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親近善士(八)P40L2~P42L1

手抄稿:第三冊P172L4 ~ 第三冊P210L8

【廣論原文】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① 正修時應如何,② 未修中間應如何。 初中分三,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結。 今初
◎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廣論 師父手抄稿】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前面是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這個裡邊就特別告訴我們,親近惡友、惡知識的可怕的地方,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在正式說這些道理之前,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有情哪,他就是有這樣特別的東西叫「情」,情這個東西不是你一個人單獨生起來的,情這個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共同增長的,所以你絕不可能離開人家而獨居,不可能的。但是實際上有沒有?六道當中有的!阿鼻地獄的眾生,他一個人,只有他一個人;還有呢?生到天上的無色界當中眾生,他是一個人。所以這兩種人都是不能修行的人,他只是受那個果報,只是受那個果報,這樣。除了這個以外的話,他一定在其他的有情共處當中。那個時候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你一定親近的就是惡知識,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在沒有談這個惡知識對我們害處之前,我們要了解,沒有中立可能的,絕無中立可能!在這個地方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你要了解這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關於惡知識特別的行相等一下再講,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不親近善知識,然後親近的時候,惡知識跟惡友的話,那怎麼辦呢?把你的功德漸漸地損減,一切的罪惡漸漸地增長,能夠生起所有一切不是你歡喜的,一切的壞處都從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那麼這個地方呢特別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而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遠離惡知識。為什麼呀?因為你親近善知識,一切的功德增長,親近惡知識呢,一切的過、惡生長。現在休息。
現在我們就看一看,這個惡知識,經上面先說明,這個道理前面已經告訴我了,親近善知識跟惡知識之間,那麼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大家,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必定親近惡知識,這個裡邊並沒有中立可言,不進則退、不進則退。你拼命上進的都不一定進得上去,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沒有選擇的,不是我站在那裡,我說贊成不贊成啊?也沒有人舉手,有人贊成的也不舉手,有人不贊成的也不舉手,這可以中立的;現在這裡沒有中立,你只有親近一面。那麼這個道理,目前眼前也許不一定了解,你們好好地修學下去,等到你對這個法的行相有正確的認識的時候,你這個概念會很清楚。我說這個法相清楚的時候,不是說你文字上面能夠辨別得清楚,法相真的清楚,就是你內心的行相看得很清楚,喔,起心動念就是這樣。然後那時候,你看別人大概也可以了解,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的,這個中間絕無選擇的餘地。
我告訴你們,我自己的一個痛苦的經驗,二十多年了,那時候我出家沒多久。我這個胃一直不大好,那時候就比較弱,跑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有一個法師他非常好,非常同情我。看見了,說:哎呀,這個人啊……。因為他多多少少大概也聽說了我出家的一個因緣背景,所以很承蒙他看得起。他就來跟我說,送點衣服給我,然後就說:「某人啊!你身體不大好,要好好地多保重啊!小心啊!」那時候我覺得這個法師真好、真慈悲啊!然後他就告訴你,你吃東西,這個小心、那個小心。那時候我真的很感謝他,但是我後來了解:唉,惡知識!我真進一步了解的什麼啊?它這個惡的真正可怕的地方,平常我們在惡當中不自己曉得在為惡。他倒是一番好心,他倒是一番好心。那時候我處處地方覺得:哎喲,真是這樣啊!等到後來我慢慢地了解了,有很多人他往往一生在無病呻吟,還有呢自己覺得病,就受了那個病的磨折。
我自己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滿不錯的樣子,同樣地受了這個困擾一生。我不妨把這個公案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作為你們一個最好的參考,千萬你們不要跌這個觔斗。我從好的方面去說,我剛開始的時候,住在福嚴精舍,那麼後來,福嚴精舍因為辦學,我就到同淨蘭若。那時候還承某法師親自送我去,那麼某法師就給仁法師講,說:「法師啊!這個人很不錯的,不過他身體就比較差一點。」那麼承蒙仁法師也看得起,所以第一天晚上住在那兒,第二天早晨吃早飯的時候,仁法師就說,說身體好像不大好,你自己小心啊!我就跟仁法師說:「法師啊!你不要把我看成病人,我可不願意把自己看成病人!」仁法師很聽得進這句話。我以後所以能跟他多少年,始終現在有這樣的一個,承蒙他攝受的,當時有兩個大原因,一個原因我跟你們說過了,一個就是我這句話。我心裡的確是這樣,我一直覺得不能把自己看成病人,從不把自己看成病人。儘管如此,所以有很多小小的事情,向來是我也不喜歡吃藥—吃藥!吃它幹什麼?病倒再說,吃藥增加麻煩,這樣。打起精神來做!
