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練習一二次有用嗎?

桌牌~不依善知識,則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喻 – 我人生中的練習曲…?】

影片的主講者,引述一位賣油的人,對這位神射手都能正中靶心,不認為是技術很好,因為他把大桶油很順的倒進小瓶口,沒有溢出一滴油,這些都是熟能生巧。所以這位主講者告訴大家,練習什麼就會精通什麼,如練習抱怨就會精通抱怨,練習喜悅就會精通喜悅,練習快樂就會精通快樂。練習認識自己就會精通認識自己…。

Q:熟能生巧是透過練習,請思考一下,過往的生命中你都在練習什麼?

正祥:之前讀了一本刻意練習的書,是描述許多大師級人物,雖然他們都具有一些天份,但能養成他們專業技能,據分析是經過正確的練習,這就如同影片告訴我們,你練習什麼就會精通什麼。我常常發現有些人喜歡在茶水間或倒垃圾時,抱怨及聊是非,這對於練習來說比較負面,我覺得應該要遠離。

肖武:我們這組的玉君,提到有些事情她很想改變,但有時候會碰到挫折,經過大家討論後,認為目標可以訂很大,但要分階段進行,短期先從容易達成的先做,有成就之後再邁向中長期的目標,這也是很好的練習方法。

在生命當中,我們要具備某項專長,都是先要找到有經驗,願意教導而且善於教導的好老師,然後我們跟著他學習,不斷的反覆練習才能達到。同樣的,我們來學習佛法,這條路,對我們而言是很陌生的,更需要有—位善知識的引導教授,並且我們自己還要堅持學下去。

想想我們生命中都在練習甚麼?討論後,你想要調整你的生命練習曲嗎?

 

【科判】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
丙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
丁一、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能依學者之相
丁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
戊一、意樂親近軌理
己一、總是親近意樂
己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己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
丁四、依止勝利
丁五、未依過患
丁六、攝彼等義

 

【廣論原文】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廣如餘處,應當了知。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消文】

親友集中說:「惡知識的行相?對三寶和一切佛法沒有信心,生性慳貪吝嗇不願布施,說的都是妄語和挑撥離間的話,凡有分辨是非善惡的人,都不去接近他,而且都不與住,怕會受他惡業的影響。若是和他親近或者是住一起,自己雖然沒有作惡,別人也會懷疑你跟他一樣作惡,惡名會因此增長。所以我們不應親近罪惡友,否則他的過失,都將成為我們的過失,就像把毒箭放在箭囊中,箭囊也跟著染上了毒。」若要是親近了這樣一位惡知識,就能讓誰種種的惡行(種種的惡行,包括性罪和遮罪)原先有的不能損減,原來沒有的重新增長。善知識敦巴說:「下等的人雖然跟那個上等人住在一塊,勉強只能成為中等;若是上等和下等的人共住,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力氣,很快的就成為下等了。」
第六項是攝彼等義。就是把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作一個總結。說有關親近善知識的內容,是佛普遍讚歎稱許的教授。如前面所說的,已經告訴我們清清楚楚,若只是修個一二次,是發生不了作用的。若是已經決定修行佛法的學人,不是偶而親近一二次就夠,必須恆常親近依止具足德相,而且引導沒有錯誤的善知識。同時亦如家伽喀巴所說:「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就怕有過失。」意思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正確依止善知識的方法,而去依止的話,反得不到依止善知識的利益,卻因為不善依止而導致種種的損害。所以依止善知識的正知見,比其他佛法的知見,更為重要。由於親近善知識是達到最後究竟欲樂的根本,故本論特別引了許多經和論的內容,包含祖師大德們曾經開示的內容與語錄,並且以易解能轉變心意,符合佛法的義理,將它們編纂為粗略的次第,作為依止善知識的依歸。至於詳細的其他的經論或開示,也應多多參閱了解。雖然我已經學佛修行,但是煩惱、習氣依然深重,原因在於不了解依止善知識的道理,或者知道要親近卻又不善依止,才會在聽聞學習的時候,不但沒有生起依師的功德,反而造下無量不善依師的罪業,對於已造下的重罪,既沒有發起懺悔防護不造的心,如前所說親近及依止善知識有什麼殊勝利益?若是不善依止有有什麼過患?對這些內容數數的思惟修習。於過去多生當中,曾經造下不善依止的罪業,應當生起至誠懺悔的心,並發起防護不造的心,策勵自己成為具聽聞器的弟子,同時多多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精勤地積集資糧,發廣大願,希望生生世世,直到證得菩提為止,都能為善知識所攝受。如果能夠這樣來做的話,相信不久,就能像願力非常希有的常啼菩薩,和求善知識永不厭足的善財童子了。

 

