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92LL2思惟旁生苦者- P97L10 令發佈畏之心此是切要

音檔: [41B] 14’15” – [42B] 16’29”

手抄第六冊:P26LL3- P58LL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沖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付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若。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鄔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廣論 師父手抄稿】
那麼再下面呢就是旁生苦。旁生苦這地方也不去說它。然後再下面是餓鬼苦,這個同樣的,餓鬼苦就翻到這個第四卷。請你們現在翻到九十五頁第六行。下面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
他這個是講餓鬼,餓鬼的渴是—啊!長劫不聞江水之名。他渴得喉嚨裡面一直火 (p27) 燒,然後呢老遠地看見那地方,啊!有一條河,然後跑得去。那一跑得去,變掉了,唉呀!種種這種髒東西。繼續: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
它這地方又渴又熱又……啊!種種的困擾。然後呢他看見那地方有河,跑得去—噢!這地方啊這麼又臭又爛的這種東西不能喝。然後呢看見那地方,唉呀!看見那地方很歡喜吧,風浪,這地方啊真是非常好的樹蔭,等到他跑得去的話,遍地燃燒,枯木,這個地方。繼續下去。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沬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
四個四句話。先看一個實際的情況。他說在地獄裡邊有兩種,或者是—我們不一定說地獄了,反正是這個都是,一切都是啊業力所感得的。他受種種的苦,有一種苦呢熱得不得了。這個熱得不得了的時候,欸,妙了!這個身上飄,碰到雪……要我們的話,說熱得不得了的話,碰到雪的話覺得有冰涼之感。他怎樣啊?嘿,碰到雪,他也熱得受不了。 (p28) 反過來呢,寒冷的時候,我們寒冷的時候,弄點火烤烤就暖和了。他寒冷的時候,你火烤,烤到火啊,他也寒得受不了!為什麼這樣啊?是「猛業成熟」,這個業力成熟的時候啊,對不起!什麼東西都顛倒,什麼東西都顛倒,一點辦法都沒有。
到這個地方,也許我們會想:會這樣嗎?會這樣!我們沒有這麼粗猛的業,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的跡象來體會。前天哪我曾經叫你們做一個試驗。說你們看那個螞蟻的時候,牠們咚咚咚在那兒爬,你不妨拿螞蟻歡喜吃的東西啊,在牠的前面給牠吃吃,試試看。你們有沒有人試過?有試過的人請舉手,有沒有?真遺憾!唉,一個都沒有試!啊?有試啊?試了以後感覺怎麼樣啊?我告訴你們哪,所以我告訴你們的,絕對不是說空話呀,但願你們好好認真地去學。你們要好好地聽啊,不要當做耳邊風啊!你自己曉得的。
這個螞蟻嘟嘟嘟在那兒跑的時候,牠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心安理得地跑,你在牠的眼前放一下的話,牠跑過去,那個時候牠跑過去,一定會吃那個東西,因為牠正在找那個吃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牠的現行的業—找吃的東西,看見了,吃。還有一種情況呢,你先逗牠一下,牠一逗,欸,牠就拿著那兩個角,就準備跟你鬥了。然後呢你再撥牠一下,牠就「嘣嘣」,哇,拼命地跑!這個時候,牠心裡面的現行是什麼?牠要嘛準備逃,要嘛準備打架,所以你再好的東西擺在那裡,一前面一碰到,牠就馬上轉身就走;然後你再到 (p29) 前面一擋,牠一碰見,馬上轉身就走。你們自己去做那個試驗,我告訴你們試驗都是有道理在的啊,要你們好好地學習呀!
然後你看見了螞蟻,你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平常你最歡喜吃的東西,就是你要吃的,如果說那個時候我就罵了你一下說:「你這個傢伙,就像畜生一樣,修行不行!貪吃懶做!」到那時候啊,剛開始的時候,你罵,啊,罵罵算了。到後來,罵得你發了脾氣了,到那時候交給你吃的話,你拿起來甩掉!你相信不相信?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你再要吃的東西,你就是甩掉。尤其是我給你的,你絕對不吃!為什麼?就是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千真萬確的事實擺在這裡。然後你今天脾氣非常盛的時候,再好的人跑得來勸你的話,你一定回答他:「去去去去去!你在這兒囉嗦什麼東西!」對不對?為什麼?猛業成熟啊!這個業還不是地獄業,地獄的苦比起我們現在,不曉得大上百千萬倍,所以這個業力是不曉得厲害多少倍啊!我們現在這種業,這麼小,尚且是如此啊!現在信得過嗎?
