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316L3發歡喜力者 ~P317L7等同未進

手抄稿:第十七冊P156L11 ~ 第十七冊P187L7

【廣論原文】

◎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休習無間仍發精進,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從故暫捨,為趣從後故,善竟即應捨。」此後所說極為重要,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散緩,當恆相續如瀑流水。吉祥敬母云:「修殊勝德時,尊曾無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絳巴之逐盜者,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廣論 師父手抄稿】

【◎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那麼什麼是歡喜力呢?前面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次第,由於引發了這個勝解,「勝解」的話,就是對於這個法的正確的認識而確定不為所動,這個叫勝解。那麼既然在這個地方引發的勝解是什麼?喔!對善法─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樣的好處啊!啊!到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好樂之心,一心一意要在這個善法上面努力,那個心裡邊產生堅強、猛利的心情。那麼這個心一生的話,這個精進沒有生起來就生起來啦,生起來啦!生起來了以後,真實去做的時候,如果不堅不穩的話,慢慢地做起來會退的。所以進一步由於這個堅固力的話,使得生起來的這個精進心就不退、不退。
所以第一個是生起那個心;第二個,去做的時候內心當中堅固;還有一點,進入去做這個事情,因為你前面有勝解之力,而且有堅固之力,做的時候很歡喜。就是繼續不斷地向上,下面這個很重要喔!能夠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業─這個事業就是修行的事業─不斷絕,不會中斷,乃至於「無飽意樂」,一直做啊,一直覺得繼續下去的力量什麼?叫「歡喜力」。這個地方講一下,這個地方講一下。
我們大部分的同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大家覺得聽見了佛法:「哎呀,好啊!修行好啊!」一心一意地跑得來修習。結果剛開始來的時候是一鼓作氣,然後咬緊牙關衝將進來,弄弄、弄弄、弄弄啊,慢慢、慢慢慢……這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再而衰,這個氣衰了;三而竭,到最後啊洩了皮球一樣,一點都沒有了。不要說歡喜,痛苦無比卻是!放嘛又放不下,提嘛又提不起,怎麼精進法?欸,他現在妙了,不!不!進來的時候,固然先策發這個勝解之力;然後呢還沒有修的時候,把那個殊勝的見解,還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然後趣入了以後,就產生很歡喜的這個心情。這個歡喜不是別的歡喜,就是說對你所修的這個內涵。譬如說我們念佛,越念是越歡喜,是拜佛亦然,做任何事情也是亦然。不但歡喜,而且你越做越歡喜,因為它好嘛!因為是越做越歡喜,所以你就捨不得放下嘛,這個叫「歡喜力」,這個叫歡喜力。
所以古德們念佛的時候常常說:這一句佛號念起來「親切無比」,親切什麼?是我們人人歡喜的,哎呀!覺得親切,好歡喜,如果念佛的話。別的呢,沒有一個例外的,修行必須要的。它並沒有把「歡喜」那個名詞說出來,但是正規上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有這個內涵,是越做啊是越快樂,所以叫「現法樂住」,所謂禪定的,這是為什麼他們成就的原因。
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的的確確是宿有善根,宿生沒有善根不可能進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這一世遇了緣了以後啊,它策發了。哇!然後這股氣就起來了,就像那個青蛙吹起來的時候,鼓了那個下面那個大大的這個像個氣泡一樣。但是,因為你沒有如法,不能如法地行持,所以吹、吹、吹、吹,那個氣就後繼無力,慢慢、慢慢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所以等到出家三年哪,佛在天邊,再下去,沒影子了。
現在不是,發歡喜力!那麼假定你做這件事情,越做越歡喜,叫你放掉你捨得嗎?我想誰都捨不得。不要說在這個地方,在前面剛開始講的時候,道前基礎講正修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道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讓修行作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作為你的怨家,還記得嗎?還記得提的這些故事嗎?那就是這樣。你會覺得是越修行越歡喜,就像看見好朋友一樣,哎呀!你看見了這朋友,就是會啊大家也歡喜。就像平常我們一樣,坐在那裡上課,不一定大家開心,然後下了課,欸,如果你覺得朋友聊起天來的話,聊得個沒個完。為什麼?歡喜嘛!它就有這樣的吸引你的力量。所以從頭一路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不過呢,越向後說得越清楚,現在在這個地方說得最透徹!
