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秋231】20200104課程總結【水潑落地難收回】

 

【讚頌】:芭蕉雨

https://youtu.be/q5iSjjSaxzs

滂沱雨 驟然起 撥奏蕉葉的旋律

玉珠落滿地

你的笑 你的愁 深深烙印在心裡

任誰也抹不去

花落謝 誰惋惜 月圓缺 人散聚

窗外的芭蕉雨 傾訴著我的心

花無心 人有意 夢未圓 志不移

在未來的際遇 永遠等你

縱使山窮水也盡 獻出真誠一片心

無悔守護到天晴 美麗花季

 

老師往往睹物思情,憶念師父,見到美麗風景,也一心想到要供養師父。當我們看到如同歌詞中的雨滴時,是否我們也能感受到一份清涼與歡喜。因為老師與師父正在傾聽著我們的心,不僅讓我們懂得內省調伏,也能給我們一條光明的指引。

 

【上課進度】

廣論進度:P147LL4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 ~ P150L03 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手抄稿第八冊:P283LL2~ 第九冊:P30LL1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裡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 發生希求後世之心

庚二、 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辛二、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壬一、思總業果

癸一、正明思總之理

癸二、分別思惟

子一、顯十業道而無上首               

子二、抉擇業果                  

丑一、黑業果                      

寅一、正顯示黑業道

寅二、輕重差別                      

寅三、此等之果                  

丑二、白業果

寅一、引滿差別

                             寅二、定不定受差別

                             寅三、業感果順序

                                              壬二、思別業果

癸一、異熟功德  

                       癸二、異熟果報

                       癸三、異熟因緣

                                              壬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

癸一總示

               癸二特以四力靜修道理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己三、於遣此中邪執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內容收攝】

癸二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1. 疑問? 既然四力懺悔能淨除一切罪業, 為何經上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 排除了之前造業所有的異熟果報呢是因為能在因地中尚未感果時淨除罪業, 若已感果就非常困難了。
  2. 疑問? 為像指鬘、未生怨等雖造惡殺人殺父等惡業, 已透過四力懺悔盡除了, 為什麼還會墮入無間地獄呢?是因為讓後世佛弟子能相信因果, 才如此示現, 並非沒有盡除, 但雖墮入地獄, 瞬間即離開, 並未受苦。另外, 如勇授大王殺華月嚴大乘菩薩起追悔心, 雖然還是入地獄受苦, 但懺罪並沒有白費, 否則苦果會更久更重。
  3. 疑問? 最初就不造惡業的清淨和造惡業後再懺除清淨有差別嗎? 菩薩地中說雖然犯了根本罪可以懺悔盡除重受律儀, 但此生絕不可能獲得初地了, 因為已對生起道地的證量形成障礙就像手腳受傷了, 雖然可以治療, 但終究無法回到未受傷前的狀態。
  4. 不要說了很多, 但什麼都做不到, 對於解脫一點幫助都沒有。相反地即使知道的不多, 但是能依法行持, 這樣才有意義。
  5. 親友書中說, 若我們希求善趣及想要脫離生死輪迴, 一定要多修習正知見, 依正法行持若存在邪見, 就算做了多少善行, 都是的苦果的因。

己二、發此意樂之量

  1. 透過思惟法義, 轉變觀念為以後世為主, 現世為輔這才是真正希求增上生。
  1. 但是還是需讓這樣的意樂堅固, 因此此生還是要努力的修習才行

 

 

【喻】人生還有如果(顏正國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c-eeHf1ufs

六歲就獲入圍最佳童星獎的顏正國,童星光環和功夫高手的形象卻讓他成了同學挑戰和勒索的目標。十三四歲被欺負時尋求認同與保護,但用錯方法走到岔路,逞兇鬥狠,一步錯步步錯,入獄十五年。父母從雲端跌到谷底,爸爸的過世一棒槌醒了他,決心改變自己,從不會注音符號到成為書法老師,甚至做公益也刻意選到監獄,用這種揭瘡疤的方式,只為了提醒自己,絕不可以再回到這個地方來………

Q:影片中你看到什麼?哪一句話或情景你最有感覺?跟業果法則有沒有什麼關係?

素琴:我們的生活每天一直在苦樂比較中,產生對比後做抉擇。就像剛剛昌慧師姐分享她手遊打方塊打得很有成就感,但她發現另外一種佛法的清涼比那個更好的時候,她就會願意改變,把時間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面。

所以平時沒有比較時我會迷迷糊糊過日子,順著習氣走,好像過得還不錯。直到有另一事件發生,有了對比後才知道可以有另一個更好的選擇或是警惕。來此上課後開始有思考,其實自己有許多需要修正或放棄,但在這抉擇當中會割捨不掉,所以每周來上廣論課就是給自己充電提心力。真如老師在希望新生裡有提到,要不斷反省檢討自己,當心力疲乏時就要趕快提,等到跌落谷底就來不及了,所以要常給自己加油練習。

偉森請問素琴老師您以前班上有沒有難收回的人?

