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P193L10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 ~ P195L8 敬重學處

音檔:[84A] 24:00 ~ [85A] 16:28

手抄稿第十一冊:P118L2~P150LL1

音檔:

音檔連結(若無法線上聆聽,也可自行下載)
【廣論原文】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應學寶貴三學之道,其中三學,數定有三。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
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應如思惟。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
不管是你頭上面、衣服上面著了火了,這個東西你可以放下來、停一下。像我們說起來說,你燒了房子了還可以停一下,燒到你頭上了你還可以停一下?欸,那修學佛法的人就要這樣!應該忙的什麼?應該你真正更應該努力的,要淨除我們的後有,滅除我們的後有。為什麼要這樣忙法?因為再沒有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了。就算是你身體上面著了火了,對不起,那個身體你不救它,它最後還是死啊!還是沒有用,對吧?到最後還是一樣在輪迴當中。可是假定那個「後有」一天在的話,那個痛苦一天永遠不了。你能夠除滅掉了以後,你能夠把後有除滅掉了以後,那這個身體根本沒關係,身體根本沒關係。尤其是現在佛大慈悲,開這個大方便法門,說念佛然後可以求生,丟掉了這個臭皮囊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求之不得嘛!更是如此啊!所以現在真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強健的時候不要說:「哎呀,我還早。」趁強健趕快努力,到你病的時候來不及了。病的時候那也不必憂愁,哎呀!病是死因,我一天到晚忙求著去,現在病了嘛,快去了正好。好歡喜、好快樂,趕快去了!
所以我以前就聽見,我的老師當中有一個人就這麼說,他聽見他們一個修行人這麼說:他們希望得肺病。我聽了大為驚訝,幹什麼?欸!他說別的病得了以後,說不定三朝兩朝就要送命的。那個現在─現在當然,現在肺病並不是可怕的,以前那個肺病是個很難弄的,喔!得了個肺病的話,這個東西這個是非常麻煩的,通常說起來慢慢拖、拖、拖、拖,拖死掉了。那個時候他想到病啊,什麼都不忙了,趕快拼命努力念佛。正好還有幾年的念佛,念到後來他慢慢地,開始拼命念、念、念、念,念到後來功夫來了,他不怕了,然後呢,「唉,越早越好,越早越好。」欸,別人一看起來他反正是病人,是嘛!不要說在家人,就是出了家,這個病人的的確確可以不要做的,那他可以專心專意去做。我想想倒真有道理,平常你身體健在的時候,唉呀!雖然道理是講得通,但是到事情上面就是放不下。現在當你一旦想到病的話,唉!那反正病了就要死了,那你就放得下,幫助我們放下。該放的是幫助我們放下,該提的又幫助我們提起,真好啊!
所以這個地方的的確確的,是,拿世間法來說跟佛法來說,因為目標的深遠不同─真正的目標的究竟目標是一樣的喔,大家都要得到快樂、去掉痛苦,可是世間人近視,說得更正確一點是顛倒。如果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這是必然結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次要的。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忙的,那麼忙這個滅後有是什麼呢?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我們應該以這個三學,戒定慧三學去證得涅槃,這個為止。這個是一點沒有雜染垢穢,這個是調伏、寂靜、安樂,沒有生老病死無窮無盡的,不受這個地、水、火、風、明、暗……這個世間有為相,都不受這個困擾。所以: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這個才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我們真正的出家,忙的內容就這個─戒、定、慧。

