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83L7第二支分略攝~ P185L2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音檔:[78B] 15:38 ~ [80B] 07:18

手抄稿第十冊:P204L10~P271L7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支分略攝者。如《集論》云﹕「云何支分略攝,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若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若如第二,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答﹕無過。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及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三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支分略攝者。】
下面這個支分略攝啊,也許不一定很明白,但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概念哪,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的話,能夠了解得清楚的話,那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明白,我們任取,任何一個時候取一個境,那個取境了以後,這個念頭它為什麼來的,然後呢這個念頭怎麼會感得這個生死的。這個原因在這個地方,都非常清楚明白地交代得出來,交代出來了。平常所以我們講 十二因緣,把它講成道理,那個真是啊好可惜!這個道理有它實際上 的這麼實在的一個內涵在。那麼現在我們先把它這個十二支,怎麼樣歸併成幾個大類,說一下:
【如《集論》云:】
那個根據那個論上面。
【「云何支分略攝,】
這個怎麼講呢?
【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這個十二支分成功「引」跟「生」,然後引又是「能引」跟「所引」,「能生」跟「所生」;引是引發,生是生起。它前面一個引誘的力量,由於這個引誘的力量,然後呢最後就生起一個新的生命,所以這是兩樣東西。什麼是能夠引發的?因為它能引的東西引起所引,那麼這樣的,前面。譬如說我們看一樣東西,那個時候我的眼睛是能看的,我所看見的這個對方,譬如我看你,你是我所看見的,這個能、所之間的都是這樣,是吧?我們這很了解,所以能跟所。那麼這個「引」有個能、所,這個「生」又有一個能、所。這 我們現在先這樣,即使不太清楚,你把這個名字記好了,那麼完了以後呢,把這個道理歸納好了以後,再下面講的時候,那麼你就很清楚了。
【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
那就是能引,就是整個的我們生命的最開始引發的、主要的,就是這個幾個東西,無明、行跟識,這是能引支。實際上這個識只有半支喔,兩支半,說無明、行跟因位識。
【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
一共是四支,實際上是四支半。所引的是什麼呢?它前面能引支當中的識的半支,引發變成功「果位識」,所以應該是說這個半支加上這個「名色、六處、觸、受」,叫這個是引發的。能生呢?
【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能生支者」是「愛、取、有」這個三支,完完全全的三支。所生支的「生」,生了就「老死」。那麼這個是先分類,這個分類,我們也暫時,你不要去強記它,不要強記,大概有個概念。等到你把 十二因緣流轉的程序了解了,那你不要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實就是這樣,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在這個當中流轉。一期生死固然是如此,一剎那起滅還是這個。所以我們現在繼續看下去:
【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
說,那麼你現在這樣說來,前面這個能引到所引是不是……從因引,能引到所引,這是因到果;後面是能生跟所生,又是一個因到果,這個說引跟生是兩重的因果。這個兩重的因果,用在我們的有情身心上面,你到底說它是說,說什麼呢?假定說,說一重或者是兩重,如果一重的話,你只要說從引到生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說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呢?所以他又問了,是顯是一重一趟,還是兩趟啊?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問題。那麼同樣地,現在你們對這個概念還不一定很清楚,我們把那個文先一步一步地解釋。
【若如初者,】
那麼他就說:假定說—這個還是個問題喔—假定初者是顯一重因果的話,就是從前面到後面,那麼這個人生就是這樣。
【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
因為你在這個上面所說的,這是一重因果,就是前面引,「能引」引到「所引」;前面是能引是因,然後感得所引之果,那不是就有了嗎?有了,那十二支假定說就算這樣的話,那麼前面已經引了,說能引是什麼?無明、行、識,這個是能引的因;然後呢所引的引起的果是什麼?果是名色、六入、觸、受。到了這個地方夠了啊,後面為什麼還有愛等,這要它幹什麼?這不是沒有用了嗎?所以說,「後生愛等是不應道理」。哦,這個說不通的。假定說,你說是兩重因果的話,
【若如第二,】
第二是說兩重因果。
【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
是啊!那你要兩重因果的話,它這個引生的因是無明、行、識;是,前面是由無明、行、識引得來的;這後面第二次的話,那個無明、行、識就沒有了,所以說「後重因果中缺了無明、行及因位識」,這是一個缺陷。「前因果中缺愛、取、有」,這麼……前面實際上呢,它那個兩重是什麼呢?前面就是無明、行、識這個「能引」,引出名色、六入、觸、受「所引」,這是第一重因果;然後呢愛、取、有,這個是「能生」,生起這個生、老死「所生」,不是兩重因果,是吧?這兩重因果,假定你現在講兩重因果的話,那麼後面這個因果當中,從愛、取、有到這個果位上的生、老死,卻沒有能引的無明、行,這個不行;反過來,前面這個能引當中,無明、行、識卻沒有能生的愛、取,這個又缺乏了,這個又不行。所以他提出這問題,提出來。
所以關於這個地方他是辯論得很細,辯論得很細,目前我們在座的有一些同學,不一定有這個力量去體會到,那不妨。但是呢,只要講完了這個圖以後,你們只要肯努力一點的,稍微努力,不是大努力啊,這個概念就很清楚。我剛才一再說,這個概念清楚了以後,你整個的生死流轉的基本的完全了解,完全了解。而這個生死流轉,不是說像我們單單說的:啊,這人從生,生出來到死好像很遙遠,不是!就是我們從生到死一剎那、一剎那,眼前任何一個時候,無不在這個流轉當中。廣地來看說一期的生死,狹義地來說是剎那之間,都在這個裡邊。而這個裡邊,完完整整地講,都有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為止的這樣的首尾相連、輾轉相應的這個狀態。所以我們關於這個地方,一定要很清楚明白地弄清楚。關於這裡,這個《瑜伽師地論》上也有的,不過假定說不仔細地說明的話,教普通一般人去看的話,你絕對看不懂,不曉得他說些什麼。現在我們繼續下去。他怎麼講?
【答:無過。】
說:沒錯,沒有錯。下面解說了。
【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
「能引因」,前面能引因是什麼?就是無明、行、識,無明、行、識這是三樣能引。「所引」引的什麼呢?引的是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四樣東西,所引的啊就是「能生因之所生起」。第二重因果當中不是說生嗎?生起來這個生,它是個什麼?是個總相,生起來那個總相我們叫生;生了以後,實際上那個生裡邊,就是這個名色、六處、觸、受,所以說「即能生因之所生起」,就是這樣,所以它並沒有缺少,並沒有欠少什麼。就像剛才我們說,一個房子,我們的教室,當你說教室的時候,雖然我並沒有說這個教室裡還有黑板,還有講臺,還有大家的課桌,一定包括在裡頭,否則的話,這個不能算一個教室。這個我們特別說一下,然後呢說:
【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
說,雖然是第一重因果所引,引生的,生起了以後,這個名色、六處、觸、受,這 些東西到後來,喏,就所以死,死什麼?也就是這些東西死,並沒有別的。譬如說我們說那個教室,說這個教室整個燒光了,當教室燒光的時候,請問這個裡邊的黑板、桌椅難道還在嗎?當然也燒得光溜溜,一樣東西都沒有啊!就是這樣。那麼他為什麼要說兩重因果呢?這個不是問題了嗎?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所以下面問題來了,
【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
那為什麼你要說?那你不是這樣就行了嗎?
【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
說,這個裡面有個大道理了,這個有絕大的道理了。這個引果的這個苦諦,跟生果的苦諦的行相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的。這個同樣的是,譬如說苦諦,同樣的是引、生因果當中,但是它每一支每一支,這個功效、這個行相、這個狀態、這個內容啊,都不一樣,都不一樣。這個所以一定要把它分開來,所以一定要把它分開來。
【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
說前面這個啊,前面這個是引果苦諦是在種子位當中,它那個時候,它那個本體還  沒有生,所以雖然有那個潛在這個力量,但是它並沒有苦,雖然說也是屬於苦諦的。後者呢,生起來了以後啊,現法就是苦,這兩個是有絕大的不一樣。可是固然引起來的這個果,固然是不一樣;然後呢沒有引果之前,這個因本身也不一樣,所以前面這個因叫「能引」,前面生這個果叫「所引」。後面這個叫作「能生因」,那麼果呢,叫「所生果」。前面這個所引的果,這是種子,並不苦;後面所生的這個果,是現行苦,是苦。所以這個兩個因果之間有這樣的差別。在我們的起心動念當中,到那個時候你用上了,就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眼前很多東西,這明明是苦的,但是我們感受不到,然後呢拼命去集那個因,等到你感受得到就來不及啦!這個裡面有這樣的兩重輾轉關係,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說,喔!現在你這個一念哪,雖然感受不到苦,可是這個正是苦的因,使得這個苦的種子策發,將來感苦果的就是它。那麼你對這個有個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去修行了。繼續下去。
【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
同樣的,這個道理剛才前面已經說明了,這個果生起的時候有兩種原因。
【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說二重因果。】
果的生起有的時候,一個是「能引因」,一個是生起的因,所以說兩重因果,所以說兩重因果。那麼
【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
說,從識到受,這個就是……「及生老死」,這個就是苦相、苦相。就是我們現在分成功惑、業、苦—無明、愛、取三支是惑,是無明相;行跟有是業;然後呢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個七支是苦相。這個苦相就是雜染的,不同的各式各樣,那麼為什麼你要把它分開來說呢?