所以這個經上的話,絕對不會騙我們。我們現在愚癡,所以拿我們自己的想法,總覺得:哎呀,這個經上講的話呀,嚇嚇你啊,那策勵你啊!沒有這樣的事情!如果是嚇嚇你、策勵你的話,佛就不是如語者,不是實語者;佛太多的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 (p30) 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所以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著眼的地方。
那麼他的壽量呢?壽量也不必說啦!反正啊一跑下去的話,那是天文數字。不管是跑到惡道當中哪一道,一到,一去……唉!所以我們人道啊,是唯一的能夠修行的地方,就偏偏只有幾十年,就是這樣啊!所以你想到這個地方,你了解得越多,是你越認真去努力,越認真去努力啊!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應該了解的一件事情。
現在請翻到九十六頁,看第二行,上面所說的說過了,第二行當中第二句,第二句是: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
一個一個來。思惟上面的那個眾苦,第一個。然後呢,思了它這個苦以後,不妨現在這樣地想:說我把我的手啊伸在那個煻煨—不要說那個地獄這個煻煨,你把那油鍋啊,煎得咕嚕咕嚕滾了,然後你把手伸下去,放它一晝夜,試試看什麼味道。不要叫我們放一晝夜啊,我自己曉得,叫我是絕沒有這個本事,絕不可能!叫我往那個油鍋裡面這麼放一下,馬上拿出來,我絕對不肯!你們有人願意嗎?有人願意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所以現在不要看,說哎呀!沒有什麼事啊,提不起來啊!萬一你提不起來,最好的辦法,你 (p31) 就這樣去做一下,我保證你提得起來,保證你提得起來。
所以我自己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愚癡、很差的人,所以當年聽見了這個道理,要修行啊,的的確確,啊,這個修行不是很簡單的事情,提不起來。那怎麼辦?就用這個辦法。冬天,那個時候在紐約,哦,這個紐約到了冬天氣溫很冷的喔!都是依華氏來說的話,大概是五、六度,攝氏來說的話是零下,零下,大概零下十幾度。不要說零下十幾度,零度,零度都受不了,那冷得不得了,怎麼辦?洗冷水澡,洗一個冷水澡。把衣服脫掉了以後,然後呢它房子裡都有這個暖氣的,我下面那個暖氣還保留,上面這個暖氣不放。上面已經很冷,唉呀,跑到那地方臉已經發白,然後跑到洗手間裡邊,然後呢脫掉了衣服,拿那個水沖,「啊虎!啊!」然後跑出來,那時候抖啊、跳啊!不不不,不要來了!不要來了!然後想想看:不行!不行!這個還不夠苦,再進去!這樣。那真是沖了兩下以後,那身上凍得啊……然後說修行啊,這時候再坐下去的話,也不打瞌睡,也不打妄想了。你們不妨試試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現在受了一點點小小的苦就委屈啊!你們要從這地方。所以他現在叫我們也不必受那個苦,怎麼辦呢?你好好地思惟一下。
然後呢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到寒冰裡邊去。現在不要說寒冰哦,我讓你們試一下,夏天— (p32) 現在的時間過去了,買兩塊冰來,你拿著這塊冰,或者手上拿著,或者一個冰的盆裡面,手伸在那個冰的盆裡面,你試它一個鐘頭試試看,你受得了嗎?你們不妨試試看。夏天吃冰是歡喜的事情喔,你都受不了喔!這個啊,那真是在地獄裡邊,那比天堂還舒服啊!我們也不必說那麼厲害了,
【或數日中不用飲食,】
讓你不吃一餐,不要幾天啦!讓你少吃一點,你受得了嗎?還有呢,
【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能忍耐嗎?的確不能忍耐。那麼從這個地方,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
他每個地方都這樣的,他一定說出它的特質,然後呢要我們去修行。他最後那句話指出來,叫「量」,要到什麼情況可以了?就是說,你心裡面要生起這樣的量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前面的去思惟、觀察,如果說再不行,你不妨自己把那個手啊,伸在那個— (p33) 也不要油鍋啦!就是燒開了開水,你試試看,你就那麼試一下。然後呢你拿那個寒冰試一下;然後你洗澡的時候,那蚊蟲都打開來讓牠咬一下,你這種方式看看自己能不能忍受?用這個情況,策勵自己修這個苦,然後呢使得自己心轉變過來,說:「哎呀,這個痛苦受不了啊,你趕快要修行啊!」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當你隨便一想,一提起來,然後呢這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恐怖,推動你一心想修的這個心情生起來了。那你可以進一步,繼續下面的了。否則的話,你就停下來,從這個地方好好努力地修行。他前面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