但是後來因為我這個胃一直弱,後來到了美國了,那時候胃已經動過手術,動過手術總覺得這個地方不大對。到現在我還記得,就是第一個前面這個所謂很慈悲的那個法師告訴我的,他身體也不大好,很多人都有胃病,他就說這個胃病應該怎麼樣,怎麼現象啊!我就受了這個影響,牢牢地覺得,他也看了很多醫學的書,現在我發現這個叫什麼啊?見取。這眾生的這個見,見惑之難拔!
到了那個時候又胃不大好,那麼就看醫生。那時看了幾次醫生,覺得沒問題,但是我受了先天的影響,我曉得那個中醫治本的,西醫治標的,西醫往往等到你那個病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治了。我心裡總一直在想,他是現在檢查是檢查不出來,但是那個根不拔掉總歸在,所以自己以為自以為是。他醫生說,你不必吃這個藥;既然我想不對,我又拖了那麼久,我主動地自己去買那個藥來吃,前前後後吃了一年多。我現在這個胃不好,我現在回想起來,受這個絕大的影響!往往心裡面自己覺得有病,就害害在這個上頭。所以以後啊,當然這個世法上面,佛法上面亦復如是。往往我們自己覺得,他在安慰你、幫忙你,然後呢,讓你向上這個精進的這個一股力量,拿掉了!
人家釜底抽薪,是把你壞的事情釜底抽薪,這種人就是把你好的事情釜底抽薪。你聽了這個話覺得很來勁,本來你是準備打起精神來向上衝的,他告訴你:「某人,你身體不好啊,好好地休息休息、營養營養。」你就:對啊!早晨起來多睡一會兒。然後呢這個地方該要衝的地方,那個衝勁,他就不知不覺就把它拿掉了,真正可怕的還是這一些。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有什麼?要有自己的具慧才能夠辨別得出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具三相,正住還不夠,還要具慧,那個時候,你才辨別得出來他是正說,還是似說—似是而非的這種說法。看文: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善知識,一切的惡法的根本就是惡知識,這惡知識就是你旁邊那些人。他自己在無明當中,還是告訴你,就像毒樹一樣。毒樹是什麼樣的呢?就是根毒、全部都毒,那個風吹過,吹過毒樹的風吹到你身上,你就中了毒了。你完全不覺得,欸,吹的時候覺得滿涼快;然後太陽來的時候,你就坐在樹底下,覺得還很蔭,你中了毒了。這個惡知識就這麼個可怕法!啊,這麼個可怕法!
【《涅槃經》云:】
用不同的經典來告訴我們、教誡我們。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我們也對惡知識應該這樣,就像這個菩薩防備惡知識,怎麼個防備法?對這個惡知識的怕,怕到極點。醉象,在印度是最可怕的是大象,那個象已經調伏了,牠平常不會亂發脾氣的,一旦吃醉了,那就亂搞。這個野象,在還沒有調伏的那個野象在森林當中,只要這個象群走過去,獅子、老虎都會讓開的,你可想而知,這個象多厲害。所以當那個醉象來的時候,啊!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可以說可怕極了。但是,嘿!菩薩對這個惡友的恐怖,遠超過那個醉象。為什麼啊?那個醉象最多把你命送掉,惡知識不但把你的善根、命送掉,把你的「淨心」,換句話說,把你的善根是連根鏟除,這麼可怕!這醉象把你這一生弄死,如此而已,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這麼可怕!這一生弄死,最多痛苦短短地沒有幾個小時,到地獄裡是無量無邊劫。所以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
這我們可以分別得清楚。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醉象、任何一樣東西的傷害,它沒辦法把你送到惡趣;但是惡知識一定把你送到三惡道當中。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萬一一旦你親近了惡知識,這個惡知識像毒蛇一樣,而居然你執取不捨,你還以為他,啊,依靠他,就相當於這惡知識把你的心抓住了一樣,那個時候,你一定遠離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什麼啊?治療我們無始三毒大病的對治之良藥,這個東西你不要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你聽見了正法寶沒有用,沒有用!儘管你聽見了,不要說聽見了,乃至於你講,能說能道,沒有用。下面最後一句「嗚呼放逸墮險處」,險處就是三惡道,放逸的話,精進的相反,本來佛法是照著如理行持的,現在對你聽見了沒有幫助,你沒有照著去做嘛!而且不聽,世間的惡人還不一定一定墮到無間地獄,也不一定墮落地獄裡面去,這個修學佛法的而不能親近善知識,走錯的話,是一定墮落,而這個裡邊真正最可怕的,就是那個引導你的人—惡知識,這點我們一定要了解。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這個就是指出惡知識的行相,惡友的行相。第一句話已經包含了全部了,「無信」,沒有信。那麼這個信,大家要注意,不是說我信佛,不是,不是「這一句話」,這一句話不算。信的特別的行相是「淨心為性」,那我們怎麼判斷那個淨心為性呢?所以一定要具慧。信的特質,說你能夠淨除煩惱的,淨除煩惱,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這個人一開口,你已經了解了。平常我們常常會談論是非,一開口,你曉得:欸,對不起,他既然在這個是非當中,他這個心當中不乾淨,在煩惱染污當中,馬上遠離。所以真正修行人,他必然是。