【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
雖然同樣的是「苦相」沒有錯,可是一個是種子位的,現在不苦,前面說過了;一個呢現行位的,現在就是苦。所以它同樣雖然是苦,是雜染的,但是這個兩個行相不一樣的,第一點。還有呢它這個生果的次第,的的確確有不同的,一個是「引」,一個是「生」,先把這個辨別清楚。
【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
這個容易。
【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
就是上面已經說過的。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這個一句話,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在這裡了,修行的根本在這裡。所以這地方說「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這十二支當中,受的因緣所以愛,那麼愛哪裡來的?因為前面有了受、感受,啊!覺得個感受是可愛的,然後你就愛著;那個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後呢你就排斥,是乖離愛;還有一種叫捨受。這個兩樣東西彼此間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緊緊地不相分離。欸,妙了!雖然緊緊地不相分離,「兩者非是一重緣起」。嘿嘿,這個就很有趣!它種種的因果緣起的流轉過程當中來說,它並不是在一重緣起當中,是兩重緣起當中的。
哪兩重緣起呢?就是前面這個無明、行、識,是「能引」之因,這個因,對不對?由於這個因而引發名色、六處,然後呢觸、受,這個是「所引」的果,這是第一重 緣起,到受為止,到受為止,到這一個地方為止。第二重緣起呢?是愛、取、有,為「能生」之因,能生之因。那麼引發的是什麼呢?「所生」的是什麼呢?生、老死。由於這個愛、取、有為因哪!然後引發生、老死那個果,這第二重緣起,不是一重緣起。
既然不是一重緣起的話,中間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我們找出來。喏,真正的流轉生死,就是不曉得這個關鍵。然後呢你了解了這個關鍵,切斷的地方也從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切斷,行了!所以當這個關係你了解了以後,你照著它去做的話,那麼證的果,說一個利根的小乘,叫緣覺。如果萬一我們沒有這麼聰明,那佛告訴你這個受是苦哇!實際上受呢,就是我們現法,眼前一切都是受。為什麼眼前會受啊?到現在為止我們大家都了解了,原來我以前造的種種的業呀,你造了這個業嘛當然現在感得這個東西,你有這個感受啊!這不是很清楚嗎?一重因果對不對?就是以往你造了那些,所以現在有這個感受,就如此而已!
在這個感受上面,你又起種種貪著,告訴你呀!這是錯的。嗯,好,你到此為止,擋住了!如果說你到那時候,到此為止擋住了,不跟無明、觸相應的這個受。你認得了所以生愛是因為無明,現在你認得了,不再生起無明的話,這個愛就不生起。為什麼呀?原來這個都是業感緣起—空,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下面你正確認識了以後,  這個不再無明相應。無明是什麼?就是惑嘛!所以細的地方,或者是說,內在的是無明,因為你不認識,所以生起種種的愛著等等;那麼認識清楚了以後,那個就不生了,擋在那裡。擋在那個地方的話,它這個就不會再引發生死,這個它重要的關鍵。
所以說,如果說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能夠辨別得很清楚,信得過佛講—佛告訴你受是苦,苦的嘛固然是苦,快樂的也是苦,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不苦不樂它還是苦。那怎麼辦哪?哦,你趕快努力啊!這個時候把生死切斷掉了,把生死切斷掉了!所以這一個地方他只是說明這個,所謂「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支分略攝的這個道理。那麼下面呢,就講:
【◎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裡邊,前面我不是說嗎,引跟生,那麼引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一個裡邊先把文字唸一遍,很容易地唸一遍,唸完了一遍,我下一堂課就解釋那個流轉,生死流轉圖。
【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上面說的是四支,實際上呢,果位識也在這裡,前面已經說過了。
【二以何而引,】
什麼東西引的呢?
【謂依無明之行。】
就是無明、行,就是這樣,這個是能引的。
【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薰業習氣之理。】
怎麼個引法呀?那麼在因位識,就是無明、行,當行的時候,就有一種力量熏習在裡頭,這個是一個因位的識,那熏業的習氣,然後呢它就引發。
【四所引之義,】
怎麼會引的呢?怎麼會把這個能引的這個因哪,引成功呢?
【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所以這個能引、所引有這樣的四個狀態,我們要了解的。現在我只把那個文字說一下,文字說了一下,剛才已經說過了,那十二流轉圖你清楚了,這個完全了解。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在第二重因果「生」當中,有三個行相。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這個什麼樣會生的?喏,因為愛緣取,所以會。
【二何為所生,】
生起的是什麼?
【謂生老死。】
如何生哪?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生是「所生」;老死,生了以後的過患。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
由於這一個道理,前面不了解這個業感果這一個,那麼由於這一種道理,無明哪,這個道理不明白,起了種種惡業,「不善行」就是惡業。那麼在這個識當中熏了這個惡習氣,於是就將來這個轉成功果位當中的受等等,換句話說,惡趣當中的這個果報。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我在這個地方簡單地念一遍,下面一堂課,我先解釋,解釋完了以後,回過頭來再把這個一看,那就清楚了。
點擊觀看圖資料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地看一下,仔細地看一下。這張圖有很多一部分,在我們這個書本上是沒有的,書本上是沒有的。那麼不過沒什麼關係,將來關於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你們要把它認識得很清楚。這張圖一共分成功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
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它有三樣東西,最裡邊的核心當中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個雞不一定雞啦,就是飛禽、家禽之類。現在這張圖上面這個一共分成功,這張圖上面分成功三圈,它最裡邊一圈,一條豬,然後呢這個一條蛇、一隻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牠前面咬著牠。這個三樣東西表示什麼呢?這個是生死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整個流轉生死凡夫的核心。這核心是什麼?貪、瞋、癡。
豬代表「癡」,癡就是對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實際上的真實狀態不知道,這個豬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個牠是個畜生。那麼為什麼畜生,牠三樣東西都是畜生,用這個來代表呢?因為蛇特別的行相,是「瞋」相特別厲害。牠瞋而又能夠傷人的話,那就是毒蛇,專門傷人的;雖然那個瞋相,但是不大會傷人,那個是普通的無毒蛇。看起來,喔!這個很可怕的樣子,但是呢牠實際上的傷人的行為,傷人的心理不強,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瞋,感得的毒蛇。禽呢?這個淫比較強。反正一般的這個禽類,不管是外面的飛禽以及家禽等等,這個淫欲之念特強。那麼總共的就是癡,癡是無明囉!可是那個豬一般來說,就是我們的觀察當中,癡相特別重。豬好歡喜洗澡的,牠歡喜水喔,但是呢牠不管是髒水、清淨水,牠弄不清楚,反正有水牠就去,鏗鈴匡啷就這樣來。這也不知饑飽,不知髒垢,就這樣的一副樣子。