這個力量我們一定要引發,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引發了這個以後,好咧!這個力量是源源不斷,人家看起來是:「唉呀!你這種人哪,真是苦惱無比。」可是我卻是很快樂。所以古人一直說「貧道、貧道」,是身貧道不貧,窮沒關係。呃!哪怕沒地方住,我住在樹底下,住一宿、住一晚也可以。然後呢,的的確確雖然我沒錢哪,這討飯;討到好的固然好,討到壞的也一樣;討不到,餓也不怕!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我們出了家了,樣樣現成,弄到後來還是塌在那裡呀,所以說「應引發」呀!那麼進一步要引發修學善法當中,所得到跟法相應的法樂,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法樂怎麼樣的?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就像我們做事情一樣的,這個做事情像玩一樣。哎呀!因為玩得快樂,所以你越玩是越快樂,越玩是越快樂,怎麼樣也不覺得滿,不覺得夠,要這樣好耶!所以我們看看佛陀的因地當中,的的確確他生生世世做這種事情,我們看起來:「唉呀,捨頭目腦髓!」他假定真的把它看成苦事,誰願意做啊?沒有一個人願意做的,說實在話。現在真正問題在哪裡呢?始終是這一個。
所以前面在忍辱波羅蜜當中,第三個諦察法忍當中,說得很清楚,「不解無其欲樂」。現在我們修行最苦惱的事情,最大的障礙,說實在的,並沒有真實地了解佛法的特質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我們聽見了一點名詞,摸到了一點行相,自己覺得修行,乒鈴匡啷啷撞進去,佛法的特質在哪裡啊?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照著我自己的心裡想:唉呀,我覺得我去苦行;我覺得我去念佛;我覺得我去拜佛;我覺得我去參禪。結果參禪的人哪,跟兩條腿過意不去,哎呀,盤了個半天哪,越盤越痛、越盤越痠。如果是大幸而克服了以後,以後跑得人家告訴去:「嘿!我能夠盤兩個鐘頭。」其實盤兩個鐘頭在幹什麼啊,誰都不知道!最大的情況呼呼大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你不妨去看看喔!
當然我不是說盤腿的人都是這樣,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了這一點,一再說明了這一點,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佛法的特質什麼?你要了解它的內涵,的的確確你有一種無上的妙樂在裡頭,這個就是歡喜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不要說在那個地方盤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在前面說的,時間長不是害怕的原因,對不對?痛苦才是!一分鐘的痛苦都受不了。快樂的時候,如果是快樂的話,我們就怕時間短呢,越長越好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有這個認識。
所以在修「其因之業亦應無飽」,不對、不對,這個我們還沒有說到那地方。喜此業無飽,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
下面說的,所以對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努力啟發這個歡喜之心,歡喜什麼?法,跟法相應。那個就像小孩子玩那個事情,他小孩子玩的事情啊,他永遠沒飽滿的。在趴這個地上,你別看他,唉呀,你叫他進來啊,他還不願意,唉呀,苦苦惱惱、拖拖拉拉的。其實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都是這個樣。唉呀!我們說起來真是可憐哪,我們在世間的標準來衡量是大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說,我們能夠像小孩子已經不錯了喲!我們像小孩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夢都沒有醒啊,眼睛都沒開啊,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呀!