你說真正修行人是非都不談嗎?談!什麼情況下呢?要辨別清楚,怎麼樣去惡從善,他辨別得很清楚。是!但是他絕對不是像世間上面的這種談論是非的方式,這個我們要差別弄得很清楚。修行絕對不是大糊塗蛋,修行是決定大智慧,他對任何一個行相判別得非常清楚—是啊、非啊!但是他的判別是什麼?曉得怎麼去去染轉淨。喔,這個壞的,你怎麼樣去淨除它,怎麼樣防止自己不受染,淨化,然後怎麼樣去幫助別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有這個毛病,你如何去幫助他,當然你還曉得他的病根何在,所以你一定對方也知道他,可是這種知道的,跟平常我們在煩惱當中這個行相絕大地不同。你後者的知道,你完全不動,所以你能夠他的是非看得很清楚;另外一種的話,你自己完全纏在裡面,你也不曉得自己染污不染污,實際上呢,一團黑。所以前者是正分別,這我們必須要的,後者是妄分別,這是我們要去掉的。而我們所以能夠去掉妄分別,就是靠你那個正分別。
在前頭我們剛開始的正分別,是跟聞、思相應的,等到你證到無分別智的時候,那個時候如如不動,那個是修相應的。但是修相應的這個如如不動,並不是什麼都不想喔,這個又錯了。所以根本、後得等這種行相,慢慢地、慢慢地我們了解,我們千萬不要現在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實際上呢掉在大無明、大糊塗當中,什麼是非不辨,這個叫作修行。假定這樣修行的話,那太容易了!你只要睡在那裡的話,這不是修行嗎?你在這兒什麼都是不分別當中啊!所以佛經上面也說,那個像螺螄、蚌蛤那種人,他是無分別,他豈不是也得了無分別智了嗎?他根本分別不清楚是非善惡來的,所以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隨便一提。這裡你要分別得很清楚信的行相,把握住這點,好了!
然後呢下面慳貪、妄語、離間等等,那是更糟糕的,更粗猛的,我們容易了解。妄語、離間,凡是這種人,「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不要跟那些人,這是惡人。所以這個惡人絕對不是今天跟你吵架,跟你罵、跟你吵,不是。佛法上面這個我們要了解。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
如果說,你自己雖然不做,你一旦親近了那些人,對不起,唉!人家總覺得你……實際上你自己也一定沾上。人就是這樣,人就是這樣!譬如現在人家,隨便來說,以我來說,我跑到很多地方,當然現在年紀比較大了,認識的人比較多了,以前我跑到什麼地方,人家常常問:「某人啊,你哪裡來啊?」我就告訴他,我在哪裡,依止某法師。哦!他一聽:「好、好、好,歡迎、歡迎!」為什麼啊?我現在就沾了光了,不是我自己好,那就是我親近的善知識。反過來,你今天什麼地方,他一聽的話,喔唷,他雖然說好、好、好,心裡面在這裡好,心裡面就想辦法怎麼擋住你。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就這樣。實際上呢?從外面也說明裡邊,那惡名也增長。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實際上呢,你一旦親近他了以後,不但名譽壞—實際上狀態呢?就這個!你一親近他,對不起,他的過錯你都沾上了。就像那個毒箭放在你的袋裡一樣,那個毒箭沾了那個,碰到什麼,什麼地方就中毒!碰到什麼,什麼地方中毒!雖然你自己不毒,可是你靠在那個地方,一靠近,你也完了!所以,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個就是惡知識的特徵。一靠近他,那個罪過,性罪、遮罪種種惡因,以前有的你不能減。我們修行佛法,以前有的,要減掉它,現在你靠到了,不能減;不但不能減,你原來沒有的,他也會讓你增長。我們修行應該去掉它,跟他相反吧!所以它修行要靠善知識,要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所以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們,下等的人啊,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的話,勉勉強強跟成個中等,所以向上爬不容易啊!但是上等人如果說跟一個下等人,「不待劬勞」,你不要花氣力的—跟他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修學佛法如逆水行舟,拼命努力都來不及啊!所以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處處地方重視啊!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注意:修學佛法為什麼常常說千萬不要遷就情面,情面這個東西,就是本身最大的染污。在佛門當中,真正的大壞蛋倒是沒有的,就是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當中,往往受這個害,然後呢我們的情面所累,就跟著下去了,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
我們今天雖然末法,在這種環境之下,居然還能夠出家,那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啊!在座的諸位都是這樣,大有前途,各種條件這麼好,今天能夠出了家了,要想把宿生的善根繼續,記住!第一個重要的—要靠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則把宿生的難得、難得積下來的這個善根,不知不覺當中害了,把自己送下地獄,那就太划不來,太划不來!
