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326L10愚癡之因謂近惡友~P327L9以諸教理善為成立

手抄稿:第十八冊P82L10 ~ 第十八冊P113L4

【廣論原文】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心劣自耽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癡因。」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若不爾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從此能生廣大修慧。如吉祥勇云:「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脩生廣慧。」慈尊亦云:「三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慳等諸分別,是為煩惱障。除慧無餘因,能斷此二障,聞為勝慧本,故聞為第一。」《集學論》云:「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藪,精勤修等引。」自釋中云:「不能忍者,則由厭患,不能堪耐,退失聞等。無多聞者,則不能知靜慮方便,淨惑方便,故應無厭而求多聞。」《那羅延問經》云:「善男子,若具多聞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滅煩惱,若無煩惱魔不得便。」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慧無上因,謂於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

【廣論 師父手抄稿】

【愚癡之因,謂近惡友,】
這個好好的看一看!
【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今天這個只唸一遍,我為什麼唸一遍哪?曉得了愚癡的過患以後,你要除,一定要從因地上面找到哦!這個上面哪,大家先把它看一遍,明天還要細講。而這個裡邊最嚴重的一項事情─惡友,這個惡友平時不是我們吵架的怨家哦,就是我們的好朋友。所以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善知識、惡知識,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告訴我們,也在這個地方。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326頁,關於智慧,昨天已經說了智慧的殊勝的功德,今天繼續講沒有智慧的過患。請看倒數第四行,昨天已經唸過了。這個倒數第四,應該倒數第五行那個偈子開始:「如云:『由發大慧光明力,猶如出現大日光,眾生身中黑闇覆,悉皆除遣唯餘名。』」因為我們從這個修學佛法的次第當中,如理地聞思修,啟發了相應的大智光明,這個慧光就像日光一樣,世間最強烈的,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黑暗都可以破除。那麼我們眾生所具有的黑暗,也徹底破除,徹底破除,一無餘遺。
「唯餘名」,這個「名」可以作兩方面的解釋。名是雖然還有這個名字,沒有實質,實際上呢,也可以說名就是指名言、世俗諦。換句話,我們看起來你真正的內證到這種境況,別人看起來在世俗的名言諦當中,他還是示現煩惱相,你也看見他覺得有煩惱,在他裡邊卻是了無煩惱,了無煩惱。是啊!所以我們看,不要說證得佛果,乃至於很多行菩薩行者,乃至於羅漢行者,你去傷害他,或者什麼等等啊,他了然、寂然不動,就是這樣,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他就是現出那個貪瞋相來,我們常常說的逆化這一種。祖師們哪,像那個我們常常說濟公活佛,就是南宋的那個道濟禪師,啊!一天到晚吃酒啊什麼,他沒得酒就受不了的。但是你有這個本事嗎?儘管一樣行相上面還有,內在沒有啦!那是剛開始,何況是佛呢!
所以「故應盡自一切努力,於如是慧勤修習」啊!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看看它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現在目的忙的什麼?我們要得到好處,而實際上,我們所要的好處全部在這個裡頭啊!為了忙一點的世間的小利啊,大家都弄得不可開交,現在這麼大的殊勝利益,當然我們應該這樣去做。我們所以不能這樣做,正說明了什麼?我們的愚癡啊!而愚癡的對治,唯一的就是這個智慧啊!想到這地方,什麼都是次要的,乃至於可以說唯有這一個,唯一的一件事情我們該做的。
那麼為了這一點,下面這就很重要了。為什麼我們愚癡呢?你不是已經見到了這個愚癡的禍害嗎?也見到了智慧的殊勝的利益嗎?你要除掉它的話,一定要從這個因上面,現在告訴了,所以這個因我們必定要正確地把握得住,然後努力去行持。