所以呀,我們現在應該對於我們的佛法努力歡喜。所以第一個,一定先把佛的圓滿的這種狀態讓我們認識,說你這樣做有怎麼殊勝的大的利益,不這樣做,有什麼絕大的禍害。因為這樣的是非、好惡,有了一個圓滿的比較以後,那個時候我們一心一意要得到這個快樂的果。實際上,這的的確確是我們人人所要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你活在世界上要什麼?我要找苦,沒有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固然是,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做生意,哪怕強盜,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啊?快樂嘛,很簡單哪!不同的是,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苦樂的因果,所以不如理,如此而已,對這個究竟的果是一樣的。
所以現在既然我們了解了要得到這個圓滿快樂的果,這個果,是我們只嫌少不嫌多。既然如此的話,你要想得到圓滿的果,幹什麼?我們了解一定要在圓滿的因上面去下,有這樣一分因,必定感這樣一分的果。既然你對這個快樂的果不嫌多只嫌少的話,你在下這個圓滿果的因,這個業因上頭也應該如此,所以「亦應無飽」。
現在我們退一步來說,這個世間的俗人,就忙這些事情啊,這樣忙完了半天,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安樂的果啊,他還不一定耶!但是他還拼命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世間的人做生意,然後呢種田,實在在春天種下去,他不能保證說今年秋天一定有收成耶!萬一來陣颱風,萬一這個病蟲害,萬一什麼……。做生意的人萬一到那個時候市場上面,尤其是現在這個有什麼風暴,喔,他不管,大家拼命努力去做!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由於前面的這樣地認真地修學,跟隨善知識,如理去了解,經過我們的理智地抉擇辨別,千真萬確,確定有這個果,那麼我們會不努力在業因上面嗎?當然!決定應該努力,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說來說去,修學佛法始終有一樣最重要的─正知見。所以這個佛在任何地方都說,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正見,八正道─正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沒有一個例外的,持戒,持戒的宗要是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六和合的僧團當中,第一個「見和」,這是非常重要!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覺得:喔!你這樣做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報;反過來說,你為了要求這樣的圓滿的果報,那麼一定要在這個因地上面這麼認真地去做。
【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那世間那些事情忙了半天,是不是一定得到快樂啊?還不一定啊,還不一定啊!尚且為了這種事情而忙得個不得了,而且很樂意地去做。現在呢,我們所造的這種業因,是一定能夠感得樂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去修的話,你怎麼會快樂呢?就像作生意的人一樣,明明曉得這個東西做出去的話賺錢的,結果你眼看著別人在那兒賺大錢,你停在那裡心裡面實在過意不去,對不對?我們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一個事情。喔!說現在眼前那個錢,喔唷,奉送給別人,不送給你,哎呀,你心裡面過意不去。那個錢並不快樂,可是你曉得那個錢可以換得你要的快樂,啊!所以你得到那個錢,說來得個快樂。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對佛法確定曉得能夠得到快樂的,這樣。所以如果不在這個上面因地當中下的話,你心裡面應該為這個難過呀!所以你只要真正得到了正見的話,是必然有的現象。
所以我們現在說:「唉呀!要修行啊,覺得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正見未得。如果你把那個正見產生了很正確的認識的話,你看得很清楚啊!何況前面、後面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等到那個果出現,就在那個因地當中你去做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本身快樂了。何況還有大果在後頭,而這個大果是更大的快樂。說來說去始終有一個問題,什麼?缺少正確的認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在黑板上面,特別把這個「五拘礙」始終寫在上頭,你們常常提。第四個「闕隨順教」,跟那個正法相應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不夠、沒有乃至於,不夠。最後一個,雖然你有了,但是你去修的時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下面那四個字來不及寫。這個黑板上這幾個字不要把它擦掉,等到精進講完了之後再擦掉它,我們平常過來的時候看看它:嗯、嗯、嗯!對!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嗯,這個說,這個不但是得到快樂,而且這個快樂還不應該飽足,不應該得到:「唉,可以了,可以了。」不可以!為什麼呀?下面說:就像刀上的蜜,刀頭的蜜,我們對刀上的蜜都不飽足的。刀上的蜜,喔!那是好危險,而且呢又是一點點;現在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所感的果報是寂靜的,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絕對圓滿。