【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他下面,為什麼要講三學呢?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內容,確定就這個三樣東西。關於這個數、次第等等前面已經講過,凡是這個裡邊安立,一定有它的絕對的標準在,這一點我們慢慢、慢慢地要開始要學。昨天我們曾經講到,那個考試當中第一個關係,說「切題」,我們往往問題沒抓到本身,就文不對題地,是亂搞一通。那麼普通的世間文不對題沒關係,你修行文不對題,你修了半天是白修一趟。所以他真正的修行,說修三學,為什麼要修三學?三學的內容是什麼?他一定要有一個很清楚、明白的界限,你的判斷得絕對一點不錯。然後你因地當中走上去一點不錯,果位當中當然圓滿,這個是必然的。否則你有了漏洞了,你以為碰到一點點了─是,也沒有錯,偏偏瞎子摸象,摸到象的一根毛。本來呢象是最大的,你看起來這個象那麼細的一點點。你說你沒摸到嗎?你摸到了;你說你摸到了嗎?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注意的一點啊!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明這個。現在我們看: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要什麼?調我們的心。以前是雜染、錯誤的,現在呢要正確、清淨。這個有它的次第,有它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次第來說,這三樣東西,對了!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使你的散亂不散亂的「是須戒學」哦!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戒的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看看!說得很清楚。所以戒的內容是這個,是它的根本,是它的中心。它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形相呢?這個形相就是幫助我們隔離這個環境。如果大家的環境是這樣的話,譬如我們,據我所曉得的,以前在這個地方,正法、像法時代,大家這個很好的時候,出家人一定有他的規格、風度。所以誰出家了以後,你跑出去人家都曉得這樣,所以你亂來不得,這樣。所以一被了以後你就不敢亂來,外面的環境也逼著你,可是真正重要的就是你裡面策發。
而現在這一點,他們南傳是保留得非常完整,喔唷,說這個出家人一點都不能錯啊!不像我們說,終究都是出了家了,在家人看見應該向你磕頭,應該供養你,哪有這樣的事情!是,他應該供養,為什麼?因為你是應供處嘛!什麼叫應供處?你如法如理而行。所謂如法而行是心裡的事情,但是呢舉手投足之間一定有它的儀軌,這個儀軌就是幫助我們慢慢地、慢慢地……。我們儘管講說你念書好,可是叫你跑到那個跳舞廳,跑到戲院裡,念書念得進嗎?念不進。欸,離開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用那個環境來保護,這是第一步。真正的內涵就是外面行相遠離,然後呢自己內心要調伏它的散亂。所以戒的特質我們要把握得住,本末不能少地互相配合,它的重心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戒。
所以前面說四種資糧,你心裡面一起來,覺得:「欸,錯了、錯了!」把它拉回來;心裡一起來:「錯了、錯了!」《遺教經》上面佛最後走的時候也告訴我們,《四十二章經》也告訴我們「心是功曹」,那是根本。你不要說:「哎呀,我要禁語。」你問問你心裡上面你是不是在散亂,這個重要的,當它心裡散亂了把它拉回來,那是最重要的地方。第二呢,定。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

它粗猛的散亂雖然去掉了,但是呢細微的這個還在,那個時候這個力量,觀慧的力量還不在,所以你有了這個戒基,那個時候才可以學定。

【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三摩地」就是等持、等至─那個心就平等而住,不像以前那樣的。那個是心學,那個從外面到心裡。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雖然得了定了,但是呢還沒有真正地解脫。解脫是要什麼?業跟煩惱,這個是煩惱為主。那麼進一步呢,有了定然後呢能夠真正地、深細地觀察,找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那個原來發現這個煩惱是無明啊,那時候你慧是什麼?明,明嘛正對治,好!問題解決。
【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有這三樣東西的話,真正修行的人都解決了,這第一個。所以從調心的這個內容以及次第來看的話,確實就三樣東西。再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

