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85L3第三幾世圓滿者~ P187L5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音檔:[80B] 07:18 ~ [81B] 04:08

手抄稿第十冊:P271L8~第十一冊P21L2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三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速者二生即能圓滿。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遲久亦定不過三生,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然是其餘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便能發起猛利厭離,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痴者,以緣起道。」《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龍猛菩薩云﹕「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三幾世圓滿者。】
這個十二有支,從因感果當中,要經過多少時間呢?下面說明:
【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
前面這個「引」這一支,從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麼?說到這裡我們馬上應該清楚,能引就是無明、行、識。那麼所引支是什麼?所引支就是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兩者中間有兩種可能,實際上呢包含的時間是無量無邊,說中間可能有無量劫的間隔,啊!說不出來地多長遠。這是指長—長的是無限大;短的呢—下一世,這樣,沒有其他的餘世,就可以生起。這個是引,能引到所引。還有呢,這個能引之所以生起,還要靠一個力量,要靠什麼?能生支。所以它為什麼雖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來呢?還要一個能生、所生,「生」這一支。所以他下面說: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
這個兩個當中沒有間隔的,就是說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著生起,所以這個兩者當中沒有間隔,這樣。所以呀,
【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這地方講幾世圓滿,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了。那麼這個怎麼樣是前一生到後一生就圓滿呢?先看,說: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謂無明行及因位識;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如果說你「現法」,就是我們現世,現世就是這一世。這一世你造了「順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這個業,不管是,現在這個地方是講「天」,其實你造六道當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現在當中先造了這個,那個時候滿了前面的兩支半,無明、行、識 — 那個是因位識。那麼然後呢,你繼續地把它增長,說「臨終以前」,就是在你沒有死的之前,你以愛、取再繼續地,把前面所造的因繼續地增長下去,於是當來世就「圓滿所引四支半」。那麼下面一世,滿了這個,因為由於這個「愛、取」的幾支的「有」 — 三支的這個生的力量,所以它下一世,馬上感生那個生、老死兩支。而這個生的過程當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觸、受。「生」就是講那個總相,生起的過程就是這個樣,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這個快的。下面呢,
【遲久亦定不過三生,】
說最晚的話,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圓滿。怎麼呢?
【謂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
「能生」需要一世,「所生」需要一世,還有三個「能引」也需要一世,這樣的三世就可以圓滿了。欸,前面說能引、所引中間,容有無量劫;現在這個地方就說三世圓滿,大家看了有沒有覺得問題呀?他說最快嘛兩世圓滿,最慢嘛三世圓滿;可是他前面又告訴我們說能引、所引中間,快則是兩世,慢則容有無量劫間隔。這個無量跟三世的,差得萬八千里哦!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關鍵所在,大家想一想。
所以假定你們諸位曾經事先看過的話,這一講的話你印象就很深,這是為什麼我建議你們看。儘管你們看不懂,你們看不懂,要在那裡想一想:「那這什麼道理?」那個時候你一講的話,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你現在講過去,因為文字都是很陌生,儘管我講得很清楚,可是你看得還是糊裡糊塗,所以你不一定能夠把握得住這個重點,這個是對無價的法寶的一個最大損失。那麼現在我們看那個文,他說:
【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
是的!從引到生,中間是可能有很多世、無量世的間隔。縱然有多世間隔,
【然是其餘緣起之世,】
這句話,問題在這裡。什麼意思?什麼叫「其餘緣起之世」?為什麼那個能引不會引發所引?這個能引是什麼?就是由於無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識,對不對?這個識,就是你認識的一個。喏,譬如說,我們隨便昨天講的,還是繼續下去,說廣告當中你忽然看見一個東西 — 看見了!然後呢,看見了這個就放在那個地方,沒有其他東西引發你,這個是一個因位識哦!其實我們眼前一切時處,都有這個。現在我們聽見佛法了,也是一樣,聽見了佛法以後,然後你跑出去書本一合,你也忘記掉了,這個佛法也停在這裡。或者你在這裡做了個壞事了,做了個壞事以後呀,你回過頭來,覺得,啊,跑到佛門當中來了,然後呢全部精神貫注在佛門當中,以前做的這個壞事,這個東西又停在那裡,沒動。
那麼現在是什麼東西在動呢?就是現在這個東西,你說,我看過電視了,放下來,忙別的事情。於是現在我做的這個事,增長的什麼?跟原來這個因位識不相應的,對不對?是不是?對,現在我們了解了。同樣地我們修行來說,啊,我們今天講得好啊,聽得好啊,然後呢說這一堂功課作得好啊!作完了跑出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麼,哎呀,覺得滿高興哪,忘記掉了!所以現在你繼續增長的,不是剛才那個東西了,現在增長的這個!
