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03 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81L01第二由十二緣起- P183L06死謂棄捨同分諸蘊
廣論音檔: [77B] 10’57” – [78B] 15’34”
手抄稿: 第十冊P167L11- P204L08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廣論內容】
一、無明
1. 共同承許觀點:無明如非親實等、是與明相違所對治品。能治明者: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2. 法稱論師觀點:「無明」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即壞聚見、我見、身見)
3. 無著兄弟:認為「無明」與薩迦耶見相異,承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即邪解、未解二心中後者_未解心。
(此愚蒙有二:
1. 業果愚 – 招集墮惡趣行
2. 真實義愚 – 招集往樂趣行(但無法跳出輪迴)。

二、行
從體性上來說:行即是業。
從差別上來說:
1. 引惡趣業 -非福業。
2. 引善趣業 – 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三、識
從體性上來說:阿賴耶識或意識(不承許阿賴耶識)。
差別上來說:受生善趣或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

四、名色 -名色就是五蘊。
名 – 受、想、行、識,非色四蘊。
色 – 「色」是色蘊。(除了受生無色界外;ex.胎生-羯羅藍)

五、六處
1、 胎生:
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身、意二根在羯羅藍位就已經形成,但此時只是「名色」;其餘諸根與「名」俱增,成眼、耳、鼻、舌四根,才叫「六處」。
2、
(1). 化生- 結生之時,諸根頓起。
(2). 卵生、濕生 – 也都有六處,只是住胎方式不同。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

六、觸
就是由根、境、識三和合為因緣產生觸,即是對境界(可意、非可意、中庸)的認識作用。

七、受
就是根、境、識和合產生觸,即對境界的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產生苦、樂、捨受。

八、愛
從體性上來說:
1. 愛有兩種相:A.樂受起「不離愛」、B.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2. 要跟「無明」相應的「觸受」才會生愛,才是流轉生死的因緣。
從差別上來說:三界有三種愛:欲愛、色愛與無色愛。

九、取
從體性上來說:是對四種境生起四種欲貪。
從差別上來說:
1. 欲著於色、聲等欲塵等起「欲取」。
2. 見取: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
3. 於惡戒禁起「戒禁取」。
4. 於薩迦耶見起「我語取」。

十、有
從體性上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次以愛取潤發,而引生後有大勢力。「有」是因位,但假立一個果名。

十一、生:謂識於四生(胎卵濕化),最初結生。

十二、老死:老- 諸蘊成熟,轉變餘相。 死- 棄捨同分諸蘊。

【課前題綱】
【十二緣起之中,初無明者,】
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或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的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的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如此因感得如此果。……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日錯路。這個話怎麼講呢?(手B10P170~173L4想分享一下您的心得。)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於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這「取」是甚麼呢?取就是由於你前面這個愛著的關係,所以你進一步就對於所愛著的境界就執取,所以這取啊,實際上就是愛得更深一層的一種力量,(手抄B10P201L3~L11)
Q:生活中有遇到愛取的境界嗎?

【全廣題綱】
Q.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

【全廣2 / 止觀初探】
廣海明月0014 無明才是痛苦的根本
講次 | 0014 (2018-05-17 ~ 2018-05-20)
標題 | 無明才是痛苦的根本
音檔 | 1B 05:11 ~ 06:17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9-L6 ~ P19-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19-L6 ~ P19-LL3 )
手抄段落 |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
廣海明月 | 第1卷 P110 ~ P116 (更新日期: 2021年5月18日)