他說你前面修行調心的時候這樣,最後你要得到的果來看看,要什麼條件。

【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持戒而不毀,持戒清淨的話,得到什麼?欲界的兩種善趣,人、天果報。毀了戒以後呢?惡趣。要得到了這個人天的果報才可以修行啊!然後呢,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定的這個果是什麼?色界、無色界的,這樣。實際上呢,更重要的,有了這個定心才可以觀慧。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從得到果來說。我們要求的果是什麼?增上生、決定勝。喏,現在由於戒、定是得到增上生,由於定、慧是得到決定勝,我們要求的果也只要這個三學,而且也不能少於這個三學。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所以,總之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增上生跟決定勝。那麼「增上生」呢,就是上下兩界的善趣,換句話說這個下界就是欲界,上界就是天界,這個很清楚。所以能得到這個果的方法也是兩種,也是兩種,那麼這個兩個就是〈本地分〉當中所說的。戒是基礎,由定、慧然後呢得到這樣的兩個。或者說由於戒、定得增上生,由於定、慧得決定勝。究竟來說的話,決定勝就是慧的果,可是如果沒有定的話,絕不可能得到慧;更推前一步說,如果沒有戒的話,也絕對得不到定。這個三者之間,有這樣的必然的次第關係在,這是從果上面去看。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以前那個祖師們,換句話說那些已經成就的人,他另外一個觀點,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惑,就是煩惱。為斷除這個煩惱來說也要三樣東西:第一個「破壞煩惱」的現行,第二個「伏其現行」,第三個「斷盡種子」。破壞煩惱是戒,所以這裡看見沒有?戒的特質是什麼?破壞煩惱欸!從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注意哦!現在我們講戒,拿這個戒大家去諍論,請問你這個戒的目的究竟何在?你增長煩惱啊!所以這個戒必定要了解的,這個特質是在這個地方。
但是呢的的確確不要說現在,佛在世的時候都已經有人諍論,已經有人諍論了。所以佛那時候告訴我們,說得很清楚,這個問題不是說戒本身有問題。佛所說的是法藥,對治我們的心病,你的病不一樣,藥當然不同了。拿我們外行人看起來,說:「咦!你吃這個藥白的,我吃的藥怎麼黃的呢?你吃這個藥是這個樣,我吃這個藥……」當然嘛!你傷風嘛吃傷風藥,我拉肚子吃拉肚子的藥,這個怎麼可以混在一塊兒呢?就這樣嘛,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學透之前,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拿我們的眼光去看哪!昨天第二堂課是特別說明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地方一句話,就把根本點出來了:戒是破煩惱的。現在我們煩惱的行相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也了解了。所以你如果是學了戒以後增長了知見,「喔唷!我對,他不對。」那完全錯、完全錯!
由於這個煩惱的粗猛的行相調伏了,進一步你能夠學定,它的現行也不讓它現行。雖然不現行了,但是它種子在啊,那麼還要觀慧,最後是斷盡種子,所以也要三學。喔!這是為什麼一定要三學的,不管你站在哪一個立場─多,不需要;少,不可能。所以這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比喻當中,你絕對不是跑得去摸那個象,說摸這個毛,摸這個毛固然不對,摸這個鼻子一樣也不對,摸這個尾巴一樣也不對啊!你現在不是,你張開眼睛來把象整個看見了,象就是這個樣。你在象身上面加一個東西,對不起,這象身上塗的東西它不是象,多不行的;少,少了不可以的,這個我們必定要知道。修學佛法的內容就是這個─戒、定、慧。那麼這個數量,次第呢?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這個是出在論上面,就《瑜伽師地論》上面。他這個話還是引經,換句話說,經、論都這麼說的。這個次第,第一個,戒是什麼?善巧地住在我們修學佛法的根本上面,善住在根本上面,它下面有解釋的。其進一步一定要有了這個根本,然後呢得到定,是「樂心寂靜」。最後是「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跟聖見相應,跟惡見不相應,這個就是智慧,就解脫了。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

為什麼?

【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定、慧必定要從戒上面生起的,你內心上面煩煩惱惱的話,請問你怎麼學定啊?所以現在大家忙著說:「我要學學定,哎呀,心很散亂啊!」這個時候他告訴我們很清楚,戒是調伏散亂的,大家不學戒說要學定,那真是錯了,顛倒!所以這個我們應該知道。等到你粗猛的煩惱調伏了,那時候你兩腿一盤,如理去學,一定得到。但這個不是究竟的哦!它真正究竟的是什麼?慧。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等到你心依了戒、尸羅,那麼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定,「心樂靜定」。心得到了定以後,然後你觀照能力才能夠增強,如實地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得到了聖見,遠離惡見。關於這個聖見、惡見,這裡不詳細解說,因為本論的最後是專門講這個,這個是佛法的中心,佛法中心,現在我們這裡隨分隨力地了解一點。到現在為止,我們只要了解前面的業情況,以及十二因緣,這個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話,目前已經足足有餘,照著這個去如理行持,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後面。如果眼前這個雖然知道,你不如理行持的話,儘管你到後面,懂得一點文字的話,對不起,它真實意義不可能了解,這個次第,必然性就是如此。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