假定說,你玩完了以後,回過來還要講、還要聽、還要拜,欸,那它又有。否則的話呢?如果你出去的話,它那個東西繼續再增長、增長、增長……增長到後來呢那個東西成熟。所以前面儘管在這裡念一點佛經什麼等等啊,這個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結生,對不對?所以他是說「其餘緣起之世」,那個其他的緣引發其他的因,在這個裡邊,其他的地方咕嚕、咕嚕、咕嚕在那兒轉,你現在這個能引的這個因位識啊,沒動!了解不了解?這個概念很重要哦!
【非此緣起之世故。】
啊!不是這個因緣輾轉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這個識,從這個能引識,經過能生滋潤感生,這重因果當中,最長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個是造,造完了以後呢,然後呢,你把愛、取來滋潤它,滋潤它了,它一定要會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種情況是說現生,譬如說:啊!我今天做了……想修行,跑到廟裡面去,跟人家跑得去一看,欸,說這個廟「啊,這個好哇!」有個印象,然後呢回去,忘記掉了!然後呢一忘,無量劫以後又碰到了,欸!來了,就這樣。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說念了一聲南無佛,最後成了。這南無佛,那一聲是無量劫以前,這一世碰到了,然後呢又滋潤起來的,它才感。這是慢的。
快的呢?你聽到了一聲佛啊,過去了,過兩天又來了,「欸,這個好哇!啊,這個正是我需要的!」然後你心裡面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放進去,於是你經過了精進地努力,下面這個不斷地薰法,不斷地薰法,於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這裡。欸,第二世,再下一世你一定感得的果,這是兩世圓滿,這是兩世圓滿。
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說我們現在,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又跑到廟裡去,看見廟裡很歡喜,你就很歡喜呀!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歡喜,人家講,欸,很聽得進,然後心裡就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這個。為什麼你會這樣?就是你宿生薰法的這個因位識,也許是前一生,也許是前兩生,不曉得前多少生,我們不去管它,總是造這個因位識的那個緣也現起了,那個時候又碰上了。然後呢你不斷地在這個,用那個愛、取來滋潤它,於是感果了。不過這個愛、取,有一個不同的名字,對染污的同樣地愛、取,我們叫它愛、取;對這個清淨的我們叫它善法欲,叫勤精進,這兩個。其實精進還是造的業,對不對?所以這叫善業,或叫善淨之業,或叫不可思議無漏妙業,它還是業嘛!就是這樣啊!