分幾方面,第一個「謂近惡友」,是外在的。所以在佛法修學當中,最重要的是莫過於善知識;而最可怕的啊,是莫甚於惡知識,莫甚於惡知識。這一個一定要你自己去體驗,當然在你體驗之前,一定要如法如理地了解。我常常聽見人家說,那世間人根本不談啦,「哎呀,好得很啊!」這個不談。就算修學了佛法,了解了,還有人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說這個不好意思,請問這個不好意思是什麼?不好意思是什麼?我們不要說下地獄,人打你個耳光,比起這個不好意思來,你願意接受哪一個?那當然,哦,這個打耳光受不了。然後你為了眼前的一點不好意思,將來豈只打耳光,豈只大損失,在長劫地獄裡邊。你願意只為了這個不好意思,一點眼前的不好意思,把自己埋葬在這個地獄裡邊無量無邊劫嗎?這個天下之人之愚癡,是莫甚於此啊!所以說,正因為愚癡所以這樣,而這個愚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惡知識,偏偏還在那兒說:「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啊!」
所以你們千萬記住一個事實,你今天被了毒蛇咬了以後,你會不會覺得:哎呀,這個不好意思啊!你讓它去。我請問你會不會這樣啊?但有一種情況,那小孩子,喔唷!痛得要命哪!你不要說把他手指切掉,叫他綁他還不願意咧,眼看著那個毒周流全身,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假定你自己清楚明白,曉得咬傷了非死不可的話,那馬上一刀兩斷。自己的手指哦!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為什麼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善、惡知識之辨,他又特別說明這個道理不是聽懂就算,你要如理思惟。現在我們講修行、修行,聽完了以後,好啦!書本一合,沒有了,這是為什麼不得力的原因。
所以說現在我們真正要行持,必定要從前面的如理思惟,然後呢去了解了,懺悔業障,才能夠把心裡面這種心力扭得過來。要曉得這種力量是什麼?也就是習性。習性呢,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就是一種推動我們的力量,而這個造的業習性,這個業,換句話叫作業習氣。要曉得造的這個業的習氣,這是我們這個五蘊當中行蘊所攝,大家在這裡容或到現在還並不了解我們的行蘊的真實狀態,那麼在這個上頭,我也今天點醒大家一下。這也是因為昨天有人問了,所以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
這個在中士道的時候,不是曾經說過,有一個善知識樸窮瓦在「有」支上面下功夫,大家也不曉得什麼原因。那麼有幾位同學已經體會到了,哦,說「有」支原來有這麼大的力量,就是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力量推動你,這我說過很多次了。那麼這個力量哪來的呢?今天我們在這裡體驗一下,你們很容易就體驗得到。譬如說我們早晨上早課,然後呢,你念楞嚴咒也好,或者敲法器也好。這個時候很有意思啊,有的時候你是心力集中在那裡一直念;有的時候你心力沒有集中,欸,但是你照樣地咕嚕、咕嚕、咕嚕把它念下去。呵!背得很熟。可是如果中間有一個人插上那麼一句,或者是你平常儘管背得很熟,我中間突然提一句說:「從那句接下去。」你想了半天你就接不下去,你們想想看,對不對?不妨眼前馬上試一下,為什麼原因接不下去啊?這個我們就弄不清楚了,的的確確弄不清楚,就是這樣。還有呢,告訴你個道理,你聽得很懂,聽得很懂,可是比如說敲法器,欸,告訴你怎麼弄,會。可是等到你自己摸上去的話,敲了一個手忙腳亂;等到你敲熟了以後,你不要去想它對不對,你拿上去就鏗鈴匡啷敲了,你也不曉得為什麼敲得這麼順理成章,敲得這麼好。這個經驗大家都有,對不對?
那這個裡邊就很明白說明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想心所的功效,一個是行心所的功效。就是啊,你想:哦,這個事情要怎麼敲的,嗯,「哃、噠,哃、噠」,這個樣。他講得清楚,聽得清楚;可是叫你做的時候啊,做不清楚了。因為這個想心所的特質是什麼?就是緣想,長、短、好、壞等等,你聽懂覺得這樣的一個心理。行心所叫什麼?造作的力量。一定是心裡面你要這樣去做,然後呢,把它的訣竅在哪裡,跟著身、口這樣去做,做做做,養成功了業習氣的話,這就有一股力量,這個叫作行。所以這個「行」,跟這個「想」是兩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分辨得這個兩個清楚了以後,所以當人家在那兒講,你在那兒聽的時候啊,你把它那個名身文句,內涵覺得懂了,那個時候啊,跟你「想」相應的。然後呢你自己要真正深入,必定要透過思,思才是什麼?行心所,行蘊。說業是什麼?思、思已業,然後呢你如理思惟。不過,思惟注意哦,「如理」兩個字,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鏗鈴匡啷亂思、亂想一通。
