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0 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83L07第二支分略攝者- P184L04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廣論音檔: [78B] 15’34”~ [80A] 04’18”
手抄稿: 第十冊P204L09- P253L08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廣論內容】
辛二.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
壬一.支分差別
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壬二.支分略攝
(一)、支分攝:1、能引支分.2、所引支分.3、能生支分.4、所生支分。
「能引支分」:無明、行、識;
「所引支分」:名色、六處、觸、受;
「能生支分」:愛、取、有;
「所生支分」:生、老死;

(二)、二重因果
1、「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
Q.既然能引和所引也包括能生和所生,為什麼要安立二重因果?
「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
A.是為了說明所引果的苦諦和所生果的苦諦,二者性相不同(種子位、果位)、原因不同。

2、三世兩重因果:
一重因果
能引支(過去所造因:二因(2.5)集諦)(無明(惑)、行(業)、因位識)所引支(現在所受果:五果(4.5)苦諦)(苦)(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
一重因果
能生支(現在所造因:三因.集諦)(愛(惑)、取(惑)、有(業))所生支(未來所受果:二果.苦諦)(苦)(生、老死)。

3、十二因緣流轉圖:手抄稿第10冊P.225~P.244;音檔79A13:09~79B23:02
總共有五圈。
(1)、第五圈(最外圈):也就是最外面一圈是閻羅王(死主),表示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就永遠在閻羅王的口中,他的力量非常的強大。
(2)、第一圈:流轉生死的核心:其中有三種畜生,豬代表-癡,家禽(雞)代表-貪,蛇代表-瞋。這三種煩惱,稱為三毒,是輪轉生死的根源。牠們相互咬在一起,顯示貪、瞋、癡輾轉循環引生。
(3)、第二圈:中陰身: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他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前面說過中陰身如果有福,是光明而且向上的,反之則黯淡而且是倒行的。
(4)、第三圈:六道:最上面的是天,天的右邊是修羅。修羅和天之間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天上的歡喜園當中,有一顆很大、很美的果樹,可是果樹的根是長在修羅的地方;就像說樹根長在鄰居家裡,而果實都掉在我們這個院子裡面,這完全是業力所感。修羅的福報很大,可是嫉妒心很強,一天到晚跟天戰爭。天的左邊是人道。
下半圈的右邊是畜牲,畜牲所處的世界跟人是共同的,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天空當中飛,也有在陸地上,而真正數量最多的是在水裡面。左方是餓鬼,最下面是地獄,都是非常痛苦。
這個六道當中,每一道的這個右上角都有佛陀在那裡,儘管在六道當中,可是這個佛菩薩都在這個地方接引我們。但是他並不在混在這個地方一起,而是站在那個上角上面,他一直在啊,「來啊!」非常慈悲地告訴我們:「你們趕快要跳出來啊!你們趕快要努力啊!」喏,就是這個。
(5)、第四圈:十二緣起:有十二個圖,分別代表十二緣起流轉。
①無明:以瞎子作代表,眼前一片黑暗,看不見事物的真相。無明也是一樣,沒有般若的智慧,長夜沉淪生死苦海,不能出離。
②行:圖作陶工塑造瓦器之相,所製出的各類器皿,種種形狀,粗細好醜等,總由陶匠塑製而成。眾生萬類,種種正報依報,亦由不同的行業所成。
③識:識心以猴子作代表,顯示心的剎那變異,有如猿猴一般,一刻也不安靜。圖中繪一隻猴子,從一間空屋,跳到另一間空屋,表示有情在命終之後,神識會繼續尋找投生之處。
④名色:大海中的一條小船,雖有活動,然有侷限。
⑤六入:是以一間房屋有六個門窗來表示,房屋是空的,說明六根雖然完成,還沒有六識的作用。
⑥觸:這是根塵識三和合,心識作用的開始,以男女的接觸作代表。
⑦受:眼睛是人體上最敏感的器官,以箭射中眼睛,代表眾生的感受。
⑧愛:圖中的酒鬼嗜酒如命,眾生的愛欲也是一樣,無止境的追求,將使自己愈陷愈深。
⑨取:取是愛欲的增上,圖中顯示一個小孩子爬在樹上摘果,樹下雖然已裝滿了一籮筐,但他還是貪得無厭。
⑩有:這是一位少婦懷了身孕,由前面的愛取,感得後有,如同女子懷孕,即將生產。
11.生:圖中顯現女子生產情形,因為現世的愛取迷惑,造作種種業,導致未來結生。
12.老死:有一個人背著屍體,在我們出生之後,就註定了老死的命運。十二因緣一環扣一環,眾生的生死也是一生接一生,延續不斷。

