它會煩惱為緣哪,會使你生長這個業。欸!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一跟著造,惑、業具足啊,它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如是亦如《釋量論》云:】
下面引那個經論。
【「超度諸有愛,非餘業能引,滅盡俱有故。」】
我們要想超出諸有,諸有就是三有,三有是什麼?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啊是業,為什麼叫作「有」,不講業呢?就是說,它一定會感得下面這個新生命的結生的這個力量,這個業力在十二因緣當中會詳細說明它,說明它。就是說你要想超越這個生死輪迴,當一切的諸有的這個愛,愛就是惑,你能夠把這個能夠超脫了,超脫出來的話,那麼其他的所有東西,就不會再引發你的業,說「非餘業能引」,它就不會再引發你的生死。為什麼呀?「滅盡俱有故」,就是那個俱有緣,上面說那個俱有緣哪,統統弄乾淨了,統統弄乾淨了。就像你要做一個布一樣,經線雖然擺在這裡,緯線沒有了,對不起,那個就是經線,就不成其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樣東西—你那個電燈,樣樣弄好了,電沒有,沒有用;再不然你雖然有了電了,燈沒有,它也不會亮,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兩個人吵架,它一定是兩個人才吵得起來,一個人吵不起架來。這個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個樣,所以像這一類事情,我們要了解。
【又云:「若有愛,仍當出生故。」】
反過來呢,如果你這個愛,愛就是煩惱,如果你這個愛在的話,對不起,由於煩惱,馬上跟著這個煩惱就造了業。一造了業的話,煩惱跟業具足,他就繼續地生死。
【是故開示煩惱對治極為重要。】
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生死的因在這裡,那麼更進一步就了解了,這個因當中主要的是煩惱。那麼煩惱是什麼呢?如何去對治呢?你要對治它,一定要認得它本質是什麼呢,這個是最重要的。
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停一下,我們現在大家都修行了,請問你修什麼啊?你從哪裡修起啊?在這裡,在這裡。所以我們應該想一想,說我們要修行啦,記著我以前說過的話: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越修越大,跳不出生死輪迴啊!這一點諸位以前前面沒有聽的人趕快補聽,否則的話你跑到這裡來是白上了這個課了。我們都在這兒修我,不知道,還覺得很得意,結果修了我越修越大,只見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輪迴當中轉,一生空空白費。我們要學佛,因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地解決一切問題,他曉得這個什麼辦法,所以第一件事情現在要認真了解。現在他這裡告訴我們了,原來這個問題在這裡啊!說你要對治這個生死的根本嘛,最後找到了要對治這個煩惱;那麼你要曉得煩惱的道理,要如何對治的話,怎麼辦呢?
【此復賴於先知煩惱,】
你先必定要曉得什麼是煩惱。
【故於煩惱,應當善巧。】
你要善巧地了知,你才可以對治它呀!否則的話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掃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來叫你打掃這個房間,掃一下,你到底要掃掉什麼你不知道,本來叫你掃掉地上的垃圾,你卻把桌子上面的那些書本統統掃掉了,那你算什麼呀?那不是開玩笑嗎?這樣。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對治的內容,要認得得清清楚楚。進一步還要認得,所對治的內容知道了,拿什麼東西來對治它,對治的方法以及這個正確與否,每一個地方它的質、量、次第。
現在我們又進一步層層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來在煩惱。找到了以後,所以我們進一步去了解一下煩惱是什麼?下面看:
【此中分四,① 正明煩惱,】
第一個先說煩惱是什麼,對這個我們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地了解什麼是煩惱? 第二呢?