平常我鼓勵大家,看見大家是能想了,我很高興,鼓勵大家。鼓勵大家的原因,就是平常很少人肯去思,是啊!是不管是哪一方面,你開始有了思啦,然後呢那時候再把「如理」兩個字加進去,所以每一個地方要注意到。等到你經常地這樣地思惟,如理思惟的時候,自然而然哪,你起心動念就是它。乃至於你不起心動念,欸,你在坐在這地方,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自然的反應就是。就好像我們剛才說那個念楞嚴咒,你一跑到去的話,那個維那一起了那個腔,你咕嚕咕嚕從頭背到尾;然後你拿起鈴鼓來叮叮噹噹噹打,打得很好。所以一定要了解這個力量,所以它修行的過程重要你把握得住,這樣。所以他前面儘管已經告訴我們善知識、惡知識的行相,你在聽聞當中思心所相應的,這個思心所─欸,這個想心所相應的,跟思惟觀察,是有它非常密切的關係喔!但是呢,這個地方我們講的功效你要辨別得清楚。
所以儘管覺得道理懂了,但是你心裡邊這個習氣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轉不過來,那個時候一定要修行,照著它去做,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不會覺得:喔唷,不好意思!喔唷,什麼!聽見那些人在外面這個聊天,這樣的話,你就立刻心裡面警覺生起來了:「啊!不可以,這個是毒樹一樣,萬萬碰不得!」你必須要有這種力量。當然,你對這惡知識、善知識的行相已辨得很清楚、很清楚。凡是跟世間相應的增加你貪染、情染的,欸,他還很好咧,平常這安慰你:哎呀,某人啊,你好啊,怎麼樣啊,這個如何啊!唉,這個話你叫作配你的胃口,跟你的情見相應,跟你的名利相應,完了!最起碼至少的,他一定要告訴你世間的真相是苦啊!策發你的厭離心,大厭離心哪!而這個厭離不是我們世間的厭離呀,就是三有,哪怕這個妙得像妙天宮,給你的王位,給你的一切的財富,喔唷!你看得像毒藥一樣。這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是這個外在的原因。
那麼然後內在的呢?就是這樣「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等等。欸,通常對於我們來說,這個內在的原因哪,是以前留下去了的這個隨眠,但是都是因為外面遇見了外緣而引發的,這樣。所以這個惡知識,也是引發裡邊這個惡緣的最有力的一個力量,我們要了解。同樣地,我們也是影響別人,人家也是影響我們,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很容易了解。這個是屬於情方面的。
「不樂觀擇」,就是這個。現在很多人哪,唉,總覺得:唉呀,這個東西實在很麻煩哪!心裡最好想想啊,有一個討巧的方法。尤其是現在聽見,哎呀,這個念佛好,大家就說:「你只要念了佛,什麼都不要管。」念佛好不好?好!的確,這個太殊勝、太好的法門。現在不幸哪,這個最殊勝的法門是弄到現在這個情況,現在這個情況是什麼?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弄到後來是萬修難得一、二去,壞就壞在上頭。昨天黑板上寫的這個「逋逃藪」三個字,就是一個祖師告訴我們:「大家現在動不動說念佛,實際上呢,是懶惰的人的逋逃藪,他真的念佛念得去了嗎?」你們看看紫柏大師那個語錄上面,就說得清清楚楚。所謂明末四大師,人家尊稱他為「紫柏尊者」,啊!這個人真了不起呀!他就絕對不是說,哎呀!互相安慰,啊!這樣。他就是針對這個病症上指出來告訴你:問題在哪裡,你一定要在那個病根上面痛下決心啊!這樣。
所以我們這一點了解呀,同樣參禪的也是一樣,歡喜這個弄口頭的話,他也覺得:「哎呀!這個念佛啊,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啊!」他要去參禪。這個參禪應該怎麼參哪?那更是要精進努力呀!結果呢,參禪弄得不好的話,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吃得酒肉飽,來尋僧說禪。」嗯,覺得解脫自在,然後,哈!喝酒吃肉,這麼、這麼大家這麼玩玩了一通,跑到廟裡面去找一個和尚來談談禪,覺得很高明。是這樣嗎?啊!錯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真正修學佛法,他一定要找到他的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不要隨著自己的習性,「哎呀!」說啊:「我不歡喜這個啊!」那麼你歡喜什麼?我們歡喜的無非是世間的情染哪!
所以這個地方真正修學佛法一定要了解它,它的中心是什麼─智慧,而得到智慧一定要經過這個次第步驟,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儘管我們目前一下子容或做不到,那個是可能的,有的時候也確確實實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心理上面記住:一定要把這個圓滿種子種下去。說:是呀,正因為我以前無始以來為無明所覆,沒有在這個上面努力呀,所以跑到現在碰見這種情況,就不能跟法相應,發起這個精進啊!偏偏隨著這個習氣而轉,那是要深深慚愧,好好地懺悔呀!然後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要做到!」你有這樣做的話,欸,慢慢、慢慢這個因種,你只要不斷地加進去,自然而然這個果就會來,這個概念很清楚。所以一方面說我們愚癡之因,一方面說,哪!針對著一個特點,下面有總共的對治的方法;再下面說「不解方廣」。這個兩樣東西呀,前面是自己的習性,那個地方說無知,這最重要、最重要的!