這個數量也決定、次第也決定,那麼三學的內涵本身的特質是什麼?也引經上面說。

【「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第一個是戒,戒應該圓滿六支。定的話呢有四種,「四樂住」,這個要成就。然後呢最後智慧的,有四,每一個這個內涵當中有四個行相,你對這個了解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就清淨了。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下面說。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第一支是「具淨尸羅」,第二支是「守護別解脫律儀」。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這個兩個說明了什麼?要跳出這個三有得到解脫的軌則,這個要清淨。那麼這個我簡單地說明一下,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詳細的這個是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當中。那麼第一個就是具淨尸羅─安住在這個清淨的戒當中,這個是總的。還有呢,安住了以後要善巧地能夠守護它,守護它。絕對不是說我現在剃了頭了,登了三壇大戒,然後呢頭上燒了幾個洞,衣服領回來。不!這個是一個開始,有了這個開始我們要真正地努力,就像你現在,喔,考進學校,報了名了,下面好好地念書了。那個時候要你善巧地用功它,這是第二條。三,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

第三是「軌則」,第四是「所行」。

【此二顯示無所譏譭,尸羅清淨。】

什麼是軌則,什麼是所行?這兩樣東西的特質是什麼?沒有譏毀。「譏毀」是什麼?被別人譏笑、毀謗,這個我們一定要做得好。那麼這個地方所說的軌則,就是你平常的威儀,一舉一動。站有站相,平常我們說站的時候嘛像個松,行的時候像風,就是這樣,坐的時候像鐘,是不是這樣的?臥的時候像弓,它有一定的這個儀軌的,一定的儀軌的。我曾經看見過那個老一輩的出家人,現在我們那邊根本看不見了。你在那兒一坐,他不要像我們這樣,人家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他的一坐就是這樣,然後呢站在這地方,他就站一副站相。如果他一披海青,那個時候一定是什麼?自然就擺在這個地方。披海青是一種,不披海青是一種;拿念珠是一種。走路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東張西望,那個步子就這麼隨便地穩。
然後呢睡覺的時候,那是我倒沒看見,可是我想像得到的,那三樣東西這樣的話,他睡一定好。為什麼一定好?因為我們現在睡覺是一個人一個房間,那以前哪裡有一個房間呀?就是一個長連床。然後呢你看那個禪堂裡邊,下面就是打坐的地方,打坐完了以後,睡就是床面連起來,大家呢一個一個棉被像方塊的疊在那個地方。到了晚上,你怎麼可以說伸大了腳這樣地來啊?不可以!每個人大家都是這樣睡的,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所以這個叫叢林,叢林,大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肯進去當然你不願意落在人家後頭了。這是為什麼大家來了以後,平常的時候,我總要提醒你們,因為我深深自己得到的好處,當年我的老師就是這樣。
一直到最近,我不是跟你們說嗎?今年夏天我跑到淨律寺,我這個同修還告訴我:「欸!你這個東西忘了,你這個東西不對了。」剛開始第一次我就不大習慣,好在我以前的老師我提起,哎呀!我就好高興,我多少年來又難得地遇見又這麼一位諍友。我絕對不會說:「啊!我今天幾十年的老上座,你、你怎麼……還跑得來說跟我學,怎麼這樣說我啊!」我心裡面沒有這樣,之所以我是越來越尊敬他,絕對不是別的理由。平常我跑得去,有的時候我匆匆忙忙出去了,「欸!」說:「你忘記了禮佛。」對呀、對呀!我就感到好高興啊!一直旁邊有一個人提醒我。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你們真的來了以後,千萬注意喔!不要只是隨順著自己習氣,又說「這個人又這麼告訴你,這個又告訴你……」你趕快回家去,跑到這裡一點意思都沒有。人家吃飽了閒飯來告訴你是幫你忙,你要千萬記得,所以你感激他都來不及。