曾經在破除邪執的時候,說過一個道理。說你不是要修定嗎?是的。定有什麼障礙呢?昏沈、掉舉,就這樣。掉舉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擋不住;現在呢如果你想:想來想去,忙了半天,到那時候受這麼大的苦,你一想到的苦啊,你還願去想那個胡思亂想嗎?你所以胡思亂想,無非是想什麼東西啊?喔唷!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明白了。然後呢,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去修,要修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心裡面一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念頭,馬上心就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因為你有了這個功夫,所以然後你去學定的時候,心一散亂胡思亂想了,你了解,欸,胡思亂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你隨便把那個苦一提,因為前面你已經修過了,所以一提這個苦的念頭馬上起來了,那時候你還會想嗎?嘿,不會想。對吧!哪,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要一步一步順著次序來的這個道理,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原則、這個總綱、總相,下面呢又告訴我們怎麼步步深入的細細的法則。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把這一點忽略過去的原因,因為的的確確我們現在還沒有如理如法,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修的時候,所以沒講。同時呢,關於這個苦的內容,自己看起來也容易了 (p38) 解,如果不了解的話,我還是會認真地講。那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這幾句話擺在心裡面,這幾句話務必擺在心裡面!說現在我們:「啊,懂啦!啊,了解啦!」你雖然了解了,但是你沒有修習,有沒用啊?沒有用。不要說了解了不修習沒有用,就是你修習了,稍微修習一下,不夠量啊還是沒有用,「悉皆無益」,這樣。目前我們真正的難關就在這裡,我們很多人說未嘗不知道,知道了以後有沒有去做?沒有!那個沒有用,要去做。然後去做的時候,不是馬馬虎虎地做,要認真地做。認真地做裡面包含兩樣東西:這內容要正確,量要足夠,量要足夠。這件事情還是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這善知識還是第一個。
這兩天有一位同修,他練一個法器,是,他很不錯,他就有發心肯打這個法器,然後呢肯練這個法器,可是練了以後,啊,覺得很難。在我看起來,是!他花了好大的勁。這一點我告訴你們,他問題真正重要的在什麼?有沒有得到訣竅,有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昨天晚上我還練了一下給他看看。我就告訴他,我打那個鈴鼓,我二十年,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二十年沒碰過了。我自從離開了蘭若以後,就再也沒 (p39) 有打過—到二十年倒是不一定到啦,十七年了已經,再沒打過。但是昨天晚上我隨便一打,我自己覺得還不錯!我想大家還有人聽見了,對不對?這個比之於一般來,不會太差吧?是。你們不相信,我馬上到那個大殿上面打一下你們看看,以前我也沒學過,我並沒有真正的人家教著我學。
所以,真正重要的你們注意:只要你真正肯學,這個是第一個;還有呢?學得得法與否,是第二個。你自己在那兒學,照你自己辦法,你學會了,害了!為什麼?照你自己辦法學會了,你這惡習慣養成功了,叫你改真難改。這我們真正要學的這第一件事情的話:不但要學,還要得到善巧的方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如果說這兩個把握住了—我當年怎麼學的?我就看哪一個人打得好,大家說,我自己也聽得出來嘛,這個人打得好,然後我在旁邊細心地揣摩,他怎麼打?聽那個音怎麼樣?然後跑得去看,他樣子怎麼做。然後呢,自己平常你試幾下,走上去就不會差得太遠。稍微試一下,要不了半天的功夫,我保證你們可以學得很好,這樣。
反過來說,我為什麼要提這件事情呢?眼前看得明明白白擺在這地方的,這弄不好,居然修學佛法的,自己就看了一點書,覺得:哎!我就能夠了。可能嗎?所以任何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很多重要的關節眼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修, (p40) 一定要如法、如理、如量地修!要如法如理如量,一定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還要什麼條件?這個記住哦!善知識不是沒有,是說自己有沒有跟善知識相應的量,這個是真正重要的,你把這個做到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
前面說過多少次,你隨時看那個經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件還是淨化自己呀!這段話再唸一遍:「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聽到這個道理已經不容易,沒有宿生的善根,沒有這樣的特別的善業,對不起,經教、佛法絕不可能聽到。今天聽到了還不好好認真去做,白白浪費,好可惜!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下面一個故事: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付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 (p41) 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
