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頌】: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

 有人曾經問說 希望自已生命的長相 像什麼? 就想到剛進研討班在迴向時都會希望工作順利,家人健康…

但透過這幾年的學習之後,會迴向到增長慈悲、智慧,試著增加生命的厚度。

《海報》: 【母親您真偉大】

《桌牌》: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廣論】

 

### **廣論進度:P217L04二修念恩者~ P219L07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 **音檔:[94B] 3:23 ~ [95B] 5:35**

 

### **手抄稿第十二冊:P205L11 ~ 第十二冊P236L6**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四緣、四因、四力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 修七因果教授

                               壬一 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 如次正修                     

                                   癸一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 引發生起此心之所依

                                         丑一 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 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子二 正發此心

                                    癸二 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 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內容收攝】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 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 正發此心

       別說引發一切成悅意相的三次第:

            1).     修〝知母〞:

            2).    修〝念恩〞:

首先從眼前的母親來修起:思惟當她作為我的母親的時後,我有苦時,寧願她來受苦,當我有病苦時,寧願她自已死,她樣樣來救護我們,把所有的利樂都給我們。不但受千辛萬苦,做了種種罪苦、惡名,所得的資具養護我們,勝過愛惜自己,令我們生起念恩之心。

2.1修〝念恩〞的次第:

   先從現世母修念恩,次於親友,次於怨敵,次於一切有情,視如母親

3).修〝報恩

如弟子書所說:母親在生死大海中,因為轉了一個身,大家不認識而拋棄不管,只求自已解脫 天下哪有比這個更糟糕的啊!這樣思惟之後,應勇敢地承擔〝報恩〞的重擔。

如何報母恩?

不以跟三毒相應或生死輪迴中的財富與安樂,而是以慈心饒益母親,令母親解脫與涅槃的安樂來報答母恩。如龍王鼓音頌所說:大海雖然大、須彌山雖然重,但不能報父母恩才是我的重擔,如果能報答母恩,才是智者所稱讚的行為。

                 

            

      

  

 

媽媽做的飯

影片中的母親,無論如何只想著為子女煮個飯能夠讓我們有些人勾起自已以前對母親的回憶。這個影片讓我們想到最好的味道就是媽媽煮的飯,而且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Q請各位師兄姐分享自已母親有什麼令自已感受上很深刻的事情,跟大家一起念母親的恩。

 

惠琴:

 想到自已有個同事懷孕的過程除了非常辛苦之外,生產完了之後,小朋友的也沒有很健康,而這位母親也為了小孩就得跑醫院,完全沒了自已的生活,只為這個小孩付出。

惠萍:

 父母親是我心裡最軟的一塊,像我的手機的照片也是父母親的照片,從小我的父母有什麼好吃的就會留給小孩,有什麼好的東西甚至於會親自開車送到家門口,母親永遠把我當小孩一樣照顧我,無論是之前聲帶開刀來照顧我或是生活各種大小事都看得到照顧小孩的心意。

  【聽帶研討】

 

師父:唉,我自己記得,前年我回去了,我母親八十幾歲了。我母親出門哪,我母親就給我說:「欸,還要這個、還要這個 ……。」那我那個弟弟就說:「哎呀,媽,你不要去管啦,難道還不知道嗎?」然後我弟弟就給我說:「欸!她老人家就是放不下。」我就給我弟弟說:「啊,你錯了,你不要這樣想啊!你想,天底下除了母親以外,有哪一個人一生這樣關心你的,有沒有?」你們仔細想想看。以後如果,尤其是在家人,總覺得:唉呀!這個父母囉嗦。你從她那一方面去看,是囉嗦。但是她為什麼囉嗦,不囉嗦旁人啊?她心當中始終把你看成她的孩子,她一心一意,從你在她肚子裡結生那段開始,一直到她兩腳一伸,她心裡沒有別的就是關心你,這樣。

所以我四十年沒有回去了,回去了,啊!我母親也不能跑了,門口一聽,聽見聲音,她還是纏著那個小腳,叮叮蹬蹬出來。然後我當然看了很歡喜,然後我出門,她也叮囑我這個、叮囑我那個 ……。是啊!她那個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概念,跟現在怎麼,完全不相應。但是我看見的,絕不是看見她的囉嗦,看見她始終把你看成一個孩子一樣,她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然後一再跟我弟弟們講,到後來,所以他們整個地改變過來了。不管母親怎麼囉嗦,啊!她越是這樣,我越心裡面感到的溫暖啊!這天底下的的確確,你們仔細這樣想的話,你沒有一個人不會孝順,你絕對想不到一點點要違背父母的地方,你找不到了,這樣。

 

Q: 跟媽媽在一起的經驗都是會引發您生起大悲心的因嗎?

