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廣論進度:P181L1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 P183L6死謂棄捨同分諸蘊。
音檔:音檔:[77B] 11:42 ~ [78B] 15:35
手抄稿第十冊:P168L2~P204L8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6544
[主題:十二緣起 ]
[桌牌:中有之二因:我愛已生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內容摘要】  
【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壬二、支分略攝
           壬三、幾世圓滿
           壬四、此等攝義
【廣論內容】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
一、       支分差別
  1. 無明:我執薩迦耶見。正對治為覺無我慧。
           1).     從體性上來說:
                    a).     共同承許觀點:無明如非親實等、是與明相違所對治品。無明的正對治是覺無我慧。(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b).     法稱論師觀點:「無明」就是補特伽羅我執的薩迦耶見(即壞聚見、我見)
                    c).      無著兄弟認為:「無明」與薩迦耶見相異,承許倒執實義(邪解)、蒙昧實義(未解)二中後者,即邪解、未解二心中後者,未解心。
                    d).     相違能治上首,同許為覺無我慧。
          2).     從差別上來說: 此愚蒙有二:
                    a).     業果愚:能招集墮惡趣行。
                    b).     真實義愚:能招集往樂趣行,但無法跳出輪迴。
  1. 行:業,就是造業而引生痛苦與快樂。
            1).     從體性上來說:行即是業。
            2).     從差別上來說:
                      a).     非福業:能引惡趣業。
                      b).     能引善趣業: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色界、無色界)善趣之不動業。
  1. 識:
              1).     從體性上來說:指阿賴耶識或是意識。經說六識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2).     從差別上來說: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業果愚)及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真實義愚)。
                       a).     因位識:為了追求快樂,而去造作了善、不善業,在心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是一個將來可以引發生死流轉的種子。
                       b).     果位識:因為因位識,將來遇到特別的因緣把它策發了,使得將來會結果。
  1. 名色(羯羅藍):就是五蘊。
            1).     名 : 受、 想、行、識,非色四蘊。
            2).     色:「色」是色蘊,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
             ~結生相續的時候第一剎那,一直到六根生起以前。
  1. 六處: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漸漸長大,形成眼耳鼻舌四處、身處、識處。
           1).     胎生:
                   a).     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b).     身、意二根在羯羅藍位就已經形成,但此時只是「名色」;其餘諸根與「名」俱增,成眼、耳、鼻、舌四根,才叫「六處」。
            2).     化生- 結生之時,諸根頓起。
            3).     卵生、濕生– 也都有六處,只是住胎方式不同。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
  1. 觸:就是由根、境、識三和合為因緣產生觸,即是對境界(可意、非可意、中庸)的認識作用。
  2. 受:觸取三境順生受,謂苦樂捨。就是根、境、識和合產生觸,即對境界的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產生苦、樂、捨受。
  3. 愛:於樂受起不離愛,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1).     從體性上來說:
                      a).     愛有兩種相:(1)於樂受起「不離愛」 (2)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b).     要跟「無明」相應的「觸受」才會生愛,才是流轉生死的因緣。
             2).      從差別上來說:
                      a).     愛有欲愛、色愛與無色愛三種。
                      b).     三界的愛都是生死的根源。
  1. 取:於四種境起四欲貪(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1).     從體性上來說:是對四種境生起四種欲貪。
              2).     從差別上來說:
                        a).     欲取:欲求貪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
                        b).     見取:欲求貪著於薩迦耶見以外的其它惡見。
                        c).      欲求貪著於與惡見相關的惡戒、惡禁。
                        d).     我語取:欲求貪著於薩迦耶見。
  1. 有:從體性上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田中,業的習氣,經過愛取的潤發,對引生後有具有強大的勢力,就是「有」。「有」是因位,但假立一個果名。
  2. 生:在胎卵濕化四生中,識最初結生的剎那。(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3. 老死:結生後。
              1).     老:五蘊身剎那剎那成熟,轉變成其他相,稱為老。(諸蘊成熟,轉變餘相。)
              2).     死:識與五蘊身分離,稱為死。(棄捨同分諸蘊。)
二、       支分略攝
三、       幾世圓滿
四、       此等攝義

 