【收攝】

對於親近惡友的過患
1. 對於慳貪、妄語、離間等,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可以親近。你一旦親近他,他的過錯你也會沾上,就像那個毒箭放在袋裡一樣,其他箭若沾了同樣中毒!
2. 親近惡知識讓我們原有的種種惡行,不論是性罪和遮罪,原先有的不能損減,原來沒有的重新增長。
性罪: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盜、淫、妄等, 遮罪:是佛制定的戒,一旦違犯就會有罪,如飲酒。
攝彼等義,是將〈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這個法類做一個總結,及補充說明
1. 親近善知識是達到究竟欲樂的根本,所以必須恆常不斷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依止的時候,要戰戰競競唯恐有過失,就是《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2.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不了解依師的道理,知道了也不照著去做。在這種狀態下,依止了善知識,反而增長了很多罪過,所以我們應當了解依師的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3. 必須具備弟子相,策勵自己成一個法器,不斷地思惟圓滿德相的善知識,集聚資糧,而且要廣發大願,在未證菩提之前都要得到善知識的攝授。

 

 

● 聽師父音檔及研討

※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看那個道理,這個道理究實說來,就是對我們最切身相關的,最切身相關的。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殊勝的大利益,不照著去做,對你有這樣地嚴重的害處。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

※ 那麼為什麼我們了解了以後做不到呢?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業力很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重要的應該什麼?「數數思惟」。這個「思」就是我們的業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流非常強,所以聽的時候儘管很好,聽完了,這個業流又來了!那麼你唯一的辦法怎麼辦呢?就是聽完了以後,馬上去思惟、觀察、深入,那個才是真正產生功效的。所以以前最早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往往有這個感受,說這個佛法上的道理是明明知道了,但是呢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跟大家提過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同修有這個感受,原因在哪裡啊?就是這個。對治它的方法呢?「數數思惟」。第一個,不懂,固然一點辦法都沒有;懂了以後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沒有如法地修持。所以這個地方,現在的修持是指思惟、多去思惟。

◆我們現在所做的修行就是聞思的修,聽聞之後要去不斷不斷思惟,然後在內心裡建立一個正確的見解,如此才能改變我們的習氣。

※ 修行到底容易還是難?
我現在的認識,不走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走啊!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我們大家會想:那個修起來這麼個難,你怎麼說這個不走是難,是走反而是容易啊?欸這個道理說起來真簡單哪!我們人人都可以體會得到,就這樣。平常我們修行,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障在這裡,所以這修行的真正很多狀態、障礙沒除。重重障礙,你當然沒辦法嘛,資糧沒積聚、路途不曉得,所以難。等到你真正了解了以後,為什麼容易?清除掉了,當然容易!

◆我們本身的障礙沒有去除,又不知道怎麼修,所以覺得修行很難,修行第一個是要知道怎麼修,要有正確的修行方法,第二要具足弟子相,同時還要積聚資糧,去除障礙。

※ 了解好處做起來就很容易
譬如我們現在來說,世間的很多好的事情,哪有一個人不想的?人人想,叫你不去做,欸,誰都不願意。有一個好東西擺在那裡,叫你說坐在那裡,你慢慢地去吃,你受不了耶!為什麼好東西在那裡的話,叫你不去吃?我們的的確確,就一個勁兒叫你坐在那裡,坐不住,站起來去走是遠比坐在那裡來得容易,那我想我們大家體會得到的,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你內心當中,如實地了解這個對你有好處,然後生起來推動你的力量,那個時候做起來就很容易了。佛法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腦筋裡都有的染污,等到你真正認識了,我們真正要求的一切好處,都是靠什麼?這個法財,佛法之財,那時叫你不做是難的,叫你做是容易的。我想這個大家可以體會得到。

◆我們世間所追求的快樂,常常很快就消失了,不是真正的快樂,透由學習佛法有了真正認識之後,知道佛法才能帶給我們最究竟的快樂,自然就會有一股力量推動我們去學習。

● 無慢供養 ~ 如得法師

世世不被家法縛,處僧伽中獲法樂,無慢供養三寶尊,悲心觀照諸有情
如得法師用以下兩個典故告訴我們,1.供養三寶不在於你是否有錢,要至心虔誠,不要有慢心,這個無慢很重要。2.無法供養時,要有清淨的隨喜心,至心隨喜。
~頻婆娑羅王以豐盛的供品來供養佛陀,但佛陀卻把最大的功德迴向給乞丐,因為佛陀認為乞丐看到頻婆娑羅王做這麼大的廣供,內心裡面至心的隨喜,這是非常純淨的發心,但頻婆娑羅王認為自己有錢,覺得供養比別人多,這是一種慢心。
~住持和尚因為這位少女虔誠的緣故,即使她身上只有兩文錢,仍親自為她做迴向,後來這位少女入宮有錢後,就帶了很多金銀珠寶來供養,住持和尚覺得他夾帶著慢心,就沒有親自為她做迴向。

 

●讚頌
善友 真如 詞曲
青山伴著白雲飛 天多美 人生路上有你隨 太芳霏 太芳霏
流水月光風舉霓裳 梵音裊裊 心地清涼 野風送來千古的梵唱
在你心我心 悠揚悠揚 悠揚悠揚 萬世飄香 飄香
流水月光風舉霓裳 梵音裊裊 心地清涼 野風送來千古的梵唱
在你心我心 悠揚悠揚 悠揚悠揚 萬世飄香 飄香 飄香

 

● HOMEWORK
~ 暑假中,多多練習觀功念恩,代人著想。
~ 複習、預習,打開音檔,聽師父開示,歡迎上我們心靈的家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
~廣論進度:P41L8 略說修習軌理~ P42L6何況緣禮爾許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