所以這個貪瞋癡三樣東西,是輾轉循環引生,這個生死的核心!由於這個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後呢再輪轉生死。這個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這個叫中陰,這個中間,所以裡邊那個小圈圈是中陰。那個中陰你們看,這個兩個半邊,一個半邊暗暗的,一個半邊是光亮的。暗暗的那個半邊,那些人都是頭向下的,光亮的那個半邊頭向上的。我們在講四諦當中,大家有沒有記得,還記得不記得?說這個善趣的中陰身是光亮的,然後呢他向上的;惡趣的中陰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後頭向下的,喏,就是這個,就這個。
那麼然後那個中陰,再下面就輪轉在這個六道當中。那個六道當中,最上面的一個就是天趣,那個天趣,天的旁邊是修羅。因為這個天跟修羅互相為鄰,所以這個地方,有的地方畫六趣,有的是畫五趣。那麼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後呢這個地方是畜生道,牠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為主,然後其餘的是跟人間是 雜處的,這個畜生道。然後呢那個地方就是餓鬼,最下面就是地獄。這個六道當中,每一道的這個右上角都有佛陀在那裡,儘管在六道當中,可是這個佛菩薩都在這個地方接引我們。但是他並不在混在這個地方一起,而是站在那個上角上面,他一直在啊,「來啊!」非常慈悲地告訴我們:「你們趕快要跳出來啊!你們趕快要努力啊!」喏,就是這個。
最外面一圈,最外面一圈就一共十二個圖。那個十二個圖我已經寫在黑板上了。第一個圖是一個瞎子,是一個瞎子,那個瞎子就是「無明」,我先把那個內容講一下。第二個陶,一個陶工,什麼是陶工?就是做瓷器的那個工人哪,就是那個本來是個泥巴,本來也沒有什麼,挖一點泥巴、弄一點水,鏗鈴匡啷對一對,然後你做成什麼,就做成什麼。實際上也不一定陶工啦!就是以那一個時候佛陀時代的,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欸!你捏捏,就像做糖葫蘆的那一個人,用一點麥芽糖,捏捏捏捏,捏成功一個什麼,捏成功個雞,捏成功個狗,捏成功喇叭,捏成功什麼,你做什麼就做成功什麼,這樣。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的「行」,由於我們的這個無明的行,你造了什麼業,就造出什麼樣子來,就這樣。然後呢這個時候下面一隻猴子,猴子就是「心識」。你造了以後落下來,這個像猴子一樣,從那個地方跑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從這個房子跑到那個地方,這個是猴子。
猴子下面呢,是「名色」,名色是一個大海當中一個小船。欸!這個妙了,小船上面  你也迷迷糊糊好像有一些人在那裡,但是他的確已經生命已經存在了,這樣的一個狀態就是。再下面呢,就是一座空房子,那個空房子有六個窗子,這個就是「六入」、六入。六入下面的話那就是觸,「觸」就是一個男女在一起,在睡在那個地方的這個狀態。然後呢下面是觸,觸是什麼?一枝箭射在眼睛裡面,哦,不是,我想想看哦!觸是那個,六入、觸、受,對!觸是男女的這個在一起,「受」就是那個一枝箭射在眼睛裡面。那麼下面是愛,「愛」就是那個酒鬼。酒鬼下面,然後再下面取啊,「取」是一隻猴子爬在樹上摘那個果子,摘那個果子。然後呢再下面,就是有,「有」就是個孕婦,懷孕的一個女人,到 了十月滿胎的時候就有。「生」那就是生產的時候。最後呢,「老死」的話,一個人身上揹了個死屍,就是這個十二個緣起流轉。
那麼再外面一圈呢,有一位很恐怖的樣子,這個是什麼人呢?閻羅王,閻羅王就是死主,換句話說。它反正是,喏,對不起,你只要在這個裡邊哪,就跳不出這樣的一個關係,就在這個輾轉當中跳不出這麼一個關係。這個圖的最外面的右上角,那個時候佛陀在那裡,佛陀啊,指得一個月亮,佛陀指得一個月亮,這個月亮。佛陀是什麼?就是個覺者,他已經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他告訴我們的,指的就是所指的法,這個是你們在輪迴當中熱惱、痛苦無比啊,這個月亮是才是真正的—月亮代表什麼?兩樣東西,第一個呢, 清涼、不熱惱,第二個是光明、非無明。哦,是這一個,這個是 十二因緣的。
這個左上角,這一張圖上面,這個好像是度母還不知道誰,我不知道。我老師告訴我的,這個都有傳承的,每一個都有它特別傳承的。我老師告訴的,這個左上角那個地方,是一個法輪,是轉的法輪。當初本來我在台北講了以後,他們就要印,我說因為我是個師承老師告訴我的這個,但是呢現在這個左上角這個圖,我既然沒聽說,我不敢肯定。也要去找那個法輪沒找到,這沒關係,這樣,我們大概了解這個圖的真正的大概的意思。
現在呢,我就把這一個這個圖的內涵,來給大家解釋一下。我想在這個解釋這個圖之前,不妨先講個故事,這個故事後面這個書上面也有的,你們現在也不必看那個書。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說佛世的時候有兩個大國,一個大國在菩提迦耶,一個大國在南方。那麼這兩個大國,國王都非常好,平常他們彼此之間,經常互相禮尚往來。那麼有一次,這個南方那個大國的那個國王,送了一樣東西,送給那個北方的菩提迦耶那個大王。送的什麼?一幅這個刺繡,那個時候刺繡是非常珍貴、非常珍貴。我曉得我們中國古代是以刺繡出名,這幅刺繡是不是中國去,我倒不知道了,反正是精采極了,他們印度平常是找不到的,是一個 絕對的珍品。啊!看了很歡喜,他就派一個大臣作為最名貴的禮物,去送給那個北方那個大王。
送了以後那個北方大王一看,哎呀!那這個東西這麼珍貴,怎麼報答他呢?想來想去,想不出什麼報答他的辦法來。他自己又覺得我是一個大國,平常總是,送他的東西,因為我大嘛,總要比他更大一點。今天哪,他送了我這麼好東西,我怎麼回報他?那麼請那個大臣商量,那個大臣當然誰也想不出來,說:「欸,佛陀是一個最了不起的一切智者,我們何不問問佛陀呢?」說「好啊!」那有人跑得去問佛陀了,佛陀就叫人畫了那麼一張這個圖,就畫這個圖。那麼畫了這個圖,然後呢叫他說這個最珍貴。因為他們是信佛的,所以非常高興就拿了這張圖,送給那個南方的這個國王,送給那個南方的國王。
還沒有送去之前,就派一個大臣先去說,說:「哎呀!我們這裡承蒙你送給我們這樣珍貴的禮物,真難得之至。所以我們要想報答你,不曉得如何報答,用了種種的方法,結果找到一個無比珍貴的東西呀!現在呢你們好好等待著準備迎接。」所以那個南方的國王聽見了這個,平常就送嘛就送來,哪有那麼慎重,這樣慎重,可想這個禮物的重要啊!那麼後來他這張圖畫好了,然後呢派一個大臣,送得去的除了這個圖以外,還有一個和尚,親自捧了這份圖而去。這個南方那個國王,他沒有接觸過佛法,雖然聽說過,也不了解佛 法是什麼,就要來接收。一看哪,一個大臣,欸!另外呢一個和尚,捧一張圖。他想,哎呀!這個東西一定是珍貴無比,所以他們用最恭敬的方式,最歡喜的心情去迎接。然後拆開來一看哪—一張圖,那個圖就是這個莫名其妙的不曉得什麼東西。嗯?這什麼啊?他當時心裡面就有被愚弄之感,就有被愚弄之感。
這個也許你們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可能有人體會得到。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有很多這個娛樂的這個什麼,或者晚會啊什麼大家好玩,有一種開玩笑性質的。他用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禮物包包,然後呢包得外面那個裝潢非常好,然後呢通常叫你拆開來,然後你去拆,拆了一層又一層,拆了一層又一層,拆到最後的話,嗨,裡邊或者一句笑話,或者一個什麼東西。那換句話說,你當時就覺得啼笑皆非,因為是被愚弄了嘛!這是那我所感受到。
所以那個國王當時他不了解這張圖的特別因緣,心裡面第一個念頭,他就覺得愚弄了,哼!就這樣。那麼,結果那個很多大臣看見了這個國王這樣的話,也覺得奇怪。「那來來來來!你們來看,這算什麼名堂?」大家來看了以後,因為由於國王這個一個表示,大家先入為主,大家覺得:哎呀,這是什麼名堂嘛!他事先就說得這麼慎重法,結果跑得來嘛派這個人又怪怪的,他又不知道和尚是什麼,然後呢這張圖又是莫名其妙,心裡面大家覺得不是味道,好、好、好,也沒辦法。
這國王越想越氣,越想越氣,說我平常很尊重他,結果他這樣,他總處處地方托大,他以為來輕視我,這一下要報復。這平常的人報復也報復了,這個國王往往一個報復,那就大動干戈,是這樣這下要跟他打,這樣。於是,那當然要真正打仗也不那麼輕易啦!所以召集那些大臣大家商量。說起來兩國是差不多,雖然究實說來,的的確確是菩提迦耶對方那個國王比他強一點。正在那商量的時候,那時有一個大臣說:「欸,不!我想這個國王一向我們彼此互相親善,從來沒有這種事情發生過。那這件事情,最好先把它弄弄清楚,不妨何不先派個人去問問呢?萬一他有特別意義,那我們這樣的話,豈不顯得太冒昧,而且無知。冒昧無知,而且又冒這個險,這個種種划不來。」
