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對! 就是他?

桌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喻 – 博物館驚魂夜】

影片中,一位修女夜襲博物館,並把每一件有“露點”的藝術作品遮蔽,博物館的警衛為確保藝術品不被破壞,與修女展開追逐。最後警衛為了能捉拿修女,就全身赤裸假裝是藝術品,沒想到進來的警察看到他全身未穿著衣物,就將他帶走。

Q1:這影片看到那些角色? 他們分別在做什麼?

美玲:影片有多位角色,其中修女代表衛道者觀念,認為這些露點的藝術品會敗壞人心。警衛認為這是藝術品必須給予守護,有時候我覺得有些衛道者只是昧於眼前的表象,但沒有去探討真實的意義。

Q2:影片中的修女、警衛及警察,誰才是對的,為什麼? 生活上有無類似的情況?

瑩櫻:我覺得博物館警衛的初發心是沒有錯的,因為他是為了防止有人破壞藝術品,但他的做法是錯的,他不應該全身脫光光, 因為他本身不是藝術品,所以反而是這樣就被警察帶走。

智光:這影片讓我想到同性結婚的問題,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雖然公投結果是反對,但是政府還是立法推行,同性結婚有可能會影響人口的衰退,讓少子化問題更嚴重,我們尊重年輕人喜愛同婚的自由,但是否要去推行同婚我是比較保留。

巧君:影片中的修女、警衛及警察,誰對誰錯各有自己的價值觀,我認為始作俑者是那位修女,她不做那件事情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警衛是盡忠職守的捍衛博物館的藝術品,進來的警察看到警衛全身赤裸不雅的事實才將他帶走。

影片中修女、警衛及警察都在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但是我們處在無明之中,看不到完整的真相,所以經常會以過去的經驗或者眼見為憑來判定是非,甚至於幸災樂禍,這樣是否適當? 大家在今天上課後再省思看看。

希望新生法語: 我們的眼界是非常狹小的, 耳朵也只能聽到很少的部分。如果只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東西,而不以正理觀察的話,那生命將有如鎖在監獄裡面一般。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是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丙二、總略宣說修行軌理

丁一、正明修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戊一、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己三、完結。
戊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廣論原文】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 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燃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消文】

以身、語、意三門,行分別禮敬當中,關於身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個偈頌。提到要以意念去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在我們的面前,然後我們也化成無量微塵數的身體到每一尊佛前恭敬頂禮。此觀想境乃是藉由普賢菩薩的妙行所產生的淨信心的力量,以此淨信心的力量對每一尊佛發起禮敬。「能以一身頂禮一佛,福報已經很大,何況以無量身來頂禮無量諸佛,這個福德就更大了。」這是智軍阿闍黎所做的解釋。關於意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個偈頌。就是說在每一粒微塵上面,都有一切諸佛安住以及一切菩薩眷屬圍繞,應以此隨念諸佛的所有功德,並發起信解。關於語禮敬,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這個偈頌。這是說為了要稱頌諸佛無量的功德和勝譽,我們要觀想化現出無數個身軀,每一個身軀又化現出無數個頭,每一個頭又化現出無數個舌,每一舌都發出無量妙音來讚揚諸佛的功德。此處的「音」字,是讚揚辭。其「支」為因,指舌根的意思(這裡和漢譯本稍有出入),「海」是形容眾多的辭句。
七支供養的第二支供養支,分為「有上供」與「無上供」兩種。關於「有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兩個偈頌:「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偈頌中最勝華者,是指人間、天上等處,所有各種珍貴稀有的花朵。鬘,是指用種種上妙花朵串成的花環。這兩種花朵或花環,有的是用真實的花來供養,也可以用觀想各種勝妙的花來供養。伎樂者,是指用各種樂器,無論是以管弦吹奏,或是用打擊樂器所發出的音樂來供養。塗香者,是以香料調配的上妙香泥。勝傘蓋者,是供在佛前或頂上方的寶蓋,是所有傘蓋中最勝妙的。燈燭者,是由香油等點燃,而發出的光明;或是摩尼寶珠等能發光的,都可以拿來供養。燒香者,是由多種香調配而成,或者純粹只用一種香,用來點燃供養。勝衣服者,是一切衣服中最殊勝上妙的。最勝香者,是以具有上妙香氣的水,作為飲水,其香氣能遍薰三千大千世界。末香者,是上妙香粉末,可施撒也可燃燒,或供堆積成壇場;或配上各種顏色當成顏料用來繪製成壇城,形量高廣就如同須彌山一般。 「聚」字,可加在前文每一類的供養物之後,有「眾多」及「莊飾」的意義,並且也有「種種」的意義。關於「無上供」,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徧供養諸如來。」這個偈頌。前面的「有上供」是指世間一般的供養。這裡的「無上供」是指諸多菩薩們以神通力所化現出來的微妙供物。此偈頌的最後兩句,在前面所有偈頌中,不具足這兩句意義的,都應該加上去,這是說明修「禮敬支」和「供養支」時,我們應具有和普賢菩薩行願力相應的等起心及其所緣的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七支供養的第三支悔罪支,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個偈頌。提到我自身在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貪、瞋、癡三毒熾盛的緣故,才會造下身語意三門惡業。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指「我所作」,這當中又包括了自己作、教別人作,或是見別人作我去隨喜的所有惡業。這裡所說的「諸惡業」,實際上含攝了一切的惡業在內,應該多思惟這些惡業所有的過患,一方面深深懺悔先前所作,另一方面切實防護將來不再造作,唯有至誠的懺除,那麼往昔所作的惡業,才會阻斷其增長,未來也才能防止在身心上面的繼續造作。
七支供養的第四支隨喜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個偈頌。偈頌的意思是要隨時憶念十方的一切眾生,聲聞乘、緣覺乘的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及菩薩,並對這五類眾生所有的善行義利修隨喜心。要隨喜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窮人意外得到寶藏,那樣的歡喜高興。