00:00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為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地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01:06
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特別認真地聽?師父剛剛講到 1B,第一盤磁帶,師父就說:「我為什麼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注意!師父說:「大家停一下。」師父說了「停一下」!需要停掉什麼東西呢?剛才講了宗大師絕頂聰明的公案,不知道師父是不是又想到我們心裡可能泛起很多東西,然後馬上就調整現行了。說停一下,是什麼東西停一下呢?停一下我們內心中正在進行的那個續流。01:48
然後接著師父說:「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警惕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師父又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此時此刻是誰在這裡?那大家一定答說是「我」!然後「我」在這個地方幹什麼呢?答案:「修學佛法。」再問:「為什麼要修學佛法呢?」說目的已經了解了,是為了去苦得樂。那我們有得到快樂嗎?沒有!苦去掉了嗎?沒有!為什麼呢?師父說:「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有講吧!說為什麼得不到的原因呢?「因為對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的名詞叫『無明』。」師父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概念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03:03
注意哦!剛才上一段講到宗大師的功德,師父小心翼翼地給我們講了這個例子,讓我們去認識一位絕頂聰明的善知識他的智慧、聰明程度。到這裡,你看師父,我覺得又非常勇猛地直接劈向我們的內心。說你在想什麼呢?注意!到這兒來做什麼了?馬上提出此時此刻的「我」在幹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那麼為什麼沒有得到快樂、為什麼沒有離苦?師父直接把「無明」這個概念就在第一盤投到我們眼前了。03:42
大家都知道無明的概念是在十二因緣那兒才出現的,他在第一盤就一下子推到你面前了!應該說擲地有聲,嚇我們一跳——無明!什麼無明?我們所有的錯誤都是無明!什麼是無明啊?然後師父說痛苦的根本就是這裡。聽了這之後有幾人相信啊?說:「無明是什麼東西呀?為什麼它是痛苦的根本?」我們痛苦的根本不是某人某人沒理解我呀、錢賺得少呀,或者我不要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我要去做我喜歡的事情啊!或者我被人家背叛啦,我被騙了!這些是痛苦的根本啊,對不對?還有說:「要學五大論很辛苦啊,提不起心力來的時候還要去聽、還要去辯論、還要去背書,這都是痛苦啊!」為什麼無明是痛苦的根本?我們會相信嗎?04:43
再說什麼是無明啊?師父說:「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就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就在這裡。」如此地大刀闊斧、如此地勇悍,在第一盤磁帶就把「無明」和「我」這個概念直接拋出來,實在有點像驚天的炸雷一樣炸在我們面前。05:10
當然在第一盤聽的時候,也有人會對這個點就全部錯過了,因為一開始聽《廣論》的時候,很多人就是喜歡聽,高高興興聽完一輪,其實沒記住多少,就是高興,歡喜心是有了。再細細地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其實忽略了太多,沒想到 1B 就把「無明」拋出來了,就讓我們認識到這個根本。實際上你要再找痛苦的根本的時候,你對這兩個字是會非常深刻的,就像在黑夜的閃電一般明晰那樣的深刻程度。「無明」是什麼?為什麼我執著的「我、我、我」成了痛苦的根本呢?我們的痛苦的根本不都是外在的條件、外在的人,甚至疾病、環境等等,都是這些東西導致的嗎?為什麼「我」成了痛苦的根本呢?所以一定是有一大堆問題,如果就這個問題我們去糾結的話,一定會引生很多很多迷惑的問題。06:11
這可能師父又會說了:「停!要警惕一下。」我們會發現:「什麼是無明」後面跟著很多很多疑問,什麼都不明白!這個時候師父就說:「那你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辦呢?」「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因為剛才我們就是不了解,我們不承認呀!「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想排斥這個錯誤。」注意!看到這兒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疑問?了解了錯誤,到排斥錯誤,其實可能有很長的距離喔!本身了解錯誤就要很長的距離,有些人不覺得,甚至不知道錯誤在哪裡,都在外境上找、在環境上找。而在自我身上去找錯誤,去找下一段生命的一個希望點、一個起飛的點,有多少人呢?因為我們的身語意終究都攀緣在色聲香味觸法,執著在這上面,有多少心力讓所有的精神回歸自心?可能就喝一杯茶的功夫,會靜一靜嗎?連吃飯也變得很匆促、工作也很匆促,跟別人講話呀、做什麼,都是在一個忙亂的節奏之中、緊張的節奏之中,甚至是焦慮的節奏之中,我們如何停啊?如何警惕自己在做什麼?07:41
所以,又有多少時間去想:現在的痛苦可能是由於我的錯誤導致的,那「我」是什麼錯誤?用多少時間去了解自己錯誤的行為方式、錯誤的語言方式、錯誤的思路?因為一定是錯誤的思路導致的。一開始想問題就想錯了,所以後來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樣子。在人生匆促的腳步中,我們有多少時間停下來,在夜晚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地上的人們忙成那樣子,碰到月圓的時候,有多少人去欣賞那麼漂亮的月亮在天上?在寂靜的夜空中,那皎潔的月亮那麼美,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有時間欣賞了。我的意思是說,在月亮、星光和日出被忽略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被忽略了。我們只是隨逐著一個忙亂的時代腳步、生存的腳步,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地這樣過下去。有認真地想一想:我來幹什麼?我此生的目的是什麼嗎?08:56
有人覺得這問題都是哲學家想的。哲學家為什麼要想這個問題?難道不是想要生命變得更美好嗎?每個人都想要生命變得更美好、生活變得更美好,提升生命的質量,所以全部都在忙。有時間想「無明」嗎?有時間探討這痛苦的根本嗎?甚至從未聽聞過。「什麼事情?無明和我是痛苦的根本,是錯誤的一切?」這件事簡直是太稀有了!如果不是師父在這裡提出來,我們終極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怎麼會想這個念頭呢?怎麼會知道這個信息呢?如果他不來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知道呢?09:47
所以了解錯誤這個過程,就是要一個知道錯誤、又改了錯誤,有經驗、又肯告訴我們的人告訴我們才知道。然後我們知錯了就會改,當然會排斥錯誤。如果不知道錯是不會想改的,因為那不是我的錯呀,那是很多很多很多的錯呀,不是我的錯;是他們改了,我的生命才會變得美好,為什麼是我要改我的錯呢?而且這個錯非常地古怪,居然是「我」,居然是「無明」!好像跟什麼事都沒關係,好像是個概念、是個推理,這事情就更令人難以捉摸了!10:31
所以想探索的人就要沿著探索下去——為什麼高僧會指出生命的痛苦是無明?10:39