這道理我們懂得了,所以說,哦,原來這樣啊!最快兩生,最慢嘛也是三生。不過這個地方有一樣東西沒算進去噢!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中有」沒算進去,中有沒算,中有實際上也是一個時間段,但是一般說起來這個中有當中,就是一個沒有什麼……像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個特別。它就是結生相續當中的,好像一個中間過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呢,經論上面沒有提起它來,卻是內涵是有的。了解了這個,看看下面這兩句話:
【◎ 如是】
像上面我們說的
【已生諸果支時,】
就像前面,這樣地從這個因感得這個果,這一個從因感果之間,只是一個因到果的必然關係,有沒有人去忙這件事情啊?沒有,並沒有人就在這兒做,所以啊,
【然而全無實作業者,】
沒有實實在在,在造那個東西,所以絕對沒有一個主宰者去造那個東西,也只是這樣的因啊!因為你無明,所以你就會造業,因為造了業,所以就一定會有這個業相應的識落在這裡。同樣地,當有了這個識,經過愛、取的滋潤,而有支現起的時候,然後呢你會感得下面的生、老死等等。這個生、老死就是你所受的果報,就這樣,這個沒有實在的東西,只是 十二支的輾轉連環。所以啊,既沒有實作業者,
【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這個補特伽羅是上面的所執之我。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就像前面講的道理一樣,這個就是什麼?因感果。這個因是一個法,是這樣的一個特質,是一個特性,它這裡邊並沒有「我」這個東西在。然後呢由這樣的一種特性,感得這樣的另外一個特性,跟這個因相應的這個,叫果法。只是說,這個法—因法感得果法,如此而已,並沒有一個我在呀,並沒有一個我在。
所以我們現在仔細推敲一下看,回想一下看,為什麼叫無明緣行啊?喏,因為「無明」,你如果是明的話,那你就不會妄著啊!因為瞎子所以嘛就妄著,那時候就造的「行」;造了個行以後,對不起,行當下就有「識」;識以後呢,然後呢一定會慢慢地,由於識的因緣,策發那個「名色」。當然,我們前面講的時候好像那識的因位識,一定要經過愛取的滋潤,這個,當然。但是它這個識攝取名色的過程當中是什麼?純粹是這個識的力量,對這一個精血的一種執持,所以識的因緣而產生名色,這前後的因果就是這樣,就這麼明白。由於名色,然後呢「六入」慢慢起來了;由於六入之緣,然後才有「觸」;觸了以後就有「受」;因為有了感受了就起「愛」;愛了以後就要去「取」。那一樣一樣東西的前後的關係,因、果關係這麼清楚。所以只是前面的因支,感得後面的果支,只是如此而已,但是呢我們卻不了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
由於對這個道理我們不了解,這個真正的生死道理,只是這樣地流轉,但是呢我們不了解。不但不了解這個流轉的因果,而且不了解這個裡邊,並沒有實在造業的、受果的我,所以兩個都愚。那麼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求,當然啦,有了這個我嘛要求我安樂呀!因為要求安樂,所以你就造作那種種業,造的時候呢,由於身口意三門,由於造了這個業啊,就流轉生死。
到了這裡,我們停下來說:「你說那沒有我,但是你那個痛苦的感受不是有的麼?」是啊!「快樂是感受有的嗎?」是啊,是啊!這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你們怎麼講?我現在倒問問你們看看,這個怎麼講?對啊,你感受得痛苦嘛,當然你要除掉它了;你要感受得快樂,當然你要追求它了。這個怎麼講?這個地方考考你們,考考你們,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一下。實際上呢,我倒不是考你們,給你們一個最佳的機會,你們必定要從這個地方呢認真地深入。這一次的考是真的考哦,我現在告訴你們哦!今天下午我不去按腳,就是個考試,先說明。所以等一下下了課以後,你在這個問題上好好想一想,大家都要來,至於說就算旁聽的同修們等等,當然坐在外面的不算,至少從這個地方,我也了解大家的情況。沒有一個人,全部大家到齊。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繼續下去,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
哦,好了,由於這我們不了解,所以迷惑;迷惑嘛就造業;造了這個業,又從這個業嘛出生這個果報,果報,那就是苦的。然後呢,造那個苦的果報現起的時候,你又不了解,還是不了解嘛,你又起煩惱啊!然後呢,惑、業、苦,啊!沒頭沒尾地一直在那兒轉。
【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
就是這樣,這龍猛菩薩這個說的。實際上很多經論上面講的都是這樣:「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就這麼一個偈子,結果我們講了三個鐘頭,還沒有講完它。所以平常我們說自己要看論哪,那的的確確論是最好的說明的內容,但是沒有完整的教授,實實在在地你只是像看天書一樣。那麼下面這幾句話,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來了,來了!由於上面這個道理,如果你了解了,如理思惟地想想的話,「哎呀,我的天哪!原來我們生死輪迴當中,就這麼莫名其妙,就這麼糊裡糊塗,這是一無意思啊,實在是我們冤枉啦!」所以說小人枉自為小人,白吃苦啊!那自己就產生厭離心。所以這個是策發我們厭離心的最好的方法,這也是千真萬確。
