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4 廣論進度 ** 竹18增232

廣論進度:P155L04若未真實思惟苦諦- P159L05而善修習

廣論音檔: [68B] 06’40” – [69B] 11’27”

手抄稿: 第九冊P124L06- P161L09  音檔: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廣論內容】

一、修學佛法的根本目的何在?就是菩提心。如果對苦諦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如理思惟,升起相應的量,內心還是在雜染的現行中,不管做甚麼還是在流轉生死,集諦之中。

二、依根機差別而說:在修共中士的法類時,下士共法也應同時而修

1).若有慧力­­-可依共中士道內容,好好思惟、修習。

2).若慧劣弱-暫時擱置以下所引經教內容,先思惟修習眼前相應的部分。

三、引經論說明:共中士道雖思擇而修,心應保持明淨,依思惟內容,漸次修習。

1.《入行論》-由散亂心所修的一切善行的功德、果報都很小。

2.《修信大乘經》-修習大乘的菩薩,不論修習任何的善法,都是從不散亂心及正思 惟法益而來。

3.《解深密經》-如果沒有真實的止、觀,以及和止、觀相應的定、慧,一定無法成就三乘的一切功德。

四、思惟八苦~~最初思惟的是「生苦」的部分,分五方面說明。

(一) 眾苦所隨故生為苦

(二) 粗重所隨故生為苦

(三) 眾苦所依故生為苦。

(四) 煩惱所依故生為苦

(五) 不隨所欲離別法性故生苦者

正修苦諦:思惟生死總苦:思惟八苦:生苦(特住胎苦)

Ø特別思惟住胎之苦:引《弟子書》及《入胎經》

(一)處胎不淨之苦:母親腹中周遍充滿無量的不淨物。

(二)母食之苦:母親所吃的種種苦、酸、粗、鹹、辣、淡等食物,輸入胎兒體內時,成為如火炭般,一接觸便令人痛苦的食味所觸。胎兒依靠污穢的液汁來資養身體。

(三)住胎熱苦:母親體內所有的火氣,煎炙、周遍煎炙、極為周遍地煎炙著胎兒的身體;胎兒因此感受種種猛利、粗惡、難忍不悅意的極大熱苦。

(四)出胎之苦分二:包括從母胎生產時以及初生後的所有痛苦。

 

【課前題綱】

Q1. 【若未真實思維苦締,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為虛言,則其所作悉成集締。】

師父開示:『所以假定你對苦締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及認識隨然認識了,沒有如理思維,生起相應的量,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現法,世間的一切上面這種雜染當中,現行那個時候貪著生死,不是厭捨生死,這個時候所求解脫都是空話,都是虛話。』

問:怎樣才能「真實如理思維」苦締,生起相應的量呢??

 

【讚頌】曾記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6z3iT03eQ

我們對師父的感恩和懷念是他把把最最難能可貴的傑仁波切教法送給了我們這個「送」是非常艱難的。

對他最深的懷念,就是憶念他的教誡然後奉行在自己生命的每一天。

一定要設法使聽廣論變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受用法」就是我們最深的報答常師父的恩。

 

【全廣2 / 止觀初探】

講次/0065  (2018/11/12 ~ 11/14)

科判/道前基礎

章節/禮阿逸多及妙音

標題/關注自心成長,歡喜自然出生

音檔/2A 20:28 ~ 21:29

廣論段落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第1冊 P43-LL3 ~ P44-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3-LL3 ~ P44-L4 )

手抄段落        前面上說「遊戲」……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如何學習佛菩薩,把教化有情的事業變得像遊戲無量土,全部樂在其中、歡喜無比,是非常非常需要注意我們的學習方法,乃至發心。如何去除很多壓力、很多不必要的焦灼、孤單感、無助感?當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如果你沿著無助的思路去想就會越無助;不如想一個辦法如何去解決這個無助,一、二、三……,次第是什麼;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向佛菩薩祈求;再一個,向知道的人去詢問,找出方式,然後去解決這個無助。總之,待在那裡一動不動、無助,和去找很多人問方法,肯定是後者對我們來說比較積極、比較樂觀。 [00′44″]

不論在辯論場上,或者在園區承擔的老師啊,或者在園區學習的學生,甚至在法人事業,在各個行業的廣論班同學,大家都需要學會去擺脫壓力、學會去令自心成長。當我們不停地令自心成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其實我的苦樂並不只是源於正在發生什麼事,而是源於這個事情帶給我什麼啟示、什麼成長。 [01′13″]

一旦我們的心,朝著悲心和智慧的成長方向去努力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其實日子過得還是滿殷實的,因為我收穫許多、我成長許多。看到自己成長許多之後,當然就會有歡喜——雖然不能說像佛菩薩那樣,產生遊戲無量土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至少會在其中發現亮點、發現希望,破冰、破無助、破孤單感、破不知所從、破虛度人生!至少我會在每天每天的這種承擔和修行中看到盲點,看到盲點也是一種發現,然後再去想法突破盲點,又是一種發現。一個發現,接著一個發現……大家知道一個偉大的發明,通常都帶給我們無量的喜悅,那麼我們對自心的一個成長和發明,也畢竟會帶給我們自心的清涼或者幾許雀躍,所以這個過程還是非常美妙的! [02′16″]