大家想想:欸,也有道理呀!好、好,那就說還報。派一個大臣跟著來的,就問他,說:「你說這個很珍重的,但是我們收到這個禮物,看了半天,也看不懂這個什麼一回事情啊!」那麼,然後呢他就跟他解釋,就跟他解釋那個圖上面的那個道理,他說:「那個你既然要了解,他不是派一個和尚去嗎?你就去問那個和尚就得了。」「好,好,好,那就問那個。」既然要了解,然後問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把那個 十二因緣這個流轉的這個內容,從頭至尾詳詳細細地解釋一下,詳詳細細地解釋一下。解釋了一下,那個國王越聽越有味道,越聽越有味道。聽完了以後啊就想,開悟了,大徹大悟了,「啊,一點都沒錯!好好,這國家也不要了,給兒子。」就去做和尚去了,就這張圖。後面哪,我們書本上有的,說這個仙道大王,然後弄了個 十二因緣貼在門上面,看了以後,欸,開悟了,就是 這樣。你可想而知這個圖的真正的意義,而且這個開悟的話,那個真是什麼開悟啊?那是緣覺哦,緣這樣的。所以我先把這個因緣給大家看,說一說。
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 十二因緣,然後呢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麼大家都背得起來,到底說些什麼呀?啊!就是不知道。然後再聰明一點,講得很多道理。這個說憑良心話,後來我也跟人家講,也覺得把那個什麼能引、所引說了一大堆。一直到最後,我聽見我的老師跟我講了一遍,啊,那我才發現原來這麼個美!後來回過頭來,再看前面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清楚,都非常清楚了,這樣。所以我了解,今天你們聽完了以後,這張圖容或了解了,可是你們要的的確確在這個地方非要努力不可,非要努力不可!你努力把前面後面的連貫起來,那個時候,那我以前告訴你們的道理去修行的概念,說為什麼前面說異熟、等流等等,當下的一念:業,這個概念都融貫起來了。
我們要曉得大乘佛法之大乘,主要的還是這個。不同的就是你把這個內涵,能夠推廣使一切眾生了解了去解決,這個不同的地方;它解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所以佛在菩提迦耶菩提樹下,哦,發現了什麼?緣起,就是流轉順逆之間關係,就把這個結打開了。當然這個是非常深細、非常深細的部分,可是粗顯的地方,就從這個地方進去的。那麼現在呢把這張圖,順著這個次第,來解釋一下。
第一個,我們曉得,這個圖上面就是從無明開始,實際上真正是不是從無明,不一定從無明開始哦,這個裡面有它的個原因的;可是呢真正的細相,從無明開始。無明我們已經說過了,就是因為你對真實的狀態不了解,不了解,因為這個不了解,所以那個時候,對於沒有實在的東西,你執著的實在的。大家還記得吧?是「無明如非親實等」,第一個非實,不是實在的東西,然後呢你執著以為實有的;然後呢這個東西又明明是我們生死冤家,你就把它看成功親愛的東西。那麼這個說明了什麼呢?本來這個是五蘊,這個五蘊彼此間也是緣起之法,並不實在,你就在這個上面看成一個實體。而對這個實體,對我們自己個人來說,你又把它看成功「我」,或者親愛的;而偏偏這個我,我們生死冤家,就是這個,這樣。所以它分成功兩派的說明,一派呢是說你不了解真實,一派呢說執這個東西,執這個我,薩迦耶見。大家記得無明跟實之間的兩派判別嗎?
那不管你怎麼,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就造錯誤,這個圖上什麼?瞎子。瞎子當然嘛,就是一無所見。欸,但是你一無所見,老老實實還好,瞎子一樣地動嘛,他還拿了一個棒點點觸觸動,到處這樣。我們現在在長夜生死當中,儘管你知道得很多,可是真實的狀態一無所知。明明不實在的,你把它看成實在的;明明我們的冤家,你把它看成功我、我、我、我,這就受了這個害啊!
因為你不了解,所以你去盲做,你一盲,因為你一盲,做嘛就做錯了。這個像什麼?像陶工一樣,就像剛才說的。欸,本來這些東西這是泥土啊、水呀、或者什麼其他的因緣,就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個什麼?叫作「行」。說無明哪,所以就行,無明所以行。因為這個行的關係,這個業,業本身叫薰習業種力量,當行的當下,這個力量就存在的,這個業的習氣,這個是什麼?就「因位識」,這個就是因位識。
說到這個地方呢,我們現在馬上可以感受一下:平常啊,我們眼前是不是真實地了解世間的一切真相?我們並不了解。我們平常常常說的,一個對境境界來了,可愛的你就貪,不可愛的你就瞋。我們了解了,那為什麼他要來跟你吵啊,原來前面有它的因緣在,而我們不會了解的,對吧?種種這種事情不了解,因為你不了解,所以造種種的業。當你造業的當下,當下本身,那個心識當中,留下來這個影響的力量,做任何事情,做任何事情。可是造完了以後呢,它是不是增長?前面說這個業感不感果,叫「作已」—造完了以後還要增長。怎麼增長法呢?現在就看下去。
那個時候,一下從那個第三支識,一跳跳到後面第八支愛,第八支愛,那麼這個情況,我要說一下。那個「愛」是什麼?這個圖上面畫的,一個吃酒的酒鬼,那個酒鬼啊他平常沒得酒喝,哎呀!心裡一天到晚想酒,等到那個有酒以後,喝得個不停。這個酒鬼從來不知道醉的,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想你們可能碰見過。在我以前沒有出家之前,我也不會喝酒的,只有一次的因緣,不曉得什麼因緣,偶然地喝了,喝了以後,人家說我喝醉了,我說沒有、沒有,我自己覺得腦筋清清楚楚嘛!實際上,實際上那個醉,不是說你倒地上一動都不動。的確地,只是你那個受了這個酒精的刺激以後,那時候心裡面一種興奮狀態,說話也是,愛說得不得了,是語無倫次,然後呢喝得是越喝越起勁。這我沒酒癮的,尚且如此,所以我曉得那個酒鬼的話,哎呀,那再多他也不怕。喝醉了,明天,明天再來!就這樣,所以這個愛的狀態,就是這樣的。
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狀態呢?你說無緣無故一個人會不會去喝啊?他不會。他前面一定有他一個什麼?有他的原因,他前面已經有這個習慣了,對不對?我們做任何事情,你沒有這個習慣,從來碰不到那個東西,你不會歡喜;你所以歡喜這東西,就是你前面喜好的東西。前面的喜好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行所積累這個習氣,你所歡喜的。那個歡喜的,如果遇見了這個外境,再引發它的話,前面所做的行為,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當碰見了個境界你又觸發了,然後呢又來了。來了以後,這個像酒鬼一樣,你不會嫌少的。所以這個愛的力量,就是,啊,看見了就歡喜,這種狀態。
另外一種圖上面,它不是一個酒鬼,另外這個十二因緣圖上面,是畫一個要人。 這個要人平常我們說國王,他處處地方顯得他很重要那個樣子,喔唷,他有很多事情要做。然後呢我們看哪,或者是大的企業家,或者是什麼,啊,他是忙得不得了!為什麼?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就這樣。處處地方少不了他,是名也要,是利也要,是樣樣也要,錢也要,美人也要,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那國王,啊!有了這個,還要那個,有了這個,還要一個,他樣樣有了還要長生不老,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愛的特質。
愛了,進一步呢,他要取。「取」這個東西,就像猴子一樣,那我們看見那猴子爬在那個樹上面,真是有意思!那個猴子摘那個果,摘了一個放下一個來,摘了一個放下來,摘了一個放下來,摘了一個放下一個來。牠不停地這樣去摘的,就是那個取的特質,換句話說我們心理的狀態,就是這樣。
然後呢當你取的時候,那個時候下面是產生什麼個狀態呢?取了以後,那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種心理狀態就生起來了,非常強有力的心理狀態生起來了。平常我們眼前說剎那的也好,說一生的也好,譬如說我們歡喜的東西—吃,哎呀,到那時候你看起來,這好吃的東西,你坐在這個地方一看。第一個,這個是什麼?就是你看見了。當你看見的時候,那個時候,如果說你以前有這個影響力量,有這個習性,跟無明相應的這個觸,看起來;欸,然後你就歡喜它,愛;愛了進一步你就取;取了以後,然後呢你就吃啊,什麼弄,那個越吃越起勁!當我們吃得起勁的東西,真是欲罷不能。如果我們那個肚子不是橡皮做的,如果我們這個肚子像個房子一樣的話,或者像個海一樣,你多少東西吃下去,都是不會打回票的。就單單這個東西,就有這麼一個很大的力量,這是我們剎那的,剎那的。