那麼我的感受呢也是如此,我出了家二十多年,剛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啊,這個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是小乘的,也不去管它,我是念佛要緊!到後來由於善知識的引導,為了要了解怎麼念佛念得好,所以就牽涉又到教理,然後開始學教。學了教以後,發現這個東西滿重要,然後去找,看那個四諦、 十二因緣,看來看去呀就是看不懂。你說不懂嘛又懂得頭頭是道 — 苦集滅道,然後苦當中嘛無常苦空;集諦當中,四個行相,生集因緣;然後道行如出……十六個行相背得滾瓜爛熟,然後翻字典,查了個半天。但是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呀?說實在的,一直不懂。到現在,這個裡邊,它每一個地方的觀念是非常清楚,等到你真正了解了這些的話,由不得你不生厭離,由不得你不生厭離!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哪,假定我們現在厭離心生不起來,喏,這地方告訴我們最佳方便,就在這裡。說到現在這裡為止,是整個的佛法的基礎全部在這裡了,如果說沒有這個,大乘根本談不到!不要現在說,哎呀,我們大乘……佛法的基礎就在這裡,這一點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然後呢下面的經論上面都說明這一點,說明這一點。如果說了解這個道理,只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話,那就小乘;你把這個心擴大要代一切有情去解決的,那就是大乘,因為那問題的中心在這個地方。所以大小乘的差別,不在對於這事情的真相的了解與否,而是說你發的心的廣狹問題。
【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
看一看,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都造集了能引善、不善的業,這個現在我們了解了,我們了解了。因為我們從出生到老死,一直在那個受當中,只要你有一個感受,那你一定啊……這個受就是什麼?就是果,就是苦。然後呢,當這個感受的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一定又起惑、無明;一有惑的話,一定造了業;造了業的話,對不起,下面又緊跟著來了。造了業一定會感果的。那麼現在這個情況呢,你不曉得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都沒感果,你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感果啊?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雖然無量劫,以前我們不知道,可是眼前的事情,我們知道得很清楚。我們一天當中,一小時當中,不曉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見這種東西,覺得:滿好啊!看見這種東西:這個真是討厭哪!是不是?我們剎那、剎那,都把這個能引的因就放在這個地方。
如果說一個因要感一個果的話,那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一剎那就是一個生命,一剎那就是生命。實際上我們的一個生命一百年,這個一百年當中集多少能引之因啊!不曉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們一生當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個,對不對?所以剩下來的都沒有,還積在那裡。現在我們有無量生死了,豈不是說,這個無量無邊的能引之因的這個異熟還沒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對不起!但是呢有一個方法,如果你修習對治的話,就可以把它損壞,它不感果,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異熟未出」,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就是如此!這唯一的辦法要去對治。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對治了沒有?說「對治未壞」,因為我們未修對治嘛!
那麼請問:怎麼是對治法呢?前面講過了,我們在講業的時候曉得了,指這個。然後呢,所以講完了以後馬上講懺悔,這個懺悔就是它的對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這個東西。修對治的時候什麼狀態啊?修對治的時候曉得這個東西的過患哪─起過患欲解。本來你看見這個歡喜得不得了,哎喲,錢嘛越多越好啊!這個東西嘛也越好吃越好啊!現在感覺:啊!這個是無邊的過患啊!你只要能夠塞飽肚子,那我這個修行就可以了,多下來的東西實在是累贅啊!這樣。嗯,這個是對治。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為什麼沒有生起對治?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在你沒有生起對治之前是什麼狀態啊?
