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廣論進度:P205L13又大乘人依菩提心~ P207L9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音檔:[89A] 13:54 ~ [90A] 7:02
手抄稿第十二冊:P11L3 ~ 第十二冊P42L12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8389
[主題:因為愛,所以留下來 ]
[桌牌:入大乘門唯是發菩提心]
 【內容摘要】  
【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一、能入門者,唯菩提心
        二、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三、精勤修行菩提心能發大勝利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內容】
※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分三:
一、  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1. 教誡修行者應當努力修學,成就真淨的大乘人:
  2. 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P.20513)
二、 具體解釋《華嚴經》教證而別說
  1. 對生佛果而言,菩提心如同種子。
         《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應闡釋。
  1. 對生佛果而言,菩提心比空正見更為重要。
           比喻:這段本文在解釋前面所引《華嚴經》經文之意義:
  •             不共因:菩提心→稻或麥的種子
  •              共因:解空之慧→水、糞、暖土
          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P.20602)
  •  譬如,水份、肥料、溫度、土壤等,與稻種和合,則成為出生稻芽的因素,與小麥、黃豆等種子和合,又成為出生麥芽、豆芽等的因素,因此是能出生稻芽、麥芽等的共同因素。
  •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
  •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
 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P.20604)
  • 如是在成就佛芽的眾多因素中,無上菩提心是如種子般的不共因。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是不共因。
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P.20604)
通達空性的智慧如水份、肥料等,是聲聞、緣覺、佛陀三菩提的共同因素。解空之慧猶如水、糞,是三菩提之共因。
《寶性論》說:「信解大乘是佛法的種子,智慧是能生佛法的母親。」
這意思是說,菩提心如同父親的種子,謂菩提心如父之種,通達無我的智慧猶如母親,證無我慧如同慈母。
  佛法中:
  • 不共因:菩提心如父之種。例:藏人
  • 共因:證無我慧如同慈母。
龍樹菩薩所造《般若波羅蜜多讚》闡述證空慧不能判別大小乘,必須依菩提心與廣大行而分判之。(P.206L7)
 龍猛菩薩:
  • 不共因:證得解空智慧,必須以菩提心及廣大行來判別。
  • 共因:般若波羅蜜多(證空慧)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大小乘也不以正見區分,而以菩提心等行持來作分辨。
  • 《寶鬘論》:聲聞乘───未說(菩薩願+廣大行)
  • 《寶鬘論》說:「在聲聞乘的教法中,並未說及菩薩的大願、大行和迴向,怎麼能成為菩薩?」這是說,不由見解分大小乘,應以行持分大、小乘。
三、  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實修
 總說: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總的來說,如同孩子的出生同時需要父母,道的支分圓滿也必須兼具方便與智慧二分,特別需要方便上首的發菩提心及智慧上首的通達空性。
  喻:生子俱需父母。
  • 父:方便-發菩提心-悲-自許為大乘者
  • 母:智慧-通達空性-智-惟希求解脫生死
然而,如果自稱是大乘行者,就必須修習菩提心。理由如下:
從不墮二邊的角度觀察,按照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須以智慧遮止生死邊,以大悲遮止寂滅邊。可見,有智無悲不能遮止墮入寂滅邊。小乘也有不墮三有邊,所以菩薩道不共乘的所斷正是墮寂滅邊。 由此顯示,凡大乘人必須修菩提心,必不可少。
慈尊:
  • 智-不住三有(生死輪迴)–遮止墮生死邊(不墮在生死輪迴)→小乘
  •  悲-不住寂滅(涅槃安樂)–遮止墮寂滅邊(不貪求自己的涅槃安樂) →大乘
四、   若對此精進則具大義分四
(一)          智者菩薩讚歎發菩提心者甚為稀有(佛語最勝教授~生起真實菩提心)
  1. 比對微分功德:內心生起菩提心與凡夫愛著微分功德之差別。
            倘若證空性慧,尚不能成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是故,須以菩提心為教授核心而修,莫貪著微分功德。
  1. 比喻希勝心寶、妙醍醐:引《入行論》讚歎生菩提心之稀有,以醍醐比喻菩提心寶,以正法乳比喻佛語。
  • 「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初發菩提心與證佛果實的菩提心是一樣的,但初發心是很難的,所以師父說見難發心,才是我們真正禮敬之處。
  • 「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所以不但你要得到正法,而且還要對正法真正地下一番切實的功夫,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這個菩提心寶。
(二)          由傳記瞭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引阿底峽尊者傳記,了解菩提心在道次第上有多重要。
老師:金洲大師-唯識見→恩德最大(因菩提心)
 弟子:阿底峽尊者-中觀見(勝)