【聽帶與研討】

【十二緣起中初無明者,】
師父說:第一個講「無明」。平常我們對無明兩個字可以說耳熟能詳,常說的無明、無明大家都知道,可是無明的真實內容啊,我們對它不一定認識得很正確。尤其是我們傳統的佛法裡邊講起來,說見惑、思惑、塵沙、無明,講到無明,好像這個無明細得不得了,「哎呀,這我們凡夫不可能認識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認識,所以你沒拿它一點莫奈何它。實際上呢,不!細的無明,是的的確確我們沒辦法認識的,粗的無明就在眼前,就這樣。而是我們必定要從粗的無明上面下手,由這個因漸漸地淨化,然後一步一步地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地淨化的話,你才能夠最後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概念,在這個地方要認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們前面很多誤解都可以拿掉。誤解拿掉了以後,產生了一個正解,這個正解就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麗明:我們處在無明的狀態到底是什樣行相?師父說,無明細得不得了,我們凡夫可能不認識,細的沒有辦法,但是粗的無明就在眼前,所以必定要從粗的下手,漸漸地淨化,這樣到最後才能找到最細的地方,連根拔起。
「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
~麗明:大家看到這句話,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因為我們在修學佛法,一定會覺得說,我就是要證得一些東西,但是它這邊呢?祖師們特別提到一件事情,是我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寧可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他對於走錯路這件事情,非常在乎,為什麼會這樣,這跟今天我們在學習無明這樣事情,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師父說:談到這裡,在沒有說正文之前,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有一句話要說一下的。我們常常聽祖師們說:「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你寧願你一千年不開悟,不要一天走錯。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如果你走錯了以後,那個非常危險、非常危險!你在這兒慢慢地做對了,慢慢地摸進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總有開悟的時候,總有解決的時候;萬一你走錯了,那永遠摸不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
~麗明:所以祖師們在修行的時候,他們寧可慢慢的,對於走錯的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看待這件事情。所以我寧可慢,只要是對的方向,最後一定有開悟的時候。但只要你走錯,是永遠摸不到。所以他們寧可花很多的時間,去搞清楚,而不要走錯路。
~麗明:我們聽到這句話「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心裡是怎麼想呢?會不會現起,,我現在在學廣論呀!我不是有師父教,有真如老師在帶我們嗎?所以理論上,我應該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所以這裡說的好像跟我沒有太大關係,會不會有這種想法? 但師父後面他又講了一句話喔!就是我們眼前每一個人都犯了這個毛病。
~討論:為什麼師父在這邊要特別講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個毛病,是什麼毛病?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有這個毛病?
~義兵:我們這邊有兩個爭議,我跟康康觀點不太一樣,我以為問我們的問題是說,為什麼覺得走錯路這件事情,師父在講說跟我們一樣,我就在學廣論,我就在對的路上啊!我為什麼要特別注意這一點,這可能是我的毛病。所以在我們人生過程中,要很認真看重這件事情,但是我的感覺是錯了,改了不就好了,有這麼嚴重嗎?那不動的人,不是更不積極嗎?我知道了,還會去動,不動在那邊或者慢慢走的人,好像是對的,可是慢慢走也走錯怎麼辨?那他不就拖了更久。
~游爸:我要講的跟義兵一樣,在跟宏仁討論中,我們不是在錯誤中學習嗎?工作上一般都是這樣子,但是這跟學佛有一個很大的差異。譬如在工作上,設計一個產品,照條件去做,但做出來以後,去測試產品,做不到原來預定功能,那可能是錯的,但是消費者,不知道我們走的方向是錯的。可是學佛這件事情,我覺得幾輩子都不知道答案像什麼?所以比對結果,就會不知道是對的,還是錯的。這講到說千年不悟,悟喔!是講悟喔!悟是什麼?應該是真正的了解。因為我們弄錯後,思想就會產生邪持,用這個錯誤的去做,這東西可能就是師父說的繞遠路,有可能繞不回來,連門都進不了。
~麗明:我們好像很容易走錯的路,而且走完了,還不覺得我在走錯路,大家會有這樣的感覺嗎?
師父說:因為我們在識心的這個控制之下—識心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識就是能執,執所執的,當你緣所緣的,緣到了以後,你自自然然產生不知不覺的執著,你就覺得這個樣。於是這個執著分兩方面,一個是理智的見煩惱,一個是情緒的思煩惱,你死死地死在這個裡邊。我們平時總覺得我很有道理,總覺得很有什麼,很哪……那個都是在這個概念上。所以這是無始以來無可奈何的事情。
現在呢,修學佛法的目的幹什麼?就是幫助我們擊破它、淨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夠淨除這個的一個寶貝。萬一你學了佛法,一步開始走錯了,害了!因為說佛法是淨化它的,現在你學了,結果你佛法也學錯了,你已經學錯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條路上去了。因為你前面不了解,還有機會說:「哎,這個世間的啊!現在學了佛法可以把你淨化。」現在你自己覺得學了佛法了,其實你學對了沒有?學錯了!於是你牢牢執著這個就是解決你的問題。於是這個執著,把你本來可以解脫的這個機會去除掉了,切斷掉了。什麼東西切斷哪?就是你的執著,你覺得對嘛!因為你覺得對,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非常厲害。如果說你們自己檢查一下的話,我想我們很容易可以體會得到,很容易體會得到,有很多東西你總覺得:啊,很懂!就這樣。
~麗明:這段師父在講我們平常的現行。講一個概念,當你覺得對,你就不會接受其他的,這個力量很厲害,通常你學到一個理路,你就會覺得我學到是對的,然後人家講很多東西,你就會覺得它不是這樣,它是那樣,那個怎麼是這樣講,然後你就會否決,其他的東西就會進不來,這是法水不入的狀態。所以師父要我們去檢查一下,因為這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有一個概念,啊!我懂,當有這個情況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會認為我懂,這理路是對的,你不會接受其他的,這就害了。
師父說: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得來跟我談這個問題,哎呀,他就談得好歡喜,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有兩個理由:歡喜的,他現在走上了正路;讚歎的,我看見他走上了,我也沾了這個光,隨喜功德,無比地歡喜!他就跟我說,他那個剛開始聽的時候,是為什麼聽不進,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我說:「是呀!我當初也是這個樣的。」然後呢,我進一步說為什麼原因。說實在的,當初為什麼聽不進啊?我們不妨在這個地方每一個人自己檢查一下,什麼力量在這個地方。
~麗明:師父在這邊講一個喻:同修的分享,剛開始聽不進去,現在聽得是越來越歡喜。想一下,你在學習廣論是不是有這個問題?
師父說: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自己的慣性、習慣,有一種慣性平常我們說,你對外來的東西,你就是你覺得這個滿好嘛,這世間的東西,就是這樣。這個就是所以叫你,譬如說坐在這裡,叫你站起來,你覺得坐得滿舒服,叫你站起來,你真不願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個時候你自己要求,否則的話,你坐在那裡一定不願意動的。這個是什麼?情緒上的。還有一種呢,見解上頭的,如果你自己已經覺得你對了,如果你覺得對的話,外面東西你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這樣。就這個力量擺在這個地方的話,不管人家講的什麼東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覺得對。
所以說剛才說的這個東西,佛法本來就是幫忙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幸萬一我們一開始走錯的話……所以說,哪怕你一天走錯路,你以為走對了,結果呢唯一真正走對的這個路是你摸錯了,你還以為對,於是你把唯一救你的這條生路一刀斬斷了,請問你有沒有機會跳出來?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上面告訴我們:佛為什麼要說這個道理呀?為了要解決你的諸見。今天你對這個道理你的執著,實際上執著是錯的,那個時候諸佛也沒有莫奈何你,諸佛也沒辦法救我們。所以我們一開頭時候,我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經懂了,還是要記著:我還是個瞎子,就算摸到象了,我還是摸到象的一部分哦!你那個時候能夠這樣地認識,所以你還自己覺得我還在病當中,然後你還要努力,那個時候有機會;如果說你這個心情生不起來,自己覺得很懂的話,那對不起,那就害了!
~麗明:今天我們之所以學習佛法,因為它可讓我離苦得樂,可解決我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有一個態度很重要,哪怕你覺得自己已經懂了,還是要記得:要像瞎子摸象一樣,我是一個瞎子,我摸到象,要注意我只摸到象的一部份,還不是完整了解。