好,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唸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經懂了。再說一遍原因是,用一個輕鬆一點的故事來策勵我們。這個經上面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教他好好地讀誦、學習,哎呀,「懈怠不讀」。哎呀,這個念啊、學啊真辛苦啊!然後呢他沒辦法就叫目犍連尊者幫忙他,結果目犍連尊者教了他,他還是老樣子。他沒辦法啦!阿難就說:「唉,怎麼樣想一個辦法,讓他兩個策發厭離心啊!」所以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就引他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化成功大地獄。欸,他跑過去一看,一聽見那個聲音幹什麼呀?一看!說這個地獄的眾苦,不得了地害怕,旁邊有兩個大油鍋,別的油鍋裡面都是哇啦哇啦煎人,那個油鍋裡邊沒人,他就說:「欸,這地方怎麼沒有人哪?」那個地獄的獄卒怎麼說?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懈怠廢時」,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後墮在這裡。
這裡停一下,我們也出了家了對不對?我們精進了沒有?這個要想一想哦!這個要想一想哦!請問我們現在一天,然後呢,張開了嘴巴吃信施送給你的東西,用的、吃的、住的,請問哪一樣東西你自己賺來的?哪一樣東西你辛苦換來的?有嗎?沒有。然後你吃了這個東西,你做些什麼?精進了嗎?說:哎喲,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有早晚課。你早晚 (p42) 課做些什麼?不是妄想、就是昏沈,這就算用功了嗎?噢,看看哪!他在佛世哦!我想這個佛世的遠比我們好吧!嗯,他這個佛世尚且要墮落,這是千真萬確的喲!這個實在值得我們想一想。
現在那個故事裡邊怎麼說呀?說這兩個獄卒告訴他,說這兩個沙彌出了家以後不好好用功—沙彌哦!比丘是更厲害哦,因為比丘要求的條件更高。唉,所以他兩個就害怕起來了:哎喲!不得了,如果現在要曉得了進去的話,不得了,趕快回去,趕快回去!目犍連問他,你看見什麼呀?看見這個。唉,你要告訴他呀,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還算是小的,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啊!為什麼會這樣?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麼?不精進就是懈怠。不是說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忙,這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就是跟善法相應,策勵自己努力,這個才叫精進。這我們要千真萬確地……不是我們今天啊,嘰哩哇啦去做了一點事情啊,心裡面如果說胡思亂想都不相應哦,何況我們現在兩樣東西都不相應啊!所以這一點說「彼二遂發精進」,他們兩個就發起精進來了。下面一段話很有意思: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p43) 這是當時的情況。他假定說還沒吃飯那東西,想到他看見那個地獄的話,他就吃不進了,哎呀,害怕得就不得了!同樣地,吃過了以後,一想到的話,就害怕得吐出來,這是實際的狀態。這個告訴我們,我們只是沒看見,如果我們真的看見的話,不得了。所以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哪:所以假定說你們諸位也像我那樣,親眼看見造了惡業以後墮落惡道的恐怖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葦蘆一樣站都站不住,人都癱掉了。這看看都這麼嚴重,受是絕對受不了啊!所以處處地方這些事情,無非是策發我們—精進啊!精進啊!千萬不要貪眼前的一點小便宜,不要說:哎呀,現在這個事情提不起,那個事情提不起。現在是唯一能夠努力的時候啊!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那麼更進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欸,看了天上以後,有一個地方天女充滿,那個天堂非常美麗,就是沒有天子。那就問啦: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天子?別的地方為什麼 (p44) 有?說:「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精進努力,他努力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這裡來。」啊!他聽了以後好歡喜,告訴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種種的好處,精進修行來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誡,人間短短的幾十年很容易過,你如果說努力的話,就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懈怠的話有這麼大的壞處,好壞之間差別太大。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
九十六頁,這個阿難他的兩個外甥,先—他雖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後呢,看見了地獄苦,以後再看見天堂,他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轉變,而不經過的時候,他不轉變。在這地方有一點事情,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他這個從他不肯學到肯學,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像這種情況,在我們人人都很羨慕的,我們人人都希望要這樣去轉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第一個,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雖然有這麼絕大的轉變,可是對根本意趣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來懈怠不想努力,為什麼?想快樂,就是想快樂,這麼簡單。他後來轉變了,為什麼?還是想快樂,對不對?喏,這個概念你們要注意,你們要認識喔!