 【聽帶與研討】

Q:學習或作義工之前為什麼要唸發心偈?在唸的時候我的心理行相是什麼?
大乘皈依發心偈: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義兵:我覺得前行很重要的原因,那是因為在心境散亂情形之下,大家來都是想做好事,今天來做這件事不僅是自利,而且是要利益有情,我的目標在那裡。當唸的時候會知道,我要上課了,佛要告訴我什麼事情,我要收心了。
~靜怡:企業營一天唸好幾次,有提策的心力,不確定這東西到底有沒有進你的心入你的耳,可是知道說,開始行堂長開始在喊時,就會知道現在要提起正念正知。
~麗鳳:我們都說要去做義工,要發心,那時候會告訴自己,這不是世間,你要用不同的心,去看待接下來會遇到的事情。
~麗明:大乘皈依發心偈,透由練習發心偈,提策我們心力要發菩提心。老師一直告訴我們前行重要,我今天學的任何法類都是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要發菩提心。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師父說: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努力去做。不是說剛開頭的時候「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都是念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很多地方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咧,還略略至少一些文句咧!」欸,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
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於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它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做哪一個都可以。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所謂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這一點,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麗明:入大乘最重要是菩提心,可是發心偈在我們的學習裡,普遍的認知,告訴我要上課了,該將心收攝了。這邊師父講一個行相,我們唸發心偈,這是我們做義工、聞法…等等,真正重要的修行。修學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為正修習,所以我們現在唸發心偈,告訴我們要發什麼心,菩提心,所以在唸發心偈,對我們修學很重要,因為它是最根本,它不是儀軌,它也不是文字,而是在整個修行裡面很重要的。

 

【喻:孔子學琴於師襄子】

~原文: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孔子有所謬然思焉,有所睪然高望而遠眺。曰:「丘迨得其為人矣。近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師襄子避席葉拱而對曰:「君子,聖人也,其傳曰<文王操>。」
Q: 孔子在學琴的態度與方法,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
~宏仁:這是學習次第,教學相長,孔子雖是一個學生,可是他心裡已經有一個學習次第,他知道該怎麼去學,而一般我們在學習時,老師跟我們說可以了,如果我們也就這樣子,這個學習次第是老師幫我們設計的,孔子他不是。我在想一般我們在學習廣論的時候,我們學習的次第是設計好的,我想如果按照我自己的學習,沒有辦法從下士道學到中士道,再到上士道,可能還在第一頁,雖然還不是很了解,但是一路走上來,如果不行再一輪,不行再一輪,這種方法就好像孔子在學琴,只是學習次第,標準是誰來設計。
~義兵:這喻我聽第二次,覺得在那聽到很重要,講兩個點,我們在學習的態度跟孔子比較,我們通常只初略認識,什麼都想學,就是希望多讀點東西,學習常常學到技巧,學到某種程度就夠了。因為有技巧就超越一群人,但是孔子在學琴有更新的方式,不僅對內容要有真正了解,很堅持做曲人是誰…等等。像在19儲聽到~學而習之,反覆串習,你會聽到不一樣,我已聽幾百遍,我還要聽嗎?感觸不一樣,會聽到心裡面去,會真正理解。
~男雄:學習方式,到底要學到什麼?孔子學習方式和我們不一樣,這曲要傳答作者的憶念,思想,和言行,我們一般只想知道曲調。
~志強:大家看到孔子在學琴上,他的次第,第一先熟練音律,第二專注在技法,第三是內容,思考曲子的內容,這背後要表示是什麼?第四思考作曲者,他當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他背後動機是什麼?這是孔子的學習。我們再想一下,一般我們一流演奏家是不是也是這種狀態,他做曲是不是也捉到那曲子的精神與內涵,原作者為什麼而做,該用怎樣的感情技法去表達出他要表達的東西。回過頭來我們自己的學習,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學習概念,學習的質與量都很重要,這個質量次第,還有誰做的,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常在想,我們學的廣論,現在進度已到上士道,為什麼宗大師要這樣分次第,上士道裡為什麼要講菩提心,如果我們在這學習裡,如果只是文意上了解,接著對內容了解後,可以進一步思惟,他為什麼要這樣講,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麗明:在大家分享中,在學習的標準,是自己訂的還是老師訂的,到底在學習上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的希求是什麼?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學習弟子相,正住,具慧,希求嗎?這週一我去上性冠法師的課,說到動機、希求心,我發現跟孔子他在學琴的時候,他對於學會琴,標準是很高的,他對於一件事情的學習,他的要求是有一樣東西在,為什麼師襄子問他的時候,他會認為還不夠,還沒到,就是心中有一個他想要到達的目標,這是我們在學習很關鍵的動機,心中會有一個期望想要學到的是什麼?這部份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另外像宏仁提到的學習是自己決定?還是老師決定 ?  你會發現孔子他決定他整個的學習,這跟我們一般在學習上不太一樣,在廣論的學習講一件事情,我們要依善知識,但是你會發現在孔子喻裡,他是用他的方式在學習,這會不會有衝突?大家可以想一下 。