【今以愛取而滋養潤,】
你看見就歡喜了,滋潤它,
【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漂流生死,這個生死包括善趣、惡趣,不管你怎麼都在漂流,都在漂流。
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還要如理聽聞。所以你現在……還沒講,翻到下一頁,我再繼續這一段話要說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地了解的這個法,然後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經過懺悔去損、壞。損是一種,壞是一種,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懺悔是損,沒有壞,到後面,到最後的話徹底地壞。能夠損的話,它暫時就不會感果的,我們損之又損、損之又損,於是因為你不會感惡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極樂世界,那沒關係!總是你不讓那個惡的因緣增長,一直讓那善的因緣……這個善的因緣尤其是幹什麼?正對治惡的,就是這樣。所以到最後的話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個種子徹底破壞,好了!
那麼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個愛,這個愛叫什麼?善法欲。同樣的欲,欲是同樣的欲喔,可是善法欲跟世間的欲呀,這行相一樣的,方向完全相反。一個呢欲是欲:哈,越多越好!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多過患哪!你厭離、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因為你有了愛取,然後你造種種業;現在呢因為有善法欲,曉得這個東西厭惡,於是變成功「勤精進」,這個兩個是根本差別。你能夠以善法欲去勤精進的話,現在呢損壞─就是對治,它這個惡業,生死之業不感果了,不感果了,就這樣,這個概念就在這裡。反過來,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薩戒也好,乃至於什麼……啊!說多少道理,都在這裡─該你還要漂流!現在翻過來看。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看!阿羅漢證了果了,在「異生」就是無量劫以來,他能引之業也一樣地無量無邊,但是他已經對治,不但損、而且壞。由於這個損而壞呀,他就煩惱解脫了,沒有了!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解脫了生死。所以前面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的業,「異熟未生,對治未壞」,這兩句話我為什麼要說?異熟未生這是無可奈何的,法爾如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就要認識對治,現在大家了解了嗎?所以對我們這個懺悔應該感到高興。儘管現在還不懂得,心裡面至少說:哎呀,我好高興!雖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經有機會參加了!慢慢地就把這個真實的內容要加進去。不要說:哎呀,我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中間加這個東西啊!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啊,就排斥那個法,那個很危險喏!
我們平常所謂謗法、謗法,不一定就形之於身口,就是你心裡一念起來的時候,你就那個時候,千萬注意喔!不要說:「唉,我在那裡睡一覺多好!我們跑得去啊今天晚上磕幾個頭,在那邊磕得腰酸背痛!」這個念頭萬萬起不得!你儘管現在不懂,你說:啊!現在我既然有機會進去,雖然我不懂,我跑進去,這個就來。然後呢因為你不懂嘛,所以趕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後你加進去「對治」,行了!行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沒有機會,不一定有機會證得阿羅漢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證的,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說我要念佛、念佛,那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我的天啊!這個,這個地方注意哦!
還有一點,我剛才告訴你們考試,考試這個是大關鍵喔!我所以要考的話,就是你們考完了,今天晚上還要溫習,不過這個課主要在明天講。我會告訴你們,這個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然後呢務必使得這個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確非常精進,我非常歡喜,這一點我絕對盡我的力量幫助你們。繼續下去。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好了!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了解了,還要什麼?「獲決定解」。這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了,不是說懂得了,算了,然後呢關起書本來又忘記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還含含糊糊。不!懂得徹徹底底,夠不夠?不夠!徹底了以後,然後呢反覆思惟,然後呢你心裡生起現行,碰到任何情況之下─喏,就是這個!碰到任何情況下,就是這個!所以這個見解是堅定不移。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那時候才可以,才會「對煩惱執為怨敵」。在任何時候,平常我以為這個好就歡喜它的,是吧!貪愛的,愛取,啊,那個時候是一無是處啊!一無是處啊!你就把它看成功怨敵了。因為你把那個能夠怨敵了,所以你要對治它,那麼然後呢對於滅煩惱這個善巧方便,你能「發精進」。因為你找到了個怨家了,這個怨家要傷害你,你要想辦法跟那個怨家鬥啊!於是你要學種種的方法去跟它鬥嘛!這個精進就是鬥煩惱,那個時候才引發得起你的精進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前面這個道理,這麼個重要法!