所以呀,在修學過程當中,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學!那麼在學的過程當中有兩種:有一種不願意學,有一種自己障礙,這個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還有學了以後呢,得少為足,得少為足、自以為是、未會先會,那個都是犯了大毛病,犯了大毛病。下面說「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這個是指增上慢,並沒有了解自以為知道了,起增上慢;換句話說,你還沒有達到這種地步,自以為很高深了,這個增上慢。這是雖然有一點相似,可是不到。還有一種呢,上品的邪見,那根本完了!這個都是屬於見方面的,見方面。上面是情,這是見。
另外呢,或生卑劣,「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這是卑劣慢,這個還是一種慢。那慢的根本就是「我」,無非是為了這個:「唉呀,我不行啊!」啊,那麼這樣怎麼辦呢?只有跟那些人,唉呀,要是爬是爬不上,那麼好了,大家窩在那個什麼,窩在那個避風港裡邊,跟那些人混在一起。這本來害我們的是莫過於這些惡知識,偏偏你又不肯親近這個善知識,然後呢「不樂親近」,就啊,哎!那些人好,正是保護你。
譬如說我們心裡身心上面,這的確無始以來的習氣啊,一時改不過來,那個時候了解了以後,自應該這樣去做─痛下決心。所以說,譬如像我們這裡很多小地方,為什麼那個時間要去注意到分秒必爭,為什麼說早晨起來打了板馬上坐起來,為什麼聽起來每一個地方就策勵我們,從剛開始下腳第一步,把這個法作為第一,來對治自己的情見。你能夠從這種小地方慢慢做的話,慢慢、慢慢、慢慢那個習性養成功了,力量增大了,大的自然做得到了。
現在你處處地方去保護這個東西,所以呀自然而然,喲,碰到這種情況下,自己覺得:「唉呀,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對。」然後呢,你還找了種種理由去批評他。結果好啦,你是注定你只有什麼?反正那個人說:「哎,對呀!這個何必這麼麻煩呢?何必這麼認真呢?成佛又不在這個上頭成的。」所以處處地方啊,就不能親近這種真正有智的人,而是什麼?保護我們煩惱的這個,這個是真正惡友是莫過於此啊!所以說怨家仇人,前面說得清清楚楚,他最多把你生命,這一生的生命殺掉了,只是如此而已,而他絕對不會把你送到地獄去的。這個惡知識啊,哦!這個眼前是甜言蜜語哦,哎喲,讓你這樣、那樣,弄得好,但是一定把你送到地獄裡面的就是那些人,這是你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我們了解的。所以這個是什麼?愚癡之因啊,這我們清楚啊!下面再重頌:
【如云:「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不信能仁最勝智,】
那不能信解,不能信解,那個時候你最重要的啊,要努力地去深入大乘,前面說的方廣大乘,這樣,這個才是最圓滿究竟的。然後,或者是:
【邪慢所覆而輕問。】
我們對自己不懂的,要好好地努力地去學、問,學、問。
【心劣自耽以為因。】
就是這一種東西,怯弱,然後自己呀,這個「耽」,耽著,實際上呢耽擱了自己,耽誤了自己啊!所以說這個的的確確不要說人家來害我啊,人家沒有一個人來害我,只有我們自己害自己。人家來害你,只是人家害他自己,千真萬確,人家騙你也好,傷害你也好,人家只是傷害了他自己。你如果懂得了佛法以後啊,他絕無可能傷害你,真正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哦!所以我們說修學了佛法,如果這個地方不能深入的話,那自己呀,白白耽誤了一生哪!
【不信親近有智士,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癡因。」】
這樣啊!那麼上面屬於自己,然後呢,哦,這個不是自己,就是總共來說,這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修學的,一定要這個─親近有智之士,這個是指人。還有呢指法的話,它這個惡友的「邪妄分別」等等;由於這樣的話,增長我們的愚癡邪見,這個就是愚癡之因啊!那麼反過來怎麼說呢?
【故又云:「恭敬承事可親師,為引慧故求多聞。」】
真正要對治它的是什麼呢?應該親近這個可親之師。這個可親之師,一定有他的內涵哪,這是我們應該親近的。那對他怎麼辦呢?承事恭敬,承事恭敬,這個很重要!現在我們末法真是說起來可憐,太多地方啊,哎呀,出了家了,因為這個出家人難得,人家總覺得把鳳凰一樣捧你,害了!我們一定要了解,這是為了自己,所以去親近善知識的話,你要至誠恭敬地承事,這個道理在前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跑到一個地方去,稍微對你一點點要求,自己覺得不行,總覺得:唉呀!我是來修行的。好像來修行的話,都是現成坐在那裡,像啊,哦!看著那人家,要跪了把那個紅包送給你。然後呢,人家樣樣安排好了,請你老人家坐在這個地方享受大菜,然後吃完了以後啊,然後舒舒服服坐在沙發裡面念它幾聲佛,然後磕它幾個頭,這就算是修行了。唉!這我看了,我心裡面真是覺得啊……是啊!