【課前題綱】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這個一句話,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了,修行的根本在這裡。所以這地方說「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這十二支當中,受的因緣所以愛,那麼愛哪裡來的?因為前面有了受、感受,啊!覺得個感受是可愛的,然後你就愛著;那個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後呢你就排斥,是乖離愛;還有一種叫捨受。這個兩樣東西彼此間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緊緊地不相分離。欸,妙了!雖然緊緊地不相分離,「兩者非是一重緣起」。嘿嘿,這個就很有趣!它種種的因果緣起的流轉過程當中來說,它並不是在一重緣起當中,是兩重緣起當中的。

Q.想想看
眼前會受,是我以前造的種種業,你造了這個業當然感得這個果,現在了解真正的流轉生死,知道這個關鍵,我們該如何切斷?不會再引發生死呢?

【全廣題綱】
1、「很少傳聞」四個字,為什麼讓老師有點酸楚?
2、看到仁波切祈禱的身影,上師為什麼會心靈震顫呢?
※把握我們能遇到師父、遇到佛法的機會,尊重和珍惜文字、語言、經典的傳承。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全廣2 / 止觀初探】
講次 | 0007 (2018-04-23 ~ 2018-04-25)
標題 | 藏王迎娶文成公主、創造藏文
音檔 | 1A 15:41 ~ 18:26
手抄頁/行 | 第1冊 P9-LL3 ~ P10-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9-LL5 ~ P10-LL5 )
手抄段落 | 那麼在這裡,我也不妨……這個我們順便一提。
廣海明月 | 第1卷 P60 ~ P67

00:00
前一節課師父就幫我們介紹宗喀巴大師。那麼接下來,師父會簡略地介紹一下藏傳一系的佛法。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請大家把心慢慢地靜下來,讓那些喧雜的思路,還有那些忙亂的節奏感慢慢地平靜下來,讓我們專注地聽師父的帶子。在下面的帶子中,師父會給我們介紹幾位偉大的人物,他們為佛教的發展做出了豐功偉績,非常非常值得我們感恩和銘記。那麼下面我們就開始聽第一小段。01:02

那麼在這裡,我也不妨把這個藏傳一系的佛法,簡單地介紹一下。因為這個在我們國內平常是少傳聞,所以我簡單地說明一下。那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時候,是松贊岡布王,那個人,相當於我們唐朝初年,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這樣。那麼那個松贊岡布王就是隋、唐那個時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當中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也碰見我們所謂唐初,那是中國最盛的時候,唐太宗。所以中國歷史上,不管西藏,有這麼一段佳話: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給那個松贊岡布王,那個時候進去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進去。那個松贊岡布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夫人。那麼同樣地,那時候尼泊爾也是佛教的國家,所以從這兩個地方傳進去了大量的佛法。02:42