 

【收攝】

關於七支願行的修習,本週所學的是禮敬支、供養支、悔罪支及隨喜支等四支:
1. 禮敬支:分成三門總禮及三門別禮。三門總禮是以身語意三門合一,恭敬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門別禮是分別闡釋身敬禮、意敬禮和語敬禮。身禮敬是觀想把自己化成無量身,每一身都至誠頂禮十方三世的無量諸佛。意禮敬是觀想這微塵中有無量諸佛,及對諸佛菩薩時時圍繞著我們應生起勝解,並憶念其功德。語禮敬是以無量身,無量頭,無量舌,用微妙聲音禮讚諸佛功德。
2. 供養支:分成有上供與無上供兩種。有上供是我們世間所供養的,包含花、鬘、伎樂、塗香、傘蓋、燈燭、燒香、衣服、妙香飲水、末香等。無上供是諸菩薩以神通力所變現的種種殊勝供養。
3. 悔罪支:是我昔所作貪瞋癡所造的種種惡業,這惡業分成自己作、教他人作、隨喜他人所作,應思惟這些惡業的過患,一方面深深懺悔先前所作,另一方面防護將來不再造作。
4. 隨喜支:除了要隨喜自己所做善事,對諸佛菩薩及所有眾生的善行應修隨喜心,隨喜的心情就像窮人意外得到寶藏,那樣的歡喜高興。

 

 

● 聽師父音檔及研討

※ 證人入罪有錯嗎?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這個地方,這個「教他作、見作隨喜」,我們不大注意,但是我們經常很容易犯,很容易犯。譬如說,我跟某一個人不大好,然後這個幸災樂禍的心情哪,幹什麼?就是這個。你看見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了,你心裡:「活該!活該!我真高興,這個傢伙,真活該!該受罪!」你還覺得很有道理咧!你在幹什麼啊,你在幹什麼啊?所以這個戒經上面,不要說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語戒當中有一條,我當時一直不大懂,現在懂了。就是「證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證人,你看見的,你說:「對!我看見他。」不可以!欸?我們說:「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說實話,難道叫我說妄語嗎?」嘿,你們倒想想看,為什麼?要嘛佛不如你,你對!如果,你信得過佛的話,這個地方,它就有關鍵所在。所以不要說,「他就是錯的」,我就在這個地方的話,好像理直氣壯,就這個樣。就這個樣,錯了!

Q:有人做錯了,我不能去作證嗎?