那麼前面重要的已經都一一指出來,每一個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我們,所以我們為了加深這個概念起見,請大家看一下這個科判。
這個科判在最前面,最前面第一張的反面,「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正式修學佛法。就是我們前面的基本的幾個條件都具足了,然後正式修學佛法這時候啊,這裡面分成功兩部分,「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又分成功六個項目,第一個說明所依善知識的相,第二個說明能依學者之相。善知識應該有什麼條件?那麼自己去依靠他的,應該具足什麼樣的狀態?每一個項目當中啊,要仔細地自己檢點。然後呢有了這個條件,怎麼樣地依止?怎麼樣去依止他。後面又特別說明依止的殊勝利益,以及不依止的大的禍害。你每一個次第都認識、都了解、都做到了,那修學佛法真正說起來已經過半!「行百里者,所以九十里」,過半,你已經跑了九十里了,這千真萬確的。
將來你們自己好好地努力走上去看,如果說你一旦真正地依止到這個善知識的話,修行這事情不難。這一句話我先說在這個地方,現在大家不妨慢慢地努力下去,如果說你們這一生體會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大家那個時候,大家值得談恭喜、恭喜!最後,攝彼等義第六,
【◎ 第六攝彼等義者。】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那個文,這個「攝彼等義」是什麼意思呀?就是說,前面呢主要的項目都已經說了,還有一點的結論,以及有所遺漏的,沒有交代清楚的,這個地方說一下。因為這個修學佛法,這一點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把重要的幾個大綱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看:
【世遍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為什麼一般普遍地、共同地,沒有例外地,特別強調讚歎,來稱揚、來重視這個親近善知識的這個道理呢?「尊長瑜伽教授」,教授,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法的重要的綱要、重點。這個重點說明什麼?尊長瑜伽。說依止這個善知識,怎麼樣才能夠依止善知識相應?「瑜伽」兩個字是「做對」,不是說我懂得一個道理,道理懂了以後,你做了沒有?做了以後,是對不對?對了以後,是不是跟他所說的相應?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重要,你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了,可以這麼說。就像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了,然後呢下面要叮囑幾件事情,你道理雖然懂了,你雖然去做了,要殷重地去修,不是馬馬虎虎。所以說: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假定你雖然修了,修了一趟、兩趟,沒有用!「所緣境」就是我們所修的對象,我們心裡面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你念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現在我們所緣的什麼啊?貪、瞋、癡相,這是我們所緣的,不知不覺當中,所以叫無明嘛!所以叫大無明,所以叫癡相,就是這個。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清楚很明白,當眼前好吃東西擺在那裡,眼睛瞪得大大的,心眼啊比這個眼睛瞪得更大,那就是我們心緣這個東西的時候。反過來,有一個冤家對頭在眼前的時候,儘管你的面孔上還帶著三分的笑,你這個眼睛也瞪得這麼地大,那時候你心裡就緣著這個東西。
現在我們緣什麼?緣這個「法」—怎麼依靠善知識,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修的時候,次第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他不是說一趟兩趟。一趟兩趟都不夠,何況是我們:「啊,懂了、懂了,聽懂了!」書本一合,這個不夠的。不過目前,既然我們的重點先要了解、認識,重點是擺在這個上頭的。是!有能力馬上就修,沒有能力,先把本論的整個的次第、綱要了解了,然後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深入,這樣的做法,應該這樣地認識。那麼下面就是策勵我們: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現在我們自己問一下看,我是不是?是什麼呢?「至心欲行法者」。你是不是真正要想修行要走的路?現在有很多人說,我真是一心想修行,一心想念佛,不管你是哪一個,這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心裡面至心要想做這個。要想做這個,那麼「須恆」,恆字恆常不斷,「親近」,親近什麼啊?最殊勝的善知識。這個最殊勝的善知識一定能夠引導你,沒有一點錯誤的,這是必須要的,這是必須要的。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怎麼依靠呢?這個祖師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依靠他的時候,那是戰兢惕厲,就怕有一點點做得不對,這個是需要。說到這裡,我也覺得我們在座的同學當中,在座同學處處,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剛才說的固然是,其他的處處也是。有一天我在房間裡面,聽見那個電話響了,我就拿起電話來,一看那個電話不是我,找別人的,馬上有一位同學:「啊,找哪一個?」他本來在那兒自己用功,聽見了以後……。啊!我覺得真是我的善知識。儘管我,實在是談不到什麼,可是在那個地方,也只是像那個什麼錄音帶一樣,把那個我老師告訴我的,告訴你們一遍,但是他心目當中就很認真地這樣。啊,我覺得這是我的善知識!是說明什麼?說明真正的依善知識的相,就是他處處地方一心一意地。我看見古來很多那種大德們,他的的確確,就像是所謂的孝子心一樣,他一天到晚想,這個善知識怎麼樣,他怎麼樣去承事他,就怕一點點的、小小的錯誤的地方失着。