 

【喻:我聽 我看 我想 我………】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QNbHmn8CnY
~喻是在說“無明”,就是我們很難看清事實的真相
  1. 看到這些故事,你的想法看法是什麼?
~義兵:我在看故事有一個慣性,會看主角是誰,然後將自己置身於這個主角去思考,我會不會有一樣的反應,我是不是一路上都是這樣子,我感覺差不多。老闆在施捨東西,我好像也是這樣子,看到路邊行乞的乞丐,會考慮他是不是騙人的,他是不是假的。但後來我看到這些故事,其實我已被置身的這些角度限住。剛我們在討論中,靜怡有提到,或許站在乞丐的角度,他也許有一家人,那真的是不夠吃,我卻誤解到他是貪婪的,我就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我過於把角色放在自己身上看著自己,我覺得不能這樣,這是我的想法。
~宏仁:影片中有律師、老師、主管、老闆、醫生,他們相對是比較強勢有機會,可以決定怎麼應對,老師可以打學生的分數,醫生可以決定病人要怎麼醫,律師可以幫人,但他心中那一把尺怎麼去幫忙,我們不知道,主管打屬下考積。所以對我而言,就是看到一個比較資源的人,比較強勢去對弱勢的人,假設我們今天是站在比較有資源的這塊,可能會影響別人,那我們造成別人影響力的時候,我們心中的那一把尺就要拿捏,你心中有全面性的了解去下一個決定,那一個決定可能要知道會影響到什麼?你的屬下打人家考績,你要把人家遣散,就會影響人家,所以他們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都要有全面性的了解。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想到業果關係,為什麼是我遇到,為什麼不是別人遇到,我怎麼會遇到這個老闆,就變成這是什麼?我們都一樣在這世界上,為什我就遇到,你不會遇到,所以這裡面,因為這樣,就會知道當你學業果,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去處理這樣的事情,我從兩方面來看。
~素珍:今天看的這個喻,分兩段,當我們只看上半段時,就會跟著自己感覺走,並沒有看到真實面,等到看完後半段,經過求證是怎麼樣現狀,會發現在我們生活中通常會有個習慣,很難看清事實的真相,就開始去講,在這十二緣起一開就講無明,那我們要怎麼做,想一下。
~麗明:有很多事情會因人而異,通常我們只看到表象,就去捕捉我聽,我看,我想,然後開始衍生出很多我的想法,但那樣想法,到底是對是錯,很難有個標準去衡量,因為你只到表面。如社會上有沒有很多評論,很容易被一個新聞,炒出很多評論。所以我覺得大家學習佛法之後,對於事情的真實面,到底我應該怎麼去看,要怎麼知道到底了解,還是不了解,這通常會影響到我的造業,這還蠻重要的。今天廣論裡就會跟大家提到,我應該要用什麼樣心態,去面對我們看到的這些事。
~宏仁:看到第二段影片後,我覺得對於今天消文「無明」,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這喻,剛好可以解釋我的「無明」,我剛看第一段時,我用我的觀點講一大堆理論,當我看完全部時,發現不是那樣,這就是我「無明」的例子。