那麼然後呢,還有一種狀態,那麼你一生積了這東西以後,譬如說我們現在人來說吧!現在世間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我們眼前一天的生活,說起來只要十塊、二十塊錢就解決了問題。喔,但是他偏偏不行,要積哪;不但要十塊、二十塊不行,要一百、一千、一萬、萬,乃至於更多啊!他積,積在那裡存了銀行,然後呢輾轉地來,一生一直在這個上面忙,一直在這個上面忙。那麼等到他慢慢地、慢慢地忙完了以後,他心裡面就一直造這個業,心裡上留下來非常大、非常大的影響力量,非常大、非常大影響力量。通常情況之下,到結束了以後,那個時候他腦筋裡,譬如說,我們譬如說一個人生病了。哎呀,然後生病了以後,他通常有兩種心情:第一個呢趕快找醫生,他要保護自己的生命;還有一個,萬一有問題的話,哎呀,他也覺得這個事情還沒辦、這個事情還沒辦,哎呀,這個遺囑沒交代清楚、這個錢該怎麼辦、如何處理,他腦筋裡都是這些事情擺在這上頭。所以他那個時候,這個力量是非常強有力量,他一生忙那些事情,他在這地方近近地、近近地現起了。
所以記得不記得,當人死有的時候,善心死或者惡心死,他那個是什麼?喏,就是他如果一生忙這個力量,他這忙,他為什麼忙啊?前面經過這個愛跟取,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因為我們每一個地方那個心相,那個時候這個就有這麼絕大的力量。平常我們只要自己隨便你想一下的話,平常也是如此。重要的任何關鍵,假如有重要的事情擺在這地方的話,譬如說我正在做,做了一半我要離開了,喔唷,對不起,這一件事情一定要交代得清楚。一定是這一個事情就占在你心裡面,這個叫作什麼?最重的業。再不然的話,就是你要走了話,有人提醒你「欸,某人哪,還有一件事情沒解決」。「欸,對、對、對!」凡是這種事情都是什麼?都是前面經過了你一個識的種子,經過了現在的很多愛、取,而造了「有」,所謂有的話就是業嘛,這個存在這個力量。再不然的話呢,你的習慣,想起來要走了,「哎呀,哦,想起來了。」就是凡是這種情況,都是這樣。
這個力量,由於這個力量,然後呢前面這一生的緣盡了,前面一生的緣捨。所以這個我們四諦當中,叫因、集、緣、生,因、集、緣、生。「因」就是那個種子,那個種子位,就是無明、行、識的那個識的那個種子。「集」的話呢,就是經過那愛、取的滋潤以後。這個集包括什麼?所有的這個惑跟業兩樣東西。經過這個愛、取的強烈的惑,然後呢造了種種的業,這個叫集。集了以後,然後呢下面會引生一個力量,引導你下一生的,而這一生的生命死掉了、捨掉了,這個就是下一生結生的「緣」,然後呢下一生,「生」起來了。
現在在這個地方呢,也是如此,由於前面這個愛、取,所以造種種業,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的力量是非常強。前面你無明、行,譬如說,因為無明看見這個東西,看了,然後呢做了一趟,留下一個影子,只是留下一個影子。這個影子,它不一定馬上結果的,通常就是你做了以後,就留在這個地方;可是假定經過後面的這個愛、取的滋潤的話,慢慢、慢慢這個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越來越強。這個大家感受得到吧?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當譬如我們剛才說的,今天你要離開的時候,要想交代或者什麼的,那就是這個什麼?這「有」的力量。當我們一生結束的時候,那也就是這個力量現起來了,所以那個就是會引導你到下一生,於是呢下一生開始生了,所以結生。
結生的時候怎麼個生法的呢?結生的時候就是這樣,結生的時候這個道理我們已經……先就是你離開的時候,當這一生的緣盡了,說死了。然後呢,因為你由於無明,不認識事實的真相來愛著,你覺得:「哎呀,這個失去了!」這個無始以來的惑,以及你造種種業的推動你的力量,這種心理的狀態,這個就是識的狀態,又繼續地……生命前一世 的業所感得的生命是到此為止,可是這個心識本身,卻有這個力量推動,就是那個時候,這個時候中有現起,這個中有就現起了。
中有現起來了呢,還是由於這個業。前面我們說過,當你造這個業的時候,除了你自己以外,還有跟你相應的;然後呢,欸,對不起,自己造的業,以及相應的境界現起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又會在這個裡邊轉,然後呢結生。那個結生的時候,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說如果是—以胎生為一個例子來說明的話,就看見那個男女的交合。那麼因為你的這個業的關係,所以別的人跟你沒這個業,你看不見的;有業的話,不管千里萬里,你就去了,看見很清楚。然後呢當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跟其他的,一個是男女的交合,一個是只見二根,乃至於最後只見那個精血,都是這個。就是你的心一貫注在這個裡頭的時候,只見這個!
昨天我們就談過了,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的話,我們也很清楚。剛開始的時候見到這個,然後呢你剛開始跑到廚房,看見廚房做菜;到後來的話,你歡喜的;到最後的話,除了這個你歡喜吃的,其他的什麼都看不見。那就是我們就這麼現實的一個心理狀態。然後你那個「識」,那個時候識,由於你一向的習慣,你就歡喜這個東西,所以它這個時候有種非常強有力的力量。本來只是你這個心的業力所緣的,但是因為強有的力量,你把它攝持、把持著這個東西。那個時候,這個精血本身,那個精血本身哪,這個就是這個名色當中的「色」;而另外這個「名」就是什麼?就是你的心識。那個心識所緣的對象,就偏偏有強有力這個「有」的力量,就把它把住,就像黏住一樣。
如果沒有這個強有的力量的話,你不會投生,你不會鑽進去的。就因為有這個強有的力量,這個強有的力量就是有支,就是「有」。就是我們以前無始以來所造的這個,經過愛、取滋潤的這個力量,一下沾上去了,一下沾上去了,這個就是名色。所以名色兩樣東西,它都互為相、相什麼?名依賴於色,色依賴於名,就是這個時候。那麼,這個名色這個東西,為什麼像海中一個小船呢?這有是有這個東西,有這個生命,可是呢它那個大海中動不了,就陷在這個裡邊,欸,就這麼、就這麼,你遠遠看看的就這麼一堆,就是如此而已。這個裡邊卻有兩樣東西,一個是物的方面,什麼?船。船上面,還有呢識的部分,一個人,就是這個,就如此而已。
那麼由於這個業的繼續不斷地推動,雖然在這個地方呢繼續不斷地推動,然後那個時候就六根開始發展了。這六根,這個是六根雖然發展了,但是這個根本身並沒有認識作用,就像一棟空房子一樣。那個空房子就是他的自體,六識就是六個窗子,所以它下面這個圖,是一個空房子有六個窗子,就是空空洞洞的,他有了六個根。這是這個胎位當中,乃至於到後來,他那個六根本身,根是具足了,但是那個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根的作用還不顯出來。
再下一步,這個業的推動,然後呢出生了以後,那個時候這個就是「觸」,感觸了,就是根、境、識,「三事和合觸」緣生。那個感觸是非常敏感的一樣事情,所以這個圖上面是一個男女交合,它並沒有現那個交歡,就是男女睡在一個床上,那個就是觸,那是一種非常強烈地一種狀態,那是非常強烈地狀態。平常那個感觸,我們也可以也可以感受得到,當你正觸的時候,那個時候譬如說:你一下坐得一個軟軟的,你坐上去,第一個念頭;或者你隨便,或者是如果說好的,啊!你快樂的感覺,其他的所謂苦、樂什麼等等。剛開始那個接觸的時候,你並沒有能夠體會得出來歡喜不歡喜,可是那,欸,一下,你就有一個感觸,這樣。
那個感觸本身卻是很靈敏的,由於這個靈敏的感觸,所以下面就生起那個「受」,生起那個受,那個受就非常強烈、非常強烈。所以那個圖上畫的什麼?像一支箭射在你眼睛裡。哇,這個眼睛這個東西敏感得不得了!你稍微吹一點風,啊,它那個眼睛就難受得不得了,稍微有一點垃圾進去就不得了,就是這樣。所以你隨便一點點東西的話,不管是身、心兩方面的這種東西,就會這麼個強烈法。
實際上呢我們眼前也是的,這兩天天氣冷了,哎呀,那一下冷了,那我們這裡覺得:  啊,這地方,這個不行。喔唷,早晨起來,是第一個起不來。然後呢起來了,跑到大殿,平常的時候,進去就進去了,喔,一進去的話,踩到那地上冷得不得了。那我們這裡還比較好,如果你跑到大街上去一看的話,哇!那各式各樣的時髦的衣服統統出來了。天氣稍微熱一點哪,那個東西統統拿掉了,都是這個樣。然後呢你稍微吃東西味道,哎呀,今天差了一點點也覺得不對,不管是任何東西,這麼個敏感法,這樣。那個就是受,就是受。
所以剛才我們說,我們不是從無明、行、識,然後呢,這個三支是什麼?能引支對不對?為什麼叫能引?喏、喏,它能引發你的,但是因位當中哦!它能引的支,怎麼會引發生起的,還要一個條件,什麼條件?愛、取。這個因位的識,是在這個地方,但是這個因位的識,感不感果啊?不一定,要看你有沒有愛、取的滋潤。當有了這個愛、取的滋潤,不斷地滋潤的話,所謂「作已增長」;那麼不斷地作,就同樣一件事情,不斷地作,不斷地增長的話,這個力量非常強、非常強,到後來的話,它前面這個緣盡的時候,它這個力量就生起來了。然後呢生的時候怎麼辦呢?生的時候那就是這樣的次第,這樣的次第,所以到最後到受。現在我們一生,從結生開始到老死,一直在這個受的當中,一直在受的當中。對不對?