現在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兩種當中,你能夠融會貫通的話,不管你怎麼講,講四諦,四諦清清楚楚,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清清楚楚。譬如說,我們前面講這個四諦當中的時候,曾經談起集諦,苦諦比較容易懂,苦、空、無常嘛!實際上那個苦、空、無常還不一定那麼容易喔,還不一定!不過至少粗相我們比較容易。那個集諦當中,集諦當中,因、集、緣、生四諦,這個的確不大懂,的確不大懂。你們不妨試試看,等一下翻那個字典,我們這裡佛教大字典,然後呢這個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麼翻哪?如果不懂這個十二因緣的內涵的話,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說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說他對這個概念清楚的,一說道理,懂了!否則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道理說得再多,你還是不了解說些什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這個開合之間、粗細之間一一交代清楚。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再停一下。他為什麼會能夠對煩惱執為怨敵啊?為什麼會對這個道理,能夠產生決定見解啊?有一個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說─苦!就是這樣,找快樂!也許我這一生……有很多人:「我並沒感覺,一心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經有修行了。初機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為初機的凡夫無非是找快樂嘛!啊,看那個苦嘛,他要去掉痛苦找快樂嘛!那個時候為了找快樂,為了去掉痛苦,那時候努力策勵他去找。不幸的是極大部分啊,他要找快樂找錯了,那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他都是找快樂,結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獄,好可惜!我們幸運地找對了,啊!因為要這個,然後那個。找到這個地方,一步一步推進,最後呢找到了,原來根本在煩惱;然後呢滅這個煩惱有一定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才會策勵精進。策勵精進的力量還是什麼?怕苦嘛!一句話。所以記得哦!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它一定是這個行相,你要把握得住的。
所以我們曉得呀,這個對知苦,這是激發我們發心、起行,乃至於最後繼續修行,到最後證果的整個的力量,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所以你看我們這個禪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師也好,《淨土聖賢錄》上面我看見,也不曉得是哪一個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後呢人家罵他,「哎呀,快要死了,我哪有功夫啊!」下面一句話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覺得。「哎喲,我快死了!」下面匡匡、匡匡,「阿彌陀佛!」拼命念都來不及,哪有一點閒功夫!然後呢禪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們現在打那個板也是「生死事大」,處處地方在那裡。唉,真是可惜呀!可惜的是什麼呢?把那個「生死事大」寫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沒關係啊!
我想起這個,我自己有一段笑話也可以說,我的笑話讓你們來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說我二十幾年以前,哎喲,是滿用功啊,開始念佛,拼命念!後來因為到了蘭若,那麼然後呢又看了一點經教,哎喲,看了很警惕,然後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個書上面圈哪、點哪,法師就說:「欸,不能亂喏!」所以我曉得經上面,我絕對不動,但是自己像現在這種書本上面,我就畫呀什麼,警惕自己。發現那個寫在書本裡還不夠味,我就把這個條子寫好了貼在牆上面,貼得個滿牆都是,啊,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師跑著來告訴我,看了一下。我心裡覺得:欸,他會讚歎我幾句!他怎麼講啊?「貼在牆上沒有用啊!你要放到心裡去啊!」嗯?這樣。後來我說:「法師啊!記不住,貼在牆上幫忙它。」他淡笑一下。
過了多少年以後,我感覺到一點都沒錯!一直到現在為止,我還受用這句話。我發現努力了多少年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書本上畫了半天,原來生死事大書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後打板的時候,那個板上寫一個生死事大,那個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們都是這個毛病。然後我們去弘法了,講給別人講了一大堆,然後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確大菩薩,啊,那了不起!可是以我來說,我往往是說了半天,說給他們聽的,那是他們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說,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個大毛病,讓你們來笑我,這是我懺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說。