說到這裡,譬如我們現在這裡,有一個人離開這裡,那個離開這裡的我沒留他。他一來的時候,我對他印象很好,覺得這樣……總是不管任何人,現在只要他肯跑到佛門當中,我總是無比地讚歎。他來了第二天早晨,正好有居士們來給我什麼開心果,好像,然後呢我放在我房裡,第二天早晨我就拿出去,我就跟他說:「某人啊,你去供供佛,就這樣,等一下拿到齋堂。」他拿了這個東西,放在那裡一放,也就不管它了,那我也沒有說他,又過了個半天,這樣。後來總算看見供在那裡,我就跟他說:「那麼供好了,你收上去。」他說下午供的,要擺到明天。結果交到他手上開始,到等到齋堂上面,三天以後。我一看啊非常可惜,非常可惜!我在那個時候心裡想:唉,我不曉得用什麼方式能夠幫他忙,但是我一定要努力去幫他忙。
我所以說的這兩個公案,同樣的這兩個人,我心裡面,拿世間一般來說,說不定你們會歡喜那個人,但是我自己那時候開始,處處地方告訴我,喏、喏,這兩個都是我善知識,我可不要學這個,應該學那個,這裡隨便一提。所以他們真正地依止善知識,的的確確有他的成就的條件在,這是我們應該學的地方。下面告訴我們,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這是假定我們不曉得依止的道理去依止的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受害。這個是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警惕的喔!要非常警惕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很多人跑得來說:「啊呀!這個地方佛學院我去念書。」你要想去念一張文憑,不要來。上次說的混混,那更不可以!一定要在這個概念上面,一開始弄得很清楚。所以對這地方的來說,在座的同修來的,極大部分我跟你們說,來了試!試一個月到三個月,覺得不對,慢慢地回去,正好。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這裡,你弄得不對的話,不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損害,這又何必!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比下面的都重要,這是基礎嘛!你有了基礎的話,上面慢慢地沒關係;反過來,你沒有基礎,急急忙忙造到三樓,垮下來了,有什麼用?所以他這個地方,大師特別告訴我們說,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并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所以現在大師說,他看見了這個是我們究竟欲樂的根本,我們現在要得到的真正的好處,應該是究竟的,這個就是成佛!成佛!這個要想得到成佛,這根本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依止善知識。所以他特別引經、論、祖師的語錄,而這個經論是什麼?「無垢」,這個無垢,實際上這個裡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這個經論本身是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這個法完全相應的,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像大乘法,那麼就跟大乘相應的;如果說是學性宗,那麼性宗相應的。所以它經論本身固然是沒有錯,還有呢「機」本身也是完全相應。這個機就不大容易,佛說的這個道理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應機本身又有相當的條件。現在大師離開我們又幾百年了,所以我們要檢點檢點自己,使得我們也能夠應他,那就對了!
引了這個經論以後還什麼啊?「并以易解,能動心意」,這兩句話。他雖然現在在這個地方,講了經論,可是如果說,不說清楚我們還是不了解。我跟大家研究,我也本著這個原則,所以有很多好像很通俗,原因為什麼?因為通俗,所以我們容易了解;因為通俗,所以我們立刻感受到,這樣才對。感受到了什麼?「能動心意」,能動心意的,喔!那轉過來。否則的話,我們無始的無明像生牛皮一樣,一動不動,那講了半天有什麼用?聽了半天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時候原因是為什麼?大師一番的苦心,我們現在也很認真地在這個地方學,而這樣的解釋卻是「符合經義」的。能動心意不一定符合經義,講得天花亂墜,講錯掉了,這個又害了!他還要經義完全符合,而把深奧的經義,經過這樣地說明,我們如實地了解。
那麼這個大師也說「諸善士語」,那就是祖師的語錄,祖師的語錄,來這個地方真正莊嚴,這個才是我們的莊嚴哪!而這個地方所說的還是什麼啊?「粗次第」,這是大綱,「略為建設」。所以在這個地方原則都有了,這個重要的,一點都不欠。那麼現在呢剩下來就是我們怎麼去修行。如果要想了解得更多,「廣如餘處」,這我們自己去找。下面又來一段叮囑,這個叮囑實際上跟我們實際的狀態完全相應的。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這是實際上的狀態,說我們現在怎麼辦啊?唉!糟糕,煩惱非常地粗、非常地重!「粗」是指這個行相,「重」是指這個量;質、量又粗是又重,這樣。那個時候完全要靠善知識來淨化它,卻偏偏又不了解,不了解依師的道理,這第一個難關。了解了以後呢,「知亦不行」,唉!知道了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本來依止了善知識的話,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因為我們沒有能夠正確地如法行持,所以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那有了罪過怎麼辦呢?馬上懺悔啊!結果呢?「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要去懺悔,已經造的要去懺悔,沒有造的要防護。這個真正懺悔的時候,一定要這樣的!這是大師特別這個地方,真是老婆心切,老婆心切!我經常犯的,這個地方經常犯的就是這個。嗯,仔細翻翻、仔細地翻翻看!所以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究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