我們這個境界,碰見那個境界,這個分三部分:前面告訴我們的,那我們那個果 報分成三部分:一個是異熟果,一個是等流果,一個是主上或者是增上果。什麼是異熟果啊?喏,就是這個這些,從名色什麼等等,這主要的指這個報體為主的,這是識所攝持的這個。然後呢完了以後,在境界任何一個現起的時候,你這個上面有個感受,而那個感受的當下,它卻有一個另外一樣東西—等流,心裡面也會跟著生起來了,但是這個是果哦,這樣。還有呢外面的境界的話,外境這個所依,就是我們有情所依的叫作增上果,外境所依的。我們一生就在這個受當中。
當你隨便有一個受一樣東西的話,那個時候你就會有一個,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轉;有了一個受,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會根據那個受,而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狀態。那個引發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等流因果,如果是凡夫的話。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呢,欸,不一樣了,不一樣了。說為什麼現在有這個感受的?啊,由於前面這樣地一路上來這個因緣哪,所以你看見了這個東西,你又歡喜了,因為以前積下來這個貪愛相應的。反過來呢,你看見了這種東西,又起瞋心了,那是因為跟這個相應的,總之這個在癡當中。嗯,不對、不對!如果你了解了不對,你就不會作這個,那就是還滅。這個我們現在暫時不談,這樣。
所以不懂得道理的之前,你一定在這個裡面轉,在這個裡面轉,然後你講種種世間道理。以世間來說,對呀!你有百分之百的道理,欸,我們嘛當然要去享受啊、當然要求營養啊、當然要求舒服啊、當然要講道理呀,你這個有道理,我這個沒道理呀!這種事情都來了,對不起,這個都是什麼?等流因果。然後在這地方呢繼續又造業,而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對這個這一世所以感得這個果報的原因不清楚,對不對?無明—又來,從頭再轉!然後呢,由於不明白,所以你產生了下面的愛、取等等。這到這地方我們要了解了—哦!所以他剛才告訴我們,這個能生愛,發愛的這個「受」,跟這個受所生的這個愛是兩重因果。清楚不清楚現在?第一個我先把這個前面講的。
還有一個呢,無明、行、識,這個是能引支的因,這是個因位識擺在這個地方。就像平常我們說,欸,我們外面去跑一趟,或者我們坐在這個地方看一個電視,譬如說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常常說的:你看電視看得正起勁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廣告—哎,看了正起勁來了個廣告幹什麼!你討厭它,是啊,討厭它,幸好它只有半分鐘過去掉了。對不起!那個識落在那個腦筋裡是個因位識,它並沒起現行哦!欸,過了一些時候,你碰碰碰碰碰到,忽然之間,以前廣告當中它是說:啊,這個汽車怎麼好、這個汽車怎麼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錢了,又跑出去看看,你想到:哎呀,對呀!我那個汽車裡面想要有這樣東西。然後你就忙著去。這個什麼?後面又碰到了這個境界。然後呢,引發你的跟無明相應的觸緣受,對吧?一個是你不了解嘛,一個是境界,觸、受是什麼?一個是境界,記得不記得那個觸的定義呀?觸的定義是「境界受用」,說你又觸到那個境界了。受的定義呢?生果的。觸了以後,然後你又感受上面,你又看見了,那些,這個汽車,它的確帶給我們的很多好處,於是你想:「我也去要一個。」然後呢,你開始覺得滿好,只是如此而已—愛、取。於是你下面緊跟著,為了要獲得這個東西,做種種事情,你然後去買一個汽車。
所以當你剛開始看見那個東西的話,這個因位識,也許你看過了就丟在那個地方,它並沒有馬上叫你去買汽車耶,對不對?這眼前我們所有的所對的境界,是,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一念一輪迴」。這個是什麼?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念頭的因位識就下去了。所以我們一生哪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這個境界當中,不曉得造多少的這個識—因位識。那麼這個因位識怎麼感果呢?哪!就是這個,所以它叫「能引」。那麼它能引這個因位識,怎麼才會生呢?怎麼才會生呢?還要一個「能生」,使得這個能引的因位,產生它能現在這生起的力量來,這個什麼?愛、取呀!現在清楚不清楚?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這個地方,你們非聽不可啊!
我這個地方說一個閒話,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說,哎呀,現在看了非常歡喜啊,他要把前面的補起來。是,補是要補的,因為你前面不補,現在跟不上。但是呢,這個他補了,重點都擺在補上面,這一堂課就不聽了,這個時候是一個大損失!你聽的時候,最清楚的時候;聽完了,你馬上去想一想,想得不懂,你弄清楚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我現在每一個地方解釋的時候,把前後的關聯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說這個能引的因,經過這個能生的這個滋潤,欸,這樣就對了。這一下這個因位當中的識,就可以生起來了,所以結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狀態呢?所生的狀態,它所生支當中所指的那個生,就是現前生起的狀態。現前生起的狀態是什麼?說現法,對吧!所以這個叫作現法苦。那我們說:「不苦嘛,滿快樂!」前面記得不記得?樂是什麼?壞苦啊,對不起!苦嘛是苦苦啊,不苦不樂嘛是行苦啊!所以一有生,這個就是現在的苦諦攝。但是那個生的過程當中是卻有什麼?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樣東西。這個名色這個東西,無所謂苦不苦。然後呢這個六入這個東西,它本身的確沒有苦不苦。但是呢,這個生支當中,卻也包含在這個裡頭的,對不對?
所以這個我們剛才講總相、別相來說。所以每一個地方,它那個次第,現在我把這個大綱都說得清楚,那麼到這裡我們現在了解了,啊!原來這樣的。它所以能引分成四支,以及所生分成三支(編者按:疑是口誤,「能引」三支,「所生」 十二支),以及引、生之間的大概的關係,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概念。
我們現在不妨仍舊把這個能引來說一下。是能引是無明、行、識;所引,說「何為所引」哪?就是引的果位識,乃至於名色、六入、觸、受,就這樣。那麼以什麼引?我們現在看 184 頁,剛才講那個文,第四:
【◎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現在正講這個。
【謂於因位識中薰業習氣之理。】
這個怎麼引法的?就是把因位當中這個識,不斷地熏,那個習氣去熏它,這個是這樣引的。所引的呢,怎麼引法呀?