好,大家有仔細地聽吧?這個段落我把它分得很短,有點擔心長了之後大家走神。師父說:「簡單地介紹一下,因為這個在我們國內平常很少傳聞。」就是藏傳一系的佛法,我們是很少知道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很多年前,師父開始不管走到哪裡都帶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他自己學習,然後又開始給大家講《廣論》,開始講了很多次,講到後來都剩下師父一個人。所以到底如何把《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一本精彩的佛教論著介紹給我們這些漢人,實際上是很有難度的。雖然很多年前尊法師就已經把它翻譯過來了,所以我們是用漢語學的,但是剛開始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部深奧的佛教撰著,要花下血本的時間才能夠學懂,通常都怖畏它的深度和學習時間的長度,所以大家都學著學著就沒有心力了。04:01
可以想一想,師父在那樣的一種狀態下——大家都不知道宗大師的名字,也不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在這種狀態下他一個人,一次又一次地講、一次又一次地講,經歷了多少失敗。在面對我們無知的曠野,他沒有任何的怖畏心,一直這樣單槍匹馬地穿越我們這片無知的黑暗。所以看到這「很少傳聞」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有一點酸楚,又非常地感恩、又非常地酸楚,覺得師父真的是很不容易,才把《菩提道次第廣論》送到你我的面前,送到我們的心中。04:51
那麼現在師父要介紹的,實際上是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這幅歷史畫卷可能是沉重的,但這裡邊也有非常非常絢麗的色彩。這裡邊就提到了唐朝的松贊岡布王,然後提到了我們都非常非常熟悉的文成公主。我去拉薩大昭寺禮拜的時候,有看到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現在是在大昭寺,原來聽說是在小昭寺,又更早聽說好像是供奉在「烏仗那」這麼一個地方。05:33
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佛十二歲的等身像,大家都知道,宗大師對他獻過五佛冠,把他變成了報身佛的裝飾。據說往昔他也是帶著佛冠的,是遵循往昔的傳統而做的。那供上佛冠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呢?符合報身的裝飾這樣的一個緣起,是希望直至輪迴的盡頭之間,眾生的福田能夠永遠堅固地存在,宗大師是為了這樣一個緣起而供的。06:14
那尊佛像,人們每天大排長龍,都去貼金、去禮拜,然後去供養、去祈求。那次我們去禮拜的時候,有幸跟隨著仁波切,排在朝聖隊伍的最前面,因為仁波切,所以大昭寺的法師特別把佛龕的門打開。那一刻,彷彿時光靜止,平常非常地威嚴,也非常慈愛的仁波切,那一刻,居然如赤子般捧著哈達走到釋迦佛像前,他輕輕地把頭俯在釋迦佛的膝前,深深祈禱的身影,今天想來,歷歷在目,讓我的心靈震顫!當時我也學著仁波切,把頭靠在釋迦佛的膝上祈求。那一刻彷彿萬籟俱寂,好像一個流浪的孩兒,靠在慈父的膝上。只有佛陀萬古的慈悲,充滿我的心,充滿著宇宙。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在記憶中永恆!07:35
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感動的。
另外在拉薩也有看過松贊岡布王,還有文成公主的塑像。可能去朝禮的人都會想要看一看文成公主的塑像,塑得像度母一樣,非常非常地莊嚴!在很多很多西藏人的心中,文成公主像佛菩薩一樣,因為她把大量的佛法帶給了西藏。所以漢傳佛教,由我們美麗慈悲的唐朝公主帶到了藏地,有沒有覺得這是非常美好的佛教史上的佳話!08:15
佛教的傳承淵遠流長,它能夠綿延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能聽到從那麼古老傳到現代的這個佛法傳承,很珍貴、也很稀有吧!所以你我共聚此時,聆聽這珍奇的時光,真的是非常地難能可貴!
請大家繼續聽。08:41

那麼,這個松贊岡布王不但振興了佛法,這個西藏的文字也是那個松贊岡布王時候建立起來的,他特別派一個大臣,到別的地方去,然後學好了帶回來。最後呢,學的是印度,把印度那個母語,經過了他自己的認識以後,適應西藏,造了那個藏文。所以這個藏文雖然跟梵文是不一樣,但是脫胎於梵文,脫胎於梵文。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它翻譯過去,它有種種的方便。譬如說,拿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你這英文翻成功中文,跟英文翻成德文、法文不太一樣,他們西方語言轉變一下容易,因為他們語言相似,語言相似,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我們順便一提。09:44

在這一小段裡,我再提一個問題:松贊岡布王不但振興了佛法,而且西藏的文字是什麼時候建立的?也是那時候建立。那時候有一個大臣叫吞彌桑布札,對吧?非常有名的大臣,他創立了西藏的文字。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被翻譯成很多國的文字,我在很多年前就看過英文的、蒙文的、韓文的、日文的……很多國的文字都有《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它傳播得是滿廣泛的。10:25
在提到文字的部分,師父都很珍惜字紙,字紙是不亂丟的。為什麼呢?出於對文字的敬重。因為文字的來源也是非常地淵遠流長,也是很不容易的傳承。所以對於字紙,不是隨便寫完了就把它放在那兒,尤其是佛法字紙,都要非常非常恭敬地、好好地放在盒子裡,供在什麼地方。那麼對經典,就要更加好好地恭敬受持!10:54
這裡邊談到藏文,大家都知道鳳山寺很多法師在學習藏文。很多年前,應該是二十多年前了吧!師父就請鳳山寺的法師們開始學習藏文。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基礎,才有今天的譯經事業,才能翻譯《四家合註》。但是師父在讓我們學習藏文的時候,對於漢語的古文也非常非常地重視。師父認為用漢語來傳播佛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寺院的僧人也一定要把漢語學好,而且這是母語,要非常非常地熟練。所以這麼多年過去了,很感恩師父對於建立教法這樣的一個遠見。二十年前學了藏文到現在,我們寺院的很多法師啊,比如說他們可以看藏文的《金鬘論》、看藏文的原典……很多註釋都可以看藏文的原典。這個在二十年前,到鳳山寺出家的法師是不能想像的;但是二十年之後的鳳山寺,走進一班你就看到大家都捧著藏文書看,幾乎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12:03
所以,熟悉一個語言、沿著這個語言理解佛法,這樣的深度和精確度,實際上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寺院的很多法師也都非常非常地努力,希望藉借著自己的努力,能把宗大師的教法更廣泛、更深刻地用漢文自利利他吧,傳遞給很多很多對宗大師教法很有信心的,乃至世界各地各種語系的人們。因為現在僧團裡有法師用英文講法,然後現在應該也有法文、有韓文,可能以後還有很多的不同的語言。所以說很高興有這麼多的語言形式,讓擁有各種語言的人們都能夠接觸到佛法,都能夠去學習如何離苦、如何得樂。所以也感謝佛陀的恩德,感謝先輩祖師他們深深的恩德!13:06