所以下面說呀,刀頭這個蜜雖然有點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話,對不起,一定把你的舌頭割掉。現在世間上面很多這種塵欲,看起來滿可愛,眼前好像有一點點安樂,但是後面生絕大、厚的痛苦的果報,而我們對這個事情尚且沒有飽足啊!我想這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我們到了冬天,哎呀,睡在這個被窩裡邊很舒服;而是到了夏天,在那兒吹涼風很舒服;跑到廚房裡去啊,哎喲,這個吃起來又放不下;聊起天來啊,教你不聊還又覺得不行。這種事情啊,眼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且將來有無邊的大痛苦,我們從來沒感覺飽滿過,千真萬確的事實,不管什麼眼前的這些事情。
而我們修學佛法,積聚這個資糧啊,能夠得到「無罪」─它總是反顯的,它反顯有一個原因,換句話說,喏!一切的過失都沒有的,只有好處。這個好處包括兩方面:不但究竟圓滿,而且眼前就好;反過來說,眼前已經好,是就後是更好,無量無邊。對這樣的,怎麼我們會覺得說:「啊!夠了,夠了。」不應該!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無飽地、永遠追求下去的。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這樣地善巧思惟了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所以對我們所修的圓滿的事業,就像什麼樣呢?就像這個,這個印度啊,哎呀,這個天氣熱得個不得了,說那個象,那個皮又厚,被那個太陽曬得,哎呀!所以跑到那個什麼「可意蓮池」。那個地方不但水清涼,而且那個,這個所謂花又美麗,又清涼、又美麗啊!就牠太陽曬得莫可奈何的時候,跑到那個地方,那種心情。只要這個心情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一直努力地修學。等到你修學了以後,有了這個心情,自然而然,一直為這個心情推動你去努力。
【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我們為了求得圓滿的這個因,為了求圓滿的果,那麼忙這個圓滿的業因的時候,就像什麼啊?就像上面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太陽日正當中的,被曬,那個太陽,跑到一個這麼清涼美好的蓮池當中,啊!心裡面也應該這樣去做,也應該這樣去做。總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力量的話,修學佛法自然解決。
不過到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說:「哎呀!聽來是很好,可是修起來為什麼心裡面這麼始終是苦苦惱惱,這個快樂生不起來呢?」原因是什麼?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們要了解,第一個,根本因要把握住,有了這個根本因,進一步是圓滿因。什麼是根本因啊?正知見,你必定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樣。而這個事情還是靠什麼?靠我們宿生的善根,的的確確的。我們今天有幸而接觸了佛法以後啊,這個剛進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都很強,一鼓作氣。那麼這個作氣呢還要看個人的善根,有很多人善根足,他可以維持很久;善根差,維持就不久了。
如果說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上了道,越修越快樂,那是對了。不過這個快樂啊,一定要拿教理來衡量哦!所以佛法始終是什麼?最重要的正知見,這個正知見,一定是以無垢的經論的教理作為衡準的。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因為你所了解修學的內涵,然後呢照著這樣去做─從善知識那裡。所以必定要善知識的話,就是說他是個經驗過來人,然後呢聽聞正確的方法。聽聞的時候雖然你沒有體會得到,可是你一聽覺得:「欸,對啊!有道理、有道理。」所以這個還要靠你自己的如理的思擇,不是聽完了書本一闔放在那裡,那沒有用!這佛說得非常清楚。佛的信心叫「淨信」,什麼叫淨信啊?淨字的特質是什麼啊?哪,就是這個!它的的確確不是說,啊,誰告訴你相信他;如果是你沒有如理抉擇的話,這個人告訴你這樣,那個人告訴你這樣,到那個時候的啊,那害了,那就害了。一貫道也是、盧勝彥也是,你跟著哪一個對啊?跑到佛門當中就算你走對了,他就念佛的說念佛,參禪的講參禪好,你又莫奈何了!
上面說到這個歡喜力的這個心情,這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常重要的事情。總之,我們要使得自己的內心,對於佛法有了認識以後,然後呢你去如理思惟、如理體驗,到那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會生起跟這個法相應的。那麼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我不必多講,你們就把前面所說的很多這種事實,來在內心當中,深深地策勵自己,遵照那個次第。萬一到這個地方還了解得不清楚,那麼照前面去找;反過來,當這個地方深的地方,你有了正確的認識,前面那種淺近的地方啊,自然都一一迎刃而解。因為這樣,所以你是越學是越快樂,越修是越高興!就這樣,越修是越高興!