【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
哦,就這樣。這個因位識當中熏習,遇見這個能生的這個,就是那個能生的這個愛、取等等,就有一種引發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這個因位識,
【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就把前面本來這個因識,這是在因位當中,轉成功當中的果,結了果了。現在了解了沒有?那個,那一段話很清楚了,對吧?下面呢,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那第二重因果當中的這個: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
這個就是你為什麼前面這因當中,現在要生起來的呢?喏,就是這個因位當中,本來  潛在這個裡頭的,它有一天哪,它這個已經引發的果一現起的時候,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本身 — 譬如說,你眼睛看見一個東西,這個無所謂苦不苦啊,的確是。但是呢,的的確確是感得的,前面這個感得的果,所以「觸、受」這個受用兩樣東西圓滿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又由「愛、取」引發滋潤,這個是「以何而生」。由於這個,「所生」的呢?「生、老死」。然後他下面說如何生呀?這個道理怎麼樣的?
【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薰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還是這句話,還是這句話。由於你現在這個愛、取以後的造的行為,然後呢,這個行為把這個因位當中的識不斷地熏,熏就是就好像我們用火來烤一樣,不斷地去做,把這個力量增長它。就像一個種子種在那個地上,把那個太陽啊、水啊,不斷地再滋潤它,於是它就有一個力量生起來了,生起來了,那就是這個引、生兩樣東西。於是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輾轉地轉,你這樣輾轉地轉的結果是什麼?等到你一生下來,對不起,生完了以後他下面,背上就揹一個死屍。一生,好了!註定就是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一生下來是揹一個死屍,乃至於聖者,聖者他最後還要死,就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他那個東西,生下來的那個東西,還是要丟掉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就這樣。
如果這樣的話呢,最後既然要死的話,對不起,就是這個東西 — 閻羅王,就注定啊被他所吞食。而且這個閻羅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個圖,啊,他這個這麼可怕!三隻眼睛,然後睜得個圓圓地;這個兩個牙齒,前面在吞食;兩隻手、下面兩隻腳,把你整個的抱得死死地,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透脫出來,逃不出去,這就是。所以這個 十二緣起,這個圖現在清楚了,然後呢,心理的行相清楚了。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現在我們不要看書,也不要看那個圖。我們這個地方仔細地檢查一下,前前後後我們所了解的,一生當中都是什麼?喏,由於生了以後,這生的過程當中,它是個總相。那麼生的過程當中呢一定什麼?觸、受。我們目前所遇見的一切事情,都是觸、受—眼睛看,根對著境生的識;好看的起貪,所謂不離愛;你討厭的,排斥,所以說是乖離愛。否則的話呢,捨受,就是還是一種狀態,就是無記心。這個無記這個東西不是引業,卻也是滿業的因。這個就是觸,觸了以後受,我們一生當中,無非在這個上頭。
我們翻到前面182頁,看,愛那一支。看說:「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這幾句話,剛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現在清楚不清楚?為什麼受緣生愛呀?那個受,觸了以後是一定受。那麼觸跟受之間的兩個受用的不同,我們現在也了解了。因為你雖然,這個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當這個因到感果的時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為止,斷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對不起,你又來了。所以它一定是無明和合的觸緣而生的受,那個時候,又愛來了,又愛來了。
這個是為什麼佛就告訴我們「觀受是苦」啊!現在我們這裡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這上面哪!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不要說:「哎呀,這個營養呀!哎喲,這個醫生怎麼講、這個怎麼講;這個少不了、那個少不了,這個……。」沒有一個少不了的,實際上呢,沒有一個真需要的。忙了個半天哪,到最後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油,真可惜!讓人家多哭幾場、多耗一點錢,實在沒有意思啊!實在沒意思啊!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痛切地認識,佛法是這樣啊,這個才是佛法啊!
所以我說這個十二因緣,不是把它乒乒乓乓背一遍哪!你當下要認得它,起心動念之間在什麼境界當中,這樣。所以的的確確的一定要這樣,可是呢,「現在我們雖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啦,我們大家懂是懂啦,但是做不到怎麼辦哪?」對!這個是個問題。所以記得昨天晚上,我們講那個溫習的時候吧!欸,也正講到這裡。這個俞先生聽見那個竈神講了以後,說心裡「哎喲,很警惕啊!」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薩前面磕頭,說:「我一定要改過,從此以後發誓要改過!」然後呢,改名叫「淨意道人」。我自己想起來,當年也是這樣,那個貪心這麼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師父講:「師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師父就說:「唉呀,你不必啦,實際上你試試看哪!」這樣。我現在也發現,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說閒話,他跑得來跟我說:「哎呀!師父啊,我要禁語。」我也笑笑,啊,我笑笑—最好不要禁。
實際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楚明白,你不在形相上面,你要認得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所以我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未嘗不想向上努力,但是為什麼不能努力?這是我們現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啊,真正注意的地方啊!所以以我們現在的地方,這個環境來看,我的的確確是越來越歡喜,大家每一個人都的的確確都在進步當中。不過有的人哪,的確是顯得太慢了一點。有的人哪,啊!實在讚歎,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見效。
那麼,向上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時間得注意一下。)向上的關鍵在哪裡呢?第一個正知見。還有呢?正精進。這最重要的!你沒有精進不行。精進是什麼?如理地行持。而把這個正知見 — 要獲得正知見到正精進,中間有一樣東西,必定什麼?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地思,這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你們,大家現在這個地方真正用功的,你不要說我要學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這種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麼去坐、怎麼去拜、怎麼去念,怎麼樣轉,這關鍵、功曹在什麼地方?這樣。那個時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須要把空下來這個腦筋,不要讓它放逸,這最重要啊!放逸,最重要,這個是所以我策勵你們。慢慢地在溫習當中,我會特別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訴大家,在這個地方閒話不准說,這是放逸之門,這是放逸之門。那麼我想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84頁。昨天已經把十二因緣流轉的這張圖解釋了一下,當你們把這張圖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那麼現在我們這地方講的那個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很容易懂了。否則的話,你單單看那個文字,真是個看個天書啊!我自己是這樣,幾位同修也是這樣,你們沒有看的人不曉得這個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這個東西,摸索了 十幾年,始終不曉得它說什麼!所以這一點我特別提醒大家,要珍惜這個教法。這個教法不是天上掉下來,還是你們宿生自己的善業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這樣,得到那樣。
現在我們重新把184頁,第二段「四相當知」那一段,唸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這個在唸的之前先說,這個十二支當中,總共對半、對半地分—六支是因,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無明、行、識,愛、取、有,這個六支是因。然後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生、老死,這個六支是果支。一共這樣的 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麼單從這個因到果是這樣,可是這個因有兩重,一個是引,一個是生。那麼現在我們就把這個文重唸一遍。把唸過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對證,那你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後這個文字所指的內容,這個內容就是我們心理的行相、相狀,乃至於為什麼我們在生死當中流轉的這個原因,就有個概念。現在看文: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這個引,「能、所」當中一共有四個行相。
【一何為所引,】
什麼是所引的?