【意樂提策】
※生活中遇到不如己意的事,一般人很容易沉浸在裡面,除了增長壓力跟憂鬱,其實沒有任何好處。換個思惟,就能為自己、為他人帶來源源不絕的喜樂。
Q.今天為什麼選擇坐在這裡?
(先讓自己學佛的歡喜心,如法地加深增廣。
(如何增長歡喜心?A.善巧總結自己的成長與收穫,對師長修信念恩,對自己修隨喜。
(如何令喜悅源源不絕地增廣?A.「要讓善行在內心中恒長相續。」如是則樂果綿延相續,增長廣大。

【聽帶/研討】@21消文收攝研討
1、影片:20190720-3 解析十二因緣 /福智僧團-如俊法師
========================================
▲「緒論」
(講說內容節錄自《吾願無悔》第一版第三刷 第109頁第2段)

▲『前行』
《希望新生》98頁,第171則——溝通從傾聽開始:
每個人都可以做溝通的高手,先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強硬地把自己的觀點塞給別人。如果能付出真心聽對方說話,花時間了解別人內心的苦楚和難點,那就更佳。因為你願意作他的忠實聽眾,有一天當你說出真知灼見,他也會認真地傾聽。

《心之勇士》91頁,第171則——找出共同的目標
這個世界已越來越多緊張、焦慮,在與別人交談處事中,儘量避免讓別人感到壓力。先找出共同目標,再談差異性,往往是一個很好的溝通的開始。

《希望新生》
一、每個人都可以做溝通高手。秘訣是作好聽聞軌理。
二、聽聞軌理可以幫助我們專注、真心地聽對方說話,慢慢就能做到,在關心對方的過程中,自己也能深得啟發。
三、這樣雖然是在關懷、了解對方,也同時自然會懷著感恩與敬意。因為你是尊重他也關心他的忠實聽眾,對方終究會開始變成認真傾聽你的話語。