美玲:看過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也有類似情節,面對各方的言論,大家都只相信自己聽到的是對的,眼睛看到的是真實,所以會去陳述聽到看到的狀況,但發心是否純正,判斷是否正確,這是大家要去思考及警惕的。

◆見作隨喜就是看到人家做錯被罵就很高興,幸災樂禍的心態。證人入罪,看到他人犯罪,我去作證,我們不是不可以作證,但作證時要很注意,我們看到的角度是否正確,內心是否清淨只是陳述我看到的,同時應具有慈悲心,小心自己不要落入見作隨喜的心態。

※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這樣是對的嗎?
我們不要說佛法,不要說佛法—世法,記得不記得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典型的故事?有一個人,他這個父子兩個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一隻羊,然後他的兒子去證察,說我的父親偷了人家羊了。人家說,哎呀,這個人很直啊!孔老夫子聽見了,搖搖頭,「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我想大家可能聽說過這個公案,所以聖人教人的方法,的的確確不是我們無明愚癡的人所看得見的。這個父親偷了人家羊,怎麼辦呢?這個兒子代父親隱;反過來,兒子偷了羊呢,父親要代他隱。欸?那我們想不通。

◆師父引用倫語葉公問孔子的故事,這故事是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行正直之道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孔子說:「我家鄉行正直之道的人不一樣: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這就是正直的道理。」

Q: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我們想得通嗎?

永德:這問題很難回答,父子及親人通常都會保護自己家人,也許家人做錯事是為了家庭的生活,所以應該去了解整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以及你內心的動機是什麼。

◆親情倫理是穩定社會人心很重要的力量,偷羊這過失一定要用告發去處理,還是有更善巧的方式去處理,我們可以多想想。

※ 為什麼聖人會告訴我們這樣?
世間的聖人,他們這種態度是這樣的。所以假定你自己覺得,我比佛,比孔老夫子還強,那你行你素,可以。假定你自己覺得,我們在無明當中,對不起,那麼這種概念,第一個要先打一個問號。也不必馬上摧毀它,先找:欸,他為什麼這個樣,我為什麼這個樣?你這樣的話,我想大概可以改變了。

◆我們來學佛法,有些見解可能跟以前不一樣,不要一開始就否定他,或者否定自己,要去思惟佛、聖人為什麼會這樣說,為什麼和自己的想法不同,這才是改變的起點,這是師父告訴我們的概念。

※ 懺悔與隨喜
這個隨喜這個地方好像單單就外面,實際上呢自己也包括在裡頭。自他都在隨喜,固然佛菩薩等等你隨喜,還有你自己做對了你也隨喜。妙咧!做錯了是懺悔,做對了隨喜。我們任何時候,不外乎做錯跟做對兩件事情,並沒有說這個時候,既不錯又不對,沒有這件事情,沒有中立的。
當你迷迷糊糊在癡癡呆呆,這個無明當中,就是錯的時候;雖然是無記的,浪費、損失生命就是個錯誤。所以你一切時都在增長功德或者懺悔業障,然後你把增長的功德、懺悔業障,再加上隨喜,所以任何時候,至少可以得到兩樣完完整整的功德。

◆我們要練習觀察自己平時的身語意是在怎樣的狀態,是在善的念頭,還是惡的念頭,還是癡癡呆呆的。

 

● 善行小點滴

俊彬:在公司裡,我中午休息時間都會將燈關閉,如此可以節省能源,到茶水間只要看到有些亂時,我會主動整理乾淨,看到整齊清潔心情就很舒服。

智光:最近在田裡種地瓜時,知道隔壁年長的老農也要種地瓜,但他沒有地瓜苗,我就把我剩餘的地瓜苗送給他,還缺少的數量我另外到外地幫他購買,讓他順利把要種的地瓜種完。

 

●讚頌
蓮花喻讚(二) 真如 詞曲
我以至誠身語意 稽首皈依三世佛 讚嘆無邊功德海 種種香花皆供養
設我口中如有千舌 經無量劫讚如來 世尊功德不思議 最勝甚深難可說
假令我舌有百千 讚嘆一佛一功德 於中少分尚難知 況諸佛德無邊際
假使大地及諸天 乃至有頂為海水 可以毛端滴知數 佛一功德甚難量
我以至誠身語意 禮讚諸佛德無邊 所有勝福果難思 迴施眾生速成佛
迴施眾生速成佛

 

● HOMEWORK
~ 暑假中與家人相處,多多練習觀功念恩,代人著想。
~ 複習、預習,打開音檔,聽師父開示,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

~廣論進度:P44L4勸請轉法輪支者~ P45L3悉當寂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