所以說「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後這個動力會推動你。然後我們看密教,噢,說這個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後面有這樣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窮得這個樣,要叫他弄點吃,「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然後呢送點衣服給他做,「唉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時間忙這種事情!」說來說去什麼?苦逼推動的力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這裡。繼續,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
這位大善知識專門在這「有支」上面修。
【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因為用了這個功,所以了解了,然後著那個道的次第。關於這幾句話,那麼文字很容易,你們如果懂得了這個有支,你們去用功的話,立刻相應。否則的話,這兩句話也沒多大意思。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所以因為你曉得,原來前面的因感後面的果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到怕惡趣的話,那麼這是單是下士類。哦,說這樣要做壞事─墮落,所以你要做好事,那麼這是下士。結果發現,儘管做了善事還是流轉,不行!那麼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後面一句話。由於自己感受到了這個苦逼啊,然後推己及人,說:「啊,我要報恩哪!」那個時候就把這一個道理要幫別人忙,你自己要跳出來,要幫別人。要跳出來還要這個呀!所以說沒有這個,談大乘那是不曉得怎麼談起。
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的流轉的這個道理,簡單地說明了一下。實際上呢這個還滅的因,還滅的最主要的也已經點了一點,已點了一點。就是講到對治的時候,我們以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就生死;如果說你反過來,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對治的話,那麼把那個煩惱消失了。所以阿羅漢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能夠解脫。同時這個地方我們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為什麼前面說三世兩重因果當中告訴說,這個受跟愛之間是兩重因果的,大家記得不記這句話?這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特別的原因。「受」這個東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現在的必然的果,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現在從那個受怎麼樣引發下面,卻是你現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無明相應之「觸」是生愛,然後明相應的這個觸是什麼啊?善法欲。就這樣地兩條路岔開了,就兩條路岔開了!這一條路流轉,這一條路還滅,這個大題目,重點現在這裡指出來。關於抉擇這個怎麼來修道在後面,我們現在繼續看文。
【◎ 第四此等攝義者。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業惑集增上力故」,那麼這樣的關係,平常我們說「惑、業」,它就是「業、惑」,這個你們懂不懂什麼道理?是不是顛倒了?不是顛倒!所以它這個地方,每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可能顛倒。就是說你前面造的這個業,這個業的感不感果還要靠什麼?還要靠你的惑的滋潤。惑的這個滋潤的這個力量叫作「集」,由這個的力量,所以這個四諦當中因、集、緣、生,這個次第的必然性就在這個裡面。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怎麼從能引因到所生支的關鍵所在─這句話裡頭,前面已經解釋得很多了,所以這裡不再提它。於是就再結生,「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
如果你對這個道理能夠如實地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地、正確地修習,那個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處─壞一切愚癡,而這個愚癡是衰損的根本。所有世間的一切的壞事情,都是從愚癡上來的,你了解這個緣起的話,那麼這個愚癡就解決了。平常我們講,說五停心觀的時候,對治貪心嘛不淨觀,對治瞋心嘛是慈悲觀,然後呢對治癡心嘛是緣起觀,觀些什麼呀?什麼呀?大家說緣起嘛,喏,這個才是真正緣起呀!現在你了解了內涵,一對比就了解了。實際上可能到現在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還含含糊糊。考試完了以後,我想大家就會了解得比較清楚。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
你正確地了解了事情從因到果的必然性,而並不是天生來的,所以叫作空緣起、緣起空。那個時候不管是執著內在、執著外在─內在是我們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說一切、一切無因生,你就不會。平常我們世間的這種想法就是「無因生」,當年稱為順世外道,現在我們通常大部分的見解都是這個!所謂「啊!這個世間嘛就是這樣嘛,生嘛就生起來了。」那倒好像是哦!「這個都是物質的流轉,跟這個沒關係。」就這套,這個就是無因,這個是錯誤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其實無因本身也是個邪因哪,也是個邪見。他所以說「邪因」的話,就是說他是講有因的,但是他講這個因,他弄錯了,是這樣,這種都是邪見。一切的衰損、一切的罪惡都從這個上頭來的,你現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這
【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個時候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
那個時候你就能夠發起猛利厭離了。