我想起我們古代人的風格,古代這裡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現在日本人就保留著,禪堂裡面香板打完了以後,他還合合掌表示感謝。結果我第二次去打了痛了個半天,我還要感謝他,我心裡面真的發毛,後來想不錯,我在那兒打坐,自己用功,他在那兒不打坐,來幫忙你,你不感謝他,感謝誰?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們注意,這個靠什麼,就是你得到正知見,說我現在跑得來幹什麼的?原來要淨化我的習染。現在旁邊的人告訴你,某人哪你錯了,你趕快感激他。世間的聖人尚且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這個賢人,人家告訴他子路某人你錯了,高興,感激,你曉得了錯你才能夠改,這種地方,這個叫做什麼?軌則。你做任何事情,一切時處,就是你的行持上面,一定要有一定的軌則。
這個軌則有兩個:一個,第一個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還要隨順出世間。毘奈耶告訴我們的有它的……一定要跟這個相應,這個就是我們的軌則。所以這個戒啊,制戒的時候的的確確也隨順著世間的。也許你說:「你這個出世法,為什麼還要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就是因果緣起之法,很簡單嘛!因果緣起之法,法爾如是。因果就是講那個相,相本來就是俗諦,世俗共同這個清淨六識所承認的;正、倒之間,正確的你從這個上面慢慢地增上,當然你不能離開這個,這個軌則是就這一點而言。不要說:「啊!我是出家人,我是三尊(編者按:三尊即三寶),你是世間的東西,不管它那一套。」也可以,現什麼?現那個金山活佛相,你可以瘋瘋癲癲的。再瘋瘋癲癲沒有關係,可是人家把那個大糞「蹦!」放在你頭上的話,你毫不在乎,欸,你照樣地這麼頂了個大糞桶「蹦蹦蹦」跑到大街上面,這樣。然後呢他餓了肚子,沒東西隨地撿,撿到個鐵釘他也吃進去。你有這個本事,好啊!就怕你沒這個本事啊!
我還想起這麼一個公案來。金山活佛那時已經很有名了,然後呢上海一個很有名的人去請他,去請客。然後,哎呀,那個家庭當中就準備了很多東西,準備等師父來。他這個廚房裡正在忙,那金山活佛去了。他平常向來不願意人家接,反正答應你來了嘛,他就來了。那天他就到人家家裡,他平常的時候就是那一身破爛,破破爛爛,他也不從大門進去,從後門進來。那後門是廚房,大家正在忙,結果破和尚他來了。來了以後,大家忙得個不得了,「唉呀,你這個破和尚幹什麼?走走走!」「欸,你們今天幹什麼?」「那我們今天哪,我們今天那個主母要請大師父。」「欸,我就是啊!」「你是大什麼師父?你在那兒一個窮和尚!」就這樣,他這個跟大家吵吵鬧鬧。「那那那那……那對不起,我肚子餓,那你……」他要一點東西吃。他們也不是忙很多東西嗎?所以那個菜根洗下來、丟下來,那個大桶就丟在那個地方,「好!你拿去吃。」就這樣。你說我們能不能吃這個東西啊?要我們吃下去,不死也得生病,他兩大桶他就拿起來咕咕咕、咕咕……統統吃下去了。
吃下去了那個廚房裡的人大驚,「欸,這個和尚怎麼一回事情?」你想我們那個餿水缸,這麼大的兩大桶,他就捧起來吃下去,大家就在那兒哇啦哇啦吵起來。啊!大家就驚訝起來了,驚訝起來了,結果那個主母在前面,說:「這個時間快到了,你們怎麼還不好好地做,還在吵啊?」結果跑到了廚房裡一看哪,一個窮和尚,一看,那個師父來了,「叭!」在個地上就磕頭,「哎呀!趕快請到前頭去。」「師父,你怎麼這個地方來?」那些廚工可呆掉了。然後呢,就說:「哎!我已經吃飽了,我已經吃飽了。」叫他去把那個好菜就說吃飽了。嗯,你可以顛倒,你有這個本事,就怕你不顛倒!哦,的的確確!所以出家人不管他順化、逆化,他有他的境界,這個我們要注意的。我們沒有這個本事的話,那照著規矩來,叫人家一看─啊!對你肅然起敬,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這個叫什麼?叫「軌則,所行」,這是軌則。「所行」呢,就是我們前面四種資糧當中說正知而行─我該怎麼做,哪裡去。這地方特別講,我們出去的有很多地方不可以去的,譬如說那個歌舞場所不可以,譬如說綠燈戶不可以。昨天我還聽那個同修告訴我,說如果你在泰國,下午跑到市場裡的話,人家都看你,千真萬確。所以戒律上面制得很規定,你出去一定時候,到的地方一定時候。然後你這個出家人,跑到戲院裡那是算什麼名堂?這絕對不可以!它一定有幾個地方,那地方都不可以。達官貴人之家不應該去,那麼殺豬宰羊,非律儀家不應該去,不是我們該去的地方,這個「所行」。這個二者什麼呢?是顯示無所譏、無所毀,這個很重要的。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