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哪裡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
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指思惟、多去思惟。思惟說,你做的有什麼殊勝的好處?不做有怎麼嚴重的害處?欸,有了這個,你會心裡想:哎努力去做了!那麼進一步,你就覺得如何做法?然後你這樣去做,那就—知道了,你也做得到!所以我們前面說的明明知道了偏偏做不到,實際上,沒有正確地如法地知道。現在我們動不動說,啊!你就不要妄分別,你不要分別就行了嘛!好像這一句話說起來好簡單,結果真的做到了嗎?對不起!一百個人,是一百個人做不到,說實在話是這樣。為什麼原因?就這個次第,你根本……就是把持個大原則,我們就像看那個太空上面的人造火箭,啊,說人造火箭,大家知道了!知道是知道了,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相去十萬八千里,了不相干。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的次第告訴我們,我們就可以如實地走上去啦!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說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沒有如法依止,那些罪過現在了解了,第一件事就把它懺悔,以往的懺悔;然後呢,以後千萬不能再做,所以防護以後。罪障消除了以後,自己努力去修習,使自己成一個法器,成了法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能夠接受佛法如理修學,才能夠成就,那個完全靠善知識。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是怎麼辦?是這一件事情,然後「數數思惟圓滿善知識德相」—啊!這樣。現在我們偏偏沒有,為什麼?很簡單,業感緣起、障礙重重!所以因為這樣了解了,只要你肯努力,於是罪障除掉了,資糧積聚了,你只要下這個因,將來一定感這個果。
那你現在懺除罪障、積聚資糧,為什麼?說目的是為求這個。所以他說「積集資糧、廣發大願」,啊!說我要成無上菩提;要想成無上菩提,必定要走這個路,這就是我們現在發的願。你能這樣做的話,那麼種了這個正確的因,因為得到了這個正確的因,所以你將來得到這個果。所以,在你還沒有證得無上大菩提因之前,你一直這樣子努力,這樣努力有這個因,將來自然感這個果。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忙的就是忙這個。你有了這個因種下去了以後,自然而然,將來文殊師利菩薩,也會跑到福城的東邊跑得來說:「某人啊!現在你要求了,你要怎麼做啊!」五十三員大善知識都等在那個地方,他已經等了無量無邊劫了,我們就是不成氣候。這個話,我想我們大家了解,沒有一個佛菩薩例外的,他要救我們,無量無邊劫都等在我們,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沒有成就這個法器。一生取辦不難哪!關鍵在哪裡?就在這裡。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欸,不要多久!為什麼?罪障清除掉了,資糧集聚了嘛!你有這個因,當然馬上就感得這個果,這不簡單嘛!所以我們想,喔唷!成佛遙遠得不得了,不遙遠!善財童子一生取辦,你只要因地做對了,就是啊!那麼這兩位是,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這個公案在這裡不詳細說了。常啼佛子就是《大般若經》當中的,為什麼叫常啼?他為了求善知識痛哭流涕,乃至於他自己把那心都挖出來給人家—求善知識,這樣艱難法!善財童子,那我們比較更熟悉一點,你能夠這樣做,不要多久就可以、就得到。
那麼這個是善知識那方面。我們現在曉得了,喔!原來修學佛法從這裡上去,我們要感到慶幸啊!真正難的,你找不到這條路,現在找到了,走起來是容易的。將來你如果正確地了解的話—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啊!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啊?欸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哪!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嘛,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
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欸,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地去吃,你受不了耶!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得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地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生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腦筋裡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認識了,我們真正要求的一切好處,都是靠什麼?這個法財,佛法之財,那時叫你不做是難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這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