【② 如何生起之次第,③ 煩惱之因,④ 煩惱過患。 今初】
為什麼要找那個生起的次第?你從那個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哦!它的根源在哪裡。然後呢生起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它有什麼禍害。你這個了解了以後,它這個禍患了解了,你準備要消滅它;要去消滅它,你就找到它的什麼原因,然後它的根本在哪裡,就這樣,都找到了,以及它煩惱的行相,你每一個地方清楚了,那個時候你就容易下手對治。這個煩惱對治了,一切痛苦都解決,你能夠自己有問題解決了,那個時候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所以歸根究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這個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學這個,如果你要學大乘的也從這裡開始。看文:
【◎ 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說任何一個法—這個「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樣東西—如果這個生起的時候,就生起一個不寂靜、不安靜的相。因為這個生了以後,令我們身心相續不寂靜繼續不斷地生起,這個叫煩惱相,這個叫煩惱相。所以現在我們因為沒有體會到這個「靜」這個狀態,所以這個煩惱相不明顯,但是呢粗猛的卻是很容易。譬如說你發脾氣了,我自己覺得:唉呀!那個時候人就坐立不安,然後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裡面就直跳。啊!這個樣子,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跟著來了。貪心來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時候心裡面是很強烈的狀態,可是沒有這種強烈的這種啊,細微的這個狀態平常就難感覺得出來了。只有當你要學定,坐下來的話,你就自己覺得心裡邊:「哎呀,這個不行啊!」所以你一定要相對地去學一個寧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就顯得出來不寂靜的狀態,那個時候你也才了解所謂行的自相,這一點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
反過來,你有了這個經驗,就很容易感受到:哦,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就在任何那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來,你就認得它。通常我們的凡夫剛才開始覺得什麼叫煩惱,好像等到你發了脾氣了這個才叫煩惱,不是的,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狀態都是,這是都在煩惱當中,不過這種煩惱比較細,或在癡性當中,這個是我們必定應該了解的,這個是它的總體整相。各別地說來,那麼十種,十種,就是屬於我們平常說的五鈍、五利。貪,第一個。
【◎ 各別相中有十項煩惱。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這個就是貪的行相。不管你這個心所緣的、所對的是內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內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意地當中的見解,覺得我這個地位、我這個名譽、我這個什麼,這些。對這些東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這個上頭。這個東西叫油碰在布裡邊,我們祖師更有一句話:如油入麵—碰到布裡邊還可以洗得乾淨,如果這個油放在麵粉糰裡面,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貪就這麼個難弄法。
就是他又進一步說,「耽著自所緣境」,這個貪的行相就是對你自己所緣的歡喜它,不忍分離、難分難解的狀態,心裡邊就是這樣!這個就是貪的行相。所以平常當我們貪心生起來,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而且這個貪心的行相啊,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見,但是隨時隨地都在。哦,這樣,不但是我們經常說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錢什麼等等,眼前一切的東西,你自然而然覺得眼前有個東西總歸選好的;唉呀,累了就要去躺;碰見一點小的不如意呀就想……總歸對這個「我」產生種種的耽著,這就是這個行相。
【瞋者,】
那麼第二個,
【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於彼諸境思作無義。】
瞋就是這樣。對於或者是「有情」—對方嘛!「苦、苦具」,這個苦就是苦的、痛苦的本身,或者是傷害我們的那些東西。傷害我們的東西,那些刀啊、杖啊、什麼東西啊,如果這些傷了你,你就對它:「好,這個傢伙,你!」譬如說你跑過去,一個東西撞你一下,這個東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這個,那是苦具。發那個不能忍耐、粗猛地對它這種心,瞋恚的心情,要想對所緣的、所瞋的這個境界,做無理的要傷害它的。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慢,怎麼來的呢?它有一個薩迦耶見,薩迦耶見通常我們就說「我見」,但是呢正翻的時候不叫我見,叫「壞聚見」,等到下面講那個薩迦耶見的再講。通常就說我,慢就是依我,然後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於這樣,不管是內、是外,現出來這個,總是使得自己要想高過對方、高過別人。
【無明者,謂於四諦業果,三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污無知。】