這是第五。

【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對這個「小罪見大怖畏」,這點很難,但是這一點非常好我告訴你。說實在的教你真正持大戒,它不大容易持。說實在的,那個我們說難道我們還會犯淫、犯殺、犯盜嗎?境界不現前哪!大家記得不記得,那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段公案哪?我們碰見了這個很難說哦!所以記得柳下惠跟魯男子那個公案吧!這個魯男子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喔!這個柳下惠就有這個本事─坐懷不亂,一個美女坐在他懷裡面,他一動都不動心。你要有這個本事,那麼這個境界上面防住。那麼我們在現在眼前的境界什麼呢?就起心動念當中:「欸!我是個出家人,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懂不懂這個道理?
我現在告訴大家,你現在的心理什麼心理?先想一想,你現在的心理是什麼?無始的習染,就這麼悠悠散散、放放任任、飄飄盪盪,對不對?哦!看見這個東西望它一眼,聽見這個東西跟它一眼,一直跟著這個境在轉,就這樣。所以因為這樣的習慣,所以等到那時候聽見幾個人講話,腳底下抹了油了,叫你停也停不住,「叭!」就去了,就這個樣。聽見那個地方好吃的東西來了,如果你歡喜的話,少了你一份的話,心裡不曉得嘀咕幾天,就這樣。你說擋得住了嗎?為什麼?因為你一直在這種無始相應的煩惱當中,你沒有練習過,所以儘管聽懂了道理,沒有用。那現在怎麼辦呢?很小的地方你去做,「欸!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在這種狀態之下,你的內心什麼狀態啊?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而這個小地方,卻是很容易做得到的,的的確確的。欸!像我們平常一樣,這個飲食啊,無始生死以來第一增上緣。說實在的話,說不貪,你們如何不知道,問我的話,我說告訴你不貪,我是騙你們,我看見好東西就是─啊!食指大動。怎麼辦呢?那就是平常我靠小的地方啊,處處地方起心動念,因為經常養成習慣了,所以這個心哪,經常不是說隨著境界到處亂走,心經常啊,就自己在作主當中。所以因為你作主習慣了,所以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很容易,欸!作主提起來。因為你提起來了:啊!想到這個飲食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啊,然後你防止了、遮止了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時候你因為有過前面這個如理思惟觀察,所以一提,提起來了,欸,擋住了!這個小小戒有這麼大的好處啊!現在我們修學佛法,「欸!這個小小戒,可捨。」結果啊,小小戒固然可捨,是大大戒啊好了不談,兩句話。
好就好在什麼?好在幸好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寺院住著保護,如果沒有寺院的保護的話呢,那我們就完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要看那些大菩薩啊,那大菩薩和光混俗的境界,可不是我們的哦!維摩詰大士示現在塵勞當中,他能夠做到。所以我們不要說:欸,人家怎麼辦。哦,這個獅子跳的路線,我們這個兔子不要去學牠,這你要注意的,種種行持是這樣。反過來說呢,假定你對小小戒,能夠見怖畏敬重的話,因為這個戒本身是什麼?三世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對它生起這一個念恭敬心的話,這個功德就不得了,不可思議。就算你做不到,你說:「啊!這是佛制的。」你無比地恭敬它的話,這就有無限的功德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不管你從任何一個立場理解,了解了以後啊,這個做起來的確不難哪!難是不難,就功德卻是這麼個大法!
眼前更好的啊,我們這裡有環境,不管是老和尚也好,我們同修也好,都有這樣好的現成的教授擺在這裡。所以啊,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從這地方學進去,啊!我真歡喜啊!再加上同修們這麼精進。再下面,這個叫「無穿無缺」。哪!正因為你小的地方補滿了,一點都不穿,一點都不缺,那大的就行了。所以平常我們有一句話:「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的時候你不補的話,大就來不及了,大的時候就來不及了。最後,第六: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持了戒以後,還要什麼?「受學學處」,要好好地學哦!那個時候怎麼?「無顛倒」,你不努力地學,對不起,不懂得。所以真正的學戒,為什麼出了家要依止五年啊?這個真正的內涵,你的的確確要好好地去學啊!我們現在世間隨便學一樣東西的話,你非十年的功夫不行啊;現在要修學佛法,居然剃了個頭,跑得去啊,這樣啊,登了一個壇,當然不可能!這個就是給你一個資格,說你從現在開始,既然你發這個心,你可以了,然後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這個六支具足的時候,這個戒就圓滿了,這個是才真正圓滿的時候。
懂得了這個,我們再回過頭去想一想,這個《海龍王經》上面,就是講那個戒,這個「業決定」的時候,告訴我們正見、軌則、尸羅、清淨這個四條,也完全清楚,完全了解了。這個正見就在這個要善學「受學學處」,你才能夠正確地了解它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第二個,那個是定的自性,就是: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