最後,說一個最切實的一個例子,那現在我們大家坐在這個地方,忽然之間大地震了,人人脫門而出,叫你坐在這裡真難囉!要有一點本事喔!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還坐得住,否則的話一定逃出去。是不是逃出去比坐在這裡遠來得容易啊!所以我們不能做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實地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所以真正難的話,還是在正知見,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人人都是這樣的。所以說修行真容易啊!現在的難關就在這裡,他一關一關給我們突破,每一個地方指出世間的真相來。
好,我們繼續下去。說現在曉得了這個親近善知識,那麼善知識就要修,所以前面、後面都要修。所以這個修的時候,把那個修的道理,這裡簡單說明一下。現在我們很多人動不動講修行、修行,說起來怎麼修行都不知道,我們把下面這個簡單的這個道理一看,我們那時候才曉得:喔!修行原來要這樣的。那個時候再談修行,不晚哪!下面看: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
只是把它修行的綱要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方式是怎麼樣的?道理是什麼?說修行的道理是這樣的,應該如何的方式去做。現在我們看,
【① 正明修法,②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一個呢,先正明修的方法,第二個,有很多錯誤的,這個錯誤的一定要拿掉,這個非常重要,那個錯誤的不拿掉,你弄不上去的。譬如我們現在燒飯也是一樣,燒菜也是一樣,你泥巴、毒藥,你不拿掉去燒的話,對不起!這個吃下去把你吃死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修行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太多的這種錯誤的概念梗在那個地方,弄了個半天,哎呀!不得進步。真的說起來,不得進步是大幸,實際上你進步了—墮落,因為是錯的嘛!就像剛才說的那個比喻當中,你那個菜,農藥沒拿掉,泥巴沒拿掉,不燒擺在那裡還好,燒好了吃下去的話,不死也得大病一場。所以他下面這個破除邪執非常重要的!那我們一條條看下去,那個正明修法分成功兩樣:
【初中分二:① 正修時應如何,】
正確修的時候怎麼辦?
【② 未修中間應如何。】
在沒有修的時候如何?平常我們講修,譬如說我們講早晚殿、禮佛、念佛、打坐。那麼早晚殿下來以後怎麼辦?打坐完了又怎麼辦?他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告訴我們。你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一點都沒有錯,啊,二十四小時,所有的時間都可以利用。時間是這樣,做事情呢,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在修行。這麼好法啊!打坐的時候固然是,下來還是;吃飯的時候固然是,睡覺也是啊!現在我們真可憐啊,不要說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不行,就是打坐的時候也不行,打坐打妄想,然後上早晚殿也不行。唉,真是可憐哪!現在看看他怎麼告訴我們的。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說這個正修行是先講,分成三部分,
【初中分三: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結。今初,】
說做的時候前面要有什麼準備,有了這個準備,正式做的時候如何做法,做完了以後,應該怎麼樣來回向。他每一個地方非常清楚!其實我們中國的祖師,沒有一個例外的,不要說很深的大經大論,天台的《小止觀》,這個我想最簡單吧!他也說得很清楚耶!你還沒打坐的時候,前面應該怎麼辦;做完了,坐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坐完了以後,說入、住、出,三個很清楚嘛!「入」是前面的加行,「住」是正行,「出」,出的時候就是這個地方結行。
所以凡是正確圓滿的教授、無垢的教授,一定這個次第,完整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修行了:「啊!你不要分別,如如不動就好了。」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佛陀—已經是十地菩薩了,最後生菩薩,不是十地菩薩啊,等覺上面,他還要修了很長一段時候,要這麼苦行耶!那我們就是一句話,居然就把事情弄了結了,那不是一個大誤解嗎?這很清楚。我們現在看下去,說這個地方,現在正修的加行是怎麼樣的。
【今初】
【◎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這個有六個。下面這句話記住哦!凡是這個地方,表示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的教授有圓滿傳承,絕對不是現在我們亂來的。同時,我們聽見了這個以後,要曉得,說有的人告訴你這樣,有的人告訴你那樣,你看看他告訴你的傳承如何。所以我當年去學的時候,剛開始的講一般道理,他沒有;正規講的時候,這個老師一定說的,我這個師承哪裡來的,說得很清楚,說我的老師誰,老師的老師誰,然後追溯上去的時候,阿底峽尊者、什麼,上面大家曉得就不談了。這個地方你別小看他一句話!所以以後我們真正學的時候,你了解一點普通知識沒關係,反正隨便談談,你要真正地摸進去的時候,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看下面的這些條件: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那個就是淨地跟奉聖,我們把佛的壇場弄弄乾淨,弄得非常乾淨,然後把佛像安布起來,就是第一個。