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秋262廣論班 (第69堂)課程總結 2019.12.26

1. 禮佛: 拜三十五佛

 

2. 善行分享

 

◎ 顯盛:前兩週請假沒有來上課,帶小孩出國去玩,算是自由行,當然有空還是會做一點功課,唸三十五佛懺,不過人在國外有很多環境要適應,所以也沒多少心思放在功課上,所以暇滿真的很難得,一件事情就可以讓你變得無暇;前些時間發願希望一個月不要抱怨,前一個禮拜很清靜,但第二個禮拜就破功了,不過有增加很多自我覺察能力。
◎ 榮華:最近常拿入行論的第六品安忍品跟周遭朋友分享,很多師兄姐應該看過這個偈頌「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我覺得大家可以好好思維這幾個字,我覺得我們會起煩惱,就是很多事情都糾結在裡面,我覺得我個人從二十個字中獲益良多;中午碰到一個女同事,好像工作上有很多困擾的事,我就用這幾句話跟他分享,感覺她有比較開朗。

 

3. 廣論學習:

 

(A)廣論科判:
科判分二
1. 初皈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
2. 次開為四門
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丙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庚一、總共修法
庚二、此處修法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乙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丙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丁一、正明暇滿
戊一、閒暇
戊二、圓滿
丁二、思其義大
丁三、思惟難得
丙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戊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己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
己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庚一、正明因相
庚二、所為義
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戊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 (續)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續)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續)

 

(B)廣論原文:
P66L1 第二如何取心要~P67L8 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手抄稿第四冊 P282LL3~第五冊 P27L5
音檔:[32B] 13:56~[33B]17:21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①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① 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② 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Q: 成佛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每個階段都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意樂?
◎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①現前增上生 ②畢竟決定勝。
◎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Q1: 佛說法來成就有情利義可以分成哪兩種?
Q2: 什麼是殊勝下士?
◎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① 證解脫僅出生死 ②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Q:畢竟決定勝可以分成哪兩類? 中士夫屬於哪一類?
◎ 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Q:畢竟決定勝裏的一切種智位是屬於哪一類士夫?修一切種智的方便分為哪兩種
◎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Q:《俱舍釋》中說下士夫分成哪兩類? 宗大師這裡指的增上生是哪一類?

 

(C)師父音檔聽帶(1): 手抄稿第5冊 P4L1~P04LL2 音檔:[33A] 1’48”~3’45”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境」—他對於這個境了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
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得:「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哎呀,想起來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喔,這個是很難哪!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
Q: 師父說「真正為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為什麼 ?

 

師父音檔聽帶(2): 手抄稿第5冊 P6L1~P6LL6 音檔:[33A] 5’56”~7’21”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就是說,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結果為別人的結果,所有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塌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這樣。當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好地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要圓滿把自己的業障消除的話,同樣地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說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

 

師父音檔聽帶(3): 手抄稿第5冊 P16L11~P20L8 音檔:[33A] 26’41”~ [33B] 02’07”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好了,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那個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為什麼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是世間講道德的人吧!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哎呀,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這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地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喔!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地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唉呀,覺得一無是處啊!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這樣。
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呀!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呀!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啊?哪,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
Q1: 先聽清楚師父說了什麼?
Q2: 在這個公案您學到什麼?
Q3: 體會一下,師父為什麼要說這個公案

 

4. 本週金句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5. 下週進度

 

廣論進度:道次引導(二)
P67L9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P69L11 何能生利他
手抄稿第五冊 P27L6~P59LL6
音檔:[33B] 17:21~[34B]13:10
回家功課:在家造善業,聽師父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