這個地方真正看看古來的親近善知識的這種榜樣,你不妨去看看哪,的確受盡千辛萬苦啊,然後遭到這麼喝斥啊!所以經常有人總覺得:「哎呀,這個善知識好像不慈悲嘛!」昨天已經說過啦,正是因為善知識的慈悲才這樣,大家務必要記住啊!我們現在愚癡,唯一的辦法是怎麼辦哪?必定要知道啊!而且在皈依的時候就說了,那麼我們目前如果這個太下劣,愚癡得厲害,你唯一的辦法─至誠恭敬供養三寶,然後呢,把這個功德目的是回向於它。那麼很快,你不能記得住的,記得住了;不了解的,了解了;然後不能深入的,就深入了。
所以親近善知識前面第一個告訴我們如孝子心,不要隨自己自在說:哎呀,我想怎麼樣、我想怎麼樣。現在都是我們這樣:哎呀,我想怎麼樣,跑到你這個廟裡來看看。你這個廟裡啊,先來看看,打聽、打聽,配我胃口舒服那麼來;不舒服,不行。乃至於心裡面覺得:嗨,我有了錢,啊!我可以出幾十萬來討一個單,什麼都不要做啊!末法之衰是莫甚於此啊!這個說起來,啊,真是!
但是這一點情況,我應該反過來說,兩方面來說哦!對我們自己來說是這樣,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哦!千萬記住,千萬記住!佛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佛有種種的方法來說法,你不管什麼,用哪一種方法引導他,只要能夠進入。是的,對於這種最起碼他沒有基礎條件,你用這個方法是對的。所以剛才說那個,這個條件是要求我們自己,我們不要看別人。所以你們哪,經常要看大經大論,尤其是《法華經》。要注意啊,所以剛才這種條件,特別再說一遍,我們自己問自己說: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嗎?想真正向上的人嗎?那麼該走這一條路,該走這一條路。對於那一些人,欸,是,我想辦法去由他,能適應他的,那我還是在適當的情況之下,可以,至少不必去排斥人家,這個理路要很清楚,很明白!
那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幹什麼呢?為什麼要這樣地恭敬承事,捨自自在,而一心一意以善知識的心為呢?「引慧、求多聞」,這個兩個,就是這樣。為了引發我們的智慧,從哪裡?從多聞開始。這個地方說得很清楚哦,最主要的是慧,而慧從多聞開始。現在我們親近了以後,往往覺得:「我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請問:你既然覺得這個樣,覺得那樣的話,你還親近他幹什麼啊?那個是,不是你親近他,你去教他耶!你應該告訴他:「欸,我覺得這個樣,我告訴你這個樣啊!」你現在正說明了你在無知當中啊,你的覺得如此這般,本身都是無始以來的無明啊,這個都是垃圾啊,你把它拿掉都來不及,你還覺得你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的話,你還談什麼佛法?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清楚的。
是,在這個情況之下,是,要鼓勵我們思惟觀察,那個時候你說:「在我現在了解這件事情是這樣的,請問:錯在哪裡啊?」這樣,這個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應有的態度。然後呢,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勤勤懇懇地把善知識告訴我們的,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淨化我們內心的知見,這樣。這個才是一個重要的原則,重要的原則。
剛才說這種啊,一般性的。還有一類,很有意思的。自己見解特別地這個盛,然後呢,他看見了一點,他不一定真的懂,這種叫增上慢。文字也許懂了,然後呢他自己覺得:欸,這個樣!然後就找種種的根據、理論等等啊,成立他的,排斥那個,這個更是糟糕,更是糟糕!現在我們近代看見的所謂各宗各派往往就是這樣,尤其是研究教的,性宗、相宗等等。所以它本來是必須要的,可是到後來就變成這樣,各人引經據典,然後呢,跟他自己不相應的忽視掉,所以攻擊對方。啊!那又不曉得錯到哪裡去啦!下面,
【謂應親近智者,隨自力能而求多聞。】
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若不爾者。】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
【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皆不得生,是則不知修何法故。】
因為我們真正修學過程這必須要的,而必須經過善知識的引導,從他地方聽聞。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總歸要記住,在為什麼……嗯,道前基礎一開始他就說,你要修學佛法的時候啊,先把你內在的過失去掉,去三過,然後呢還要具六想。六想當中第一個是什麼?三過當中第一個是什麼?哪、哪!這個清楚明白,三過當中第一個,你的器不能覆,覆的意思是我不接受別人的,我覺得這個樣,我覺得那個樣!你不接受別人,沒有用。第二個呢,就是雖然你能接受,可是你心裡面有種種你的念頭,然後呢你要求根據你的想法,照你的根據,照你的什麼,那又錯了。儘管你兩樣去除掉了,記不住,都不可以呀!所以這個是過失一定要斷除,何況是我現在是保護自己的習性。實際上呢,也應該這麼說,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並不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習性都是這個無明習氣,害我們的這個東西。
所以它下面緊跟著具六想,第一個就告訴我們,我們無始以來在長夜無明當中,你的起心動念都是不相應的。要得小乘,乃至於說「得阿羅漢已,乃能信汝意」,這個很明白啊!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的話,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知見去衡量。這個知見本身最好的東西,拿著這個作為工具,去辨別如理、非理,而那個事情要善知識。那麼,親近了這個善知識以後,怎麼從他聽聞;要聽聞就要去掉這個過失,具足這一種條件。你有了聞的根據,然後呢,這個去思。聞思的關鍵剛才已經簡單說過,你如果不照著這個次第做的話,那這個兩個都生不起來。那既然這個沒有的話,請問你修什麼?請問你修什麼?你根本沒有辦法修,所以你不知道怎麼修啊!