素琴:以前有個後段班的學生,我在他心田裡種一棵種子,期待有一天它會發出芽來。當時他什麼都不學,在我導師班的時候,我只教他做一件事情,背公民與道德的「禮義廉恥」及這四個字的定義,國中畢業時他也只會寫自己的名字及背這四個字,我能給他的就是這樣,希望將來會有好的發展。在國中階段,我覺得不會有難收回這幾個字。如果有上師佛法的加持,我想我們每個人念到八十歲時,我們也不會有難收回的狀態。

友濤素琴是很好的老師,她很會因材施教,我也很像是她的學生一樣。她的規範很清楚,例如絕不闖紅燈不越雙黃線,即使四邊無人,也是徹底執行。像我就覺得這樣很辛苦,常常被糾正。

俊成補充:老師當中,國中小的老師常要以身作則,所以最守規矩。有這麼多規範框住,生活會不會覺得很拘束很痛苦? 不會,因為做習慣了,這就是有持戒的好習氣,即使關起門來,一個人時更是要戒慎恐懼。

惠琴:顏正國和許有勝師兄很像,小時候環境很好,可能是宿生的業所感得的。但他們兩位都不覺得自己走錯了路入獄,只覺得是在伸張正義過自己的生活。顏正國直到因父過世而有頓悟的點,想改變不是為自己,最主要是希望能夠讓媽媽臉上有光,而許有勝師兄是因為看到女兒墮落,才讓他痛下決心要以身作則,用佛法把他們拉回來。能讓他們有這個念力,也是宿生的業所感得的,能有改變的這個契機把他們拉回來,這很重要。

 

 

【放流法會宣導】

2/22()830~1100於龍鳳漁港,這次放流法會是由企業班負責籌劃及宣導

 

  • 師父說「放生」

1.為什麼要放牠呢?牠有被殺的痛苦。

2.只要仍舊在這個整個的輪迴當中,三界之內,我們遲早有一天像他們一樣…..他們不只是我們放的對象,他們是點醒我們

3.XX請念自己的名字」啊!你看哪!我被關在這個地方,但願你好好努力啊!如果你不努力,遲早要輪到你啊!

4.請問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種痛苦當中,我們要不要跳出來?也要!

5.誰來放我們?佛陀、菩薩、祖師。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是被放者,我們跟牠一樣。

6.佛陀來放我們的生,是要跳出三界輪迴的…….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放生。

 

  • 收攝放生的三重意義

1.被殺很痛苦。      

2.我們仍在三界輪迴當中,下輩子很可能就變成是這些動物,所以要趕快行善累積善業,將來有好果報。

3.我們可以放魚的生,那誰來放我們生呢?為什麼?因為佛是究竟圓滿的,祂的法可以幫助我們。

 

  • 如何能善巧地放生呢?

一個是心態將心比心,主要是要有慈心如果我們是那隻生物,一定是多麼渴望別人能夠救拔我們。

一個是作法:要有周詳計畫,按照政府的流程。

  1. 選定魚種及地點
  2. 魚苗採購與馴化(池水調整與腸道淨空)
  3. 魚苗健康檢查(病毒、大小、數量、品質)
  4. 魚苗運輸(少於2萬尾、水溫、顏度、打氧)
  5. 放流(人工水桶)

 

【小總結】

不管被放生之後這些魚到底是活還是死?我們是坐牢的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先有走出牢的機會。師父28日生日,我們在2月份做放流很有意義,讓更多的魚苗回家,師父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好極了!

每次放生都是配合漁業署、縣政府等,也都會考慮當地經濟效益與環境。本次是挑選黃鰭雕、5公分,42500尾。人分三條線,以接力方式傳放魚苗。歡迎大家一起報名來參加。

 

【善行小點滴】

『蔬食~時尚心生活』

大家做了那些善行呢?吃飯??為什麼吃飯也可以做善行?

Q1:如母親般孕育萬物的地球,為什麼會從一片生機,變成傷痕累累瀕臨死亡?

Q2:.這跟我有關嗎?還能挽救嗎?要如何挽救?

A:因為物慾貪婪,走向滅絕之路。地球可以被拯救,還有時間,選擇在…..盤飧之間

 

Q3:六道的升沉樞紐是誰?為什麼?

A:小的地方來說,是殺那些昆蟲(動物),表面上只影響六道當中兩道,實際上六道全部都影響。而六道的升沉樞紐是人。因人如果都行善的話,天的勢力就比較強,魔的勢力就會變弱。

 

Q4:改變從你我開始做起~~我們可以有哪些具體行動呢?

A:讓我們一起用吃飯造善業。

  • 發願能少吃一口肉就少吃一口肉,推廣吃素,讓身邊的人也喜歡吃蔬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