《心之勇士》
一、有了共同目標,則彼此的差異性是精益求精的冶金石。
二、善巧地運用無量多門的正因,去成立彼此共同的主張,則比較容易打動對方,降低互動中的緊張壓力,取得共鳴。

▲『正行』
109頁第二段
我們怕不怕墮罪呢?怕嗎?有時候怕、有時候不怕,是吧?忘了的時候就不知道了、昏昧了。覺得可能不是這麼重的,說:「這麼重的我怕,輕一點的不怕。」輕一點兒的也在地獄,不怕嗎?說:「住那個地獄我不太怕,住這個地獄有點怕。」應該沒有這樣的事情,地獄的果報是非常酷烈的苦受,不是開玩笑的!所以為什麼會造這麼多罪呢?真的害怕下地獄嗎?如果真的怕到了極點就不會造了。有人說:「那說起來的時候會怕,有的時候不怕。」問大家一個問題:這種狀況容不容易造罪?一會兒清醒、一會兒糊塗,糊塗的時候肯定就造罪,清醒的時候該做什麼?懺悔。

一、《廣論》198頁:“康壠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師父新版《廣論》開示,第2卷,手抄稿第1冊,第43頁:
“那個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文字相。我願意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給你們聽:前天我出去到台中,因為有一個同學出了車禍。然後這個車禍是非常厲害,差一點命送掉,那個腿上的肉整個的不見掉了,那說不定有可能這個腿都要廢掉。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會抱怨這個、抱怨這個。當然除了這個抱怨那個車子撞他以外,還要其他的抱怨。
一般人來:「什麼?我學了佛,沒有保佑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個障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佛法看成功就像今天世間上面大家做小販的:我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東西,我給了你十塊錢,你得給我十塊錢的東西。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一樣,好像我今天供養了你三斤香蕉,等一下你就應該來加持我,讓我發一個大財,就這麼荒唐法!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佛法正規地講都講業,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絕不是眼前的。
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因為一般普通人很多人會常常抱怨:「我學了佛,怎麼不靈光啊?」實際上,我去看那位同學,那位同學不但不抱怨,而且說:「啊!師父真對不起你,還勞你駕,這我業障很重啊!我淨了我的罪障啊!」那我聽了是非常讚歎!佛法本來告訴我們這是業,今天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應該清楚這一件事情的所以發生,跟眼前學佛不學佛是沒有關係,以前如果你造了這個業,這個業一定會感果。

========================================
(本段五之三講綱)
現在我們了解,造了這個因就感果,沒有感果之前這個業一定不會消失。進一步來說,當這個業感果的時候,是不是同樣又要造業了?譬如說,我以前傷害過某人,那麼今天這個怨碰上了,我會被他傷害,這一點大家懂不懂?請問現在你被他傷害的時候,你採取什麼態度?通常情況之下,他來傷害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他傷害我,我會覺得:「咦!我也是好端端的,為什麼你今天要來這麼傷害我?」乃至於完全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抱怨?我想我們會抱怨。
所以學了佛以後,告訴我們叫「觀業忍受」,到那時候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你眼前不會再受。可是我們平常都是受不了,自己會抱怨,三字經一大堆。所以這個時候,一方面前面造的業到現在感果了,不錯,是不是那麼同時又造業了?同時又造業,然後呢將來再感果,所以永遠地輾轉,越纏越緊。”