拿我們現在簡單事來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啊,就是總覺得修好像兩個腿一盤。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修的時候,是,要盤腿,剛開始盤腿最好,當然你行住坐臥都是。可是那時候盤腿的,你的觀念一心一意把思所成慧,那個時候擺在這個念頭上面的,提持住它了,嗯,緣想它,或者是止,或者是觀。那前面一定有它的聞思相應的基礎在這裡的。結果你沒有這個東西,兩個腿一盤的話,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哎呀!為什麼打坐的時候不是昏沉哪,它就是散亂哪!你前面根本沒有,你叫它怎麼不昏沉,怎麼不散亂?所以,你修些什麼嘛!乃至於不要說打坐,那個拜佛、念佛無一不是如此,你修些什麼嘛!你前面那個基礎根本沒有,你說忙著去燒飯,空鍋子叭哇哇亂燒一通,欸,這是燒些什麼嘛你在這裡,都是忙這些事情啊!所以這件事情我們要了解啊!那麼你能夠如法去做了,那就好了。
【若有多聞,由思所聞法義,能生思慧。】
欸,你現在呢從善知識那裡能夠得到了,能夠多聞的話,於是因為你有了根據,根據這個思惟觀察,能生思慧。因為你有了思惟觀察的力量,
【從此能生廣大修慧。】
這個樣地一步一步來的,這樣地一步一步來的。
【如吉祥勇云:「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脩生廣慧。」】
說寡聞的人,沒有聞的人,就像這個生盲,天生來的瞎子一樣。我們就是天生來的瞎子,什麼瞎子啊?無明長夜當中。大幸而得到了人身,具有這個能思惟觀察的能力,卻用來造種種的惡業,這個是最大的損失啊,莫過於此啊!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不好意思、那個也不好意思。唉!最寶貝的東西,就在這個上面,害自己,把自己送到地獄裡面去,這個好可惜呀!因為他沒有多聞,所以他腦筋裡想的自然是忙世間那套東西呀!唉呀!這個也是,唉呀!那個也是、這個又是。哦,跑世間是忙得個不得了,佛法上頭的呢?對不起,你叫他……因為你沒有內容在嘛!等到他這一些事情忙完了以後,他在那裡,唉呀,無聊得很啊!嗯,怎麼辦呢?無聊得很再想辦法去玩哪,不在那兒睡覺,就出去玩哪,就這個狀態。他沒有內容讓他去做嘛,這是他次第嘛!
所以我們第一步現在應該什麼?「精勤求多聞」,你能夠這樣的次第來了以後,那麼聞、思,由思而生廣慧。譬如說我們現在前面已經聞過了,假定這聞過的道理我們能思的話,那我們現在進步遠比現在大。現在呢,我們聽見了,因為大家聽見,認真地聽,而且多多少少在思。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感受得到,欸,的的確確雖然我們開始到現在只有三個多月,大家已經有了進步了,有了改善了,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所以這種地方啊,都應該處處地方拿這個來策勵我們,警惕我們哪!