 

★讚頌:修心八偈 曲:真如

我於虛空如母眾 視之猶勝如意寶
依彼能成究竟利 恆常心懷珍愛惜
任與誰等會聚時 思己較諸他人卑
從心深處視眾生 恆常尊他為最勝
一切威儀觀自心 微惑尋生即覺察
惑仇唯令自他損 願速喝斥令消除
秉性邪惡諸有情 思彼猛烈罪苦煎
對境如獲珍寶藏 難值修悲願珍惜
彼雖橫生嫉妒心 非理辱罵謗我等
盡其損惱我取受 願將利樂奉獻他
我曾於彼利樂施 並與深心寄厚望
彼卻非理妄加害 願仍視為勝導師
直接間接諸利樂 願集奉獻如母眾
如母有情眾苦迫 我願暗中盡取受
願將所修一切善 莫為八法所垢染
深觀諸法皆如幻 離執離繫得解脫
深觀諸法皆如幻 離執離繫得解脫
~出自《修心八偈》

 

 

★善行小點滴

~游爸:上週六扶輪社在竹北體育館開年會,我與師兄姐去宣導企業營,當天約有2,500多人參加,從早上七點多到晚上九點多,晚上六點多我們準備撤時,大概還有七八層的人還在會場,我們就去發企業營宣傳小卡,共發了600 多份,還送200多盆盆栽,原本是他們來打卡就送,可是我下午去時,發現盆栽只送出40盆,還有160盆,我就跟素玉師姐說,這樣不行,最後不用打卡直接送,我就拿著盆栽,看到人就送,並請他們填回饋單,據說後來已經有人報名。另外我在公司邀請部屬參加營隊,去年有去企業的人給兩天公假,卓青營給一天公假。今年變了,星期六日還可填補休,加碼看會不會有人願意去。我今年大概有一點強制性,35歲以下沒特殊原因,去卓青營,我再多給兩天補休,應該就沒有理由說不去。企業營還在遊說中,準備下禮拜開始說45歲以下,都要去參加。不過還是有障礙,大家都還是把企業營跟卓青營當作是學佛。

 

★行政事項

  1. 2019湖山分苑朝山法會( 5/4前報名)
  日期:5/26(日)
  時間:AM08:00 ~12:00
  車資:  350元
  1. 2019企業主管生命成長營( 4/30前報名)
  日期:7/11(四)~ 7/14(日)
  地點:桃園開南大學
  日期:7/18(四)~ 7/21(日)
  地點:朝陽科大
  1. 2019 春季超薦誦經法會( 5/3前報名)
日期:5/9(四)~ 5/12(日)
地點:桃園開南大學

 

★Homework 2019.04/27上課進度

1‧ 廣論進度:P183L7第二支分略攝~ P185L2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音檔:[78B] 15:35 ~ [80B] 07:18
 手抄稿第十冊:P204L9~P271L8
  網址:http://www.mylamrim.org/?p=16546
《廣論》:20 組 P184L5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P185L2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四所引之義,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三相當知能生所生,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二何為所生,謂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1. 觀功念恩,多作好事,多說好話。
  2. 請到我們心靈的家網站逛逛,看照片,看總結。
<網站 http://www.mylamrim.org>。
新竹企業廣論班  http://www.mylamrim.org/
臉書FB  https://www.facebook.com/mylamrim
Email:au101112@gmail.com
LINE群組:新竹企業班    skype: lrautumn2014
*****’`認`’**`真`’**’`學`’**’`廣`’**’`論`’***
*****’`歡`’**’`喜`’**’`學`’**’`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