所以佛法雖然告訴我們「常、樂、我、淨」,說四顛倒,這千真萬確的,說那個是快 (p45) 樂,事實是顛倒。可是他真正的告訴你快樂是顛倒的目的,為什麼?是告訴你這個快樂是虛假的、不究竟的、騙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樂,你看錯了;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求真實的快樂,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從眼前淺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間講的好像完全兩碼子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層追根究底去看的話,那佛法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世間真正要追求的。世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快樂嘛!但是對不起,因為你不了解快樂的真相,你也不曉得什麼是追求快樂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樂,受了大痛苦!所以這樣的原因,就是眼前那個小小的快樂,欸,你迷糊了,明明是一個騙你的東西,你把它當做快樂,結果受了它大苦,這個才是顛倒。
所以顛倒本身不是快樂,顛倒本身是你的無明,因為你的無明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樂的,這個是我們要真正重要的。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就世間真相指給你看—這個四顛倒;最後等到你徹底明白了以後,欸,在《涅槃》上面談了什麼?常、樂、我、淨欸,妙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隨便一談。不過我們不要以我們這種無明這種概念去找常、樂、我、淨,你怎麼找怎麼錯,怎麼找怎麼錯。
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認識的在這個地方,我之所以點出來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不肯學是為了什麼?貪快樂。佛法真實告訴我們的,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處起見,要這個樣的, (p46) 這個是我們應該著眼點,這樣。所以我們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懶懶癱癱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好好地加深認識。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真正的好處畢竟還是你的。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把我們現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個地能夠改得過來,能夠提升自己。所以第二個,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說看見那個天堂上面是這麼好,這個結果是修行而來,哎呀,他好高興地去修行了!那麼完了以後呢?他要我們再繼續看下去,九十七頁的第一行,說: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
於是他們兩個人就精進了,以前懈怠馬馬虎虎,總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現在肯去做,又肯讀誦,又肯念經。然後去看經典的時候,欸,那時候看到一個經叫《真實相應經》,怎麼講呀?說到了這個善趣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的。這一下他心裡就要發毛了,因為他親眼看見這個墮落以後的痛苦,他覺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滿好的。結果發現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你只要一旦曉得這個痛苦的話,啊,那誰都不願意,誰都不願意。眼前雖然上了天,究竟還要去的話,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所以他就問了:
【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
(p47) 欸,他就問了,說:「我們生了人天以後,是不是還要墮落到三惡道當中啊?」那個答案是肯定的。