【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過在前面這個,平常我們一般說的這個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這個有個原因的。因為實際上啊那個果位識,出現是怎麼狀態?一直到攝持這個名色那個時候一剎那開始,那是果位識,前面這個都是因位。前面因是無明、行、識這個因位,經過了愛、取、有的滋潤,然後它現起中陰。那麼究實說來,那個中陰身本身已經進入果位識了,但是還沒有結生。所以他結生的時候是什麼?就是看見這個父、母交合的時候那個精血。實際上這個精血,就是由於他的業力的原因,那麼他的執著、愛著,所以這個時候,他有一種執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們對我們所歡喜的,啊,我們歡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貫注在這上面。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不覺得,但是這個力量非常強盛,這個力量。雖然你不覺得,卻有個強盛的力量。
有一個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覺得到,你最歡喜吃的東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個時候啊你簡直無法忍耐。那我想我們體會得到的,在這個裡面都是這樣的。你最疼愛的、最心愛的東西,忽然之間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個時候你這個心理這種狀態,那才可以顯得出來,這個強盛的這種力量。所以說,這是一種非常堅強的攝持、執取的力量。所以這個識就是依靠著這個—這個識、第一個識,就是心識的「識」—依靠著這個顏色的「色」,這個物質的這個東西,執著它,也緣它,這兩樣東西呀就像撐起來一樣。兩根筷子綁在一塊兒,你綁著我,我綁著你,結果兩根筷子就撐起來了。鋼筋跟水泥兩個緊緊地捆在一塊兒,這個柱子就行了!我們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當它那個進入果位的時候這個狀態,就是變成功這個名色當中的這個「名」了。
所以通常我們這個,細分的時候,就曉得怎麼是因位、怎麼是果位。那麼果位的狀態,我這地方也提一下。什麼是所引呢?那就是這個從果位識,當他結生的一剎那開始,名色,然後呢,六入或者是六處,觸、受。那以何所引,拿什麼東西來引的呢?「無明之行」,就是業,最主要的是惑,由於惑而造的業,由於造了業,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的,以這個來推動,現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樣一個力量。如何引發呢?怎麼會引的呢?是「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這個昨天講過了。所引的呢,怎麼會引發起來的呢?「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哦,這個我們現在了解了。
那麼還有呢,生那一方面。那個生那一方面是能生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個行相。「以何而生」,拿什麼東西才能夠生起來?這靠什麼力量呢?就是愛、取,靠愛、取的這個滋潤 — 以何為生。生些什麼呢?生、老死。「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於愛、取的關係,然後呢,你呀,這個愛、取就是一種煩惱,一種惑,由於這個惑,然後呢自然而然你就造業,這個業就不斷地熏那個識。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個識田當中就留下影響力量。以前留下來影響力量是因位,現在呢,你繼續努力地把這個因位留下來的識就感果了,就這樣。這個為什麼會感果呢?因為它繼續地熏習的話,這個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強大到那個時候,它就產生了現行,這樣。那麼現在這個道理清楚了!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那麼解釋。這個生是所生,老死為彼過患。前面我們說,所生是生、老死,那麼他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分開來呢?他有一個原因的,他有一個原因的。就是說,他為什麼要講那個經 — 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個目的,要讓我們正確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後呢,從這個地方跳出生死輪迴。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生死的真實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這個實際上的過患、禍害的話,你不會生起厭離心。欸,你覺得還快樂得很欸!還好得很欸!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不要說世間上的放不下,修學了佛法,還是覺得,哎呀!這個道場要弄這個……。那真的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裡面放不下。對不起,那個沒有用啊,那個沒有用啊!
所以他告訴你,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這個禍患無窮,痛苦無比啊!所以他把所生的那個生、老死,那一個分開來。生是很簡單,就生;生完了以後剩下來的,一生就註定你揹了個死,那個死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痛苦當中。所以說,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生完了以後的一切,一切都是過患,唉,沒有一點是可以愛樂的地方。我們必定要對這個有所了解了,那個時候,你由於苦的逼切,才會追求,要想找這個苦的解脫。那麼你才看看,那個苦是不是能解脫呢?你會找,欸,說有原因,只要因地上面滅除就可以。所以整個的前面已經說過了,佛說的時候,一定先說苦諦的原因在這地方。所以佛在這個《緣起經》解釋當中,特別說明這一點,這個他的理由所在。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到這裡我們了解,佛講的經典,你千萬不要單單看那個理論。不要「單單」看成哦!注意哦!這是一個理論,沒錯,可是這個理論呢,有它絕端重要的一個實質的內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話,那就變成功說空話,那個所謂學教的話,那教了個半天是戲論。現在說它的理論就是它實質上的內容的,在這種狀態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則罷,要想修行的話,這個理論不通,請問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話,這個裡面有這種含意,隨時提醒我們。我們繼續下去。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這個道理前面說過,這個是對於業果不明白,但是呢我們不明白 — 這真實的意義的不明白有兩重吧!一種就是因果的關係不明白,還有呢,就真實意義不了解。所以對因果不了解的人哪,他就造惡業,因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樂,不曉得快樂的因在哪裡,就亂搞,這樣。那麼有一種人呢,了解這個因果的關係,說你要找快樂,要找到快樂的因呀!要去掉痛苦,要從根上面切斷哪!那時候他就不會造惡業了,然後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並不了解究竟意義。所謂這個因果的究竟的法則如何,對它真實意義不了解,他雖然造善事,但是還在人天當中。所以說,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
由於這個不了解,無明的話就是對真實的意義不了解。那麼於是造了善業,
【起欲界攝戒等福行,】
這個「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們一般都是講世間的世法,它這個善法當中,把戒開始,這個說明什麼?說明哪你單單持戒,而不了解這個真實無我的意義的話,對不起,這個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還在輪轉當中。不過有一個好處,假定說你受戒了以後啊,你眼前雖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喔唷,這個佛講的!」你無比的恭敬心,由於這恭敬心增上力的關係,將來這個福報完了以後,欸,你還是這個力量,引發你見到下一個佛菩薩,告訴你真實的意義,然後呢你透脫。不過多吃了一些冤枉苦頭,這個冤枉苦頭,比地獄裡面可要好很多哦!所以這地方也說明兩重意義。我們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訴我們的戒的真實的內涵何在,我們必定要本末把握得很清楚,那麼這個是「欲界攝戒等福行」。
【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
到了這個。
【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個是善趣的,那個善趣的。不管這個哪一種,總是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你要跳出生死輪迴的話,不但對這個業感果的這個道理要了解,還要為什麼會業感果,原來這個是緣起空,就是空性,所以一切法無我的真實義要了解。你了解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開始從普通的善行進入戒定慧,那這個時候這個戒,就變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腳第一步,下腳第一步。這個是我們必定要分得出來的。所以它的特質、根本因何在,我們要把握得住。好,現在這個我們了解了。
【如是十二有支,】
這樣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個四相、三相也好,我們再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樣東西:
【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另外一種歸納的方法,惑就是煩惱,由於煩惱是造了業,由於造了業是感了苦,於是感了苦報現前的時候,我們不了解的關係又引發煩惱,所以叫無明嘛!然後呢輾轉,沒頭沒尾的。所以這個昨天講的 十二有支的圖,中間那個圖啊,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就是那個中間的核心。而這個裡邊,核心中間是以無明為主,只要有這個無明,一團糟。這個無明仔細算起來呢,最重要的兩樣 — 貪瞋癡。前面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講中士的時候說,繫縛,繫縛生死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就是惑跟業兩樣東西。而這個惑、業當中,惑是它的上首,就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就這樣。由於惑所以造業,造了業一定感苦;那麼然後感得苦的果報,果報現起的時候,對不起,你既然無明,根本沒有拔除的話,哦,又來了!輾轉輪,於是在這個上面,整個的輪迴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攝盡」,統統包含無盡。下面引那個菩薩,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
這個就是十二支當中的「初」,第一支是無明;「八、九」那就是愛、取,這個三支是煩惱。「二」就是行,「十」就是有,這兩支是業。其他的支那就是苦,其他的「餘」,這個東西就是苦。那麼現在我們看,再繼續下去。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
這個《稻稈經》也是專門講十二因緣的,十二因緣的。
【謂無明種者,】
這第一個,無明相當於種的人。
【於業田中下識種子,】
在這個業識的田當中,下的個識種子,這第二個。第三呢,
【潤以愛水,】
經過這愛水的滋潤。
【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就結生相續。這個文字,只要我們把 十二因緣圖了解了,你怎麼解釋內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樣,讓我們這樣解釋、那樣解釋,他目的不在這裡。目的是用種種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說明,讓你對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地了解。這個所謂生死過程當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這個起心動念,並不單單是你閉上眼睛哦!就是任何時候,你張開眼睛,在任何時候,實際上這個起心動念,一定包括你起心動念引發之因。譬如張開眼睛,看見這個,心裡就動了;聽見這個,心裡就動了。所以換句話說,當在一切情況當中,所有的種種的內外引發的心理的行相,你透過了這些經論的說明,處處地方認得得明明白白,你就曉得哪些是染污、流轉。
而這個地方現在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先要懂得它的苦 — 過患;以及由此而緊跟著追到這個苦的原因何在;然後呢,這個原因如何在這個裡邊流轉,一步一步地讓你認識。到你認識了以後,既然這是苦,你又了解了這個苦的原因,那個時候進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這個原因上面把它切斷。那麼再進一步,找到切斷的修持的方法,照著去做,問題解決!這樣。

<上一進度    下一進度>>

17秋230(週四)文章列表
17秋231(週六)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