就是四禪,

【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就是指這個,這四樣東西─四禪,通常我們也叫作「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地」。那麼因為後面奢摩他是特別說這個,所以這個內容我們不講了。最後,

【四謂四諦】

就是慧學,

【各四行者,】

四諦是苦、集、滅、道。那麼每一個諦當中,苦聖諦有四個行相,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一樣。

【苦中無常苦空無我,】

四個,集當中,

【集中因集生緣,】

四個,滅當中,是

【滅中滅靜妙離,】

四個,道當中

【道中道如行出,】

四個。

【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對這個十六樣東西完全認識呢,那是智慧,這個認識從聞、思、修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到現在為止,苦、集兩個簡單地介紹了,關於滅、道二諦,這裡沒有說。因為本論是經過下士、中士引導到上士道去,在上士道裡邊啊,把這個滅、道二諦有更圓滿徹底地說明;既然更圓滿徹底地說明的話,這個淺近的暫時擱在那裡,就像定也是一樣。
關於苦、集二諦,只要回過頭來想一想前面的,共下士當中特別講的三惡道苦,以及共中士道當中講的六苦、八苦、三苦,以及我們講的念無常這些道理,那麼苦、無常兩樣東西啊,就有一個基本認識了。看了這個十二因緣,對這個空、無我也有一個基本概念了。至於說真正的這個空、無我的特例,那是到後面,就是止觀,「觀」那一章的時候,會有很圓滿的解釋。那麼集諦當中因、集、生、緣哪,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以及四諦當中,大家再回想一下,都已經交代清楚。滅、道二諦剛才說留在後頭。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