【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然後目犍連就告訴他了,說:你們兩個人要了解啊,儘管你暫時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當中還在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煩惱,只要你的煩惱還在,沒斷除,對不起!那時候你永遠要在裡邊輪轉。輪轉的地方是五道,五道,有的地方說六道,那是把這個修羅併入天道當中,這我們知道的。所以三個善道—天、修羅、人道,把修羅併入天道的話,變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惡道我們知道。在這個裡邊輪轉像什麼?「轤轆」,那轤轆就是我們看見那個井上面以前那個吊的,它沒頭沒尾地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像我們這個鏈條,像我們這汽車上面那個皮帶一樣,沒頭沒尾地永遠轉。對不起!你只要煩惱未斷,永遠在這裡轉。哎呀,他一想到說天再大的快樂,完了以後還要到那油鍋裡去煎的話,就無法忍受。
【彼二厭離,】
(p48) 這樣的話,那個天也不要去,啊,那也不要去了!這短短的一段話,我們想辦法,怎麼樣把這段話能夠移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那我們修行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儘管講很多應理的言詞,講完了以後如果跟你自己不相應的話,總是戲論,總是戲論;跟你相應了,那個就對了。現在我們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復如此,你自己都不相應,都做不到,也不會做,你告訴別人,有用嗎?當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聽見了話是派得上用場;反過來說沒有善根,種點善根是有用場的,可是對究竟真實結那個果來說,這個大成問題。
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並不忽視從文字語言的認識開始,而且我們了解這是必須要的,但是同樣地應該認識,從文字語言認識了以後,下面進一步應該是些什麼,這個裡邊卻要一番努力,這個叫做修行,修行。所以我們聽懂是容易,把聽懂的東西擺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觀察,如理如量生起相應的對治的能力,對治這個煩惱,這卻是我們聽懂了以後應該做的事情。乃至於生起這個厭離心,沒有生起厭離心之前,一直應該在這地方努力。那麼他那兩位一聽見這個道理生起厭離,所以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
(p49) 啊!他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還要墮落,那千萬不可以再行煩惱。所以就請求那個老師告訴他們兩位什麼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地能夠針對煩惱,對治煩惱、淨化煩惱的。
【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好!問題就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下面我們看。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這個記著,這個記著!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能夠消除了懈怠,而且還要策發精進,策發了精進才能夠「勤修正道」,然後呢,照著這去努力希求解脫,能夠證得證果。整個的那個根本因—這個根本因,為什麼講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說暇滿人身啦,得到善知識啦,然後念死啦,這個都是策發我們的因。但是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麼?苦!苦!
我們在這地方也回過頭來可以看一看,我們念死、念暇滿,它是對我們有策勵修行的絕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勵的原因,為什麼?還是苦樂兩個字,想想看,對不對?從 (p50) 暇滿開始,就體會到一個事情,說一切人大家都要求快樂,要去掉痛苦,而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也只有修行,這樣。那麼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就顯得意義很重大。從這個裡邊你可以體會到,這個暇滿人身,所以能夠策勵我們修行的話,它根本在哪裡?還是苦啊!
然後呢我們又講念死,喔,這個死啊,說生前很快,忙了一輩子,不管你有什麼好的,最後像一個夢一樣,完了以後都死,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問題是死了以後啊,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到哪裡去啊?是由—被業所牽,而這個業所牽我們又考慮到,說喔唷,要墮落惡道去,所以想到這樣來的話,不行!不行!假定說了解了這個修行了,然後你經過了修行以後,你能夠超昇乃至於了脫生死的,那個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還是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佛整個的說法為什麼四諦包含了一切,原因在這裡,這個是我們應該把握得住的。所以這個概念,這個地方特別指出這一點來。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所謂根本因;然後呢圓滿因,你這兩點把握得住的話,這因圓滿了,這果自然必定圓滿。所以這個道理他下面說: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