這叫作無明—對於真實的內容不了解。這個四樣東西(四諦)是世間真實的行相,世間一切真實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覺得這是苦。那個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為呀……找錯了非苦之因。譬如說,我們現在有苦了,應該了解這個苦的原因,從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們平常都不知道的,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們知道苦的原因,人家來罵你一下的話,你一定忍受。為什麼?欸,他所以罵我,我總是以前欠了他,還了就好了嘛!但是實際上呢,我們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個,對這個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時呢,這流轉固然不知道啊,說它的的確確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徹底地淨除,徹底地淨除有它徹底淨除的辦法,這個叫滅諦、道諦,這是我們更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世間,偏偏講這個道理的人,我們還自作聰明,說這是迷信,世間真顛倒啊!「業果」那是由業感果,「三寶的自性」等等,這個不明了,這是種無知,這是錯誤的、染污的無知,就是愚癡。這個愚癡啊,染污、雜染的,所以啊生死的根本。
【疑者,謂緣諦等三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這個是懷疑,這個是懷疑。這個疑的反面是信,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現在信了,我們信談不到哦!我們只是已經啟發了信的種子,正在這條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淨信心的,譬如說:證得預流果的聖者叫不壞信,他那個信心就清淨了。他到那個時候一定寧願餓死,他不會造惡。他因為曉得這個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他不會在那個果相上面,沒有一點懷疑。我們儘管曉得因果,講的時候有,做的時候忘得乾乾淨淨;曉得這個不可以做,做的時候又照做不誤,就是這樣。所以這種狀態啊,那都是什麼?這個信心未淨,這個疑在這裡。
這個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五鈍使—貪、瞋、無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們說。為什麼叫鈍的、利的呢?因為這個行相非常地猛利;一個呢前面並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這個既然這裡沒提,我們先不去談它。那麼下面就是
【壞聚見者,】
平常就說我見。
【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為性,我我所見,】
那就是說,見到了「我」跟「我所」這個東西。那為什麼叫它「壞聚見」呢?實際上真的有我嗎?真的有我所嗎?沒有。原來這是什麼?這是聚、聚,「取蘊」或者是;這個蘊就是歸類,這個五樣東西聚在一塊,哪五樣東西啊?色、受、想、行、識。而這個東西在無常的變壞當中,它是虛假的,是一無可取的,結果因為我們「染慧」—染污的認識,慧是一種觀照的力量,這個觀照的力量透過了染污、雜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錯了,以為在這個上頭有一個我或者我所。所以我們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見,這個地方叫壞聚見。當你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你就對這個東西,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忙這個我,原來這個是什麼—壞聚,真正騙你的根本就在這裡啊!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眾多,為欲顯此所見之事,唯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為立名曰壞聚見。】
那麼就解釋一下。為什麼是「壞」呢?無常呀!「聚」是幾樣東西合起來。就是我們這個染慧所見的東西,它是「無常」的,是「非一」的,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稱為人、有情,就這樣。這個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作我,就這個地方立為壞聚見,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一切的根本都從這個上頭來的。它既無常,也非一,所謂「一」的話,什麼?我們總覺得好像「我」這個東西就是我,天生來如此,獨立的,就是,實際上不是。而且我還有一個特質是可以主宰的,這種東西全沒有,我們以前都討論過。無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剎那。
至於這「一」,一跟異是相對的,實際上你真正是一嗎?不是!身、心兩個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話,說你那個手,這個手算是你,還是不是你啊?如果說是一的話,那的的確確這個手,你跟手分不開;如果那個手切斷掉了,對不起!你還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個手,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實際上狀態。同樣理論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說「我的」、「你的」,屬於你的,那不是你,不是很明白嗎?所以這也不是一。那麼手是如此,腳也是如此,乃至於心臟也可以如此,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心呢,應該是我吧?同樣的說「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哦,心不是我耶,一樣的道理,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然後你能作得了主嗎?那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在談到這問題,又再說一下。我說我啊,不妨我們對白,譬如我們兩人談論,我說:「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對呀!我是作不了主。」那當然作不了主。