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小

****08/12晨起發願(二)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0812-1

…最好的例子啊!所以這一點我們心裡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篷。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篷。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篷,鬧著要去住茅篷。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篷!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篷,你就去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篷,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篷,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篷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篷,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  

0812-2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就對了!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    

0812-3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不可以!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善行」—靠善知識!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砂。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然後呢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好可怕,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略略親近,悉無所成。前面講的道哩,你略略的,意思一下,沒有用、沒有用!他下面還有詳細的說明的,所以我們這裡不深入地去講。這個是說依止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  

0812-4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哦,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了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 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地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 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里糊塗,那就是一種「癡」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只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得滿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念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得進,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個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薩,就比較差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而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 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一個人跑過來嘛,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哎呀!跑得去真高興,這樣;否則你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行相分得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們會清楚明白地曉得我現在造的業,染、雜,還是清、淨,那麼清楚。因為你造的善業,根據了上面這樣來,自然而然「轉趣善行」。一切慢慢、慢慢地向這一方面去,一切因、果等等,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是你自己的,純粹屬於你自己的。下面呢?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像這樣來的話,純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還有呢?引發你行為的最重要的,什麼?你的同伴。因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應。善友也歡喜,你也歡喜他。反過來,對不起,我們歡喜的就是大家高興,啊!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這惡友。所以真正的這個彼此之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在這裡。因為你自己也好,你周圍的這個同伴,上面的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然後你的同行的、周圍的同行善知識也都是善的,那種情況之下,你不會作惡,都是純善的。 我們平常常常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你造惡的地方。哪!就是這個情況。假定你能夠把握得住這一點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何嘗有你造惡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沒有造惡,還有比極樂世界更超勝的地方。極樂世界,是的,它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但是你要增長功德就很難了。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增長,當然一直在增長功德,比之於如法修行的娑婆世界的那種真正的修行人要難、要難。為什麼?沒有這個境界引發你,你本來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力量不強;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地去這樣行持的話,壞的境界固然不能引動你,不但不能引動你,而且壞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轉化成功好的境界,這個卻是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的,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 好處都從哪裡來啊?嘿,依靠善知識!要依靠善知識,你必須要自己具足這個條件。能夠這麼一來,「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為什麼不起憂惱?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什麼?它能夠淨化雜染、淨化煩惱。這個煩惱跟雜染就是憂惱的根本,沒有了,當然你自己也不會有,你也不會讓人家生起憂惱。那個時候真是「隨順護自他故」,那個才是真正地保護自己、是保護別人。 我們世間也有保護的,喔!我這個國家,你隨順我這個國家法令,這個國家的法令在保護你。小的呢,這個團體,乃至於黑道的兄弟們,他也是這樣,你參加我這個團體,他會來保護你的,但這個不究竟,這個不究竟。而且世間的所有這種保護,得到了一點小的好處,付出無量的代價;佛法恰恰相反,剛開始做的時候滿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圓滿的保護、究竟的保護。而且得到的最後好的結果,比之付出的代價那個大得太多、太多,換句話說,你雖然修行的時候一點辛苦,可是這個辛苦比之於你的收穫是微乎其微。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真正修行的話,眼前是苦的,但是那個收穫是非常地了不起,大而圓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是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道,這個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這條道路,步步上升。 所以因為你能這樣的話,「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當然我們現在修行,當然好!你能夠這樣的話,那些人你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啊!真正的弘法利生是這樣來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做不到,談什麼利益啊?這不是很明白嗎?而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這個就是菩薩,決定應該依止這個大善知識。那麼這樣的話呢,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中的因地當中必需要的。這個經上面。前面這個理論,然後呢祖師告訴我們的這種引經上面一一證成,這個次第這麼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