關於這個道理就算佛再來,佛再來,能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更沒有超過它的。所以這個苦本身就是修學佛法最主要的主因,也是根本因。不同的,就是把這個苦的質跟量,從淺到深,這個不同而已,然後呢推己及人,這樣差別。
(p52) 【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
同樣地,就在這個裡邊,從苦這個根本因上面,看你自己的力量能夠觀察的深廣的程度,然後呢來說明下士、中士、上士,這個內涵是如此,修行的次第也是如此。只看見眼前的,那個是下士;你能夠更深一層去看的這是中士;然後呢最徹底圓滿地了解,這個是上士,這個是上士。他為什麼這地方要這麼提一下呢?固然一方面說明,不管是哪一部分,它的根本的原因在這裡。同時這個地方也提醒我們,既然這是這樣的話,那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把握住根本重點,一腳下去走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路子,同時這一條路是最省力、最方便哪!最省力、最方便哪!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眼前總覺得:哎呀,我是不行啊!我是很差啊!這種概念,說實在的都是自己傷害自己,自己傷害自己。結果,是,你眼前因為怕一點小苦爬不上去,結果呢卻是受了大苦,這個人的真正的愚癡在這個地方。
關於這一點到後面精進一章裡面會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眼前所以爬不上去的話,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這倒是個事實。另外一點呢?就是怕擋不住這個苦,覺得,喔唷,這麼大的苦啊,就好像受不了。結果呢,因為你怕這麼一點點小苦,你吃了無窮無盡的大苦,這是我們最划不來、最划不來的事情。現在這個本論有個特別的好處,關於這個 (p53) 道理,在你沒有正式修學之前,先完完整整地告訴你,這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你不要急著去修,然後呢照著它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去,增強你的能力。你可以慢一點來,但是你看得很清楚,最後你走的路子卻是最快速的,最快速的、最直接的。
這個是特別說明,啊!修苦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它這個苦儘管只是下士,說避免我們死後墮落,實際上呢這個也一直通到中士、上士,整個佛法裡邊無不都是說這個。所以儘管以後講到中士以及上士的時候,這個目前所講的,也是它們的基礎,所以這個是共基。而這個共基,我們所以現在不講的原因,原因是因為我們現在不是照著去修的時候,而只是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所以把這個道理我是詳細地說明。關於正式的內涵,到正去修的時候,我們到那時候要回過頭來,很認真地在這個上面去重新研閱,然後呢根據所了解的思惟觀察,策發這個苦的認識。然後呢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就會:哎呀!一想到苦哇,這跟苦相應的這個心念生起來了。那麼生起來了以後,說要到了什麼程度才夠呢?單單生起來還不夠哦!單單生起來就是質對了,量還要夠。那麼量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好!他下面也說:
【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p54) 就是前面我們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樣,所以對它貪著,貪著的結果呢?原來啊,唉!造種種的苦,而這種貪著的心相是染污的,現在了解了以後淨化它,那時候認識得真真實實,不被它騙,所以這個叫作「淨修」。那麼到什麼程度呢?說乃至於你沒有生起這樣的意樂—這樣的意樂,就是真正我們心意所好樂的,心意好樂的是什麼?對這個事情產生厭離,一看見,不管它多好的事情,你一看見哪,你就厭離。在還沒有生起這個大厭離之前,你一直拿這個東西來努力修學,所以「應須」,這一個字—必須要;「恆常」—時間絕不間斷地;「勵力」—還要努力地去修習。它每一個字,這個裡面是一種實際上的狀態哦!就是說你修的時候必須要什麼?很殷重地,要絕有力量地,所以叫勵力;那麼修的時間呢?要常常,常常到什麼程度?從不間斷的,所以叫恆常;而且這個事情是必須要,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前面不管是暇滿人身也好,說暇滿難得,以及死沒無常的迅速也好,都是繞著苦這個中心在轉,這也是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到什麼程度呢?策發大厭離。
所以我們到這地方可以停一下,想一想。假定說我們懂得這個道理,那很方便;假定我們懂不得這個道理,可以隨便把以前運用過的這些例子來思惟一下,馬上就生起這個正確的認識。哪一個例子啊?說平常有一個好朋友,那你兩個人平常好得不得了,說如膏如 (p55) 漆、難捨難分的。忽然有一天有個人跑得來告訴你說:「某人哪!你平常跟他一直好,其實這個是個大騙子欸,他專門在背後說你壞話,他背後專門傷害你,然後呢最後引你怎麼……。」假定這個事實,一旦你發現真的話,請問這個好朋友你還願意跟他來往嗎?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旦真正確定了解,這個好朋友原來是大騙子,專門傷害你的話,你就對他起一個絕大的厭惡之心。雖然你一時莫奈何,但是一看見他,心裡面就起絕大的厭惡—這個傢伙是這樣的啊!你會生起絕大的厭惡來,對不對?