也許有人不服氣,說:「不!我作得了主。」當你說你作得了主的時候,你是什麼啊?因為我說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說你能作得了主,你這是被動的,對不對?我說你這樣,「欸,我說我這樣。」這你被動的,請問你被動的,這是算「主」嗎?主是什麼啊?主是主動耶,你完全在被動耶!所以你說:「我是作不了。」那麼當然已經作不了。結果你說:「我作得了。」你還是作不了。人就是這麼顛倒啊!這樣。但是呢他的的確確在他相對的範圍之內,是有他似是而非的這種作主,就好像前面說似是而非的那個安樂在,這個就叫作顛倒啊!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個觀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見的,所以戴了個有色眼鏡,明明是白的,他看起來戴了個黃顏色就看成黃的,戴了紅顏色就看成紅的,就這樣。這個就是壞聚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為常恆,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為性。】
什麼叫「邊執見」呢?通常我們叫「邊見」。那麼邊執見就是執著一邊,或者是執常邊,或者是執斷邊。這個執常、執斷不是說莫名其妙地瞎執哦!都是從這個上面執起的—─從薩迦耶見。說看這個「我」,有的人說這個我是常的,有的人說斷的。什麼是常、什麼是斷呢?說執斷的人,現在世界科學家執的就是斷,說人死掉了就算沒有了,好了,到此為止,這個叫斷。執常的呢,印度當年外道,譬如說我們現在有一般的人,說他有一個靈魂,這個靈魂就像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搬到那個地方,那房子雖然換了,這個東西還在,對不起!這個是常。乃至於常的更是說:人哪生生世世投人,狗啊生生世世投狗,就是這個常。平常我們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執著,所以這個真正的「邊」啊,斷、常的執是執這一個哦!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三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為最勝染慧為性。】
「見取」,就是我們這個見解,我們執取我們的見解。這個平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這個對、我這個對、我這個對!那麼主要的原因還是什麼?因為薩迦耶見、邊見跟邪見,有這種觀念本身是錯誤的—通常都是主要的是由於「我」;然後呢你對你所執的這個對象,不是常、就是斷;除了這個,邪見。就是說不正確了解的當中,你以為這個樣的,你以為這個樣的,這也是「染慧為性」。平常我們談任何問題總有我的見解:「啊,我覺得如此。」這個見解不是邪見、就是見取。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捨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為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為性。】
戒禁取呢,是另外一個,「謂緣壞戒,可捨之戒」,佛告訴我們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為什麼制那個戒?說你這樣做,那麼將來得到這樣的果,因為你要得到這樣的果,所以你現在要應該持這樣的戒,彼此間有它的必然的這個因果正確的關係。現在你這個戒啊,對不起!不對的,這個不應該的,所以可捨的,是壞的。然後呢根據你不正確的這種制定的戒,這樣地去行為、軌則,然後你照著它去做,這個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
那現在我們各式各樣的人哪都有這種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個命啊,說:哎喲,今年你的命宮什麼不利,東南方不要去;唉呀,這個今天出門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些,平常都是這個樣的。然後呢乃至於什麼很多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道理?它有它相對的道理在,但這種東西啊都是什麼?戒禁取。以為這樣做能夠淨罪惡,以為這樣做能夠解煩惱,以為這樣做能夠出生死。假定真的這樣的話,那佛就沒有用了。
實際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現在的普通人,這個啊,不要說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對於佛的無上的妙智不一定重視,倒反而看那個算命先生的人、醫生、乃至於世間的人,「哎呀,這個醫生怎麼講的。」像小孩子一樣,跑到小學裡邊說:「哦,老師怎麼講的。」啊!那個是好像金科玉律,我們就是這樣。這個是什麼呢?戒禁取,不外乎。所以說,一個叫通常說「非因計因,非果計果」,這個不是這樣的原因,你弄錯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生了病了,哎喲,講究這個營養啊,這麼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確沒有錯,因為身通常病是由於四大不調,四大不調是要醫藥,但是病並不僅僅是受這個,這種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應該了解的。再說四大不調有受生理、心理的影響,你執著了這個一部分,對不起!這個都是錯的,這個是戒禁取。最後的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等為眾生因,染慧為性。】
這個邪見哪前面已經解釋過,解釋過,不了解這個性空緣起,因此而產生的種種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緣起,必然是由前面的業因感得將來的果,種種這樣。所以啊他毀謗,說:「沒有這個東西!」那麼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是因果生起的,他現在執著了這個,說不是,這個天造的或者這自然有的,就是這個。這是這些錯誤的判斷,是染慧為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
根據是這個,這個幾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