【慈尊亦云:「三輪諸分別,是名所知障,慳等諸分別,是為煩惱障。除慧無餘因,能斷此二障,聞為勝慧本,故聞為第一。」】
哦!上面告訴我們,所知障跟煩惱障,不管這兩樣東西,一個呢是這個知見上面,一個是情緒上面,也可以說,這樣。那麼這個兩樣東西呀,只有一個辦法來斷除它─慧,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斷掉。那麼要得到慧的話,從哪裡開始?聞。所以你要得到如此果,一定要下這樣的圓滿的因,正確無誤而且圓滿。那麼現在這個圓滿的正確的因,正確的因什麼啊?聞哪!所以,這個聞是真正殊勝智慧之本,所以聞是第一。
【《集學論》云:「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藪,精勤修等引。」】
上頭也告訴我們,《集菩薩學論》,就是說我們真正應該修學的人,要忍種種的苦,精勤努力地幹什麼?求這個多聞哪!其次啊,然後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林藪」就是阿蘭若處,好好自己遠離群眾,精勤地修定慧。
【自釋中云:「不能忍者,則由厭患,不能堪耐,退失聞等。】
如果對於求法,親近善知識,那麼不能忍得住,又要禁止,自己覺得:唉呀,這樣麻煩啊!這樣的話,那就沒有用,「退失聞等」,「退失聞等」。所以我們看那個佛陀因地當中故事,說為了求一偈捨身的故事。我們倒不一定說要我們去學他馬上捨身,實際上學他馬上捨身也不可能,我們往往看了以後,把自己先嚇退了。但是你如果善巧學的話,了解怎麼學法的話,你就曉得:啊!儘管眼前我們因地當中是做不到,眼前馬上果位上面開始行為是做不到,但是你因地當中心裡面說:「哎!我要這樣做,看見佛是這樣做的,那我也要這樣做。」然後你有了這個因以後,然後呢,從我們當下一念當中說:哪!這是前面所說的那些,都是我們目前真正可以做得到,而且必須應該做的,必須應該做的!
【無多聞者,則不能知靜慮方便,淨惑方便,故應無厭而求多聞。」】
假定你沒有多聞的話,你不了解,所以修定什麼修法,你也不知道,所謂「淨惑」,那是智慧啦!定縛、慧斷,那麼怎麼樣把那個無明煩惱的種子斷,你也不知道。一切一切都在根本因,正確的是親近如理的善知識去如理正聞,所以我們應該求多聞。而求多聞要不知厭足,所以前面一開頭時候就告訴我們要學什麼?要不知厭足的常啼佛子,以及善財童子等等,一個是《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一個是《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那這是我們應該學的。
【《那羅延問經》云:「善男子,若具多聞能生智慧,若有智慧能滅煩惱,若無煩惱魔不得便。」】
處處地方說這個,又引一個經,你有了多聞嘛,就從這個地方為因,能如理地生起智慧之果;有了智慧,這個因就能滅除煩惱,沒有煩惱魔不得便。好了!你的問題都解決了,問題都解決了!都在這個上頭啊!
【是故聖道最勝命根謂擇法慧。】
那現在又來說,所以這一個,這個聖道最最殊勝的根本哦,這個像命一樣的,什麼?能夠抉擇法。前面說業果是聖道的根本,現在這地方又說這個「擇法慧」是根本,兩個有沒有衝突啊?沒有衝突。這個智慧的內容告訴我們什麼?如是因感如是果嘛!所以從行相上面,正因為你有智慧,是必然是了解說智慧了解的對象是什麼。就是說智慧是我們能辨別的這個能力,所辨別的事相,那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呀!這兩樣東西,那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對吧!就是這樣。所以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就對了。
然後業啊,因為業的因感業的果,所以由這個上面說世間沒有常相,世間沒有定相,世間一切沒有自性。所以從一切的事情,從業來感的果,所以也同樣了說明它的自性空。所以你真正有智慧的話,一件事情就說圓滿了,而靠什麼?靠智慧。所以前面的、後面的,正是層層深入,從事相上面說到根本上面,佛法的整個的重心,最殊勝的根本是這個─擇法慧,所謂智慧。這個智慧對於這個法能夠簡別,能夠抉擇是、非。而
【慧無上因,】
這個智慧的最重要的因在哪裡?那麼現在看。前面是愚癡之因哦!現在這個是無上之因哦!
【謂於無垢經論勤求多聞,以諸教理善為成立。】
必定要靠這個,要靠什麼?「經論」,上面說「無垢」兩個字哦!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要求多聞。這個僅僅就自利方面來說,你自己必須如此。這個所以這樣說的話,因為我們有一個基本認識、了解,說這皈依的外支已成,你只要這一點做對的話,你一定會確定會找善知識;而且只有找到善知識,這個才會得到這一個。所以你就自己方面來說,真正重要的,你一定要在經論上面勤求多聞。然後呢,多聞夠不夠?不!還要「以諸教理善為成立」。所以本論之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不是告訴你一個道理就算了,一定要非常善巧地抉擇、辨別它為什麼要這樣。
平常我們現在難得的,哎呀,唸了一部經,是啊,《金剛經》、《彌陀經》、《楞嚴經》、《法華經》,哎呀!自己覺得好了。然後呢,是,有的人也這麼說:「一經通,經經通。」這個道理錯不錯?這個道理不錯的,可是我們都是誤解掉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地方不誤解的。他這個「一經通」教你怎麼通法?以我們的通是如何通啊?我們的通啊,就把這文字唸通,然後呢這個老師告訴你這個道理啊怎麼講,你也會這麼如此這般地講一遍,這個耳朵進來,然後嘴巴裡面出去,講得一字不漏,然後文字上編排得很好,覺得通了。通了嗎?