 

素琴

剛才在談念母恩的時後想到許多感激母親的事情,而現在討論的題目就會想到,隨著時代、環境不同許多的觀念也會有衝突的時後,像是重男輕女之類的觀念,如果從這方面來想就會覺得不會是生起大悲的因,除非有在學習才能轉得過來。

 

師父: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嚴重的,如果說有病苦了,寧願她自己死,寧願她自己病,寧願她自己苦,她總是甘心情願地用種種的方式來幫你忙,所有的利樂,沒有一樣東西不辦的。容或現在大家有感覺說:「咦,我這個父母好像不這樣嘛?」這個倒是事實,眼前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兩代之間的代溝非常大。其實,像剛才一樣,原因為什麼?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的話,當然所產生的效果不一樣;然後見解不一樣,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叫什麼?緣起空,任何東西都因緣而起。他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他有產生他這個概念的因緣。我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我現在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如此。既然接觸的環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自然跟父親的、跟母親的見解感受自然不一樣。這個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

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了解了!」當然你也可以說,欸,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你呀!這個是對。問題現在是:她學佛?你學佛?你學佛啊,不是她學佛啊!你學佛的話,很簡單嘛,就是你應該了解。否則的話,輪到她學佛,她成了佛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了解了!」你了解了,你就不會在這個行相上面轉。而在這個原則上面,只了解到她真正的動機,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會被眼前她不同的見解上面,那個代溝啊,對你來說是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個時候,行了!那個時候,行了!

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不懂得道理,於是覺得:「唉,這個老朽,這個人的腦筋這麼糊塗,想這種事情莫名其妙!」你把她當初對你的這些恩,你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對不起,一旦這一生一失去的話,連它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我們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沒學佛嘛,既然沒學佛,他現在這個概念是自然這樣的。不要希望他這個子女來孝順你,不要希望;但願我能夠孝順我父母,將來成了佛,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那個才是對的,那個才是對的。     

 

重點:師父在消文談到父母寧願自已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我們不該由外相來判斷,如果試著了解父母的心看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同

 

〈聽1〉

【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上面說了這個道理,還妙咧!不但一方面感恩、修恩、啟發菩提心,少一點至少能夠把我們得到上品去,更好一點很快成佛。嘿,妙了!眼前還有一個特別好處。下面說,「不應於他尋求過失」,你就不會跟他找過失了,只見一切功德覺為希有,覺得殊勝希有。 剛才我曾經講過的,那我自己覺得我對我母親一樣,不管她怎麼講,欸,我只看見她,她對我這麼好!然後呢,因為我由於這樣心理我也歡喜,不管她怎麼講,我總是就是歡喜、就是感激!然後呢,我回過頭去也是如此,當你想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你母親的話,你也這樣的話,請問:你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啊?一點問題都沒有啦!所以這個教授之善巧啊!眼前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不是馬上增上生嗎?所以我們要想改善,你想盡千辛萬苦,你怎麼弄都改不過來。欸,這個地方,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把你完全改過來了!

 

收攝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孟子說:「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懂得喜歡女子的時候,就愛慕年輕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後,便愛慕妻子;做了官便愛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賞識信任,便心裡焦躁難受。不過,最孝順的人是終身都愛慕著父母的。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舜是古代著名的皇帝,他不但是個好皇帝,而且還是個孝子,但是他父親、繼母並不喜歡他,所以他常常不快樂,一個人跑到田裡面哭泣。

即使他已經獲得了天下,這是人人想得到的,但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即使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了舜,這是人人都很羨慕的,但仍然是無法讓他快樂起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舜一直無法討父母的歡心,因此,總是一輩子心裡懊惱著,像是走投無路的人找不到歸宿似的。

因此孟子就大大稱讚了舜一番:「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是能終生都眷念著父母的。到了五十歲以後還眷念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舜的孝順確實前無古人能比、後無來者可追,稱之為大孝,實至名歸。他的父親瞽受到舜後母與其他子女的影響,竟然全家人聯合起來三番兩次要陷害舜。不是叫他去掘井,然後落井下石,就是叫舜去修屋頂,然後放火燒屋。但是舜不但不生氣,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才讓父母討厭的,反而更加孝順。這樣的大孝難怪聖人孔子亞聖孟子,都要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了。

 

Q: 所以順著師父和舜的例子我們做得到嗎?

 

〈聽2〉

小的時候,現在回想回想小的時候固然如此,眼前還是如此啊!這千真萬確的,你只要能夠如理地觀察,你們大家想一想看。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想想最快樂的是什麼時候?小的時候嘛!無憂無慮。欸,所以小的時候,你看,哪怕那個父母親打了你,那個孩子一定抱著母親的腿在哭的。欸,你看看,對不對?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這個關係的如此地完美,如此地完善。現在你把一切眾生看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過失啊?找不到啦!就這麼找不到了。所以這個教法的完美啊,教法的真的完美啊!

 

班長補充:是否能感受到所謂的完美的關係,雖然父母嚴格對我們,但父母的心還是圍繞著小孩,我們也是用這樣的感恩的心情對父母!

 

重點可以體會現世大部份人與父母子女的關係狀況,有沒有可能達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完美關係呢?透由學習佛法,不只寄望來生,現世就能感得增上生

 

〈公案分享〉

師父有一次開會,可是有個法師遲到,結果師父不但問他為什麼遲到,並且叫他跪在佛前,那節課師父上課時對所有的法師非常的嚴格,但是一面對居士又突然變得很慈祥,後來下課後不但把法師叫過來跟他分析原因,當時讓人感覺跟慈父一樣,上課結束大家都感受到師父對大家的用心。

 

【善行小點滴】

 

書維 : 在團體學習之後,會去想怎麼念父母恩,知道念父母恩之後,才發現以前許多自已父母親對自已用心的地方~

 

瑞枝 : 其實上課我都會有個習慣多帶一枝筆,如果有人沒有帶筆,我就可以馬上借給有需要的人,心裡頭就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