師父在這一小段裡一直啟示著我們:「遊戲」這兩個字,在每天的承擔中,要想到令自己成長、令自己的心靈愉悅。你說:「啊!那令自己的心靈愉悅,會不會是沒有利他?」利他的時候不一定是苦哈哈的。如果一直是苦哈哈的,能堅持多久呢?我們就會感覺到累得不行了,或者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內心的成長還是要特別特別關注的,一旦我們在內心中不停地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師父的願力的攝持,我們就不會在承擔事業的時候過分地膨脹個人和自我,而忘記了團隊的付出,忘記了每個每個廣論學員、每個每個出家人,在這一期建立教法中他所做的那種非常稀有的努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真的是很大的一群人在成辦學習《廣論》,乃至由學習《廣論》所生出來的很多自利利他的事業。 [03′15″]

那麼自己在一個很大的群體之中,涉及到人際溝通,涉及到我所承擔的事情方方面面的,就沒有像自己一個人那樣那麼輕鬆。正因為不輕鬆,所以我們才會去尋覓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怎麼樣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正視發心,如理聽聞,認真地將所聞的法義校對內心,結束之後再好好地迴向。聽起來好像很制式化、很次第井然的一個聽聞佛法的過程,但是正因為質對了、量對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如量的覺受。所以不一定要等待非常美好的明天、一切都圓滿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快樂,在每一節課上好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 [04′03″]

在每個承擔的事業中,甚至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怎麼去透過種種艱難體會稍許的輕鬆呢?還是要想一下:這種艱難是事項本身的艱難,還是我把它安立為艱難?那麼它不艱難的是什麼呢?因為有指導原則呀、有修心原則啊、有很多戒律的明文規定、有師父的教誡……。一旦拿法來數數地校對內心、校對這個方向,我們就會不停地覺醒心中的良善,或者長養心中的善意。一旦我們的善意越來越擴大、越來擴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的有誰對立嗎?真的有很多敵人嗎?真的有很多好像我無法面對的嗎?一旦心裡開朗、遼闊,發生一點小小的矛盾,我們試著從這矛盾中找到自己的盲點去提升的時候,我們的心就獲得了喜悅。 [04′59″]

所以我想說:在每一步、每一步的承擔之中,確實都離不開智慧的觀照——觀照我在幹什麼?我在說什麼?我在想什麼?是不是沿著善業的方向、沿著淨化煩惱的方向?還是沿著膨脹自我的方向、沿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向?如果我們常常拿法來校對自心的話,自然會越來越明利。注意!明明白白、非常地犀利,是對自己的。對他人呢?觀功念恩啊、慈悲呀、寬恕啊、理解呀、溝通啊、和平啊,擺脫那種暴力的思考、暴力的語言,或者暴力的心念,是我們非常必要的修行! [05′44″]

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慈悲和智慧的美妙融合,在面對著無量無邊的事業的時候,菩薩都能用「戲舞」的方式來完成不可思議的這些事業,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期待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 [06′04″]

 

Q1.文字都聽懂,如何緣念這一講的意思?

Q2.這一講的內容,如何體會師父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Q3.我們如何學習佛菩薩利他事業是樂在其中?

 

【意樂提策】

LR-P23L3「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若講聞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緣,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Ø在研討班一堂課,雖僅一座,但透由如理聽聞、講說,認真思惟,於法相應=>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一切業障悉能清淨,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Ø進教室前的

 

【聽帶/研討】@消文25組

【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

師父說:「所以假定你對苦諦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及認識雖然認識了,沒有如理思惟,生起相應的量,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現法,世間的一切上面這種雜染當中現行。那個時候貪著生死,不是厭捨生死,這個時候,所謂求解脫都是空話,都是虛話。在家人固然談不到,出家啦,更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啊!更是浪費自己啊!所以它「隨其所作」,不管你做什麼,你還是集諦,集諦是什麼?流轉生死。在小乘這樣說—不是,不是說小乘,在基本上面這樣說。如果我們更深一層、更圓滿一點說的話,另外一句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也就是這個。你修學的根本目的何在?這個菩提心。這個地方就是 (p125) 什麼?求解脫這個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是集諦,集諦是什麼?魔是什麼?就是專門把你拖在生死當中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呢,不管我們做什麼學問,這個一定要了解的。

最近在座大部分同學,我看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為什麼?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這個用功不僅僅是追求一點學問,也不是追求文字,說:啊,現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內心上面找到相應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道理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對眼前生死的恐怖厭患,由於這個而推動我們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則的話呢,你一定會在這個文字上面推敲,文字上面推敲,這是一類。另外一類呢,儘管在這裡,哎呀!覺得這個地方的生活真是滿好,也不要跑得去忙,反正早晨稍微早一點起來,上一個殿,到那個時候吃起來,哎唷,人家樣樣送得來的。啊,那是講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後一個大覺睡得個好,什麼都不要做。那個時候,講起來,喔唷,等下還要頭頭是道,意見很多,總不相應啊!總不相應,原因在這個地方,」
Q. 怎樣才能「真實如理思維」苦締,生起相應的量呢??

 

 

桌牌:於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