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很清楚啊,「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欸,講通,那個要什麼?心裡跟它通啊!那個時候就像日處在虛空,為什麼?日是光明,沒有一點遮障的、無比的,什麼黑暗都破除掉了,這樣的情況啊!不是我們現在我聽見了以後,然後執著得要命,然後說唯識的嘛,說我這個最好,啊,你這個不對;說中觀的嘛,又說我這個最好;這小乘的嘛,說大乘非佛說;大乘嘛,又說這個小乘又不行,大家吵得個天翻地覆。啊!錯啦,錯啦!所以我們必定要拿以無垢的經論哦,第一個勤求多聞,還要以種種的教理啊,極善巧地把它建立起來。
所以譬如說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師,建立那個藏、通、別、圓,小、始、終、頓、圓,種種次第,以及本論,都有它特質必須要的條件。你如果能夠這樣把握、認識了以後,那就自然而然哪,把佛的聖教圓滿地建立起來。所以性宗、相宗之間,一定也是啊彼此間互相相輔相成,絕無矛盾之處。而現在我們這種毛病啊,都會避免掉了。反過頭來也告訴我們,我們學的時候,千千萬萬不要先入為主。就是我們無始以來執著就是這個樣,你碰到哪裡沾到哪裡,一聽見一個,哦!覺得對了,然後呢自然而然你覺得這個就對了,排斥其他的,那是對我們是一個莫大的大障礙。
然後往往還是看見人家不好啊─不是不好,看見……因為自己有自以為對的事,這個心情,好學的人往往找種種根據成立自己,「喏!我這個對,你看我這個地方找到根據了,我這個對;那地方找到根據了。」是這樣嗎?不要說你讀通了三藏十二部教典不一定行啊,何況實際上我們哪─這個話不應該這樣說的哦!實際上我們真正讀的很少的經典。就算你讀通三藏十二部教典也不行,為什麼?佛說得很清楚,說完了,他……大家還記得這個公案吧!佛在世的時候啊,地上面挑了一點土,「阿難啊,你看哪!我爪上的土多啊?還是地上的土多啊?」這爪上的土怎麼可以跟地上的土比啊?佛說:「我未說的像大地土,說的就這麼一點點。」喏!佛世的。
然後呢龍樹菩薩也是一樣,跑到龍宮一看,「啊!這麼多!」又是一個。然後本論的這個師承阿底峽尊者,他當年在印度這個好了不起啊,他幾乎學遍五印的所有東西。欸!最後那個空行母,換句話說就是那個淨土世界的,那個已證聖果的人帶著去,說:「哎呀!你現在學得怎麼樣?」他自己覺得:嗨!這個三藏十二部沒有一個不通的。然後那個菩薩就帶他去:「這個你看見過嗎?」「沒有。」「那個看見過嗎?」「沒有。」「那個看見過嗎?」「沒有。」結果一看,都沒有看見過,「哦!好、好、好、好!」就是如此了。這好清楚、好明白的一個事實。固然也許要說:啊,也許這個故事都是什麼,好像他在作夢當中,不相信。結果他到了西藏,到桑耶寺的時候有這一段公案,他跑到桑耶寺一看,「哎呀!原來我以前這些東西都沒看見過。」好明白擺在這裡!
請問大家如何?你們如何我不知道,你問我的話,今天我坐在這裡,講得你們還讓你們覺得服服貼貼的,我看過幾本啊?哎呀!這麼一點點,說老實話,三藏十二部我實在是碰都沒碰到。儘管有很多翻,我說起來我說:喔唷!這個《華嚴》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我都看過;哦,《阿含》、《大般若》。對不起!看過了什麼?螞蟻在紙上爬,當時看的時候就看了,看了莫名其妙啊,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居然懂得了這一點點,乃至於聽人家講了以後,就執著得要命,「欸!就是這個。」
所以他這地方告訴我們,要無垢經論勤學,其次呢,「以諸教理善為成立」啊!要想這樣做的話,第一個要把我們心裡面這一種執著要拿掉。所以現在不忙著去學很多啊,現在第一個要認得我心裡的障礙,勤加懺悔呀!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以後,你自然而然有機會能夠深入。要不然你還沒有動,這個障礙已經先在這個地方,然後呢無始以來的習氣自然而然就忙著去找。找了半天啊,你這個諍論資料是越來越多,然後開起口來,一開口啊,就跟人家吵了個半天。啊!這和佛法不相應。不跟人家吵,當然另外有好的情況的話,一說法─喔唷!說得非常動聽,啊!更是覺得了不起,那是更害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