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心理,千真萬確的,就是對這件事情修學起來一點都不難,難在不認識這樣東西的真實狀態。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難的是什麼?無明,並不能如實地看見眼前難捨難分這種東西的真實相狀,如果你真實看見了這些東西是專門害我們的,那誰都不可能再去要它。
所以現在常常人家看見你們修學佛法的人出了家,他說:「哈!你們出家還吃素的啊?你們出家不可以有家的啊?」哎呀!他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是這樣子啊,這種人我也沒辦法跟他說。假定我們真正了解:原來你現在吃了他一斤,不是還他八兩欸!還他八兩這個倒還好欸,吃了半斤只要還他八兩,吃了他半斤還起來是不得了地還欸!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嘛!我們現在隨便地舀一點東西好吃的,吃了嘴巴裡,也不過如此;然後呢你身上 (p56) 給他八兩肉試試看哪,嗨呀,這個痛苦是不曉得要痛苦多久,這千真萬確啊!對不對?這不是很簡單一個事情嘛!所以曉得了這麼簡單,那還不要你下地獄哦;萬一你要下地獄的話,你算算看。不是這麼簡單!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可憐的地方。
所以說假定這個地方大家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才發現這個厭離實在不難,處處地方你們要了解,真正難的是難得正知見。所以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都是這樣—哎呀,去修行去了,怎麼修法?不知道,那連它最起碼的認識都沒有,修什麼啊?這個是佛法衰,我們修不行,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那麼現在我們這個道理了解了,然後呢一個祖師更進一步地從一點上面來策勵我們,說要怎麼辦呀?關於這個道理,要運用這個道理怎麼運用,那個祖師一個典型的榜樣。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
說首先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哦!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我們只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而不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我們想做的事情,跟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你們分得清楚嗎?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往往不想去做,還不願意去做。佛就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做的,我們還不一定行,都是自己想做的 (p57) 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隨順著無明的,都是把我們送下地獄去的。所以這個地方凡是談到「應」的時候,你就提醒自己:「應」,應什麼?應把自己無明認識,應該聽從佛的正知見,這個才是我們學佛。你如果這一點把握不住的話,我們現在雖然出了家,在家也是一樣,雖然覺得學佛,你是學「我」,不是學佛。
那麼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應該怎麼辦?腦筋裡不是看說,這一個人不對,哪一個人不對;應該看看我現在造的因,「能生彼中之因」,說生到這個裡邊,哪裡啊?三惡道,哎呀!苦不堪言,他為什麼去的?因為造了這個業因。所以現在我看看,我們有沒有造到地獄去當中的這個因?
【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
以前有沒有作?現在作了不作?還要看看我以後應該怎麼辦。
【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
假定你以前已經作了,或現在又正在作,或者以後還要作,那麼作了這個東西,就要到那個地方去。到哪裡?三惡道當中,那個三惡道就是這麼恐怖、這麼苦惱的地方。如果 (p58) 造了,那一定逃不走,一定要去。
【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一旦到那個地方,我能做些什麼?我能忍受得了嗎?唉!這個事情我們現在要好好地思惟,好好地觀察呀!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然後呢,前面這個話,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把這個認識不斷地在我們腦筋裡面去想念、思惟、觀察,要觀察到什麼程度?你觀察思惟到你一想到,哎呀!這個「腦漿炎熱」,就是使得你覺得怕得,啊,這個身上面,就像我們看見一個絕端恐怖的事情一樣,頭毛直豎,簡直是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坐立不安,就是這個狀態。那個時候什麼樣啊?你產生絕大的恐怖,說原來到那地方去這麼個恐怖法啊,你要生起這個心。生起了這個心有什麼好處?生起了這個心,你就一心一意地厭離眼前放不下的事情,然後你拼命精勤修學佛法,懈怠兩個字輕輕易易就對治掉了,輕輕易易就對治掉了。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辦法,這個就是祖師最佳的叮嚀。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