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科判】:
     丑一.學修六度熟自佛法
              寅三.忍辱度
                      卯一.忍之自性
                      卯二.趣入修忍之方便
     

【課文大意】

一.趣入修忍的方法:
    1.思惟修忍的殊勝利益:
    2.思惟瞋恚的壞處:
2-1不現見過患(眼前看不見的壞處)
 a. 生起一念嗔念心,便能完全破壞千劫以來,由佈施、供養諸佛善逝
   所積得的一切善行。
   對象有二種說法:1.對菩薩2.對總體一切眾生。
 b.菩薩生起嗔恚會把自己的善根毀壞,何況非菩薩者對菩薩生起嗔恚。
 c.不管我們是否知道所嗔恚的對象是菩薩,不論我們讓我們起嗔心的事情是否真實,
  只要一起嗔心,都會毀壞百劫所累積的善根。
d.細辨壞善根的意義:
  錯誤的說法:是指毀壞先前善法快速生果的功能,讓它們的果延遲成熟。
   正確的說法:
     (1).凡夫以四種對治力淨除不善法而獲得的清淨,雖然不是斷除種子,但是這些不
        善法就算在後來遇上所需的「緣」也不會生果。 
     (2).雖然已感生「異熟果」的善業和不善業的種子並不會失壞,但這些業的種子即
        使以後遇上所需的「緣」,也不可能感生異熟果。 
     (3).在獲得「加行道」的「頂位」及「忍位」時,雖然不能斷除「邪見」和「惡
        趣」的不善種子,但是這些不善種子遇上所需的「緣」,不會導致邪見及受生
        惡趣。
     (4).業有重、近、熟習、先造之分,而前者將會首先成熟,任何先成熟的善業或
        不善業,會暫時阻礙另一種業的成熟機會,但不能單憑「先成熟」來成立「能
毀壞善或不善」經論也沒有這樣的說法。
 (5).清辨論師以四種力來淨治不善,及以邪見及害心毀壞善根,兩者皆敗壞的種子,
   即使未來能遇上所需的助緣,也不會長出芽苗。
e.壞善根之相:
  (1). 有一些人因嗔恚而毀壞由佈施、持戒而得的資財受用及殊勝身體之果,但卻不能
      毀壞他們修習「能捨心」及「能斷心」的造作等流果,所以往後仍能生善根。
  (2).一些人雖然因嗔恚而毀壞了持戒、佈施等「作用等流」的同類相續勢力,但是卻沒
     有毀壞身體、資財等事情的發生。
  (3).有一種人瞋恚的對象雖不是已授記的菩薩,但其原本能在一劫之中圓滿的修道證
     德,卻會因為起一念嗔恚,(雖然不會捨棄其心相續中已有之道),讓他在這一劫
     的修道進度變得緩慢。
 
所以壞善根並不就是指會壞掉所有的感果作用,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應當依止佛陀的聖教,依著教理善巧的思惟,觀察,分辨,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研習經典並善加抉擇。
    
 

【師父開示】

 
當你了解了這個概念了以後,現在我們不但應該注意不要發脾氣,而且應該注意到,瞋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喔!所以平常我們見解特別強的人,動不動好歡喜跟人家爭論的人,千萬注意啊!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是發脾氣瞋的,但是就因為那個見解擺在那地方,梗在那裡,動不動積在那裡,等一下,一下就發起來了。一發,害了!這麼個嚴重法哦!所以我們必定要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深深地找到這個因所在。
 
Q:大家都有發脾氣的經驗,理論上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但為何我們還是發脾氣?那裡出問題了?
A:了解發脾氣的勝利過患外,我們要知道發脾氣的原因—因為“見解擺在那個地方”,尤其是見解比較強的人,要多觀察自己的見解,不要太執著見解.
 
所以乃至於現在的有人說:「哎呀!這個早晚課是徒具於形式啊,是不如不要啊!」我一聽這個話,我就曉得原因何在。為什麼呀?因為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這個,多少年來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現在講修行、講道理,講了個半天,大部分人都是這樣說的。那麼,是,徒具形式;內容呢?好,沒有了,內容就沒有囉!大家如果說不了解這個特質,然後呢這個文章作了一大堆,啊!這個什麼樣的三藏十二部都看過,請問這是內容嗎?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務必要知道。
 
所以你這個前面這個加行沒有準備的話,換句話說,你前面沒有準備工作,你匆匆忙忙跑到這地方的話,你心裡什麼狀態,請問?心裡什麼狀態?跟煩惱相應的。欸,本來那邊你沒有準備,跟煩惱相應的,覺得:  啊,悠哉悠哉滿歡喜。今天叫你跑到那個佛堂裡去,你心裡還那兒:唉呀!這真麻煩。雖然這個心裡面沒有明確的概念,可是這個習性帶在這裡喔!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平常真正地修習,就在什麼?就在這個時候。固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在早晚課的時候,你在拜佛的時候固然是,而更重要的在我現在的感覺,尤其是初機─卻是離開了佛堂以後
 
Q:為甚麼上廣論課時,對有些課程相應,有些卻不相應?原因在哪裡?
A:前行沒有準備,正行上課時內心仍處於悠哉悠哉的習性(和煩腦相應)
  ,不相應對我們有幫助的某一段課程。師父說初機真正的修行是離開
  佛堂以後(下課後)—指平常要養成提起心力的習慣,多做思惟觀察
  ,如此下一堂課正行時才能相應,真正受用師父的法.