========================================
二、 真如老師《廣海明月》開示,第125講:
“其實在這一段裡,師父在點醒我們:我們沒有生起前後世的概念,什麼都是用現世的角度在考慮,沒有生起這個生命的相續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它是從此生趣往來世,現在所感得的結果前世是有因緣的。這樣的想法一旦沒有貫通,凡是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都局限在此時、此刻、此人、此境這樣去觀察,所以他的生存範圍,還有思考的範圍、時間點都是非常狹窄的。
佛法深厚的因緣、內涵,它一定是拉到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一個時間軸上,去看待這一個人生命所感得的這一切因,或者說結果,或者說苦樂。都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上去觀察這件事情,並不是就眼前發生什麼,就認為是那個因。有在聽嗎?多半找因是要往前找的,不是:「啊!剛才你說我什麼,所以我這什麼。」那只是一個勾起的緣罷了!更深的因可能在過往,可能在很久很久的一個過往。
師父在這裡邊更加深一點地揭示出我們沒有前後世的概念,就會這樣去抱怨。為什麼這樣抱怨,就是沒有前後世的概念?那沒有前後世的這個概念到底會產生什麼呢?因為眼睛看著、耳朵聽起來,就是那個車子撞了他,他這麼劇烈的痛苦就是那個車子引生的。或者說:「欸!佛菩薩不是可以救,為什麼沒救我?」所以這是很眼前的思考。
但是從很深遠的角度去觀察的話,那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因緣呢?在佛世的時候,一有什麼事情,弟子都去問:「佛陀,這是什麼因緣啊?」然後佛陀就講個過去的事情:為什麼會今生這樣呢?前世有什麼什麼事情……,所以說這一生是這樣。所以根本不是局限在這麼小的一個時間點和範疇和人事物的角度上,去考慮這件事的。有注意到嗎?所以師父說的深厚的內涵,還有前面深厚的這個因緣的理解,一定是涵蓋了一個生生世世無限生命的前提在裡邊,然後才會談到深厚。”

三、深信業果
佛陀降服阿波羅利龍王等一連串精彩的本生故事(完結)
毘舍離國、摩竭國人民宿生即已得蒙佛陀布施身血、眼目救護的感人因緣。

一、無明
1. 共同承許觀點:無明如非親實等、是與明相違所對治品。能治明者: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2. 法稱論師觀點:「無明」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即壞聚見、我見、身見)
3. 無著兄弟:認為「無明」與薩迦耶見相異,承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即邪解、未解二心中後者_未解心。
此愚蒙有二:
1. 業果愚 – 招集墮惡趣行
2. 真實義愚 – 招集往樂趣行(但無法跳出輪迴)。
二、行
從體性上來說:行即是業。
從差別上來說:
1. 引惡趣業 -非福業。
2. 引善趣業 – 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三、識
從體性上來說:阿賴耶識或意識(不承許阿賴耶識)。
差別上來說:受生善趣或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
四、名色 -名色就是五蘊。
名 – 受、想、行、識,非色四蘊。
色 – 「色」是色蘊。(除了受生無色界外;ex.胎生-羯羅藍)
五、六處
1、 胎生:
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身、意二根在羯羅藍位就已經形成,但此時只是「名色」;其餘諸根與「名」俱增,成眼、耳、鼻、舌四根,才叫「六處」。
2、
(1). 化生- 結生之時,諸根頓起。
(2). 卵生、濕生 – 也都有六處,只是住胎方式不同。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
六、觸
就是由根、境、識三和合為因緣產生觸,即是對境界(可意、非可意、中庸)的認識作用。

七、受
就是根、境、識和合產生觸,即對境界的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產生苦、樂、捨受。
八、愛
從體性上來說:
1. 愛有兩種相:A.樂受起「不離愛」、B.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2. 要跟「無明」相應的「觸受」才會生愛,才是流轉生死的因緣。
從差別上來說:三界有三種愛:欲愛、色愛與無色愛。
九、取
從體性上來說:是對四種境生起四種欲貪。
從差別上來說:
1. 欲著於色、聲等欲塵等起「欲取」。
2. 見取: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
3. 於惡戒禁起「戒禁取」。
4. 於薩迦耶見起「我語取」。
十、有
從體性上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次以愛取潤發,而引生後有大勢力。「有」是因位,但假立一個果名。
十一、生:謂識於四生(胎卵濕化),最初結生。
十二、老死:老- 諸蘊成熟,轉變餘相。 死- 棄捨同分諸蘊。
========================================

2、影片:天堂的工作 Heaven Job Everyday
========================================

桌牌:惑:我愛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
業:善、不善業已熏習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