那麼這個就是說,當我們正式進入以後,對於我們所修的佛法,能夠繼續不斷的力量是「歡喜力」。而對於這個歡喜力啊,永無飽足之感,永無飽足之感。我們平常說「乃至菩提」,乃至於到成就菩提了,一直要做。這個這句話下面,你們不要誤解,以為到了菩提就不要做了。到了菩提成了佛果以後啊,他永遠以這個無限大相應的這種精進力,他不要……任運的就是這樣。所以十八不共法當中「精進無減」,他那個精進達到了頂點以後,欸,卻是永遠以這種大精進力量上前。這個是理論是如此,我們看看事實呢,喏,不是嗎?佛在世的時候,他為老比丘穿針、伺候病人,處處地方說明這個事情。哦!一個年紀老的比丘,補衣服看不見哪,唉呀,這個針怎麼穿也穿不過去啊!他就說:「唉呀,我現在年紀大了,這個看不見,哪一個人幫幫我忙啊!」佛聽見了馬上過去,然後呢,「哎呀,你不行啊,我幫你忙!」這個老比丘一嚇,什麼?佛來給他穿哪,「喔唷,不可以、不可以!」欸,他馬上啊他就給他穿。
有一趟佛在那兒生病了,那麼不大舒服,在那兒休息。那麼阿難為那個新來的,新戒的年輕比丘們講說,講到「精進」兩個字,佛就,雖然病了,就坐起來,說:「阿難哪,你在那兒講精進啊!」阿難說:「是、是、是。」啊!他聽見了無比地歡喜。這個處處地方說明什麼?「無飽意樂」,不要說行,乃至於聽見這個名詞就歡喜。說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困難不應退,皆以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大家還記得這個偈子吧!這個困難不應該退,這個退絕對不是被困難而退,為什麼呀?真正重要的不在困難不困難,而真正重要的在應該不應該。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了以後,說:「喔,這才是應該做的!」應該做的事情你不要怕,你只要是如理地去修習,一定能夠成就。就像平常事情,先頭你聽見它的名字,喔唷,就害怕得要命!到後來沒有它啊,哎呀,你還少不了咧!
我們常常舉一個比喻說辣椒,哎喲,第一次嚐到那個辣椒,吐了個半天,用水弄了個半天哪,啊、啊!我自己怎麼樣我忘記掉了,容或有、容或沒有;可是我的的確確看見那小弟弟們,喔唷,吃了個辣椒,弄了個水啪了個半天,哎,哭啊、鬧啊!欸,但是等他長大了,他就沒有辣椒沒有味道,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也是那樣,儘管開頭有困難,你只要如理去做的話,到後來啊,哇!不要說去做的時候你歡喜得不得了,一聽見這個名字啊,你在病當中都坐起來。那是誰啊?佛,他親自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這麼個好法。想想看,你有這樣的精進力量,哪一樣事情做不成功啊!現在說實在的,我們哪,為了這種世間的小小的利益,哎呀,忙得是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這事情前面一再說的,這個眼前的小利,將來究竟有沒有結果都放不下,何況這個佛法!最可憐的,始終,前面告訴我們的。這些一步一步地,如理地這樣上來。
那麼這樣呢,雖然無飽足,欸,妙了,雖然無飽足啊,他下面還告訴你,雖然你無飽足啊,又要停一下。現在固然在我們沒有修的時候,他教我們趕快站起來,要努力;真正修的時候,他還很巧妙咧!告訴你─暫止息,你還要休息、休息,不過這個休息是暫時的。下面看,
【◎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
嗯!這個「暫止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前面,從勝解開始,然後由於勝解得堅固,而歡喜行持的時候,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努力去做。那個時候去做的時候啊,我們身心都會疲勞的時候,當這個時候的它要休息,要休息的!一直要等到你身心完全調柔了,完全調柔了,跟定慧完全相應了,那個時候自然任運是「無功用行」。為什麼要這樣呀?他下面解釋這個道理。
【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他說假定你不休息的時候,那麼弄到後來,你呀,唉呀,感覺得疲倦得不得了。因為疲倦,所以你就心裡面是厭患;因為厭患,你就遠離精進;因為遠離了精進,以後就沒辦法認真修行了。所以這個修行這個東西,的確要得其善巧,使得我們越修越快樂。
我們上面剛才講那些事情,就真是可憐哪,靠宿生的善根推動我們,結果我們進來了以後,沒有得到如理的方法,是越修越苦。善根深厚一點的還咬緊牙關,可是一點味道都沒得,這個是好可惜的事情,好可惜的事情!那麼現在呢,得到了,歡喜呀,他還要讓你停止。欸,前面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將來你們體會了一定會體會得到。我相信在座的,有的同修說不定也已經體會得到,當你正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讓你休息一下停下來的話,你雖然身停了,心裡面哪,哎呀,你一直在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何況是你累的時候,這是一個最佳的方法。所以你把握住了這個原則,正知見得到了,你怎麼做就對!不過呢,下面說:
【休習無間仍發精進,】
欸,等到休息了一下,等到疲勞恢復了,繼續地努力。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啊!短暫的一點事情,是,累的時候要這樣地休息;然後呢當你這樣精進,那件事情究竟圓滿了以後啊,還不可以停止哦!不要「以此便為喜足」,在這個上面還要什麼?「應於上勝更發精進」,比你現在做的那件事情,還要向上、還要超勝地繼續精進。這個話怎麼講?這個話怎麼講?這個點對我們是特別重要!不管我們現在修學是從哪一個路進去,說持戒、學教、參禪、念佛。哦!我們剛開始進入佛門當中,說受戒,哎呀,然後呢戰戰兢兢那個戒相,然後做的戒相當中啊,完全百分之百地做對了,那個時候不要停止。不要說:「哎喲!我做對了,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你錯了!我們必定要懂得「法、體、行、相」這個次第;就算法、體、行、相圓滿了解了,你曉得戒是什麼啊?是定、慧之基,真正的根本是在啟發定、慧,戒只是破煩惱,定縛、慧殺,這樣的!這個才是持戒。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不要說我們還沒有碰到邊的人不會諍論是非,你是我非;就算你那個戒相持到,哇,像佛一樣,那正好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基礎深入定、慧。就算你得到了定、慧以後,趁這個機會,然後呢濟度眾生,眾生無邊,你哪有停止的時候!
學教也是,現在我們學了一點,哎呀,懂得了,好像樣樣都懂。唉!我自己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我說到那裡,那是以很懺悔的心情,告訴大家我的毛病。因為懂得一點點文字,哎呀,什麼都懂了,眼睛從這裡搬到那裡。喔唷!看看世間看不見一個人,這樣。啊!就除了我以外什麼人都看不見─錯了、錯了!這「教」不是說你講得頭頭是道,三藏十二部樣樣看過,不是呀!它講的內涵是什麼?所指的特質是什麼?你怎麼樣把這個特質運用到自己身心上面,怎麼樣把法界有情,一切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解脫出來啊!
然後參禪、念佛也是如此。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這個參禪連它什麼都不懂啊!大徹大悟了,絕對不是說:「欸,大徹大悟了,好啦,我眼前便是快樂人也!」那個祖師有這個說法的,這個話對不對?對,這是鼓勵我們的。但是另外祖師們說,說:「你未悟以前是如喪考妣。」悟了以後呢?大徹大悟了以後他怎麼說啊?「如喪考妣!」欸,妙咧!古來的人他最大的事情就是父母之喪,是莫大於此。當然你沒有悟,哦,這個生死事大;那麼你開悟了呢?開悟了他還是這麼忙,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的人也是如此,我們不要說得到一心不亂了,對不起,錯了!你覺得得到一心不亂了,不對!所以我一直說,如果說你現在的念佛─我說我念佛是念這四個字,是的,你把四個字掛在口頭就夠了,那往生不往生不要去管它。可是很明白,假定你得到正見的話,你說我不是為了這個事,不是為了這個四個字,是要求往生。實際上呢,真的目的為求往生嗎?不是啊!
求往生到了個邊地,就好像我們現在這個窮人啊,唉呀,這裡戰亂,想趕快逃出去,跑到那個地方去啊,結果別人在那兒發大財,賺大錢,你跑到那兒做個乞丐。唉,想想,不行、不行!到那個時候你還要努力對不對?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去是幹什麼啊?成佛。所以以前我也策勵大家說要求上品上生,究實說來的話,你求上品上生的概念還不對。那麼,為什麼要念佛啊?我要成佛,很簡單。所以你必定在因地當中,這個因要完全做對,說我為了要學這個。所以尤其是現在,引導到我們大乘當中,大乘的特質是什麼?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什麼啊?要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沒有一個遺漏,使他們個個成佛。然後在你選擇過程中,覺得「阿彌陀佛」這個人了不起,我要學他,你為了要學他,你要親近他,那時候你念佛。
所以那麼那個時候念佛了!現在我們的條件不夠,以前的念佛啊是實相念佛,說現在不對,我觀想,說觀相,乃至於只有持名。所以你能夠這樣做的話,現在固然散亂的拼命得到一心不亂;得到一心不亂了以後啊,還要從一步一步上去。所以你要從所謂「凡聖同居土」的邊地來進入,一步一步到上品;上品上生了還不夠哦,還要進一步,「方便有餘土」我可不要去,要進入「實報土」,要生到「寂光土」,那個才是我的目的啊!所以他上面說,告訴我們:「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更應於上再發精進。」很重要喔!