「身語意像」,「身」像就是現在我們的,或者是雕塑的,或者是畫的;「語」就是經典;那麼「意」是什麼呢?「意」就是在我們自己了。真正說起來,這個身語意像,「意」就是教授,這個善知識的教授,供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意也可以說就是親近的善知識,才能夠把真正的宗要,能夠傳遞到你心上去,第一個。第二呢,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供養,第二個。所以種種的莊嚴。這是為什麼?譬如說像小乘當中,喔,這個破壞鬼神村(編者按:指草木等)不可以,乃至於唱念等等不可以。但是在大乘當中,現在這裡我們這個地方要供養佛,這些都可以了,這是莊嚴供養,第二。第三呢,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那麼第三個呢,就是正式開始修的時候,一定有姿勢的。那麼姿勢怎麼辦呢?他就告訴我們了,假定說你昏沈重,那麼經行。平常的時候呢,主要的是打坐,除「貪欲等蓋」的話,那麼應該打坐。這個打坐的時候,怎麼辦呢?他不要求我們苦行的,「安樂臥具」,坐得越舒服越好。不過不要貪舒服哦!他所以舒服就是不要你心裡面,真正坐時他有一個原則,就是你全部的精神對注在你這個心念上頭。現在很多人家,剛剛修行的時候,他先不講心裡怎麼用這個功,他先講怎麼打坐,然後學那個不倒單,哎呀!弄得個苦不堪言,就是這樣,那真自己跟自己做冤家,這個是很大的損失。
所以當年我的老師剛開始的時候:不要管那雙跏不雙跏,你能坐固然好,不能坐,兩腳伸開!當時我聽了:別人告訴我這麼認真坐,他怎麼告訴我這樣的?欸,後來真正的好處就是這樣,所以有一段時候專門跟他去坐的時候,他乃至於說:「好,你睡下來。」欸,妙啊!你照著他辦法去做,怎麼做就怎麼得到好處。但是正規地來修的話,最好是打坐,那是千真萬確的。其他的,就是這種情況下怎麼調治你的,在這裡現在我們暫時不談,只是告訴我們的這個理路。就隨自己的相應的為宜,所以說你拜也可以,是行也可以,乃至於睡也可以。後面就告訴我們,睡覺的時候該怎麼用功,吃飯的時候該怎麼用功。當然這個這是「修理餘」,正修的時候主要的是打坐。那麼再下面這個,第四個: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
下面是歸依了、發心了,歸依跟發心是兩件事情。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這個歸依也好,這個發心也好,要怎麼辦啊?這句話注意!要跟「相續和合」,而且決定要做到!什麼是「相續」?身心,就是我們的身心。為什麼叫「和合」?或者說什麼是和合?我們現在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然後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過了。請問這樣的皈依和合與否?跟身心和合否?不和合;跟嘴巴和合的,耳朵和合的。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個叫入耳出口之學。他下面說得很有意思,「口耳之間短短數寸,曷以美堂堂七尺之軀?」我們這個身體堂堂七尺,你耳朵聽見了,嘴巴裡念出來這麼一點點,這個一點點東西,沒辦法對你真正地身心有好處。實際上呢裡邊意思就說,你真正要皈依的話,身心要和合,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一心一意皈投依靠,你沒別的了。
現在我們皈投的、依靠的什麼?無明相應的東西,無明相應的東西,平常的時候癡癡呆呆,睡覺,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吃飯,這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聊天,是我們要皈投依靠的,我們都在這個裡邊。碰見一點小小的不如意,大家起諍論,就是這個。當你真正皈投依靠的話,那些東西都不要了,一心一意抱著這個三寶。如果說你現在念佛的話,你的確會這樣的,哪有一點閒功夫,這個是真正跟身心和合的時候。所以這個皈依也好,發心也好,決定要做到這一點,這個是原則。那麼他現在的皈依怎麼辦呢?現在說: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
就是說教我們觀想,說前面的上虛空當中,觀想要觀想到什麼?「明現」,而且很清楚地顯現。顯現些誰啊?這個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功兩部分,一個是「廣大行派」,一個是「深見派」;一個是代表方便、慈悲,一個是代表智慧;一個就是彌勒菩薩所傳的、無著菩薩這樣下來的,一個就是文殊菩薩、龍樹菩薩傳下來的。從佛開始傳到這兩個菩薩,然後每一個傳承,代代不斷地,一直傳到你的老師,這樣,老師傳到你身心上面。還有呢,除了這個,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就是這個。這個傳承,從佛菩薩開始一直傳下來、傳下來,周圍上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佛菩薩,還有聲聞、緣覺及護法,這個就是你要歸依的對象。正式我們修行從哪裡?從歸依開始,發心等等。歸依,歸依誰?歸依這個。所以平常我們真正真地念佛、念佛,什麼叫南無?南無就是歸依嘛!就是這一個,真正要念就是這個。這個是完整的教授,在這個完整的教授當中,我們修的就我們相應的各別的法門,那你說一心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懂得怎麼去念這個。懂得了這個總則以後,然後用那個總則當中,修你的特別法門,就非常容易。關於歸依的道理,後面也有詳細說明,假定你真實懂了,照著去做,就對了!萬一不行怎麼辦呢?欸,他下面告訴我們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都還不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