【於解脫道策發其意,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既然你對生死體相認識了,發起了厭離,而且猛利地厭離的話,當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厭離的方法。得到了方法,於是你拼命去努力。這樣的作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師們─那些祖師們都是已經什麼?覺醒,不再迷癡了,就是啊或者大徹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聖位的,這種微妙習氣。平常我們現在的習氣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啊!可怕極了,他這個才是好的!這樣的好處的,最殊勝的方便、善巧,就是講上面這個。那麼下面就講經上面的證明。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
說我們五停心觀就從這個上頭來的。
【《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如果你對緣起的這個道理能夠善巧、正確地如實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從前到現在,從現在到後在,種種過程當中的錯誤的這種概念、惡見,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龍猛菩薩云:】
佛經上這麼說,菩薩論上面也這麼說。
【「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緣起這個道理呀,甚深、最甚深啊!的的確確,佛整個講的就是緣起,我們現在了解的,那個只是一個概念。而我們現在這個概念實際上呢,就是進入這個甚深緣起的下腳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這個認識走進去的話,你可以走到究竟、無餘圓滿地步。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這個第一雙就是佛弟子,他們一對啊那真是了不起!為什麼讚歎他們「第一雙」啊?就是幫助我們釋迦世尊弘揚教法最好的一對,稱他「第一雙」。他們的現行,他們忙些什麼?看看!這是我們值得我們學習的。於「時時中遊觀五趣」,他們也去遊喔!欸,他遊了以後,還來「為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薩,這常遊畢竟空,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也遊戲呀!他這個遊戲呀,唯恐你不去遊戲,我們這個遊戲呀就唯恐我們去,差別何在?這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正知見相應步步上昇,一個是無明覆蓋當中愚癡雜染。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那麼如果說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說這個「共住」的話,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這是淨人們,現在我們譬如說在僧團當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關齋戒的,本來近住是指八關齋戒的這個特別的,那麼現在包括範圍廣一點。反過來說,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團來當然學佛,但是進來了以後就「不樂梵行」。唉!來是來了,心裡面就放不下,你怎麼辦呢?「付第一雙,請為教誨。」
【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就這樣,那麼把那些不樂梵行的人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就給他去教誨了以後,他就能夠愛樂。然後呢,成就了!前面有過這個故事,難陀這個故事,阿難那兩個侄兒那個故事都是。他出了家以後不樂梵行,交給他們兩個,他們兩個帶去一來,啊,馬上解決!就這樣。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大師」就是佛啦,看見他們兩個做得好,那麼就問阿難。阿難尊者就把這個事情告訴說:「噢,本來啊他們兩個,他們那些人不好好的,結果呢,讓那個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給他一教化,都成就了!」佛就說:「好是好呀,但是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遍有如第一雙,】
這個當然,你不可能啊,他們兩個只有兩個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就去叫他們哪!「現在我另外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辦哪?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在你們的房門上面,換句話說,你在起居的隨時看看,那生死輪迴這個樣的,「分為五分」,就是昨天那個圖,記得不記得?從最裡邊,一層、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就是這個!畫在那裡。那麼周圍呢,最外面畫一個十二緣起流轉。其次「興生死輪」,畫這個生死六道當中,中陰中間,外面被這個閻羅王包住,這樣的五個層次。那麼另外呢,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就是昨天講的那個故事。就把它寄給他,一看,然後呢他看了以後,就了脫生死了。但願我們現在也看了它一下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不要單單為自己,這個地方要為一切眾生解決,這個是我們說共中士。
第二,前面就是先把這個十二緣起的這個第一個一點說明─不是,這一個是整個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幾部分,分幾部分,我們就看看這個什麼,看那個科判在什麼地方,這個共中士道,思惟苦諦,希求解脫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頁。中士道修心分四個,正修意樂,那麼正修意樂當中分成功有這個四諦、十二因緣的修法,那麼現在這兩個都說完了。所以我們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樂講些什麼內容,怎麼修法,質本身已經明白地了解了。那麼量呢?所以現在這個第二,彼生起之量。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