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小

課程名稱: 觀功念恩 ( 十)

課程目標: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師長的語功德(一)  

 

 

觀功念恩(十)-1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那麼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地、扼要地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分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它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這個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

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地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

 

 

觀功念恩(十)-2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

還要對這個經律論成就多聞。你真正地要教他的話,跟單單自修不一樣。自修你摸清楚你修的路;要想教別人的話,要廣泛地了解所教的對象。雖然你還沒有真正證得佛地,可是佛的經驗,完完整整地在說,你有了這個戒定慧的這個功力再去看的話,就這個整個的總相、別相,你有一個清楚的概念,那時去幫助別人就對了,所以他還要博通三藏。這個多聞功德,就是對教法的豐富的認識。所以,


【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那麼這個善知識敦巴尊者就說: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的師長,是什麼樣呢?他呀,那一位師長說的時候,能夠發生無量知解。不是簡簡單單地就是告訴你:「就這個!」不是!他能夠各方面問題都了解、都解決,對於認識—質正量圓,這麼圓滿的認識。那麼然後你照著去修行的時候呢,他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究竟果位是如何,所以因果之間絲毫不差,次第步驟一點不亂,這個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說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正是引導我們《華嚴》這條大王路的原因在此,在這裡。

 

 

觀功念恩(十)-3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此亦如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這佛啊,不是拿水來把你的罪洗掉,也不是用他的手,他雖然有神力神通,欸,沒辦法幫你除掉苦,也絕對不是以自證的移到你身上面。他怎麼?把那個法的真實的內涵告訴你、開示給你,教你這樣認真去做,得到解脫。那為什麼這個地方要插這段話?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善知識的行相認得了以後,你從善知識那裡得到……,不是說善知識啊,你只要靠著他啊,然後他就把你一口氣一吹,然後呢像泥塑木雕捏一捏,把你捏成一個佛,不是的。把這個佛法的道理告訴你,你還是要很認真努力精進去學,那時候得到解脫。

這是為什麼我要鼓勵諸位看那個善知識的傳記,否則的話,我們大家總覺得:「哎呀,現在我是凡夫啊,然後我在這裡磕了一個頭,磕到哪一天的話說不定開悟了!啊,好!」沒有這件事情,絕對沒這件事情!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你一定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聽聞。聽聞啊如果你把握不住這個原則的話,也是這樣的,越聽越遠,是越講越遠!這個重要的概念。下面才告訴我們:


【若除為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所以總結一句話,一句話:除了把正確沒有錯誤的這個,告訴你攝受以外,其他的絕無任何方便能夠淨化你的罪。在這個地方我提一個問題:既然佛告訴我們說,沒辦法淨除我們罪的話,應該說來說去講「法」,那麼然後呢講完法我們要念「法」,為什麼我們要念「佛」呢?不是好像有矛盾嗎?大家想想看!現在我們要念佛,假定是照他這樣的話,那麼要念法啊,這個念佛不是沒有用了嗎?欸,念佛有用的!關鍵在哪裡呢?這個考考你們,下個禮拜,你們啊每一個人給我一點答案。然後呢我在這裡看了這個答案,再給你們評分,等一下我再說明這件事情。


【其中四法】

那麼下面就是說這個開始幫助別人的這個方法,先說第一個,


【善巧說者,謂於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

下面說「善巧說」,不但你懂,而且你懂了以後,要懂得怎麼善巧地表達,是說引導的次第要懂得善巧。


【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能夠把這個道理啊,很巧妙地,很巧妙地能夠灌輸到聽的人的心目當中去,心目當中去,這個很重要。


【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淨,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

什麼叫「悲愍」呢?說你說法的時候—當然這利他的說法啦!那個時候「等起」,就是你說法的相應的這個心情要清淨,不是不淨說法。現在這一點是最難避免、最難避免!說實在地,我們真的說法的人啊,是為了利養名聞而去說法的人,這種人不太多;倒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習氣相應的,這樣。我們習氣當中深細的不說,十惡業當中,語四業當中—綺語。這個綺語就是無始以來就好歡喜說,說閒話,欸,就是你坐在這裡沒什麼事情繼續說,嘴巴癢得很耶!正好有這堆人坐在這地方聽你講法,你講得很來勁!通常啊我們最難避免也就這種狀態,倒不一定是真正地自己說為了貪名聞利養,但是這個跟煩惱相應的,這個不行。

 

所以他真正的說法—悲愍。這個等起心的話,就是你說法的時候你的心裡的動機,以及這個說法的時候,前面的動機固然是,後來相應的那個心理狀態始終就這個,是清淨的。這個什麼才是清淨呢?「不顧利養恭敬」,不是為煩惱,而是由什麼?「由慈悲」,就是你的的確確一心一意為了別人,來幫忙別人。這個慈悲也有它特別的理由,應該說應該特別的標準,這個標準我們到後面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了解它。


【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讚一善哉,以無眾生非苦惱故。」】

他們師兄弟兩個說:「某人哪!我現在不管說多少法,我心裡面從來沒有受一個善哉!」人家當然一定會稱讚他,哎呀,說:「你說得好!」儘管人家說,但是他心裡面清楚明白,清楚明白,他心裡曉得:我說法不是受這個!為什麼?因為他感覺眾生的苦,他是由悲心。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心裡面一定是把持這個佛法的根本,安住在這個上面,你不會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法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偏向於我們所好的─啊,這樣!今天假定說我有名相應、利相應的話,今天為了化一個緣特別讚歎布施,明天又為了這個又特別說這個;今天心裡面啊,綺語很歡喜啊,就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明天不高興了以後,就閉上了嘴巴就睡大覺!這個東西自然而然不相應;聽的人也一樣。這主要的原因我隨便一提,這個是悲愍。下面是: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決。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這個不但有悲心,還要精進─具精勤。真正講法的時候,喔,這個幫助別人是不容易的事情啊!不容易的事情啊!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不要說說法,我們這裡最簡單的就是燒飯,啊,發好心地去燒飯,跑到廚房裡,唉,這件事情是難哪!他要淡的、他要鹹的,他要什麼煮得爛一點、他不要煮得太爛,你不曉得怎麼是好。沒有做的時候很發心,做了兩天心裡面就說受不過。

佛法也是一樣的,要去調伏別人,為我自己的……自己的煩惱你可以這麼說,為了幫助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說這個真正修學佛法,自利固然難,利他是更難,那時候要把那個大悲心具勤地……要想幫助人的話,不但要大智慧,而且要大精進的力量。所以在利他當中勇、悍、剛、決!這「勇」是勇猛直前;「悍」是不怕一切;「剛」的時候絕不摧折;果斷決定。

遠離「厭患」,不要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個單單說遠離厭患不容易的,後面他又告訴我們種種善巧,你了解了這善巧,照著這善巧去做的話,你自然會做到。要不然單單看文字上面,我們現在聽起來、看起來覺得:唉呀,很過癮,做起來的話,還沒有做已經望風披靡地逃走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絕不怕。「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的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