始終記住一句話─如此因感如此果。你事情還沒有做你先已經想了:「哎呀,我啊,反正只要怎麼,這樣就算了!」你忙了個半天,等到你結了果了以後,就算得到,對不起,然後你停在那裡,因為你當初就是這樣。所以這個事情啊,我們要千真萬確,如果想我們要得到圓滿果的話,佛法告訴我們的─因。這個是有一個辦法,只有一個辦法,我們要曉得自己無知,要如理地學最圓滿的因,最圓滿的因。所以我們假定一開頭了解了這一點,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作法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常常感覺得,本論給我的太多殊勝的教誡,讓我們哪……。對我們的住在這裡的同修來說,我想我們常常聽見的,說「若要佛法興,莫非僧讚僧」、「不要毀謗別人」等等。這’個話常常聽見人家說,也掛在口頭,可是動不動啊就是批評是非。然後呢,歡喜念佛的人就說:「哎呀!念佛實在,這個參禪是口頭禪、又難!」歡喜參禪的人又說:「啊,這個念佛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好像事情不夠味道。那麼學教的人說:「你們這些人道理不懂,是盲修瞎鍊!」欸,為什麼原因?根本在這裡。
是,你一開頭時,你目標如果放正了以後,這個問題都沒有了。這話怎麼講呀?簡單地來說,假定說你一開頭的時候,說這個圓滿因你認得清清楚楚?我要成佛。是,然後你這個最正確的,有人反對嗎?我想在座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百分之百地不但同意,而且全部說:「我要這個!」然後呢,要想得到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圓滿的認識,在這個圓滿的認識當中,找到你相應的路,然後這樣你步步上進。必然將來你要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一切都要學,所以你為了究竟圓滿起見哪,眼前我們學的只是學相應的那一部分;相應的那一部分,這個成就了,一步步上去。
我們像爬樓梯一樣呀,說我要登那個摩天大廈,可不是一步跨上去的哦!怎麼辦呢?眼前相應的跨一步。我絕對不是跨了一步停在那裡,「好囉,哦,跨過囉!」對不起,只跨一步。現在跨一步的目的: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再上一步……,現在你的目的登到這個地方。是啊,眼前我力量不夠,是沒有錯,那麼跟我相應的,我只有學教;跟我相應的,參禪;跟我相應的,眼前這樣!所以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告訴我們說:眼前能做的是做,不能做的啊,絕不能因為不能做的棄捨它!恰恰相反,不但不棄捨,正是眼前做的是把因慢慢地積累了,障礙去除,資糧集聚,可以步步上升。
所以我曉得,我要成就圓滿佛的時候啊,將來一定都要學,既然要學,我因地當中這個因種先下得正確,我當然將來樣樣要學啊!一方面要把自己學,一方面把佛法要圓滿無缺地維持在這個世間,幫助別人。結果我做不到,我只能念佛,看見他參禪:「欸,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你學教:「好啊,你幫了我的忙!」他持戒……那麼我們每個人做起來,這不是好了嗎?所以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的話,正因為我只能念佛啊,我就拼命讚歎不是念佛的人,其他的每一個也是如此。必然的你在這種條件之下,上面所說的輕而易舉做到。結果好處,嘿!妙了,是你的,佛法也就圓滿了,而你在因地當中一點不錯。等到那個時候你念佛念對了,固然是持名念佛念對了,再上昇啊,然後你把念佛法門透了,然後呢你再學別的啊!最後樣樣東西學好了以後,然後你濟渡眾生─你歡喜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欸,你的佛願才能圓滿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這個地方說啊,「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這個要從因到果,注意哦!這個因就是我們眼前下去的第一念。不要現在處處地方都是求眼前的、小小的地方,「哎喲,就這樣算了!」處處地方討一個小便宜,討一個巧,這個錯了。你必定在因地當中要注意,我決定要做圓滿的因!