 

★讚頌:紫羅蘭 曲:真如

紫羅蘭花開遍大地
繁星萬點清風徐徐
木魚聲聲 送來你亙古的吟頌
上師三寶啊 永永皈依
綠樹蔭蔭古寺聳立
雲霧裊裊高山依依
清泉點點香煙裊繞
上師三寶啊 永永皈依
彎彎山路青石鋪地
繁星萬點相伴相倚
袈裟飄舉臨風佇立
上師三寶啊 永永皈依
白雲為蓋綠茵為椅
青山靜靜傘蓋齊
心音遍至三千界啊
上師三寶啊 永永皈依
泉水流山脈走 絕頂佇立萬為一
萬物本非獨立有
上師三寶啊 永永不離
上師三寶啊 永永皈依

 

★善行小點滴

 ~宏仁:我在大陸買高鐵票時,遇到有人在趕時間,問我可以讓他插隊嗎?心想我是第二天的票,無所謂就讓他,結果連續插了三位,我在做善行的同時,結果擾亂了排在我後面的人,想問大家怎麼辨?
~靜怡:我們剛在討論為利有情,每個有情佔的利不一樣的時候,怎麼樣發菩提心,好早之前,淑芬師姐問過,蜘蛛在吃蟲,我救蟲,我不就讓蜘蛛餓死,如果蛇在吃青蛙,我讓蛇吃了,我不就對不起青蛙嗎?譬如說今天在說菩提心就是要為利有情,每個有情站在自己的角色上,基本上都有自己利益的位置,那有利送給誰,這要怎麼做?如果用自然法則,它吃它對呀!怎會生生滅滅呢?
~義兵:分享我在大陸的經驗,基本上有人插隊,真的不是如你所想,有人想插,問他幾點的時間,他回答不出來,你還是讓他嗎?還有台胞在上海有自動櫃員機,因為現在基本上都很方便,可以事先知道要幾點的車,如果他不知道話,他怎麼會很趕,所以我的判斷是這樣。
~委辰:以我的話如果我是最後一位,要怎麼插都可以,如果後面有人之下,就照排隊,今天是善行小點滴,有時我們出發是好的,但是要考慮一下,因為有時造成一些人影響,當然就如同我們上過課的"善的迴力鏢",最後回到自己。

 

★行政事項

  1. 1. 2019 供養福智僧團道糧專案
https://www.blisswisdom.org/donate/filialpietymonth
  1. 2. 19秋企業班也將於8/16正式開班,於每週五晚間19:15上課
進班護持或是幕後護持(可幫忙群組貼文、我們心靈的家網頁貼文….)都很歡迎。
不但可以累積自己的資糧,也能實踐廣論義理,自利利他。
  1. 廣海明月第二冊預購
https://www.leezen.com.tw/product_detail.php?p=3665
  1. 2019鳳山寺秋季超薦誦經法會
日期:8/13(二)~8/15(四)
  1. 2019湖山分院朝山法會
禮佛一拜滅罪河沙, 親近僧團朝禮三寶, 令十方信眾增長對三寶信仰及功德
  日期: 9/22(日)
  地點: 湖山分院
  報名方式: 9/17(六)前報名

 

★Homework 2019.08/24上課進度

1‧ 廣論進度:P207L9若勤修此生真實心 ~ P209L4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音檔:[90A] 7:02 ~ [91A] 1:28
  手抄稿第十二冊:P42LL3 ~ 第十二冊P74L4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8393
《廣論》:20 組 P208L5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P209L4 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 修菩提心次第,三 發起之量,四 儀軌受法。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痴,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1.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新竹企業廣論班  http://www.mylamrim.org/
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mylamrim
Email:au101112@gmail.com
LINE群組:新竹企業班    skype: lrautumn2014
*****’`認`’**`真`’**’`學`’**’`廣`’**’`論`’***
*****’`歡`’**’`喜`’**’`學`’**’`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