下面就說,假定我們這個地方只講中士的話,那麼我們會詳細地講。

【然非如是,】

這裡不是這個樣的。

【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所以心、慧二學,這個在止觀後面會詳細說明,那個時候再說,這裡就不說它了。這裡說什麼呢?戒,特別的講一講,故
【◎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還是略說,為什麼略說呢?就是說我們現在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生,至少戒的基本精神要把握得住。把握住了以後,然後呢如果受戒的話,戒相,然後戒行哪!你了解了戒的基本精神,受戒可以得戒體;得到了戒體的話,戒行就有,有行啊必具相,那個時候,行了!所以這個特質這地方先說一下。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這第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特別要多思惟,說這一個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利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說過很多。道理是懂了,但是啊,進一步還要什麼?要思惟,如理思惟。我們人最好的法寶,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能思惟這個腦筋。千萬不要把那個思惟這個腦筋,用在這個垃圾上頭去啊!唉,東去妄想,西去妄想,得到了這個寶貝,丟掉了太可惜啊!
要照著這個地方去看,啊!說戒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好處。那你思惟的時候啊,把現在的現行煩惱切斷掉了,然後呢,你現在的增長的這個時候,欸,如理思惟,眼前就得到快樂,將來得到好報,這麼地好法呀!你越想啊是越歡喜,越想越歡喜,令我們的心裡面,是「至心增長歡喜」。這個就是增長業嘛!它現在增長的什麼?歡喜,「哎呀,這個戒這麼好!」這第一個。為什麼要做這樣呀?因為你對它產生了這樣的功效,你就好樂之心。就好像現在說:「哎呀,美國多好!」你聽見了,了不動心。然後告訴你,哎呀!這個告訴你美國的好,越聽越好、越聽越好……想想:「啊!這裡是一無是處,美國簡直是好得不得了!」到了那時候,你就無法忍耐了,啊!那拼命只想求去了。
那眼前無不都是如此,所以啊,現在我們學任何東西,同樣地。不過世間這個叫貪欲,現在我們叫「善法欲」:哦,這個真的好的喲!這個方法哦!得到種種好處的喲!所以透過這一個,引發你的強有力的善法欲,所以「欲為信依,信為勤依」啊!(編者按:疑師口誤,師父應是要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然後呢精勤就來了,你有了精進的話,什麼事情都做得成功。而精進的根本是什麼?就在這裡,所謂「勝解」嘛,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就靠如理思惟。經上面說:

【如《大涅樂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他用種種不同的比喻,世間、出世間,從淺到深。第一個,向上爬,像梯子一樣。第二個,建立任何東西,像「根本」一樣。然後呢第三個,你要得「善法」,善法,是你的引導。這個做生意人的「大商主」,以前叫大商主,現在呢就是,哪!你要做生意一定要資訊,他把那個資訊調查得清清楚楚,他是個內行,他樣樣知道,你跟著他做,沒錯。然後呢,戒是「法幢」,啊!撐起來,就是這樣。「帝釋幢」,它所建立之處,那代表了這個。我們哪,帝釋幢怎麼樣我們沒見過,可是國旗我曉得,說起來,哦,這個代表國家,這樣的威德。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要想斷一切的惡,就從這個地方。然後呢不但是如此,而且是「藥樹」,治「罪惡病」。平常的藥是治身病,這個還治心病,心病一治,身病也徹底解決啊!這種種的好處啊!而這個根本在什麼上面呢?根本。在這個惡道,險惡道當中,三有險惡道就靠這個資糧。而三有之所以在三有當中,主要的是煩惱,摧煩惱也是它。防煩惱是「甲」,摧煩惱是「劍」,所以不但是防止煩惱如盔甲,而且破壞煩惱是如劍!如「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有的時候鬼神等等,欸,你有這個。「度罪河」,這是容易了解的。

【龍猛菩薩亦云:】

佛經,佛是這麼說,而祖師、菩薩又怎麼說呢?

【「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什麼樣都靠戒。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妙臂請問經》上面說:任何一切的收穫都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且這個東西啊,長出來沒有災患,只有種種的好處。所以啊,這個一切的白法,一切的勝法都是靠戒,靠戒。不過這個戒還要進一層,不但是小乘,一切的都是用悲水去灌溉,這個就更深一層了。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解決一切人,都從這個地方。

【應如思惟。】

哦!戒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你受了以後不去守護的話,這個害處很重哦!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兩面我們同樣地要了解。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它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好處,摧毀敵人,但是你弄得不好的話,那非常嚴重。雖然說這個火箭是最快的工具,你不會駕駛的話,你爬進去就弄得暈頭腦脹,飛出去,一定是粉身骨碎。哦!這樣,它有這麼好處,欸,弄得不好的話,也有這麼多害處。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有的人有了戒而樂,有的人有了戒而苦,為什麼呀?喏,你照著它去做的話,就安樂;如果你毀壞了就受苦。所以啊,這個我們受戒,它兩方面我們都顧慮到哦!這個地方有的人想:「哎喲,想到就害怕了!」它的目的不是害怕,你想到了會犯的恐怖,後面就推你啊:哎喲!不可以後退。想到了勝利啊,前面的拉你,你拼命上前。後面有拼命推你的力量,前面有這麼有力拉你的力量,那就成了嘛!這個是我們要懂得它的善巧,懂得它的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