事實上做得到做不到?事實上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要你要這樣去下圓滿因嘛!你做到了,做到了你就是佛了,你還在這兒幹什麼!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嗎?正因為你現在做不到,正因為錯,所以你必定要在因地當中一步無錯。現在你下的因種已經弄錯了,你談什麼果呀!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哪,是不應喜足,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哦!要不然的話,你這個不應喜足這個兩個字的話,文字可通,實際上摸進去,就摸不到的,你只是摸摸文字而已哦!現在我們繼續。
【如云:「若時力衰乏,為從故暫捨,為趣從後故,善竟即應捨。」】
欸,那我們現在真實如理地去做了。那麼做了一些時候啊,慢慢地做得很累了,或者是體力的衰,或者是心力的疲,那麼為了以後繼續精進的話,暫停一下。休息以後啊,努力向上,所以呀這樣地步步上進,這個是對於過程當中。同樣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當這件事情做圓滿了以後啊,捨掉了,馬上再繼續進步。
【此後所說極為重要】
這個後面就講的是非常重要哦!
【若以前德而為喜足,則能障礙修證眾多勝功德故。】
這個太重要了!假定你在這個上面不認識,就以這個作為沾沾自喜,就以為足夠的話,在修行的廣大的功德啊,那障礙太大、太大。前面這個精進一度,你們務必要好好地認識。前面已經說過,今天再說一遍,關於這個「忍、進」兩點,太重要、太重要了!
【此又顯示發精進規,謂應俱斷,太為熾然,功用過猛及太散緩,當恆相續如瀑流水。】
那麼這個地方又特別地說明一件事情,這個暫止息力啊,特別說明,這個發精進的這個方法,這個善巧應該得其中道。這個過分的都不可以,太猛熾然不可以,太散不可以。所以佛就調琴喻,調得太緊了繃斷掉了,太散了那個琴彈不出聲音來,不行!那像什麼啊?像這個「瀑流水」一樣,一直繼續,這才對。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所以這個精進一定有幾個特質,幾個特質。那個大家還記得《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第一個是「披甲精進」,然後呢「加行精進」,然後呢「無下、無退、無足」。在第一個披甲的時候,就是我們心理建設的時候,這個認識要十足十的,要十二萬分。百分之一百不夠啊,還要超過一點,百分之一百的話不夠,這個是心理建設。然後你真的去加行的時候啊,欸,不要說百分之一百不可以,百分之一百二十固然不可以,百分之一百都不要。你有一分力量用三分,有三分力量用七分,要保留一點,就是這樣。等到慢慢、慢慢地力量越來越強,這個才可以。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這裡又告訴我們要這個樣!
【吉祥敬母云:「修殊勝德時,尊曾無急緩,故尊諸勝德,前後無差別。」】
喏!真正修這樣的殊勝相應法的時候啊,世尊他做的時候是恰如其分,不太急、不太緩。因為能夠這樣,所以他一直在上進,所以他前後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常常說龜兔賽跑,你別看那個烏龜跑得慢,卻先到、卻先到!
【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盜者無益,應如絳巴之逐盜者,】
他們兩個人同樣去追強盜,一個捉到了,一個捉不到,為什麼?他下面說:
【初先預備,次乃至未及盜處而追,如是緩追,又須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進,走至極乏,坐不能起,等同未進。」】
這個很容易懂,說我們要追強盜,先看看自己的氣力:嗯,怎麼弄法。譬如說我們要去捉強盜,去的時候,看看我的氣力比強盜大不大,如果不大的話,還要找些同伴,還要手上武器等等,每一樣東西準備好。然後呢你慢慢地去追,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說你一口氣,哇,拼命追!然後呢跑得個筋疲力盡,塌在那裡,好了,強盜逃掉了!那不行。這個煩惱啊,是亦復如是,亦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