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

 

聽聞

是否會覺得佛菩薩沒有在身邊?就想到自已出生時的場景也是由父母親告訴我之後才知道的,就好像如果沒有聽聞正法怎麼會知道如何取善捨惡。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如實修持,才能獲得解脫。

 

《海報》: 燒不開的開水

《桌牌》:【 不是這個事情本身難,就是你自己的執著障礙 】

 

 

【廣論】

 

廣論進度:P222L4故全未知此之方境 ~ P224L7茲不廣說

音檔:[96A] 29:24 ~ [97A] 29:34

手抄稿第十二冊:P271L1 ~ 第十三冊P16LL2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四緣、四因、四力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 修七因果教授

                               壬一 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 如次正修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之所依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                                              

丑一  修慈

                                            丑二  修悲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內容收攝】

 

1.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1.1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1.2正發此心     ① 修慈    ② 修悲    ③ 修增上意樂

② 修悲

以為只是心念「為利眾生願成佛」,就是發菩提心了,應該斷除以為獲得發心的增上慢後,而阿底峽尊者就是示現將菩提心做為教授中心勤修。

 ③ 修增上意樂

在修習慈心和悲心之後,心中不禁思念慨嘆,我最親愛的有情,不但正缺少快樂,而且還被眾苦所逼惱,我該如何使他們離苦得樂呢?我應該負起令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重擔。這種利他的心,一切時處無不為了這個而努力啊!

2.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2.1如前所說次第所致,便見利他定須菩提,起欲得心。

           有了利他心,就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與方法,希求學習所有離苦得樂的方法,圓滿地去幫助所有人,這樣的心稱為菩提心。

2.2能為引發發心之因雖由多種,然悲為勝,自力所發及為        殊勝。

引發菩提心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都不如由大悲心所引生的菩提心來得殊勝,尤其是由自力所發的大悲心更為殊勝

3.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3.1發菩提心總相: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

  3.2發菩提心別相:分為〝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

      

  

 

俠客有淚 李屏賓

 

從攝影學徒,到國際級的攝影師,李屏賓從實作中去累積學習的能量,大膽的手法運用鏡頭補捉光影表現氛圍、情緒、想法,因而有「光影詩人」稱號,而這部乘著光影去旅行就是李屏賓一生的紀錄片。

 

Q:你認為李屏賓成為攝影大師的關鍵是什麼 ? 有沒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素琴:

看完影片覺得他是一個很勇於面對挑戰的人,雖然工作很困難,但他依然面對,因為困難最怕鍥而不捨的人。更不容易的是他隨時保持謙虛,才不會自滿,最後讓我印象很深的地方是,雖然小有名氣了,他還是揹著攝影機走在第一線,很實在地每天面對自已的工作,很佩服他的態度。

 

友濤:

有時自已的確容易自滿,因為自已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產生跟別人不同的結論,但感覺得到片中的主角應該會有點寂寞

 

  【聽帶研討】

 

〈聽1〉

這個是《華嚴經》上的偈子:「魚子菴樹果,菩薩發大心,三事因中多,結果者甚少。」這個魚啊,那個產卵的時候,非常多、非常多,一大堆成千上萬的,但是最後那些能夠長出來的,很少;菴樹也是另外一種。還有菩薩發心,發心的人非常、非常多,所以因地當中,就是發那個菩薩心的人非常多,但是結果的時候,非常少、非常少。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Q:請大家分享一聽見什麼東西好,馬上就去做;但是最後結果卻不如所想……?

 

惠琴:

像護持種樹是件好事,會希望大家要一起去,可是有時後違緣的關係,大家無法一起去,但心裡還是會想大家可以成行。

 

好像燒水一樣,啊,燒了半天,努力燒,燒完了,好、好,放在那裡;然後呢,忙了半天,你忙別的事情。忙別的,冷下來,已經不好;現在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這個善惡兩種法是敵體相反的。先呢,你把它燒、燒、燒、燒,等到你停下來了以後,不但不燒,然後你把那個冰啊把它加進去,加了個半天,然後你再來燒;燒完了以後,把冰又加進去,你說你燒到哪一年哪?懂不懂這個道理?或者我們說洗衣服一樣,說你坐在那裡努力地洗,等到洗完了以後,然後你一停下來啊,對不起,那個髒水啊,「吭、吭、吭、吭!」又過來了,或者髒東西又把你稍微洗乾淨的,那個髒又弄上去了,所以這個就不行。所以他前面為什麼告訴我們,就是說除了正修以外,如果你停下來讓它放逸的話,這個力量很少。剛才說這個「讓它放逸」只是說,喏,停在那裡,不燒了;實際上,你既然善惡兩樣法是敵體相反的話,當你不燒的時候,這個惡法又來了,這個是它一個絕端重要的原則。那麼再進一步,我們了解了十二因緣由因感果這個道理以後,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昨天特別講的要考的題目,你們注意!這個不是考,讓大家努力地去深入地思惟,想辦法把這個概念很清楚,然後這個概念所指的這裡心理的行相看得很透,那個時候你修行的話,那就有了把握了。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重點:「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但我們無始以來,只要不留意會讓心放逸,跑出去要再抓回來,跑出去抓回來,要讓心和智慧相應,不要讓心和煩惱相應。

 

〈聽2〉

【前面所說的,整個的彼此前一重引發後一層的這個次第步驟,到了引發了以後,這樣地修習。這一個修行,不但是說你正修的時候─它那個正修,就是前面說的,我們正規修的時候,每天是四座;實際上初學的時候,還不只四座,有的時候是六座,乃至於更多。說不但如此,而且修完了以後,在其他的一切狀態當中,「一切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除了這個正修以外,你繼續地還要「相續修習」。那麼這樣的話呢,這個力量就大,就大!】

重點:你令你的心放逸的話,那麼修的勢力就非常地微弱。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繼續地把你所修的這個內容,或者保持正念繼續下去,或者看經論,聞、思,用種種的方法來助成它,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善行小點滴】

 

桂輝 :

分享自已平時在家中做家事,雖然是整理衣服或是其他的事情,也是一種心的訓練,怎麼樣把每件事做好,並且堅持下去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惠玲:

最近知道婆婆身體不好,由於最近上課上到知母念恩報恩,想到自已作為兒媳,希望她能好好地休養,維持健康,於是幫她找了煮菜幫傭,真心地將她當作自已的母親一樣,盡一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