【意樂提策】
Q.會為自己的每一天做準備嗎?
在生死無常的輪迴中,如何選擇過一天;快樂?庸碌?浮浮泛泛?

【喻】
影片:世界盛事強勢來襲,你準備好了嗎?
Q.上課此時,觀察自己,為了上課做了什麼準備?
老師說:「所以在上課的時候,請大家把心慢慢地靜下來,讓那些喧雜的思路,還有那些忙亂的節奏感慢慢地平靜下來,讓我們專注地聽師父的帶子。」

影片:2019 僧團憶師恩
想成為跟師父一樣的聖人。

【聽帶/研討】@23組消文收攝研討
Q.師父說:「我們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了,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修行的根本是什麼?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師父說:「這個一句話,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了,修行的根本在這裡。所以這地方說「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這十二支當中,受的因緣所以愛,那麼愛哪裡來的?因為前面有了受、感受,啊!覺得個感受是可愛的,然後你就愛著;那個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後呢你就排斥,是乖離愛;還有一種叫捨受。這個兩樣東西彼此間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緊緊地不相分離。欸,妙了!雖然緊緊地不相分離,「兩者非是一重緣起」。嘿嘿,這個就很有趣!它種種的因果緣起的流轉過程當中來說,它並不是在一重緣起當中,是兩重緣起當中的。
哪兩重緣起呢?就是前面這個無明、行、識,是「能引」之因,這個因,對不對?由於這個因而引發名色、六處,然後呢觸、受,這個是「所引」的果,這是第一重 (p220) 緣起,到受為止,到受為止,到這一個地方為止。第二重緣起呢?是愛、取、有,為「能生」之因,能生之因。那麼引發的是什麼呢?「所生」的是什麼呢?生、老死。由於這個愛、取、有為因哪!然後引發生、老死那個果,這第二重緣起,不是一重緣起。
既然不是一重緣起的話,中間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找出來。喏,真正的流轉生死,就是不曉得這個關鍵。然後呢你了解了這個關鍵,切斷的地方也從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切斷,行了!所以當這個關係你了解了以後,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麼證的果,說一個利根的小乘,叫緣覺。如果萬一我們沒有這麼聰明,那佛告訴你這個受是苦哇!實際上受呢,就是我們現法,眼前一切都是受。為什麼眼前會受啊?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都了解了,原來我以前造的種種的業呀,你造了這個業嘛當然現在感得這個東西,你有這個感受啊!這不是很清楚嗎?一重因果對不對?就是以往你造了那些,所以現在有這個感受,就如此而已!
在這個感受上面,你又起種種貪著,告訴你呀!這是錯的。嗯,好,你到此為止,擋住了!如果說你到那時候,到此為止擋住了,不跟無明、觸相應的這個受。你認得了所以生愛是因為無明,現在你認得了,不再生起無明的話,這個愛就不生起。為什麼呀?原來這個都是業感緣起—空,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下面你正確認識了以後, (p221) 這個不再無明相應。無明是什麼?就是惑嘛!所以細的地方,或者是說,內在的是無明,因為你不認識,所以生起種種的愛著等等;那麼認識清楚了以後,那個就不生了,擋在那裡。擋在那個地方的話,它這個就不會再引發生死,這個它重要的關鍵。
所以說,如果說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能夠辨別得很清楚,信得過佛講—佛告訴你受是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不苦不樂它還是苦。那怎麼辦哪?哦,你趕快努力啊!這個時候把生死切斷掉了,把生死切斷掉了!所以這一個地方他只是說明這個,所謂「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

桌牌: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